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战国时期“法家”的中心思想与主要内容是什么?

战国时期“法家”的中心思想与主要内容是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1562 更新时间:2024/1/3 12:01:04

在我国古代历史上的战国时期,可以说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铁制工具的普及利用,大大的提高了生产效率,使得个体家庭得以成为基本的生产单位。战国时期法家先贤李悝吴起商鞅申不害乐毅、剧辛相继在各国变法,废除贵族世袭特权,可以使平民通过开垦荒地、获得军功等渠道成为新的土地所有者。让国人平民也有了做官的机会,彻底瓦解了周朝的等级制度。从根本上动摇了靠血缘纽带维系的贵族政体。平民的政治代言人是法家,法家的政治口号是“缘法而治”、“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法不阿贵,绳不挠曲”、“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制定法律

“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法的作用是约束百姓的行为。而君王拥有权势可以惩罚违法之人,可以奖赏顺服王法的人。通过赏罚来督促百姓的理论依据是人性趋利避害。同时韩非子还补充道:“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为非也。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圣人治国的方法,不是依靠人人为善,而是使人人不作恶。一国之内为善的人不计其数;使少数作恶的人不作恶,国家便能太平。君王治国,是依靠众人的力量并使(那小部分作恶的人)去除恶。所以,(治理一个国家)不要老是着眼于提倡好的道德,而应致力于建立(那管理少数作恶者的)条文。据此推论,君王只需掌握法律,以法治民,社会就会天下太平,而只以宣扬好的道德教化来治理国家是徒劳的。

循名而责实

这是法家对“正名”的解释。君王需要有一套驾驭臣子的权术。而担任一定职务的官吏有责任去完成其职务所要求的各项工作。君王的职责是把某项名义的职务授给某人,这项职务所要求的工作已经在相关法律中明确规定,君王只关心某个官吏是否恪尽职守,至于怎样完成工作要求,是臣子本身的事,不需要君王指导。君王要做的只是:完成任务有赏,完不成任务受罚。关键是君王如何选择合适人去担任某项职务。“为人臣者陈而言,君以其言授之事,专以其事责其功。功当其事,事当其言,则赏;功不当其事,事不当其言,则罚。”这样,能者居上位,无能者淘汰。

好利恶害

法家认为人都有“好利恶害”或者“就利避害”的本性。管仲曾说过,商人日夜兼程,赶千里路也不觉得远,是因为利益在前边吸引他。打渔的人不怕危险,逆流而航行,百里之远也不在意,也是追求打渔的利益。有了这种相同的思想,所以商鞅才得出结论:“人生有好恶,故民可治也。”因而,法家将“好利恶害”得人性与国家富强结合起来,用赏赐、刑罚诱使、驱使人们“耕”、“战”、“告奸”,凡是生产粮食多的、杀敌有功的、揭发违法犯罪的,都可以得到官爵、田宅,任何人,不论出身如何,只要努力按照国家的法令去做,就可以得到富贵荣华,而国家也就富强起来了。

治道不法古

法家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他们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一切的法律和制度都要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既不能复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旧。商鞅明确地提出了“不法古,不循今”的主张。韩非则更进一步发展了商鞅的主张,提出“时移而治不易者乱”,他把守旧的儒家讽刺为守株待兔的愚蠢之人。

势术法结合

商鞅、慎到、申不害三人分别提倡重法、重势、重术,各有特点。到了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时,韩非提出了将三者紧密结合的思想。法是指健全法制,势指的是君主的权势,要独掌军政大权,术是指的驾御群臣、掌握政权、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主要是察觉、防止犯上作乱,维护君主地位。当代学者刘木鱼(刘铎)在《非法非人治》中提到:“法之卫意,在乎君政,政之所为,在乎一道”。

战国初期,封建制在各诸侯国相继建立,应经济、政治、思想领域全面变革奴隶制的需要,产生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法家学派。这一学派的思想家在理论上各有特色,在方策上亦各有别,但都主张以“法”治国。讲学于稷下学宫的齐国法家,继承发展了管仲的思想,汲取了黄老之学,主张法礼并重,先德后刑,因道生法,形成了一套较为温和的法治理论。《管子》中的法家著作和帛书《经法》、《十六经》、《称》、《道原》等是他们的代表作。而秦晋两国的法家则主张严刑峻罚,反对礼义说教,专重于法、术、势,奖励耕战,富国强兵,力并天下。他们是法家中激烈而彻底的一派,政绩显著。历史上通常把秦晋法家视为先秦法家学派的主要代表。

秦晋法家的创始人之一李悝,任魏文侯相,提倡“尽地力之教”,主张大力发展农业生产,调整租谷,创“平籴”法,兼顾农人与市民的利益。他还收集当时诸国刑律,编成《法经》6篇;《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法》、《具法》。《法经》为中国古代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与李悝同时期的吴起先在魏国进行兵制改革,后又在楚国进行政治改革,“明法审会,损不急之官”,“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打破旧贵族的世卿世禄制,强迫旧贵族徙边垦荒,奖励“战斗之士”。后来,商鞅在秦实行两次变法,主要内容是: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奖励农战,凡勤于耕织而多缴粟帛者可改变原来身份;有军功者可授以爵位;实行郡县制;主张用严刑重罚以杜绝犯罪。但是他排斥道德教化,轻视知识文化的作用。他用发展观点看待历史,提出“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商鞅重“法”,申不害则重“术”。“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执也”(《韩非子·定法》)。为了防备大臣操纵权力、玩弄法柄,申不害建议最高统治者必须用术,君主应以“独视”、“独听”、“独断”的手段来实行统治。他认为,“独视者谓明,独听者谓聪。能独断者,故可以为天下主”,君主“方寸之机正而天下治,故一言正而天下定,一言倚而天下靡”。君主个人的言论和主张可以决定国家的兴亡,表明了专制独裁主义的思想。

慎到是法家中强调“势”治的一派,主张君主可以“握法处势”,“无为而治天下”。他从“弃知去己”的观点出发,提出“大君任法而弗躬,则事断于法矣”。他以法为最高准则,提倡“官不私亲,法不遗爱,上下无事,唯法所在”(《君臣》),强调“法”必须和“势”相结合,把君主的权势看作行法的力量,所谓“贤智未足以服众,而势位足以缶贤者”,但他又认为国家的存亡并非全由君主一人的力量所决定。“亡国之君非一人之罪也,治国之君非一人之力也”。他承认“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提出“守法而不变则衰”。

战国末期的韩非集秦、晋法家思想之大成,将“势”、“术”、“法”三者糅合为一,即势立威、术驭臣、法制民,又吸收道家思想,将法治理论系统化。他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剪除私门势力,“以法为教”,厉行赏罚,奖励耕战。在历史观方面,他提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的观点,把历史的发展分为上古之世、中古之世、近古之世和当今之世。在哲学上,用唯物主义观点改造老子关于“道”的学说,指出“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认为道是万物发展的总规律,理是个别事物的特殊规律。强调人必须遵循客观的规律进行活动。在认识论方面,他提出“参验”的方法,以“功用”的实际效果检验人的言行,认为“无参验而必之者,愚也;弗能必而据之者,诬也”。这种把“参验”作为判别知识真伪的思想,对中国古代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法家学派的法治理论对春秋战国之际进行封建化的改革以至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的封建国家起了重大的作用,并成为秦王朝的统治思想。到了西汉以后,独立的法家学派逐渐消失,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的体系中,德刑并用,成为维护地主阶级专政的有力工具。但是,先秦法家对以后的一些唯物主义者和进步思想家仍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法布于众

法要“布之于众”既然法律是君主治理国家的依据,是人民应当遵守的行为规范,那么法律就应当以成文的形式出现,并做到公布于众,并争取做到“家喻户晓”。韩非强调:“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韩非子·定法)。法之所以公布,其目的有二:一是“使万民知所避就”,能以法律自戒,二是为了监督官吏公开断案,防止罪犯法外求情。

依法办事

要严格依法办事,维护其权威性。法家坚决反对在“法令”之外讲仁爱、道德,韩非子明确指出:“明其法禁,察其谋计。法明,则内无变乱之患;计得,则外无死虏之祸。故存国者,非仁义也。”他认为,“任法而治”要排除一切人为的因素,以免“人存政举,人亡政息”。正所谓“废常上贤则乱,舍法任智则危。故曰:上法而不上贤。”

刑无等级

法家认为,法一旦颁布生效,就必须“官不私亲,法不遗爱”,君臣要“任法去私”。强调“法”作为规范社会的统一标准,乃“尺寸也,绳墨也,规矩也,衡石也,斗斛也,角量也,谓之法。”形象说明了“法”的客观性和稳定性,在运用过程中不因人的主观因素不同而发生变化,对任何人都应当做到一视同仁。所谓“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法不阿贵,绳不挠曲”,“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皆体现了法家公平执法的决心。

法律稳定

“壹法”、“一尊”强调统一法律的内容、立法权,并保持法的稳定性,即:“壹法”、“一尊”。“法莫如一而固”,“一”指的就是“法”的内容,不能“故新相反,前后相悖”,“固”则指保持法的稳定性,“朝令夕改”只会是亡国之道,这也反映了战国末期,法家从“变法”到“定法”的立场之转变,只有“政法独制于主”,才能保证“政不二门”,达到统一立法权之目的。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历史上除了荆轲刺秦王,还有哪些著名的刺杀事件?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其实古代著名的暗杀事件有很多,但是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实在太有名了,所以让很多朋友记忆犹新。这次就为大家简单介绍几个,在历史上同样著名的刺杀事件。其实古人敢行刺,都是抱着同归于尽的心态去做的,根本就没想过事后还能全身而退。而且刺杀的成功率也并不算高,因为中间总会发生很多意料之外的事,如果是行刺非常重要的

  • 在我国“大人”一词代表了哪些角色?喊错了的话是很丢脸的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相信大家都看过我国的古装影视剧了,凡是有一官半职的人,上至宰相公卿,下至胥吏衙役,似乎一律都称呼为“大人”,通常包括第二人称或是第三人称,有时还可以演化为第一人称“本大人”,似乎“大人”与“官员”为同义语

  • 在古代为何游牧民喜欢弯刀?而农耕民族喜欢直刀呢?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在世界历史中有着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相信很多小伙伴在很多影视作品中可以看到,那就是游牧民常常使用的武器是弯刀,而农耕民族所使用的武器是直刀。就像中国的封建王朝以及欧洲那些农耕民族和国家,通常使用的都是直刀。而再看看大草原上驰骋的游牧民族,蒙古族、匈奴、鲜卑族、女真族、契丹族等等使用的主要武器多半都

  • 明清时期,为什么人们认为西游记作者是丘处机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西游记》的作者是吴承恩,这一点对我们来说,那已经是文学常识了,基本上是不会弄错的。但是这在明清时期却并非如此,当时的人们提到《西游记》的作者,想到的根本不是吴承恩,而是道士丘处机,但是这个丘处机是历史上真实的丘处机,并不是武侠小说里面的丘处机。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西游记》的作者到底是谁,为什么会

  • 如来送给唐僧的锦襕袈裟,唐僧为什么从来不用?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唐僧在取经之前,如来曾委托观音菩萨,给他送了五件法宝。分别是锦襕袈裟、九环锡杖、紧箍咒、金箍咒和禁箍咒。但唐僧一路上也就对孙悟空用了一个紧箍咒,其他法宝一直被压箱底,动都没动过。锦襕袈裟的能力十分强大,上面镶有七宝,水火不侵还能防止妖怪靠近,但唐僧一直把锦襕袈裟放在箱子里让沙僧一路背着,自己身上只披

  • 古代没有指纹识别,为什么还要摁手印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我们经常可以在各种古装剧当中,看到有“摁手印”这种情节,一旦摁下了手印,那么就相当于完全承认了纸上所写内容的真实性,有什么差错都会被追究的。但是,古代并没有现在的指纹识别技术,他们又能通过指纹验证出什么?古人利用指纹的办法是什么,在没有指纹识别技术的古代,为什么还要用摁手印这

  • 古代打完仗武器有缺口怎么办?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说到冷兵器想必大家也知道的,那就是其实在古代历史上还是挺有牌面的,毕竟发展历程还是挺长的,相关的传说也十分的多了,那么有的人要问了,那就是假如古代人打完仗,这些武器是一定会有磨损的,话说有的武器有可能会被砍出缺口,那么这些武器后来要怎么办?下面我们不防就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自商朝出现青铜器

  • 东方不败为什么放弃了称霸武林的机会?全因他的一门绝学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东方不败是《笑傲江湖》中最有实力称霸武林的人,但东方不败却主动放弃了称霸的野心,甘愿一辈子待在黑木崖,过自己的小日子。要不是任我行主动找上门,可能东方不败到最后都得不到一个出境的机会。但是早年的东方不败可不是这样的,他之所以会陷害任我行,抢夺日月神教教主之位,就是因为他的野心够大,做事够狠。难道是东

  • 二战期间军队是怎么发工资的?在前线不怕被弄丢了吗?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文明科技发展到了现在,如今我们已经习惯了将自己的工资与银行卡捆绑在一起,当公司发工资的时候就会直接将工资打到银行卡中。想要使用的时候就可以取出来或是使用手机支付,可以说是非常安全方便的。咱们现代人收工资是如此的方便,那么在古代的时候,没有这些科技,士兵们是如何收工资的呢?就算是现发,士兵们 几乎天天

  • 虚竹最后把降龙十八掌传给了丐帮的谁?丐帮历任帮主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为了让剧情更有延续性,金庸先生在新版《天龙八部》的最后,特地增加了一段新的内容。就是让乔峰把降龙十八掌和打狗棒法都教给了虚竹,让他回去后再传给新一任的丐帮帮主。那虚竹最后究竟是把降龙十八掌传给谁了呢?其实这在小说中也交代过,虚竹挑选了一位丐帮的少年传授,只是没有交代这位少年到底是谁。很多人猜测这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