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二战东线有多残酷?战斗后期的德军战斗力如何?(下)

二战东线有多残酷?战斗后期的德军战斗力如何?(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4158 更新时间:2024/3/22 13:01:35

相信了解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小伙伴们都知道,当年在欧洲战场的时候,整个欧洲战场局势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西部战线,主要是与英、美发、法等国进行交战,在东线主要就是跟以苏联为首的国家进行交战。在我们以前看到的二战史中,将欧洲的西部战势讲的比较细节,而东部战势讲的就没有那么细节了。接下来咱们就接着上篇继续给大家讲解。

1943年深秋,希特勒的武装部队依然保持着庞大的规模,可逐渐萎缩的趋势已不可逆转。由于适龄兵员的迅速消耗,后备的青壮年数量减少,导致德军的年龄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

据1944年的统计(1943年12月15日状况),全部四百多万野战陆军官兵年龄构成如下:

中老年:生于1905年或更早者(38岁以上)784628人。这些大龄人员主要配属给后勤部队等。只有117694人承担战斗任务;另有112986人承担警卫任务。

壮年:1906—1913年出生者(30—37岁)1620404人。含承担战斗任务者936593人;承担警卫任务者74539人。

青年:1914年出生或更小者(30岁以下)1836608人。承担战斗任务者1450920人;配属警卫部队的只有36732人。

根据上述数据,德国野战陆军仍有82%的人员属于38岁以下的青壮年,他们在战斗部队中的比重更是高达95%。比起同期充斥着大量老人和少年兵的苏军,德军的状况可以算是相当良好。可是随着伤亡的不断增加和后备人力的减少,德军中“老弱残兵”的比重必然会继续扩大。在1943年底,1926—1927年(16—17岁)出生的少年已被列为征兵对象,人数达21727名。到战争的最后阶段,甚至开始动员1928年出生者。但总参谋长古德里安却坚持把这些少年兵送往西部,使之逃脱地狱般的东线战斗。

为了缓解人力资源日渐枯竭的紧张形势,德军加紧了对占领区人口的掠夺,除了抓来充当劳工外,还利用外国人为德军战斗部队提供直接劳役,甚至将其编组为保安队用以对付游击队。通过这样的方法,就可以缩减德军后勤和警卫单位的规模,尽量提高战斗部队的比重。人力掠夺的重点地区是东欧和苏联。根据1943年5月的统计,为德军“服务”的苏联人多达60万—70万。包括:

辅助人员:40万人(一说只有15万到25万人)

各种伪警察:6万到7万人

“突厥营”、伪哥萨克军、克里木的鞑靼部队:17万到25万人

不过,德国人还是愿意从更亲近他们的族群——如各地的日耳曼人、波罗的海民族、西北欧民族等等中,征收战斗人员,有时甚至直接编入德军(主要是武装党卫军)。1943年,北方集团军群就组织了不少波罗的海武装,其中一些被编为德军单位(相关情况过去已详细介绍过)。同一时期,还建立了大量克罗地亚族裔的武装单位:有75000名克罗地亚人被编入国防军和武装党卫军;另外,德国还控制着145000人的克罗地亚正规军。西欧和北欧也有大量日耳曼“志愿者”加入德军,其人数在1944年1月31日达到37367人。

来源为:

挪威3878人;

丹麦5006人;

荷兰18473人;

比利时(“佛兰德”) 5033人;

比利时(“瓦洛尼”) 1812人;

瑞典101人;

瑞士584人;

法国2480人。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武装党卫军的规模急剧扩大。1941年底,其人数不过17万多一点,到1944年夏季已接近60万人。和国防军不同的是,党卫军直接招收了大量非德国人入伍。一时间,各种国籍和族群的“志愿师”被陆续建立起来。自诩为“日耳曼精英”的党卫军顿时变成众多民族凑成一锅的大杂烩!其中,除了由德国以及西北欧日耳曼系人组成的几个精锐师外,其他相当一部分兵团的战斗力极其低下。

尽管希特勒从各国搜刮了大量人力,建立了数不胜数、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军事或准军事单位,有些甚至编入德国部队。但真正被作为野战部队使用的外籍人员依然有限。以东线为例,1943年底仅有5万多名外籍部队(自然不包括大量杂七杂八的当地“保安队”)。同期,东线的武装党卫军人数为147196人,主要还是来自几个精锐师。

进入1944年,德国武装部队迎来了更为严酷的考验。当年1月1日,东线德国陆军还有2528000人。但在随后的冬春季战役中,东线陆军不仅被赶出列宁格勒以及乌克兰大部地区,其兵力也减少到234万人(1944年4月1日统计)。这是开战以来的最低纪录!托了春季泥泞的福,德军获得了短暂的休整时间。再次补充了大量新炮灰和返回的老伤兵后,东线陆军兵力在6月1日恢复到262万人,另有至少85万仆从军。实力相当于去年秋季的水平。为了进行防御战,德国后方东线送去了大量的强击火炮,甚至直接配属给一些步兵师。相对来说,东线装甲师的坦克数量却普遍不如去年夏季。

差不多同期,西线接受了一些从东线撤下来的残破装甲师。经过补充,这些师恢复了精锐部队的面貌,组成为拥有近2000辆战车的庞大装甲军团。与此同时,西线陆战兵力已近90万人,相当于东线仆从军的人数。至此,德军在东西两线都建立起强大的重兵集团,可以在盛夏与更强大的敌人放手一搏。

可仅仅二十多天后,规模空前的红军夏季攻势却将德军最后的强盛阵容打得七零八落!短短数周内,曾不可一世的中央集团军群就被俄国蒸汽压路机碾成碎末。

炎炎夏日下的东线大地顿时淌满了鲜血!当几十万德军或身陷火海、或举手投降、或仓皇东顾而西逃之际,后方的统计部门也陷入混乱。7月1日的东线陆军兵力报表五花八门,数字从不到200万到216万再到超过220万。唯一可以肯定的是,中央集团军群的覆灭只是大放血之夏的开始,灾难还在继续不断地接踵而来:7月,北方和北乌克兰集团军群遭到重创;8月,南乌克兰集团军群主力被毁灭。一个紧接一个的沉重打击下,东线陆军兵力持续下降,不断打破并创造着最低纪录:8月1日下滑到210万4千人;9月1日进一步减少至202万2千人。

如果说,1943年的德国官方统计好歹还能反映损失的基本规模,到了1944年,特别是“大放血之夏”,就连这也很难了。以德国第9集团军为例:白俄罗斯战役中,该集团军遭受了毁灭性打击。战斗开始后不到一周的6月28日,集团军司令官自己就承认:“第9集团军事实上已经终结”。7月初中旬,第9集团军已有7个将军自杀或当了俄国人的俘虏,所属部队大都被标明为“下落不明”,成千上万的官兵不是横死沙场就是被拖到莫斯科去示众。逃出来的集团军司令部几乎无兵可用,只能编入预备队。直到7月底才在华沙方向获得一批新部队而获“复活”。但最初划归其名下的第73步兵师也很快被打垮,连师长都被俄国人抓了去。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就在第9集团军被打得几乎全军覆灭之际,上报的战死人数(6月20日—8月31日间),居然只有2955人;同一统计显示失踪者为64762人,其中一部分可能已经战死(也许比正式上报的死者还要多若干倍);而战伤者只有13957人,说明逃出包围圈的“幸运儿”不多。

明眼人不难看出,上述统计的战死人数少得近乎荒唐!但换个角度考虑,和一些国家“找不到就算死了”的统计方法(东方国家比较盛行这一套)不同,德国人的原则或许是“找不到依然视为活着”,对战死的认定标准很高。所以碰上这类被围歼的战役,大量战死者因为情况不明,可能被列入“失踪”、“下落不明”,甚至干脆被遗漏掉,上报的自然少得可怜。

不过呢,也有些德国学者喜欢将这些既没有列入阵亡名单,在俘虏名单里也找不到的“下落不明者”,解释为被俘后在战场上遭到了杀害。应该说,杀死俘虏的事情在东线的确很见,德军和苏军都干过不少。问题是,如果一个德国集团军真的战死不到3000人就会全面崩溃且大部被俘,那未免也太对不起大家对其战斗力的高度评价了。所以笔者还是认为“下落不明者”大部分是战死的。

建立在不准确报告基础上的德国官方材料,不可能就灾难的规模得出准确且完整的结论。按照他们的统计,在连续惨败的6、7、8三个月间,东线陆军作战损失90万人,其中死亡和失踪人数超过57万。但据1999年发布的新资料,这三个月里东线德军仅死亡者就接近59万(战时数字只有7万多)。另有数十万人落入苏军之手。

大大超过了战时统计。另据德方资料,在1944年夏秋战役中,东线德军共有60个师被歼灭,还有十几个师被重创,其他的大量师团也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杀伤。综合分析来看,德军的实际损失可能更高,但其准确规模还很难估计。

被歼灭师团分布如下:

中央集团军群26个师(含3个装甲步兵师);

北乌克兰集团军群5个师;

南乌克兰集团军群16个师;

编成外被歼13个师(含7个警卫师)。

据德国官方材料,1944年前10个月内,东线损失高达169.7万人。同期的补充却只有96.7万。其中6、7、8三个月的补充仅21.4万人。巨大的差额已无法弥补。德军不仅损兵折将,还丧失了大量轻重武器和技术装备。6、7月间,就有2260辆(含435辆重型)德国坦克和自行火炮在东线“报销”,同期得到的补充只有1950辆。

战车损失大大超过了库尔斯克装甲决战期间的1943年夏季。东线陆军的大炮数量也从6月1日的7080门跌到8月1日的5703门。德国空军也没有逃过这次浩劫。德国官方资料显示,6月至10月,苏德战场上损失了3650架德军飞机。相当于把6月份拥有的飞机全部损失还有多!

1944年6、7月间东线的战车损失和补充

三号坦克24(16)

四号坦克266(347)

“黑豹”258(236)

“虎”177(92)

强击火炮878(875)

自行火炮657(384)

注:括号内为补充数

当东线经历大放血之夏的同时,沉寂了四年多的西线也迎来了美英军的大规模登陆。在诺曼底地区爆发了激烈的攻防战,最终以德军的失败告终。8月25日,巴黎被西方军占领。根据相同来源的德国战时统计,西线陆军在6、7、8三个月间共损失了288695人。虽然相对同期东线的90万伤亡,西线还只能算“小头”,但在沉寂了四年多时间后,以1944年夏季为起点,所谓“第二战场”还是开辟出来了。此前,战神和历史已经慷慨地送给德国人3年时间,让他们可以将绝大部分陆军和相当一部分空军,外加从各“盟国”那里拖来的大批炮灰都一股脑地集中在东部战场,并一次又一次地从西线抽调强大预备队来挽救危如累卵的战局。可是三年时间过去了,德国人没有取得胜利,反而屡战屡败,被赶出了大部分俄国领土。当这场拖延太久的战争进入1944年夏天时,第一次面临真正的两面夹攻的德国军队就只能自认倒霉。在剩下的未来不到一年时间里,德军依然可以动用大部分陆军和俄国人拼命,但从西面涌来的美英军的巨大威胁却已无法忽略。

大放血后的德国武装部队逐渐步入死亡,甚至来不及清点坟墓的数量。

鉴于战况的紧迫和混乱,不准确的报告算不上怪事,太准确了反而比较古怪。

真正诡异的是,未来的漫长岁月里,也没有更准确更全面的官方总结面世,特别是详细的战役损失和阶段损失。

战后初期的权威史料《德国陆军1933—1945》列举了一组总结性数字:自二战开始到1944年11月30日,德国陆军共有317.3868万人死亡或失踪。其中俄国战场241.6784万人,占总数的76%。

这个数字大大超过战时统计,却还是不够全面。1999年终于发布了更全面的统计,虽然还是没有还原历次战役的具体伤亡,却列出了月度死亡人数,还明确了东线两个阶段的陆军死亡与失踪(含被俘)总数:战争开始至1943年8月31日,124万人;战争开始至1944年12月31日,约309万人(旧统计只有200万—240万不等)。与战时以及战后初期发表的数字相比,死亡失踪人数大约增加了60万—110万不等。同一资料还证实:1939—1944年,德国全军共有3571516人死亡(不含战俘)。其中2742909人殒命于东线。占总数的77%。

那么,德军在东线的作战总损失(死、伤、失踪)有多少呢?按照数字偏低的老统计,到1945年初就超过了585万人。同一来源还记录,自1939年9月二战爆发以来,连同其他战区和后备部队在内,德国武装部队的总损失达780万。这还不包括因伤、病、自杀等原因致死者。不过,鉴于这组数据的死亡人数过低(只有116万),看来也不太可靠。

上述资料略加对比,不难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从战时到战后再到近期,德军的伤亡数字不断增加,而东线在总损失中的比重却变化不大。分别为75%、74%和77%。这一比率证实了一个基本事实:正是在广袤的俄国战线,曾被视为人类历史上最强大战争机器的德国武装部队被红军打断了脊梁骨。

德军损失的分布(1939年9月1日—1944年11月)

波兰(1939)死亡16343人失踪320人

挪威(1940)死亡4975人失踪691人

西线(1940)死亡66266人失踪3218人

西线(1944)死亡54754人失踪338933人

北非死亡12808人失踪90052人

巴尔干(1941—1944) 死亡24267人失踪12060人

意大利死亡47873人失踪19154人

东线(1941—1944) 死亡1419728人失踪997056人

本土(1939—1944) 死亡64055人失踪1315人

三年多的东线战争不仅吞噬了数百万德军的生命,还将大量精良的武器装备化为废铜烂铁。德军最为自豪的装甲部队遭受的损失最为惨重。一份标明日期为1945年1月15日的德国件记载,东线部队在1944年(12月数据不完整)失去了14537辆装甲车辆。包括4438辆坦克,3468辆强击火炮,1669辆自行火炮。而从1941年6月22日战争开始算起,三年多来,东线德军总共丧失了33324辆装甲车辆。包括:15673辆坦克、5231辆强击火炮、2898辆自行火炮,还有9522辆装甲运兵车和装甲汽车等。其中包括大量德国工厂生产出来的第一流装甲战车。还在1943年,威力巨大的“虎”式1型重坦克曾称雄一时,给红军造成了不小的损失和压力。但近两年多战斗下来,希特勒“老虎”的爪牙已失去昔日的锋利,自身反而被打得“虎”尸遍地。至1944年8月就有749辆“虎”丧失在东线战场,超过该型战车总产量的一半以上!这当然不包括战争最后几个月的损失。损失过半的战车还不仅仅是“虎”。1943—1944年两年间,德军获得了5629辆“黑豹”重坦克,同期损失或转让了3231辆。

从1942年到1943年,希特勒的盟友曾多次劝告他早日和俄国人言和,以尽快摆脱这场不可能取胜的战争。对付出毁灭性代价的俄国人来说,出于保存民族元气的考虑,也未必一定要沿着罗斯福鼓吹的让德国“无条件投降”的道路走到底(俄国人有充分理由怀疑这个口号的目的是逼迫德军在东线死战到底,美国人好坐收渔利)。为此,斯大林也伸出过试探触手。但即使在库尔斯克战败后,希特勒依然不肯踏出关键性的一步。他过高估计了德军的实力,相信他们有能力凭借纵深辽阔的战区坚守住东线,同时击退西方军队的登陆尝试。可这一切却在1944年夏季化为泡影。灭亡的巨大阴影投射向整个第三帝国。

无论在东线还是西线,连连惨败的德军士气都一落千丈。720行刺事件更将德国内部的绝望与动摇彻底暴露出来。形形色色的人物:蓄谋已久的持不同政见者;被战败吓破胆的军人(他们曾向希特勒宣誓效忠);甚至还有一些血债累累的纳粹刽子手,混在一起,打着“拯救祖国”的旗号,想以杀死希特勒来拯救他们自己。这伙喜欢说大话的家伙是地道的玩世不恭主义者。他们最初还提出了一些停战计划:和俄国媾和——特别是在俄国正式接受美国的“无条件投降”口号前(1943年10月前);或者和西方媾和,然后把军队全部集中到东部和俄国人拼命。可搞到最后,他们却在既没有取得外交进展(凭他们的地位,其实也没有与俄国或西方谈判的资格),更没有掌控德国局面把握的情况下,幻想以杀死希特勒为德国换取一个貌似一了百了实则前途险恶甚至引发灾难性内战的结局。结果,他们没有杀死希特勒,反而被自己混乱不堪的行事作风给害死了。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逃过一劫的希特勒却利用此事找到了借口,把一切失败都归罪于“背叛”。甚至东线的灾难也被解释为“个别指挥官的失误和来自俄国的破坏者以及恐怖主义散布者的破坏”。对一般德国民众和军人来说,希特勒依然是他们的“神”,是“唯一能够使战争胜利结束的人”。尤其当德国本土已遭受直接威胁时,美国人又在“无条件投降”基础上加上将德国分裂成几个小国,摧毁其工业,将其倒退回农业国的“摩根索”计划,更令德国人陷入空前的亡国恐惧,也就更需要希特勒带领他们“创造奇迹”。于是,一面是绝望和希望混杂的情绪驱使,一面是高官们为了洗脱嫌疑而进行的表演,德国内部掀起了一股宣誓“效忠”的狂潮!纳粹二把手戈林抢先一步,于7月23日以帝国元帅名义发布命令:为体现“对元首的忠贞不渝以及国防军与党的亲密无间”,特将过去的普通军礼改为纳粹的举手礼。亲历此事的一个速记员在日记中写道,当戈林提出这一建议时,在场的所有人都热烈鼓掌!德国陆军的处境最为尴尬,因为行刺者正是来自他们中间。或许正因为如此,曾亲手把希特勒捧上独裁者宝座,还总爱显示“独立性”和摆高贵派头的德国陆军这次却特别积极于献媚之举。无论是新任总参谋长古德里安等现职军人,还是已经退休的布劳希奇之流,都拼命向希特勒表忠心。古德里安宣称,一个称职的总参谋部军官首先必须是纳粹主义的拥护者和积极合作者,谁要是不服可以滚蛋走人。当然没人敢不服。因为这不仅仅关系到乌纱帽,甚至与脑袋是否搬家直接相关。

事实上,脑袋搬家的的确不少,特别是当“叛徒”越来越多时。希特勒尤其担心落入红军之手的德国将军会搞出什么花样来,而这样的“花样”很快就来了:720事件后5天(7月25日),苏联公布了16名被俘德国将军(属于中央集团军群)起草的号召书,敦促东线官兵停止战斗,令希特勒勃然大怒。8月8日,他命令帝国军事法庭对中央集团军群的20个将军提出叛变控告。但这些“叛徒”此刻却身处俄国战俘营,根本无法追究。相比起来,参与刺杀希特勒的将军和元帅们却没这么运气了。

就在同一天,这些人被处以死刑,用钢琴弦吊死在肉钩子上。为了恐吓意志动摇者,德军人事部门还建议严惩“叛徒”的家属。9月10日,党卫军领袖希姆莱宣布,对“投敌者”的家属将立刻枪毙!1944年的夏天,对前线德军而言是大放血和大惨败之夏;

在德国后方则是歇斯底里之夏,而对整个希特勒第三帝国,则是最后大崩溃的直接开端。现在,这个可怕、混乱而又狂热的夏天终于迎来了尾声。难熬的酷暑过后,天气将逐渐凉爽起来。但对幸存下来的德国士兵以及那条已残破不堪的“东线”来说,面前那昏暗而绝望的未来之路只可能通向末日之门。当年,希特勒向德国人民和军队发出号召,鼓励他们去夺取辽阔而富饶的东方来充当“生存空间”。

而现在,急速败退的德国武装部队已注定不可能占有东方的一寸土地,只有数百万正在腐烂的德军尸体布满了这广阔的大地。可嗜血的战神并不满足。昏乱狂躁的气氛中,希特勒作为独裁者的地位却空前巩固,被“凝聚”在他周围的德国军队和人民注定要为帝国的末日进行最后的疯狂挣扎。东线战争的杀人盛宴虽渐渐接近散场,却还将为死神奉献上无数生命的血肉祭品。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二战东线有多残酷?战斗后期的德军战斗力如何?(上)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相信了解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小伙伴们都知道,当年在欧洲战场的时候,整个欧洲战场局势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西部战线,主要是与英、美发、法等国进行交战,在东线主要就是跟以苏联为首的国家进行交战。在我们以前看到的二战史中,将欧洲的西部战势讲的比较细节,而东部战势讲的就没有那么细节了。那么今天小编就带着大家一起

  • 在历史上有哪些重大情报泄露案件?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当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战争的样式以一步一步的升级了。在近代历史上,人类的战争已经进入到了热兵器时代,同时在情报通讯方面也做到了远程传输。在近代历史上情报战争也是一个非常激烈的战争,因为往往一个情报就可能扭转整个战争局势。有了这样的战争那就肯定会出现情报泄露的事情。那么现在小编就带着大家一起来了解

  • 杨康到底爱不爱穆念慈?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射雕英雄传》相信很多小伙伴们都看过了,在金庸的这部作品当中有着两个重要的角色,那就是穆念慈与杨康。在故事中,杨康就是那种非常的英俊潇洒,有着盛世容貌的绝代佳公子,穆念慈从一开始就对杨康怀着爱慕之心。那么杨康后来有真正的爱上穆念慈吗?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杨康刚出场的时候,非常拉风。他带着数十名健仆

  • 李元芳的真实身份是什么?真的是李世民的亲弟弟吗?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元芳,你怎么看?”相信很多小伙伴们都知道这个艮了。李元芳就是长期守护在狄仁杰身边的那位打手,其实对于李元芳来说,他的真实身份一直备受很多网友的争议。《神探狄仁杰》中的李元芳形象深入人心,元芳那文质彬彬的儒将形象,高深莫测的武功,以及对狄仁杰的忠心耿耿,深受观众喜爱。现在有人

  • 历史上宋慈的真实死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说起宋慈相信大家很多人都会想到《洗冤集录》了,尤其是学医的人,洗冤集录可是必修的。宋慈是我国古代宋朝时期著名的法医,被称作法医之父。宋慈的一生之中断案无数,还了很多无辜人的清白。那么宋慈他本人是怎么死的呢?这其中有着什么原因?大宋提刑官宋慈算的上是一个工作狂,对于自己的工作已经到了一个十分狂热的地步

  • 张飞为什么喜欢挑衅吕布?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看过三国演义的小伙伴们一定会知道两个冤家,那就是张飞与吕布了。从剧情的一开始,张飞遇见吕布后就一直很不爽,屡次主动挑衅吕布,经常大打出手,而且挑衅痛骂吕布之后还觉得理所当然。那么这是为什么呢?张飞为什么要去主动挑衅吕布,他们以前是有什么仇怨吗?其实正史中的张飞和演义中的张飞,完全是两个不一样的人,正

  • 南北战争之前,黑奴们过的都是怎样的生活?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说起黑奴,相信很多小伙伴都不会陌生了,这是从15世纪中期开始的一种灭绝人性的贸易。随着大航海时代的来领,西方列强陆续的到世界各地建立自己的殖民地,而当时发展殖民地以及劳动的主要劳动力就来自于非洲的黑奴。在一开始的时候,这些黑奴还有这通过自己的劳动换取自由的机会,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黑奴失去了这一权利

  • 玉帝为什么要派孙悟空看管蟠桃园?玉帝也会“钓鱼执法”?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孙悟空学会一身本领后,先是来到了地府,想要帮猴子猴孙们从生死簿上划除,这样大家就都能长生不老了。只是当时猴哥的想法有些天真,还因此惊动了玉帝,玉帝本来打算派人缉拿孙悟空,但太白金星却提议不如趁此机会把孙悟空给收编了,多一个敌人不如多一个朋友。玉帝也是答应了太白金星的建议,随后就把孙悟空骗上天,封他做

  • 古代的角斗士真的都是肌肉男吗?不要被电影所骗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相信很多人都看过电视剧《斯巴达克斯》以及《角斗士》了,在这些影视作品中充分的展现了古代决斗场上的血腥残暴的故事。不过大家肯定都会发现一点,在影视作品中出现的角斗士都是有着健壮的身在,发达的肌肉,各种男性荷尔蒙爆棚,而且一个个长得都非常的帅,以至于将这样的形象定型在了角斗士的身上。其实古代真正的角斗士

  • 贵妃与皇贵妃有什么区别,谁的地位更高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贵妃”,“皇贵妃”,这两个看起来并没有什么太大差别的古代后妃称呼,有时候人们可能经常会弄混,毕竟这并不像其他的女官那样,每个等级有不同的名字,所以人们对它们之间的差别,区分的并不是很明显。那贵妃与皇贵妃,它们之间到底有着什么样的差别,哪一个是更尊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