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秦始皇陵是如何封顶的?上面那么多土不会塌下来吗?

秦始皇陵是如何封顶的?上面那么多土不会塌下来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4126 更新时间:2024/3/19 10:18:35

相信一定有很多人都对秦始皇陵可以说是非常的感兴趣了,作为历史上第一个皇帝的陵墓,很多人都非常好奇里面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不过现如今的技术还无法在保证古墓完整的情况下发掘,所以一直都没有对古墓进行挖掘。但是很多人从图片也知道,秦始皇陵的上方是骊山,一座山的重量自然不用多说了,难道秦始皇陵里面真的就不担心会塌下来吗?

1.秦始皇陵是如何封顶的

千古一帝秦始皇,因为统一大业而名垂千古,但是又因为其苛政猛于虎而落下骂名,他是中国第一位皇帝,他所留下的皇帝制度也在中国存在了近两千年,可算得上是千古一帝。但是这位千古一帝的陵墓我们却知之甚少,只知道它在骊山脚底下,出土了他的守卫部队兵马俑,从司马迁的史记里记载的他地宫的一些事情,并且有水银河,虽然秦始皇陵地宫至今没有被发掘,但是从史书的记载和专家的勘测当中,我们也对其产生了十分浓厚的兴趣。

“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做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考古专家也以此为线索探测地宫的情况,也确实探测到了汞异常。根据推测,地宫面积巨大,总面积有41600平方米,相当于五个足球场的大小。上具天文下具地理,墓室顶部有刻绘的天文星宿的图案,底部有山川壁画还有水银江河,这样秦始皇仍旧统治着他的江山。

这个陵墓耗资也是巨大的,从秦始皇登基伊始,到他死都没有竣工,耗费几十年的时间,七十万的劳动力。

但是这么大的地宫,要想封顶是很困难的,加上到如今两千多年,经历过无数场天灾人祸,地震,盗墓,秦始皇陵依旧是几乎完好无损,是什么原因,它能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存在了两千年。它是怎样封顶的,什么样的结构使其如此坚固?

作为陵墓首先考虑的是渗水的问题,即使是在现在修建坟墓,渗水问题也是首先考虑的一个问题,秦始皇陵是挖到有地下水的深度,然后用不能渗水的铜来构建,然后再考虑其棺椁的位置,暗器机关,水银江河,还有内部豪华的构造,金银珠宝。

其次就是其封顶的问题,像这么大的规模,一般直接封个平的顶很容易就塌陷了,所以采用的三角形稳定性的原理,应该是拱形的封顶结构,所以这样的结构不容易塌陷,其次这个地宫的面积不是空旷的一个大房间类型的,它是分成了好多个部分,包括了主墓室,侧室和墓道,每个部分都是由厚重的石板建成的墙,这样这些墙也承担了一部分的重量。加上拱形的封顶,这样就加固了其构造,即使被冲刷,泥土也会随着拱形的封顶而散开冲刷掉。其坚固的结构,也使得秦始皇陵安稳度过了几次大的自然灾害,保留至今。

2.骊山不会塌吗

根据近几年对秦陵的考古探测,特别是人们在封土堆中检测到汞的含量确实异常。由此也更加印证了司马迁《史记》中关于秦陵部分的记述是有充分的事实根据的,而非空虚来风胡乱编写。

另据部分考古学家推断,秦陵地宫的营建步骤依次大致为:“先解决好排水设施(若不如此很容易形成深水坑),之后开始挖掘墓坑、然后布置墓室、再然后劵砌石顶、最后墓顶封土。”

一般竖穴土墓最后都是用封土填实。但根据对秦陵封土堆的物探,考古学家们发现地宫中存在大量石质板材。由此推断秦陵地宫顶部即是劵砌石顶。用这些巨大石板来保护地宫免遭封土堆压塌。

至于题干所说的“封土堆会不会压垮地宫顶部?”由于秦陵最后封顶距今已过二千多年,目前尚不得知。不过随着技术的发展,我们相信秦陵地宫会有再现天日的那一天!到时关于秦陵地宫内部的一切秘密、一切真相都将会大白于天下。也许这时间会很长,五十年,一百年,甚至更久。

3.秦始皇陵墓穴结构

从已发掘的秦始皇陵遗迹看,秦始皇要把生前的宫室、山河及其他一些都带到地下世界去,而要实现这一点,非建造广阔的墓室难以如愿。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大事毕,已藏,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藏者,无复出者。”提到了中羡门、外羡门,应该也有内羡门。这似乎表明地宫中有通往主墓的通道,工匠只能闭在中羡门以外的地方,内羡门以内才是秦始皇棺樟置放之地。

据考古勘探,以及对墓道兵马俑位置的判断,专家认为,秦始皇陵的朝为坐西向东。这是一个奇特的布局。众所周知,中国古代以朝南的位置为尊,历代帝的陵墓基本上都是坐北朝南的格局,而统一天下的秦始皇,却采取了坐西向东的格局。

坚持秦人起源于东方的学者,如何汉文在《嬴秦人起源于东方和西迁徙情况初探》所论,秦人是上古时代在齐鲁淮海一带的氏族部落,发祥地在今山东境内的莱芜泰山附近一带[29]。他们认为由于东方是秦人祖先曾经劳动、生活过的地方,对东方怀有特殊的感情,因而采用面朝向东方的葬式,以示不忘根本。相反,坚持秦人起源于西方的学者,如吕振羽主张秦与周原属同一氏族,是由夏族发展而来的。秦人采用“头朝西方”的葬俗,是想彰显他们来自中国西部。无论“东方说”还是“西方说”,有一点是不变的,即秦朝历代王陵和秦始皇陵都采取了坐西向东的葬式。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华佗真的把青囊书烧了吗?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说到华佗之死,很多人都会想到是被曹操杀害了,不过这一切也都只是演义小说而已,真正的华佗之死,其实并不是曹操造成的,可以说是是他自己造成的。而相传华佗生前写了一部书名为《青囊经》,是一本医术,但是最终却被华佗烧掉了,这是真的吗?为什么有人认为,其实青囊经并没有失传?如果真的没有失传的话,那书现在究竟在

  • 古代九拜礼是哪九种?跪拜礼都有哪些讲究?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中国自古以来便是礼仪之邦,古时候人们最基本的礼仪,有一项叫九拜,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说起跪拜礼,下跪大家肯定都见过,也知道要怎么跪,不过九拜顾名思义,是有九种跪拜的方式。跪拜礼在古代被认为是最具崇高敬意的礼仪,在不同场合、不同身份的人,所使用的拜礼也不同,因此就有了九拜的说法。这九拜礼到底是哪九种呢

  • 赵云相比马超真的不如吗?演义中有三大铁证实锤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演义中有两个人会经常用来作参照对象,其中一个是许褚,另外一个是张郃,原因在于和他们两人交手过的猛将很多,比如许褚和排名前六的都交过手,和张郃交过手的也不少,比如五虎上将中除了关羽没有和他打过之外,其余张飞、赵云、马超和黄忠四人都一一和他交过手,因此以张郃为参照对象的话可以比较直观的看出赵云和马超的武

  • 武陵郡是现在的哪里?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喜欢历史的朋友,一定听说过武陵这个地方。据说武陵一词是源于湘、鄂等四省边境的武陵山脉得名,当地多为苗族和土家族,被称为“武陵蛮”。西汉时期,汉高祖刘邦将黔中郡改为武陵郡,后来武陵郡作为县名,在此后的五百多年内,时因时废,那现在的武陵郡究竟是在哪呢?或许这是大家最为好奇的一个问

  • 世界上死人最多的瘟疫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最近的肺炎比较严重,但是只要万众一心一定能抵抗过去的,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回顾回顾看看在历史上出现的一些瘟疫相关的内容,大家也知道的,历史上出现的瘟疫也还是很多很多的,今天我们就讨论一个比较有意思的问题,那就是这个世界上上瘟疫死人最多的一次是什么瘟疫呢?当时又死了多少人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世界上死人

  • 欧洲中世纪骑士头盔为何要装个猪脸?有什么作用?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比较了解冷兵器时代盔甲的小伙伴们来说,猪面盔一定不是什么陌生的东西。猪面盔是从14世纪出现的一种非常著名的头盔,可以说猪面盔在欧洲的冷兵器时代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承前启后的作用。因为猪面盔取代了以往的传统桶盔,并为欧洲带有封闭式面罩的最后一代头盔——伯格纳特盔的出现和发展奠定了基础。虽然在国内猪面盔这个

  • 劳德诺为什么甘心替左冷禅做事?他自己怎么不练辟邪剑法?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剑宗气宗分家后,华山派实力每况愈下,在五岳剑派中一下子跌落至倒数。左冷禅也明白华山派此时的处境,除了掌门岳不群以外,整个门派几乎没有能拿出手的弟子,当时的令狐冲还没办法挑起重任。但左冷禅还是要时刻监视华山派的一举一动,所以早早派出劳德诺充当卧底。说起劳德诺,感觉他就是一个被忽视的人物,多数时间几乎没

  • 中国历史上遗祸千年的蝗灾是怎么被控制住的?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说到这个中国历史上的蝗灾也真的是祸害了中国好几千年了,好在后面给治理住了,那么有的人要问了,这个蝗灾后来到底是怎么样治理住的呢?这个问题也还是挺值得研究研究看看的,下面就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分析揭秘看看吧!前言:据说现在“三只蝗虫都不敢一起出门到外闲逛”,使得人们现在已经逐渐

  • 中国历史上的巨大瘟疫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说到这个瘟疫是真的挺恐怖挺可怕的,但是这些也都不是什么大的问题,因为只要万众一心都能抵抗过去,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个中国历史上有哪些巨大的瘟疫吧,当时的中国古人遇到这些瘟疫又是怎么渡过的呢?这个也还是非常值得借鉴的,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看看具体的情况吧!瘟疫,一种恶性传染病。比如:非典、鼠疫(黑死病)、

  • 如何回应日本援助的留言,“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在最近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中,中国也是收到了来自很多国家和地区的捐助物,有很多医疗物资,我们自然也是非常的感谢的。而在日本捐助的箱子上面,写有两句诗,“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这句诗可能有不少人其实并不是很理解,不太清楚是什么意思,那么,面对这样的一句诗,我们可以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