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削铁如泥的刀真的存在吗?古代真有这么锋利的武器?

削铁如泥的刀真的存在吗?古代真有这么锋利的武器?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2718 更新时间:2024/4/18 10:55:56

我们常常会用“削铁如泥”来形容一件武器的锋利,面对一块铁,就像是面对一块泥巴一样,泥巴当然没有那么坚固,而这种形容就可以很形象的表示出武器的锋利。不过,铁作为一种非常坚固的物品,真的就那么容易把它给削断了吗?现代想要做到这种程度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古代真的就有这么厉害的武器了吗?

剑文化是中国文明中重要的一部分,在一定程度上象征了中华民族正德正身的气节。古代有十大名剑:轩辕、湛泸、赤霄、太阿、龙泉剑、干将、莫邪、鱼肠、纯钧、承影。这些传世名兵,有些是真实存在的,有些却是文学艺术的产物、只活在传说当中。

比如说鱼肠剑,就是春秋时期,专诸刺吴王僚的那把“勇绝之剑”。《史记·刺客列传》记载了专诸的行刺过程:“……专诸置首鱼炙之腹中而进之。既至王前,专诸擘鱼,因以首刺王僚。”当然,鱼肠剑虽然真实存在过,但它得名是因为被藏在鱼腹中,不是打造出来就取了这个名。

再比如说干将、莫邪剑,众所周知,干将是雄剑,莫邪是雌剑,干将莫邪两人也是一对夫妻;不过,这两把剑只是虚拟演绎的传说,它们起初被记载在汉代《列士传》和《孝子传》中,用在陪衬孝子的故事,但这并不影响两把剑的名气,后世常常将它们写进诗词中。

古代有剑客,也有佩剑的文人。先秦时期,剑更可以作为一种“礼器”,比如说周天子佩剑,士大夫也佩剑,作为身份的象征;《说文》记载:“古者天子二十而冠带剑,诸侯三十而冠带剑,大夫四十而冠带剑,隶人不得冠,庶人有事则带剑,无事不得带剑。”

剑虽然只是兵器的一种,但它有“百兵之君”的美称,这可能不仅仅是受从远古流传下来的剑文化影响,还有就是:佩剑这种行为,怎么看都比带刀、举锤之类的优雅多了。所以在古代,很多文人即使压根不会武艺,也会佩一柄剑在身侧,展现一种浑然天成的贵气。

因此,剑除了作为对敌的兵器,还可以作为一种装饰、身份的象征,就像雕琢精美的玉佩一样,能够让贵族不显山不露水地彰显身份。在古代,不少有地位的人都对精心锻造的宝剑十分追捧,而论证它是否为宝剑,有这么一个标准叫“削铁如泥”。

《水浒传》中,青面兽杨志曾经把家传宝刀拿到街上去卖,结果碰到泼皮牛二为难,杨志就当场表演了“削铁如泥”的技术,让围观群众叹为观止。但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一个细节?杨志说自己的祖传宝刀“砍铜剁铁,刀口不卷”,但他表演的时候,剁的只是铜钱。

古人对于金属的认知没有我们这么详细,也没有这么普遍。在很多古人看来,与金银相比,铜和铁都是差不多的硬金属,古装剧中常常能看到有人用牙齿咬银子,来验证真假,但有谁看到用牙齿咬铜钱的?铜钱拿在手里的感觉就是偏硬的。

用现代的莫氏硬度衡量,黄金、银的硬度大约是2.5 ~ 3,铜的硬度是3,而铁的硬度是4 ~5,相比之下,铜明显没有铁那么坚韧,所以在古代,大多数人卖宝剑宝刀表演“削铁如泥”时,都是拿一摞铜钱做实验。稍微花点力气,用点技巧,一剑或者一刀下去,铜钱就会应声而裂。

当然这也看剑的坚硬程度,稍微好一些的剑,都是由不同的金属混合打造的,只要在硬度这方面做得不太差,劈断铜钱根本没问题。人们比较相信眼见为实,口口相传之下,能砍开铜钱的剑,就成了“削铁如泥”,但它削的根本不是铁啊。

刃如秋霜、削铁无声,这是用来形容刀剑锋利度的词语。自古以来,刀剑一直是战场短兵的代表,是杀伐利器,能够见血封喉,夺人命如削草芥,而一把刀剑要要做到如此效果,就要有足够的锋利度。

锋利度,是衡量一把刀剑好坏的重要标准之一,如果刃口不够锋利,那就失去了作为刀剑的意义,充其量就是一个装饰品,一个无用的礼器。在一些历史传闻和文学作品中,我们经常可以窥见神刀利剑的故事。

《三国演义》中,曹操有宝剑两把,一名“倚天”,一名“青釭”,倚天剑自佩之,青釭剑令夏侯恩佩之,两把宝剑皆是砍铁如泥,锋利无比。后来夏侯恩的青釭剑被赵云所夺,赵云有了此剑,在曹操千军万马中如入无人之境,砍倒大旗两面,夺槊三条,杀死曹营将士五十余人,一战成名。

《水浒传》中,杨志有一把祖传宝刀,也是极为难得之物。这把宝刀,可以做到三件事,第一件,砍铜剁铁,刀口不卷;第二件,吹毛得过;第三件,杀人刀上没血。杨志没有吹牛,可泼皮牛二却不信世上有如此宝刀,百般缠赖,终于惹怒杨志,最后死于宝刀之下,只见杨志手起刀落,牛二一命呜呼,好家伙,宝刀果然是滴血不沾。

无论是曹操的青釭剑,还是杨志的家传宝刀,都是小说中的产物,是作家杜撰出来的,现实中有没有这样“削铁如泥”的刀剑?

答案肯定是有的,只不过衡量的标准不一样,古代常说,刀剑要能切金断玉,吹毛断发才叫锋利,现代,如果要判断一把刀或剑锋不锋利,会有削纸和砍草席、砍毛竹来测试的。

为什么要用这些看似简单的测试来证明刀剑的锋利度呢?简单来说,就是时代一直在变化,人们生活中,对于传统刀剑的锋利度并没有太大需求,同样的,也是为了防止误伤,刀剑如果能达到削纸的锋利度,那就算很锋利了。

同样的,一把刀剑如果能够具备砍钢筋不伤刃,已经算是一把好刀剑了。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大高玄殿有什么故事吗?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大高玄殿其实现在已经开放了,没有大家说的那种什么不开放的,也没有什么故事可言,只所以以前不开放是因为这个地方比较的珍贵,而且由于年久失修,很多地方都需要修缮,伟大的故宫建筑当然不能以破败的面相展示给大家了,话说在17年就已经对外开放了。最近小编又研究了一下了,发现大高玄殿不对外展出的原因,竟然是被借

  • 三千年前古埃及巨型石盒是怎么回事?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在埃及的西北部地区,位于赛加拉的倬瑟王金字塔,考古学家找到了塞拉坡神庙遗址。考古学家研究鉴定,这座遗址是在公元前1300年建造的,距今已经是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是传说中阿不思公牛所埋葬的地方。从宗教上讲,这里是埃及蟒蛇身的地盘,是埃及伟大的国王拉美西斯二世的神殿。1850年,塞加拉的赛拉坡被考古

  • 挖土党都挖出了一些什么东西?为何个个都成了百万富翁?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苏德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赞期间规模最大,伤亡最严重的一场战争。苏联与德国双方先后出动了超过2500万人展开厮杀,伤亡人数高达270万。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战争的火药味已经散去,昔日的战场在重新恢复生机的同时也意外的留下了一些“战争遗产”。据悉,由于当时战况十分惨烈,两方军队都没有

  • 尼安德特人灭绝的原因?真的是被人类祖先吃掉了吗?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在人类诞生的初期,世界上其实并不是只有一种人的,而只有现代人类的祖先存活了下来,并且逐渐发展,这才有了我们现在的人类。而在最开始,还有其他的人类,比如尼安德特人。但是很明显,其他人类最终都消失了,这种尼安德特人消失灭绝的原因又是什么?难道真的是被现代人类的祖先给吃光了吗?尼安德特人不是现代人的祖先,

  • 二战结束后苏联城市成为废墟,千万人流离失所,赫鲁晓夫是如何解决问题的?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毋庸置疑,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世界战争,从欧洲到亚洲,先后席卷了61个国家和地区。全世界至少有20亿的人口被迫卷入到了这场战争当中。二战结束后,苏联境内主要城市以及各个地区都沦为成了废墟,能够居住的房子是少的可怜。甚至有些苏联高官为了争夺住宅,都已经抢到了头破血流的境界。据不完全

  • 我国金朝为何没有被列入历史排名当中?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之所以将唐宋元明清这个五个朝代被视作我国的正统王朝,主要还是因为它们之间有着非常清楚地额传承关系。唐朝虽然灭亡于五代,但是汉人所建立的宋朝却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割局面,统一了中原地区。虽说宋朝时期的武力相对薄弱,但其文治大兴,经济繁荣,因此被后世所推崇。北宋被金朝所灭,之后占领了中原地区,与南宋划长江

  • 古代免官为什么叫“丢了乌纱帽”?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古代官员被罢免,一般会称作“丢了乌纱帽”,以至于传到现代依然适用,那这个乌纱帽究竟有着怎样的来历呢?乌纱帽最早在民间属于很平常的一种便帽,后来慢慢发展为给官吏佩戴的帽子。东晋时期就有官员戴乌纱帽,但直到隋朝乌纱帽才正式成为官服的一部分。到了唐宋已经十分盛行,明朝后乌纱帽正式成

  • 欧洲古代贵族们为什么都喜欢建城堡?有多重要?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古代欧洲时期的城堡,尤其是中世纪时期,一直以来都是贵族或是皇室处于战争目的而修建的准军事化住宅。通俗的将,尽管当时的欧洲贵族都拥有着属于自己的私人住宅,但是建造一座坚不可摧的城堡也就意味着家族与财富得到保护。那么古代欧洲贵族有多热衷于建造城堡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在早期,欧洲风格的城堡起源于

  • 秦国人的来历是怎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秦国人其实就是古代赢氏部族中的一支,早期是黄河下游地区的游牧民族。在西周王朝建立之后没多久,这些秦人便参与到了反对周朝统治的叛乱之中。在周朝叛乱平定之后,亲人就被强制迁移到了如今的黄土高原一代。当然那个时候,黄土高原上还是不是“黄土”。周穆王喜欢巡游天下,向西巡游的时候,秦人

  • 19世纪末德国工业有多强大?李鸿章叹为观止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德国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所崛起的世界一流的工业强国,在人类的近代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1896年,李鸿章出国访问,第一站就来到了欧洲德国,因为德国是他这次出行的重要目的地。在访问德国的这段时间里,他见识到了德国的强大,给李鸿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直到这个时候李鸿章才真正的理解了什么是工业强国。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