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朝灭亡和崇祯皇帝有多大关系?其实崇祯皇帝早已无力回天

明朝灭亡和崇祯皇帝有多大关系?其实崇祯皇帝早已无力回天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2264 更新时间:2024/1/26 17:13:58

明朝的衰败不是一位皇帝就能决定的,崇祯皇帝上位以后,早已对朝中的歪风邪气无力回天,所以明朝的灭亡不能全怪在崇祯皇帝一人头上。明朝曾有几段宦官当政的事情,这也给朝廷带来了许多不好的影响,关键是等崇祯皇帝上位以后,哪怕他早已厌恶了那些宦官,但也不得不重用他们。因为朝中其他官员早已组合成了一个集团,只要他们的口径和行为一致,朝中腐败的风气就无法改变,哪怕是当朝皇帝,可能也拿他们没有任何办法了。

朱元璋在开国不久,便特意对内廷制订一条“铁律”,即宫中宦官绝对不允许干政,为了从根本上杜绝他们染指政治,特意规定宦官不得读书认字,让他们成为文盲,这样就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一历代宦官乱政的弊端。并发狠说:“内臣不得干政,犯者斩。”朱元璋的先见之明却未能阻止宦官干政,相反有明一代,宦官乱政的现象愈演愈烈,成了大明王朝的最大毒瘤。

明朝天七年(1627)的八月,刚刚年满17岁的朱由校接替明熹宗成了崇祯帝。此时的大明王朝已经被折腾的气息奄奄,内忧外患。崇祯认为之所以朝政日下与阉党乱政有着重要关系,不断巩固权力后,用高超的手腕,一举拿下阉党魁首魏忠贤,一时天下称快。史载“时党势甚炽,外廷汹汹,虑有他变”,“上下不动声色,神明独运,无一人之助,而诛逐元凶,再安社稷,天下翕然诵圣智焉。”

这种干净利落的手法,显示出了崇祯的能力,魏忠贤经营多年盘根错节的巨大宦官势力已经遍布朝野,却没想到,在“无一人之助”的情况下迅速将其连根拔除,让整个大明官员佩服得心服口服。此后崇祯下谕:“内臣非命不得出门”,以防止宦官干预朝政,然而就在他全力清除宦官集团时,却又重蹈其父兄覆辙的怪圈。

崇祯登基的第二年,太监曹化淳被提升为提督江南织造,不久,又令他提督东厂,后又把锦衣卫指挥权交给他,与此同时崇祯又任命高启潜监宁锦兵饷;张彝宪管理户部、工部两个重要部门,唐文征亲督京营,王迎朝监行营等等。两年后,崇祯又叫内臣王应朝、邓希绍监视关、宁兵粮及各边抚赏,从此宦官侍又掌握朝中的政治、军事、监察、任免等大权。自此大权在握的宦官们“自是衔宪四出,动以威倨上官,体加于庶司,群相壅蔽矣。”《明史纪事本末》

这些都暴露了崇祯的最大弱点,用人不专,任而不信。他总是感到外廷大臣可以放手使用的少之又少,为此他把自己身边的心腹太监安插到要害部门,充任耳目。崇祯虽然严厉打击以魏忠贤为首的宦官,却在另一手方面积极扶持重用宦官,也就是说崇祯打击的是魏忠贤等宦官,而非整个宦官集团。顺天府尹对崇祯大量启用宦官上疏劝谏说:“大小臣工岂无一人足当信任者?自古未有宦官典兵不误国者,不知危急存亡之日,舍天下士大夫,终不可与共安危。”《国榷》

崇祯在位的17里,先后更替了内阁首辅五十人,一些人虽然并无才干却善于揣摩崇祯心理,博得崇祯好感。而许多有识之士则在党争的过程中被排挤甚至死于非命,使得本来人才缺乏的明朝,陷入严重的人才危机。在处死袁崇焕不久,崇祯派出宦官直接对边防事务指手画脚,一天内连上六个情况汇报,都得到崇祯首肯。吏科给事中熊开元希望崇祯能够收回成命,停止派遣内臣,以便统一事权。崇祯接到奏疏后批驳说:“遣用内员自有裁酌,不必过为疑虑。”《崇祯长编》

对于使用宦官内臣,崇祯也说出了不得已的苦衷:“文武各官,朕未尝不信用,谁打起精神实心做事?只一味朦徇诿饰,不得已差内臣查核,原出一时权宜,若是差来不行,差他做什么?你们外臣果有肯做事,朕何必要用内臣。”当时对于皇帝使用宦官的危害已经有了较为系统的总结:“宦官内侍之流,若用为耳目,即耳目蔽,用为心腹,即心腹病。驭之之道,在使之畏法,不可使有功,畏法则检束,有功则骄恣。”《明史》

崇祯九年,张元佐为兵部右侍郎,镇守昌平,时内臣提督天寿山即日赴任,张元佐却三日仍未出发,崇祯对阁臣感叹说:“内臣即日就道,而侍郎三日未出,何怪朕用内臣耶。”崇祯求治心切,希望加快政治运行效率,面对外臣的效率低下,不能跟上他的节奏,道出了崇祯用人的无奈。

大量使用宦官引起了朝臣的极大恐惧感,担心再度培养出另一个魏忠贤。对此不少朝臣上疏,劝谏皇帝勿用内臣,但收效甚微。张彝宪被任命为总理户、工二部钱粮时,六科给事中官员联名上书,对崇祯一日之内四遣内臣提出强烈批评:“天启七年八月我皇上登极,尽撤镇守内臣,天下翕然称颂。内臣不与政事,是高皇帝规定的家法。”

崇祯对群臣的反对曾对礼部尚书闵洪学说:“朕览卿等公疏为遣用内臣一事,太祖明训朕岂不知,但成祖以来亦有间用者,皆出一时权宜。况天启年间所遣,朕尚撤之,岂至今反用?朕又何尝不信任文武,无如三四年来弊坏不堪,朕是不得已,以权宜用之,若文武诸臣实心任事,撤亦不难。”《崇祯长编》

在崇祯的想法里就是整个大明官僚系统没有真正干活的,相反是扯皮敷衍,在其位不谋其政。此后迫于压力,崇祯虽然将监视太监撤回,但让高起潜仍在关宁督理军务,“嗣后军情紧急,他又故伎重演,纷纷启用内臣,及至灭亡都不曾醒悟到此举非明智之举。”《天府广记》此时农民起义军力量日益壮大,东北的满洲人南下脚步越来越紧迫,而明朝内部却“无事禀成为恭,寇至则推诿百出”《明史纪事本末》。

在后期出现文官爱财,武官怕死,监军的宦官不懂军事却大权在握,常常贻误战机,互相扯皮。崇祯任用宦官的副作开始显现出来,当李自成的军队攻入京师时,内侍宦官曹化淳首先打开城门放进军队,其他宦官惊慌失措,竟说“吾党富贵自在也”,将崇祯抛抛了出来,只有一个内侍王承恩随他自杀,而那些大臣们也纷纷排队求见李自成,至此,崇祯彻底以孤家寡人的身份步入了大明的黄昏。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刘恒的母亲是谁,为什么说她是汉朝最幸运的女人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华夏历史

    汉文帝刘恒,历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的开创者,他在历史上的名声一直都是很好的,毕竟能够使当时的汉朝逐步发展起来,最终成就了汉武帝的霸业,必然也是一个励精图治的好皇帝。而汉文帝的母亲,薄太后,一直被认为是汉朝时期最幸运的女人,这是什么原因?薄太后经历过些什么,为什么要这样说呢?1.汉文帝汉文帝刘恒,是刘邦

  • 金灭宋后,为什么南迁的宋国还能牢牢掌握巴蜀这一块地方?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说到金国把宋朝灭亡之后的事情,其实金国也不算是完全的灭亡了宋朝了,因为宋朝这个时候选择了南迁了,话说南迁的宋国其实当时是远距离的掌握了一块富庶的地方了,这个地方就是我们熟悉的巴蜀了,而且是牢牢掌握的,那么有的网友问了这个宋国为什么有这个能耐,下面就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在南宋大溃败的背景下

  • 高平陵政变夏侯玄为什么不敢抵抗司马懿?如果夏侯玄起兵司马懿还能成功么?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华夏历史

    高平陵政变可能司马懿都没想到,曹爽竟然丝毫没有抵抗的举动,直接举双手投降。难道曹爽当时一点机会都没有了么?其实是曹爽自己放弃了抵抗的机会,如果他能够暂时退至后方,重新调派城南和洛阳的部队,说不定还能同司马懿一战,但曹爽当时已经没有斗志了。不过夏侯玄手上也都好几万的兵马,为什么他也不敢抵抗司马懿呢?夏

  • 秦朝快灭亡时,为何没有出现老秦人的“纠纠老秦,共赴国难”的情况?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华夏历史

    说到秦朝事情的秦国,其实他们在打天下的时候,还是非常的团结的,有句话叫“纠纠老秦,共赴国难”,说的就是秦国这些老家伙们为了国家一起努力团结奋斗的情况,但是秦国终于建立起来了,但是也灭亡了,话说在秦国在灭亡的时候却没有出现以前的那种“纠纠老秦,共赴国难”

  • 吴楚相争,秦国为何发兵救楚?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华夏历史

    说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还真的是有太多的故事,太多的纠葛了,但是这些也都不是什么问题,因为毕竟都是为了利益,都是为了自己的国家和百姓了,在但是就有这样一件事情,那就是吴国和楚国一直在打架,但是这个时候秦国却发兵去救了楚国,那么有的人要问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下面就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分析揭秘看看吧!秦秋

  • 宋襄公的仁义之师是什么,宋襄公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华夏历史

    宋襄公,是春秋时期的五霸之一,按理说能够混到五霸这个份上,在很多人看来,必定又是一个野心勃勃、宏图大略的标志性人物,具体大概可以参照同时期的其他霸主们。但实际上,让宋襄公闻名的,却并非是一连的凶神恶煞,反而是另一个词“仁义之师”。宋襄公的军队号称仁义之师,然而却就是这份&ld

  • 曾子杀猪教子是什么,曾子是个怎样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华夏历史

    我们知道,孔子的弟子众多,他的思想在当时就有比较深刻的影响力,到了现在更是将孔子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孔子有位弟子,后世尊称他为“曾子”,曾子在儒学发展史上有很重要的地位,而他生前有件事情一直为人称赞,那就是“曾子杀猪”。这件事情是一件怎样的事?

  • 长坂坡之战谁的功劳最大?张飞在当阳桥上吼死了谁?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华夏历史

    长坂坡之战最大的亮点就是赵云还有张飞,赵云七进七出救出阿斗立下大功,但是没有张飞断后可能赵云一时也没有办法脱身。两人都有功劳,但张飞在当阳桥更有气势,而且把曹军也都给唬住了,可能很多人都认为张飞只是一个有勇无谋的莽夫,实际上长坂坡一役就很好的证明了张飞的才智,仅靠20多名骑兵就拦住了曹操的大军。不过

  • 郦食其给刘邦献一计,为什么被张良说成是亡国之计?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华夏历史

    说到郦食其其实这个人虽然不算出名吧,但是这个人也还是挺厉害的,话说他也是刘邦旗下的一员大将了,但是有一次郦食其给刘邦献了一个计策,但是这个计策给张良看了以后却被说成是亡国之计了,那么这到底是什么计呢?当时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下面跟随小编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郦食其是刘邦的谋士。他本是河南陈留人,是个儒

  • 古人想要保命全靠一张嘴?战国时期的谋士嘴上功夫究竟有多厉害?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华夏历史

    在古代封建时期,因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掌握了天下人的杀生大权,所以在皇帝手下办事风险是非常大的。可能只要稍微惹得皇帝有一点不开心就小命难保,所以要想保住命首先一点就是和皇帝打好关系,而这层关系不是看你能力有多强,而是看你会不会说话。很多皇帝宠信的人都是那种能言会道的。所以有些马屁精可能并不是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