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为什么说太平天国定都南京是错误的

为什么说太平天国定都南京是错误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晴天 访问量:1533 更新时间:2024/2/2 10:39:11

太平天国运动,是历史上一次最为出名的农民起义,距离我们最近,同时还是规模最大的起义,对于清政府来说也是一个很严重的威胁,几次三番想要镇压结果却不得不与他们合作,共同抵御外敌。太平天国建立之后,选择在南京定都,现在说来这只是一句话,但是在当时却是一件大事,但是为什么会有人认为,定都南京本身就是一件错误的事情呢?

1.太平军占领江宁(南京),是他们造反的重大胜利。洪秀全杨秀清迫不及待地在这里监理他们的“小天堂”,于是又成为走向失败的转折点。“建都”南京,是个大错误。当时的罗大纲、英国人呤唎,后来大多数的论著都这么看。然而,何以要“建都”南京,为什么是错误,大多没说到点子上。

一般都说,一是由于殿前右史何震川的建议;一是照《李秀成供词》所写,由于杨秀清座船的老水手向杨口头亲禀。有些论著,将两者结合起来,认为前者代表“参加革命的知识分子的意见”,后者代表水营意见。这两人意见为洪、杨所采纳,就“建都”南京了。

声名显赫的战将罗大纲力陈不可。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说,他的力争远比何震川和老水手的建议应当受到充分的重视。为什么却得不到采纳呢?

2.照我看,罗大纲虽然位高功大,又恳切陈辞,但与洪、杨内心基本倾向南辕北辙,又其人不受这两个首领信任,自然不可能被采纳。何震川和老水手的建议,说到洪、杨心坎里去了。甚至可能是得到洪、杨示意而说的。因为何震川是洪秀全的笔杆子,老水手是杨亲近的驾驶员,容易了解洪、杨心思,甚至可能是洪、杨示意让他们这么讲。

洪是农村小知识者。多次考秀才名落孙山,在冯云山的极力鼓动、支持下,决心利用迷信造反。他的文化、视野、曲折,对后来的所作所为,有很大的关系。才造反不久,县城还没占到一个,就“登极”当了天王(即皇帝),这是古来成大事者所没有的。才打进一个小城永安(今蒙山县),就大封几个同谋为这王那王。迫不及待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

3.固然,他在围攻长沙时,曾有“欲取河南为家”的想法,但在首次攻占武昌时,就想要在这第一个到手的省城“建都”了。这个事实,一则表明洪秀全急切要“建都”,二则表明他并非一定要“建都”河南。放弃被战争弄得残破不堪的武昌之后,顺流而下占领南京。“定都”问题再次提出来。洪秀垒当然会想起几个月前“欲取河南”的主张,但他内心已经日益向南京倾斜,而且必然会在亲信之间表露出来。

他当然会明白,在这个由朱元璋再度经营几十年的古都,江南首屈一指的名城,足以尽情享受荣华富贵,实现他造反的期望值。即使北京、南京可以由他随意选择,他也更喜欢后者。这时他已四十岁,从准备造反至今已有十年,厌倦了奔波征战的动荡生活,要及时行乐了。从进入南京不久就大兴土木建造豪华壮丽的天王府,拥有一大群妻妾,深居不出,一切军务皆由杨秀清主裁,连杨要见他也要请旨定时日,都表现出他的心态。

而且,他还想强化教主地位,对臣民进行君权与神权的双重统治,死了以后也让后代崇拜呢。作为秘书的何震川,在洪拍板之前当然看得清清楚楚。于是,迎合洪的心思或受洪示意,说些金陵定鼎完全依照天命之类的话,以“驳倒”反对者。他所写的《建天京于金陵论》,自然深为洪所满意,不几个月内连升三级;文章也被作为同类文章的第一篇。

作为钦定文书广为流传。特别值得注意的是,1858年的戊午刻本,那时是内讧之后,杨秀清还戴着“东孽”的叛逆帽子,尚未恢复名誉。如果当年是杨说服洪而“定都”南京.则此书第一作者何震川即使不因此获罪,但也决不可能再次刊印(有修订)。可见,何震川及其他作者,只是说了洪秀全想说的话而巳。

4.杨秀清当然也想尽早安富尊荣,但他的犹豫可能会比洪多些。因为他实际指挥作战,从军事角度看,北上直捣北京,才是上策。但这个受过许多苦难和磨练的九千岁,也急于要安定下来,享用大权所带来的一切。在内心深处,个人欲望必然超过军事上的理智考虑。老水手(相当干现代首脑的专车驾驶员,可能还兼有部分警卫职能)作为身边人员,了解他的心思或得到示意,尽量说“定都”南京的好处,北上的不利。既要用杨内心基本倾向来消除他的些许犹豫,更是要讲给众人听的。不然,怎么敢又安用“大声扬言”?

在“定都”南京之前,杨的权势还远没有后来逼封万岁那样大。所以在是否“定都”南京的问题上,洪比杨的决策权要大一些。当杨准确无误地知道洪的真实倾向时,也乐于赞同。因为他还有及早发展自己权势的小九九呢。

以洪、杨这样的心态,只要反对的意见不到无法控制的程度,“定都”南京是唯一的结论。罗大纲等人怎么力陈其非、痛心疾首,都改变不了洪、杨的心态和基本倾向。看看近年有些暴发户,一掷万金无吝色。住总统套房,包三陪女,摆豪门宴,赌场豪赌,啥摆谱玩啥,钞票卷炮仗,就可以窥见一百多年前洪、杨的某些心理痼疾。

5.一些论著说,“定都”南京,使太平军失去极为有利的战机,给清政府以喘息的时间,有可能组织力量攻击太平军。这自然不错,但只是一望而知的后果。

从军事上来说。为了保住洪、杨的“小天堂”。不但没有足够的兵力北进,而且在清方南北大营的多次围攻下,只能从外地调兵解围。用最浅俗的说法,安乐窝就成了极其沉重的包袱,背上了就走不大动了。也就是,战略上从主动转为被动的根本性的错误。

而且,还有其它严重的后果。

首先是加速内讧。太平军内讧是迟早要发生的。但如果没有“定都”,在不断进军战斗中,没有相对安定小环境,内部矛盾较可能掩盖起来。不会那么快发展到你死我活,自相残杀,任人唯亲,石达开出走。

其次是极端政策充分大暴露。比如,大肆屠杀清政府官员、满族人、知识者和商人,分男行女行强迫男女一概分居,将南京搞成一个大集中营大军营,军民不得有私有财产,城内基本上废止商业,强迫搞邪教仪式,毁坏文物古迹,禁止历代诸子百家书籍等等,在“天京”全面大暴露,从而在全国人心丧尽。

再次是急剧腐化。看看洪秀垒建天王府,杨秀清的豪奢骄横,上行下效,愈演愈烈。到后来就亲嬖弄权,贿赂公行,实官鬻爵,恣意敲诈,许多作为令人目瞪口呆。凡此种种,引起军心涣散,战斗力衰落。

还有是导致最后失败提早到来。洪秀全贪恋南京,不肯让城别走,一味信天,由欺人而自欺,无法可想时服毒自杀,失去了尽量保存太平军实力的唯一可能,并且导致全军精神上的瓦解。

军事上由主动变为被动,后果是直接的。其它方面虽不如军事上那么立竿见影,其危害之深重,绝不能低估。

6.照我看,“定都”南京,既是洪、杨为自己找到安乐窝,也是为自己建造了坟墓。

太平军的失败,决不是中国的不幸。像“天京”那样的社会,当时中国百姓绝不羡慕、向往。不但绝大多数知识分子在其文字中视为一场深重灾难,而且过了很久,还有许多农夫市民说起“长毛反”,便谈虎色变,虽然他们是从祖辈那里听来的。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撇开偏见,就能看出,很多体制、举措恰恰是文明进步的负面。

太平军“定都”南京,是古城的不幸,也是他的幸运。著名古都承受了最大最久的劫难,使其他地方得以减轻或幸免。作为一个重要的历史现象,是很值得研究的。萧孚泗因攫取金银财宝怕追究而纵火焚烧天王府,是个不可原谅的罪行。非但烧掉了南京百姓多年血汗,还烧掉了一部极其难得的活教材。不然,今天和明天的人们,很可以从“十年壮丽天王府”,看到许多珍贵文物,看出洪、杨内讧和太平军“革命”的一个重要方面,那是一座摆在地面上的皇帝陵。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李逵真的是个英雄好汉吗,其实只是一个恶魔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华夏历史

    《水浒传》中的一百单八将号称|“英雄好汉”,但是站在当今社会以法制及道义的评判标准和价值体系来衡量这帮人儿,其中的一部分人不但不能称之为“英雄”或“好汉”,相反这些人简直就是目无国法、穷凶极恶、扰乱社会治安、破坏安定和谐局面的犯

  • 汉景帝对窦太后很孝顺,为什么她更喜欢小儿子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华夏历史

    一般来说,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对自己很孝顺,这一点不管是现代还是古代,都是一样的。汉朝时期汉景帝刘启就很好的做到了这一点,母亲窦太后对他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很多事情都以母亲为主,然而即便如此,窦太后却依然对自己的小儿子刘武更加宠爱,面对刘启却始终都没有面对刘武时候的爱和耐心,这究竟又是为什么呢

  • 东汉时期刘秀手下的武将谁最厉害?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华夏历史

    说到东汉时期的刘秀其实大家也应该知道他是真的厉害,他的历史功绩满满,但是这些也其实都是表面现象了,因为一个人的成功重来都不是一个人的功劳了,其实背后也还是有超多的功臣的,那么刘秀的背后都有谁呢?他的背后最厉害的武将都有谁呢?下面就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话说刘邦垓下之战大获全胜,项羽引颈

  • 泰赤乌部有两个将领投奔成吉思汗,成吉思汗为什么留一个杀一个?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说到成吉思汗大家也知道这个人是真的很强,他的铁蹄简直就是能把亚欧大陆给踏了一个遍了,真的是算是一代枭雄了,但是成吉思汗有这样一件事情让人非常的不理解,那就是其实当时在泰赤乌部有两股势力是去找成吉思汗投靠的,如果正常情况下,都那么强大了,应该是照单全收的,但是成吉思汗却收了一个然后又杀了一个,那么这到

  • 秦国灭五国的时候,齐国为什么不出手帮助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华夏历史

    秦灭六国,最终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的大一统,给后世开了一个统一的先河,后来历朝历代追求的都是统一,也不再是分封天下。而在秦国灭六国的过程中,有一个很奇特的国家,齐国,在另外五个国家被灭的过程当中,齐国一直都是袖手旁观从来不插手,然而最后却发现,自己已经不再是秦国的对手,因为整个天下都是秦国了。那么

  • 刘备为什么不重用赵云?其实是刘备用心良苦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华夏历史

    很多人看三国历史,都会对赵云不受到刘备重用这件事情耿耿于怀。赵云在历史上的评价明明是很高的,就连刘备自己也说,赵云一身是胆,而且赵云基本上没有什么负面消息,堪称历史上的一代男神,既然如此为什么刘备还没有重用赵云?实际上,刘备之所以这样做,并不是因为赵云能力不足或者其他,刘备这也算是用心良苦,怎么回事

  • 尉迟迥实力雄厚兵多将广,为什么起义不到两月就失败了?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华夏历史

    说到尉迟迥可能很多人不太清楚这个人,但是他在南北朝这段历史上也还是很著名的,话说他实力出众,手下有精兵十万,而且手下的将领们都十分给力,最后尉迟迥也起义了,但是他这样的实力竟然起义不到两个月就失败了,那么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下面就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尉迟迥是汉化了鲜卑人(北魏时都强行

  • 萧峰最后为什么选择自尽?萧峰断箭自尽四大原因揭秘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华夏历史

    金庸先生把萧峰和郭靖都刻画成了为国为民的民族大英雄,只是从最后的结局来看,萧峰可能会更具张力一些,而且也是少有最后被写死的男主角。可能还有很多人不太懂萧峰最后为什么要自尽,虽然换取了宋辽两国数十年的和平,但一定要用自尽来解决么?会不会还是有些太极端了,毕竟萧峰是辽宋都非常珍惜的大人才、大英雄,萧峰的

  • 东汉灭了匈奴,为什么远没有西汉出名?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华夏历史

    很多人都知道,西汉时期,汉武帝虽然一生有功有过,但是在面对外敌,也就是匈奴,汉武帝表现出来的是坚定而有谋的退敌之心,派出去的武将同样也没有辜负他的期望。然而可能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匈奴最终并不是汉武帝灭掉的,而是在东汉时期被灭掉的。既然如此,为什么东汉的知名度远远不如西汉,甚至有些人不知道有西汉和东汉

  • 李陵和汉武帝情同手足,最后为什么还是要投奔匈奴?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华夏历史

    说到李陵其实应该有不少的人认识他,他是汉朝时期的一位非常著名的将领了,其实大家觉得李陵厉害更多的时候是因为他在匈奴的表现让人觉得厉害,但是其实李陵这个人并不是匈奴人啊,他的祖上三代都是为汉朝效力的,而且李陵本人也和汉武帝也是有情同手足的关系,但是最后李陵还是投靠了匈奴了,那么有的网友要问了这到底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