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唐太宗眼睛真的被射瞎了吗?

唐太宗眼睛真的被射瞎了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1192 更新时间:2024/2/9 19:27:29

可能很多人曾经在一部韩剧当中看到过这样的情节,里面描述当年我国历史上唐朝唐太宗李世民,在攻打高句丽的途中,不仅被射瞎了一只眼睛,还割让了不少土地,这段情节可以说一直都是人们热议的话题,毕竟在我国古代历史的记载上,从来都没有出现过这样的事情,李世民虽然攻打高句丽,眼睛却一直都是好好的,更何况他杀了自己兄弟得来的江山,怎么可能轻易就送给别人?这段情节很多人一直都觉得非常不可信,但是这个故事究竟是从何而来呢?为什么会编造出这样一段故事?当年唐太宗攻打高句丽的真相究竟是什么,真的被射瞎了一只眼睛吗?

1.李世民眼睛被射瞎是怎么来的

2011年的韩国电影《平壤城》,我奔着在《国》中表现不俗的柳承龙,怀着期待的心情我打开了这部电影。

进入电影我不仅看到了柳承龙,我还看到了黄政民。不过这部片子看完之后你就会发现导演好像把唐军黑了个底朝天,我们唐朝军队被团团包围还被威胁走了,历史真是这样么?

我退出这部电影,又看到了另一部推荐的电影《安市城》,看了这部电影我更不解了,5000人死守城,20万人攻城失败,还让人打跑了,更可气的事,唐太宗眼睛还被射瞎了一只,我怎么不记得唐太宗眼睛瞎过。令人困惑,于是我决定好好的对这段历史了解一下。

为此我特意去查了资料,安市城唐军确实失败,但李世民并没有被射瞎眼睛。

2.真实的历史是什么样的

历史大概是这样的:唐军在打高句丽是战无不胜,一路高歌猛进,一直打到这安市城就打不动了,因为安市城这个地方易守难攻。

史书《資治通鑑·第一百九十八卷·唐紀十四》有云:安市人望見上旗蓋,輒乘城鼓譟,上怒,世勣請克城之日,男女皆坑之,安市人聞之,益堅守,攻久不下。

这段意思是说,安市城主见到李世民的帅旗,直接开始开骂,拒不投降,李世民生气,他的手下李世勋建议如果我们攻下这座城,无论男女老少统统活埋,城里的人听说这个事,知道投降必死,便更团结了,所以久攻不下。

电影中唐太宗建了个比城池还高的土山也是历史上的真实事件,事情是这样的:李世民的手下李道宗在安市城的东南面建一个土山,要比安市城的城墙高,安市城也加高城墙,两边就比谁高,比了足足60天。

有一天,李道宗的土山已经高到可以看到安市城里面了,他带着手下登上了山顶。土山突然崩塌,倒在了安市城的城墙上,直接城墙给干塌了。于是土山相当于成了新的安市城的城墙,趁机攻城就可以胜利,没想到这个时候傅伏爱突然跑了,擅离职守,高句丽趁乱占领土山,唐军又攻不上去了,唐太宗生气直接把这个傅伏爱处决了,李道宗也是明白人,赤脚向李世民请罪,本来这事也不能怪他,所以也就原谅了他。但是冬天快要来了,唐军的补给也跟不上了。

于是在公元645年9月18日,唐太宗下令撤退。到这里也没见到说唐太宗眼睛被射瞎的事,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件事发生在一些在18世纪以后的一些朝鲜的诗文和笔记小说中,称唐玄宗的眼部受到了箭伤。但是并无史料记载,所以这个事也只能算是野史,有点像《三国演义》那种意味,丰富故事内容而已,在历史高句丽胜利的基础上增添了一些添头罢了,我们看着图个乐就行。

3.为什么会有这种情节

在中国的记载中,无论是正史还是各种野史,我们都找不到关于李世民被射瞎的半点记录,那么,韩国方面的根据是什么呢?根据史学界考证,最早关于李世民眼睛被射瞎的记录来自朝鲜的一部小说,叫《三渊集》。

《三渊集》是李氏朝鲜的小说家金昌翕于1732年完成的作品,其中卷十一有诗一首,其中写道:高丽旧疆踔远矣。凤城或云是安市。千秋大胆杨万春。箭射虬髯落眸子。若道南汉形胜弱。文皇何如洪太始。

前四句翻译过来就是高句丽旧时的疆土很大,凤城这个城市也叫安市,在这里,勇敢的将领杨万春用弓箭射瞎了虬髯的眼睛。其中,安市城是贞观十九年唐军与高句丽军队大战的地点,这一次由于天气原因加之高句丽军队的顽抗,致使唐军没能攻下城池。安市城直到671年才被唐军大将李绩攻陷,高句丽随即灭亡。虬髯在这里则是指李世民,由于此时朝鲜对于中国还有敬畏之情,因此还不敢直呼太宗名讳,只敢用代号代之。

诗射瞎李世民眼睛的高句丽将领杨万春则最早出现于17世纪朝鲜文学家尹根寿的《月汀漫笔》,这本小说第一次记录了安市城主梁万春(后演化为杨万春)在城墙之上抗击唐朝军队,但并未提及李世民眼睛被射瞎一事。可以说,这个梗的来龙去脉都来自于不具备历史参考价值的文学小说,其真实性比《三国演义》还要低的多。

虽然不具备任何真实性,但是谣言总是传播的最快的,自从金昌翕写完这部小说后,李世民眼睛被射瞎的故事就在朝鲜传开了,后世的朝鲜文人,几乎不假思索的就沿用了这种说法,而且情节越来越荒谬,越来越露骨。金昌翕还只敢用虬髯这种隐晦的说法来指代李世民,而到了1855年《梦经堂日史》,则直接记到太宗被杨万春射中左目。

到了1911年的《桓檀古纪·太白逸史》,则更是对这一事件进行了细致描写,其中记到:“世民愤不自胜,敢出决战,杨万春乃呼声张弓。世民出阵,矢浮半空,遂为所中,左目没焉。世民,穷无所措,从间道遁”可以说,时代越往后朝鲜对于太宗的贬损就越多,从避讳的虬髯到太宗再到直称名讳世民,足以看清朝鲜态度的转变。

因为憎恨清朝进而迁怒唐朝

我们知道,李氏朝鲜对于中国的印象一直是不错的,尤其是在万历年间明朝帮助朝鲜战胜日本侵略者后,朝鲜对于明朝的感恩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万历朝鲜战争后,朝鲜人专门建设了大报坛来感激明朝的救命之恩,在后来明朝与后金的战斗中,朝鲜更是坚定的站在明朝一边,并派出援军参加了萨尔浒之战,以至于后来后金为了安定后方,专门入侵了朝鲜,这就是丙子胡乱的起因。即使在明朝覆灭后,朝鲜依然保留旧时的衣冠,并沿用明朝的年号。可见,直到17世纪,朝鲜对于中国,仍然抱有极大的善意和尊崇。

但是随着李定国郑成功军队的失败,朝鲜发现明朝的覆灭已经成为了事实,清朝对于中国的统治已经渐渐稳固,他们将不得不接受被“蛮夷”统治的事实。由于无法接受被“蛮夷”统治的现实,朝鲜人对于中国的印象开始直转之下。朝鲜人认为,中原文化在清朝的统治下已经彻底衰亡,朝鲜已经是中国文化最后的传承者,是名副其实的“小中华”。

朝鲜人厌恶清朝,但是又不能明说,所以只好把这种仇恨寄托在朝鲜以前的历史上,而上一次朝鲜与中国发生冲突的时间恰好是唐代,因此,朝鲜人理所当然的就把唐朝当做了清朝的替代品,作为自己发泄不满的出气筒。而朝鲜方面记载的演变也正好印证了这一趋势,17世纪时朝鲜对梁万春抵抗唐军的记载还仅仅是陈述事实,不但没有李世民被射瞎这回事,连主观情感的表达也很少见。

而到了清代,则对这起事件添油加醋,最后演变成了我们今日看到的版本。当然,当时的朝鲜人其实也并不是对这段历史全无了解,比如朝鲜官员李德懋就记到:“安市城主世传姓名杨万春。三渊诗亦用之。然尹月汀谩录。已辨其出於唐书演义。不足取信。”可见,当时朝鲜的文人对于这段历史的真假还是心中有数的,丑化唐朝更多是为了表达对清朝的愤怒与不屑。

为韩国现实政治服务的历史研究

如果说清代时朝鲜人对于太宗的贬损更多是因为清朝压制所做的无奈之举,那么现代之后韩国对于这段错误历史的转播可就是别有用心,有意为之了。马克思说,历史是为政治服务的,这在韩国体现的尤为明显。作为一个经济日趋发达的半岛强国,韩国急需为自己构建一个与自己经济地位相符,可以向世界吹嘘的民族神话。

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一书中写道:“成功的经济发展给创造出和受益于这一发展的国家带来了自信和自我伸张,财富像权力一样也被看做是优点的证明及道德和文化优越性的显示。当东亚人在经济上获得更大成功时,他们便毫不犹豫地强调自己文化的独特性。”“物质的成功带来了对文化的伸张,硬实力衍生出软实力。”亨廷顿认为随着东亚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他们会重新构建对于自己独特文化的自信,而这一点,在韩国身上体现的最为明显。

与韩国今日的经济实力相比,朝鲜民族的历史显得异常的渺小和悲惨,为了满足自己因经济增长而日渐膨胀的民族自信心,韩国人必然要塑造一段与自己身份相符的历史,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就算是胡编乱造也在所不辞。而打败当时的大帝国唐朝,将大名鼎鼎的太宗皇帝射成独眼龙无疑可以大大满足韩国国民日渐增长的虚荣与傲慢。真实的历史就这样因为现实的政治需要而牺牲掉了。

但是历史就是历史,无根据的胡编乱造和以讹传讹终究只能让韩国人自己自嗨一下,而作为局外人的我们,这种不负责任的历史谣言不过是茶余饭后的谈资罢了。在韩国人自娱自乐时,我们更要警醒自己,中华文明已经足够伟大,其中有着太多的东西值得我们去挖掘和传承,我们决不能像韩国人一样意淫某些并不存在的辉煌,进而沦为他人的笑柄。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山海经里超详细的僵尸等级划分表(含拼法读法)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说到这个山海经里面的僵尸等级怎么划分,具体是怎么划分的,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理解到,如果对这个有研究的那当然还是知道的,如果对这个不知道的那就是一头雾水,小编反正也是一头雾水了,僵尸不就是分厉害和不厉害之分么?怎么还有这个什么等级之分,而且传说还分七八个等级呢?这样的等级就分得有厉害了,非常的专业,那么

  • 岳不群如果和左冷禅合作,还用不用自宫练剑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岳不群处心积虑,招揽林平之都是为了得到他们家的辟邪剑法。只是这一路上复出的代价太大,不仅名声毁于一旦,自己家人的下场也都让人唏嘘。岳灵珊死的不值,她一直被蒙在鼓里,直到最后一刻才得知林平之和岳不群之间的恩怨。宁中则也很无辜,她认清岳不群太晚,等失去女儿后,终是心灰意冷,选择自尽,岳家的悲剧几乎是由岳

  • 周文王为什么没有封神?姜子牙为何不给姬昌神位?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封神演义》当中,虽然说故事是非常精彩,但是有一点和《西游记》差不多,那就是封神榜上面的名单,其实也都是早就已经制定好了的,封神榜上面的名字在一开始就写好了,所有人的过程基本上可以说也就是走个流程而已。然而还是会有很多人有一些疑问,比如,为什么周文王姬昌并没有被封神?姬昌也可以说是《封神演义》中非常

  • 日本瑞龙寺的真龙标本是真的吗?为什么不能做鉴定?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龙这种生物,可以说是一直都被人们认为是一种神话中才存在的生物,是众多神话神物当中的的一种,而且有关龙的神话传说有非常多,但是这些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人们都认为这都是虚构出来的,在真实的历史上其实并不存在,所以才被认为都是神话故事。然而可能有人听说过,在日本的瑞龙寺保存有真龙的标本,这的确是非

  • 长平之战40万尸骨坑遗址有什么怪事吗?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最近有很多这个人都在说了这个长平之战的的确确是惨,竟然死了40万人,而且在同一个地方,大家也知道民间是有这个怨气一说的,这么多人在这个地方死了不知道怨气会不会很大呢?所以很多人都在问了这个长平之战40万尸骨具体在哪,还有这个长平之战40万尸坑遗址有没有什么怪事情发生呢?这个问题也还是比较有意思值得一

  • 百虎围村是真的假的?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可能有人听说过这样一件事情,那就是百虎围村事件。曾经在上个世纪50年代的湖南地区,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可以说是骇人听闻的事情,在十年的时间里,竟然有两千湖南人被老虎吃掉,这听起来的确是非常的不可思议,为什么当时居然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人们居住的地方与老虎生活的地方难道相隔很近吗?为什么这些老虎要吃人?据

  • 为何历史上有名的谋士都出自河南?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1.河南为什么有很多谋士这要从汉朝说起,东汉的首都在洛阳,用现在的话说,洛阳是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钱人,有能耐的人当然喜欢多。另外,汉朝没有科举制,人才选拔的方式是察举制。就是地方官发现人才,然后推荐。久而久之,出现一个规律,名门望族更容易出人才,名门望族一来有钱,培养读书人方便,二是人脉广,

  • 清史什么时候能修完?为何修了上百年还没定稿?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我们知道,我国古代的很多朝代都是有文字记载的史书的,只不过这些史书都是后人所编写,对于了解历史有一定的帮助作用,但是如果全盘相信,还是不太可能的,因为即便是史书中的内容,也未必全都是真实的历史。而在二十四史中,唯一一个还不是定稿的,就是清史稿了,这部书记载的自然是清朝时期的历史,但是却一直都只是&l

  • 聊斋里女鬼为什么总喜欢穷书生?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很多人都知道《聊斋》,也知道一些《聊斋》里面的故事,即便是没有看过原著,也一定看过一些根据聊斋的故事改编而成的影视剧。剧中最多的故事情节就是,一个美貌善良的女妖怪,爱上了一个穷书生,并且与另一个心狠手辣的妖怪作对的故事。在这里面总有一些因素是不会改变的,那就是女妖怪和穷书生之间的爱情。穷书生这个群体

  • 为什么说夸父追的不是太阳?那他追的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夸父逐日的故事可以说大家都是非常熟悉的了,但是很多人知道他追太阳,却并不知道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在《列子·汤问》中稍微提到了一下,那就是因为夸父“不量力”,换句话说就是因为夸父自己太过于看重自己的能力,认为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是自己办不到的,而其他的挑战对他来说又太没意思,所以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