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三阿哥胤祉没参与夺嫡,又没支持其他人,为何雍正还要清算他?

三阿哥胤祉没参与夺嫡,又没支持其他人,为何雍正还要清算他?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108 更新时间:2024/1/22 0:41:52

康熙是清朝子嗣最多的皇帝,原本儿子多,可以解决无人继承的难题,可儿子多了也不好,因此就产生了“九子夺嫡”的局面。最后四阿哥胤禛获胜,其余的皇子,没几个有好下场的。

雍正即位以后,开始清算与他对立的兄弟,这些人一来是当初直接与他争皇位,二来是在九子夺嫡中,没有站在他这边。可三阿哥胤祉既没参与夺嫡,又没主张支持其他人,为何雍正还要清算他呢?

其实胤祉的“不参与夺嫡”,只是在外人的眼中,在雍正眼中,这就是实打实的“想夺位”。为什么这样说呢?从胤祉的举动就可以看出来。

胤祉排行第三,当大阿哥和太子失势以后,他就是第一顺位继承人,虽然清朝没有明确规定,必须要立嫡立长,但此时身为“长子”的胤祉,确实有夺嫡的优势。

有了废太子胤礽的前车之鉴,很多皇子都开始学乖了,这时候胤祉便开始表现自己。他表面上喜好舞文弄墨,整天与知识分子混在一起,帮助康熙完成《律历渊源》、《古今图书集成》等文化工程,实际都是在为夺嫡做准备。

康熙皇帝对文人十分尊敬,他认为一位君王要治国平天下,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修身,修身就要立德,德行好的人,才配成为储君。而喜好文化的胤祉,在康熙眼中就是德行好的人。

另外胤祉表面是在丰富文化修养,实则是在培养团队,一支支持他的文人团队,专门为他出谋划策,在康熙面前为他美言。所以当其他皇子斗得你死我活的时候,胤祉在宫内外的名声都很好。

当时的局面令康熙很头疼,可胤祉就像一股清流,康熙自然对他十分欣赏,以至于胤祉受到牵连,康熙仍然选择袒护他。

当时胤祉招揽了很多文人雅士,其中有个叫孟光祖的,他打着胤祉的旗号,在外大肆笼络群臣。其实这事胤祉肯定是知道的,不然孟光祖也不敢如此招摇,由此看来,胤祉不想夺位都是假的。

康熙对于结党营私最为痛恨,他知道这事和胤祉有关,便决定秘密处理。后来经过调查,孟光祖确实贿赂了不少大臣,康熙便将他处死,而其他人却从轻处置,胤祉也并未受到牵连。

胤祉虽然内心想夺嫡,但他始终没有表现出来,连康熙都十分袒护他,为何雍正就看出来了,后来即位,雍正就决定清算他呢?

一、胤祉假装喜好文墨,表现出一副与世无争的样子,这都是雍正玩剩下的。当时雍正就表现得对政事漠不关心,还任由其他皇子夺嫡,甚至在胤礽第一次被废的时候,其他皇子落井下石,只有雍正一人为他求情。

除此之外,雍正还整天在家里养鸟,显得十分低调,可他内心有多想夺嫡,只有他自己知道。因此,雍正哪里不知胤祉的心思,他越是表现得不争不抢,实际上就越想得到。况且胤祉想显得低调,却引得康熙整天表扬他,还多次去他家里做客,引发不少皇子的嫉妒。

史书记载“四十六年三月,迎上幸其邸园,侍宴。嗣是,岁以为常,或一岁再幸。”

二、当时孟光祖笼络大臣的时候,名单上就有年羹,年羹尧可是雍正的支持者,又是雍正的内兄,他去笼络年羹尧,无疑就是在告诉雍正,我就是想夺嫡。

三、康熙去世,胤祉开始蠢蠢欲动,他开始与胤禩密谋,打算联手挤掉雍正。胤禩可是雍正最讨厌的人,胤祉与他扯上关系,就注定不会有好下场了。

在胤禩等人被雍正清算之后,胤祉认为自己可能大祸临头了,这时候便动了个小心思。他上奏雍正,在奏折中故意贬低胤禩等人,抬高雍正,最后雍正饶了他一命,打发他去守护景陵。后来又有人举报,说胤祉索取钱财,雍正忍无可忍,马上下令将胤祉抓回来囚禁于王府。

不过雍正真正清算胤祉的原因,并不是因为他曾有夺嫡的心思,也不是他曾经和胤禩密谋,而是为了一个人。

雍正八年,这时候他的气消了不少,于是又将胤祉的亲王爵位恢复了。谁曾想,这时候雍正最信任的怡亲王去世,雍正悲痛不已。在怡亲王的葬礼上,胤祉不仅没表现出悲痛的状态,还在私下抱怨。

这时候庄亲王允禄趁机火上浇油,他给雍正上奏:“怡亲王忠孝性成,胤祉心怀嫉忌,并不恳请持服,王府齐集,迟至早散,背理蔑伦,当削爵。”

对怡亲王不敬,这次可是神仙都救不了他了。雍正随即取消他的爵位,将他一家老小,全部幽禁在景山永安亭。直到雍正十年,胤祉被幽禁而死。

所以雍正将胤祉幽禁而死,并非是为了报复他夺嫡,而是因为怡亲王。当时胤祉想夺嫡的心思,虽然被雍正看出来,但胤祉并未对他造成威胁,后来雍正即位,他又知道及时投诚,所以雍正念在兄弟之情,并未打算除掉他。

可是胤祉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原本亲王爵位都恢复了,却在这时表现出对怡亲王的不敬。要知道雍正这一生,最关心和信任的,就是十三弟胤祥,他的去世对雍正来说,就像唐太宗失去魏征一样,少了一面镜子,甚至更痛心,毕竟二人还是亲兄弟。所以胤祉犯这一时的糊涂,才是令他幽禁而死的主要原因。

标签: 雍正清朝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高适与李白本是挚友,为何后来关系决裂?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高适,唐代,历史解密

    高适,字达夫,是著名盛唐边塞诗人,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其边塞诗的突出特点是雄浑悲壮。下面跟小编一起了解一下高适的故事吧。盛唐时期,不仅是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时期,也是中国古典诗歌最鼎盛的时期,那个时期涌现了数不胜数的著名诗人,如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王之涣、高适、王昌龄等,他

  • 历史上的刘禅真的如演义中那样无能吗?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三国,刘禅,历史解密

    三国里面,若论最聪明的人,可能有的人会说诸葛亮,有的人会说曹操,有的人会说司马懿;然而若是问最蠢的人,估计绝大多数人都会异口同声的说:刘禅。毕竟,谁叫他是付不起的阿斗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往下看。然而历史真如《三国演义》里面说的那样,刘禅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吗?刘禅,生于公元207年,字公嗣

  • 吕布的女儿:三国最神秘的女将,后成为曹操的战将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吕雯,三国,历史解密

    汉末三国,是一个精彩纷呈的时代,那个时代,值得世人记住的人物,数不胜数,纵使陈寿专门修著了《三国志》,裴松之等人又著《三国志集注》《三国志集解》等书,进行了大量的补充,依旧有很多重要人物,仅是被一笔带过,结局成谜。例如,为刘备举荐诸葛亮的名士徐庶,名将马超的从弟马岱等等。今天我们要说的主人公,也是这

  • 周穆王为什么要攻打徐国,和鲁魏公有什么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鲁魏公,春秋,历史解密

    鲁魏公是鲁国的第五任君主,执政时间据说超过了五十年。而在其前面的几位鲁国国君,除了第一代伯禽的执政时间较长以外,其后的第二代鲁考公,加上第三代鲁炀公和第四代鲁幽公的执政时间,也没有超过三十年。重要的是周人的“成康之治”,就有“四十年刑错不用”的说法,而周康王的四大辅臣中,就有鲁国伯禽、卫国康伯、晋国

  • 范雎为什么要干掉白起 真相是什么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白起,秦国,历史解密

    这正是官场上文武官员之间争权夺利的表现。范雎当时官居宰相,地位不可谓不高,可以说他是除了秦王之外,秦国的第二号人物。战神白起,当时已经被秦王封为了武安君了,可以说这时候白起的地位,已经达到武将的顶峰了,在往上走就应该称王称霸了。但是,此刻白起的官衔还是没有宰相高的。恰恰是在这个时候,白起在长平之战中

  • 揭秘:清朝结婚主要分为几个阶段?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清朝,乾隆,历史解密

    清朝结婚的习俗,与现在的不同之处,清朝结婚要分为三个阶段。不论是谁,到了一定的年龄都是要成立属于自己的家庭的,自古以来,这个就没有更改过。不过我们现在的一部分人群就坚持着不婚的原则,相比较找个人来一起度过以后的生活,他们更喜欢自己一个人时候的感觉,但是有时候家里长辈们的催促,他们也不得不完成这个伟大

  • 五代十国时期闽国的一段奇葩历史,闽惠宗被儿子杀死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闽惠宗,五代十国,历史解密

    五代十国时代,是一个尚武的年代,到处充满了背叛与杀戮,短短七十年时间,皇帝像走马灯一样,换了N多个。于是就有人在目睹这一切后,曾无比自豪的说:皇帝真的是有天命吗?吹牛!但凡兵强马壮的人都可以过过皇帝瘾(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者为之尔)。今天咱们小编要讲的主角就是一位靠着兵强马壮僭号称帝的军阀皇帝,王

  • 梁山好汉的下场凄惨,其背后的真实情况让人感叹?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宋朝,历史解密

    有关梁山好汉108将聚义的英雄事迹至今在民间被广为流传,在这其中仅有3个女人,其余全都是汉子。而在这个故事中并未因缺少女人从而缺少看点,反倒是将男人间的情义表达的淋漓尽致,而在故事中宋江虽是好汉之首,但他却是最令人讨厌的一个,而且没有其他好汉招人喜欢。从观众的评论上看,宋江是一位奸诈小人,他表面上特

  • 探索宋代的婚姻观念,当时的夫妻是如何相处的?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宋朝,夫妻观念,历史解密

    宋朝时期,婚姻是社会的缩影,特别表现在夫妻生活上。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夫妻生活是维持婚姻的一个必要的秩序,婚姻看作成了一种义务,维持好夫妻生活就是维护好了婚姻生活。而婚姻生活关乎了家庭的稳定,从而促进整个国家的稳定,这也是宋代夫妻生活上所强调的。宋代对于夫妻关系拥有了更为详

  • 王用汲敢和张居正对碰 那他的结局是什么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明朝,张居正,历史解密

    《大明王朝1566》里,与海瑞同为浙江改稻为桑、毁堤淹田一案陪审官的王用汲,虽然不像海瑞那样直板,处事较为稳重,却也是个不怕死的主。当海瑞受命重审罪员浙江巡抚、布政使之时,对王用汲说,你们这些进士,大抵都是乡愿,这案子,就让我这个举人来审吧。王用汲说,你也太瞧不起我们大明的进士了吧?谁告诉你我们就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