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武则天为何迁都洛阳

武则天为何迁都洛阳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2446 更新时间:2024/3/16 20:00:06

武则天当了女皇之后就马上将都城从长安迁都到了洛阳,而且还给洛阳起了一个特别霸气的名字“神都洛阳”。武则天这一做法在历史上可谓是引起了轩然大波。很多人认为武则天这是建立新朝要有新气象,所以才迁都。但事实上这纯粹就是无稽之谈。从古至今,即便是改朝换代也是很少迁都的。迁都是一件大事,若是搞不好的还,会容易导致国家灭亡的,武则天肯定不会为了这个形而上的理由去迁都的。

相比于改朝换代要迁都的说法,很多历史学家却给出了更荒唐的理由,说武则天是为了避“鬼”!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就认为,武则天在长安干了很多坏事,比如害死王皇后萧淑妃,因此,在长安未央宫里面,武则天总是心神不宁,“数见王、萧为祟,披发沥血的死状,后徒居蓬莱宫,复见之”,这谁能顶得住,让鬼天天吓唬还能好?所以武则天“故多在洛阳,终身不归长安。”

司马光也不是平白无故把这个事写道《资治通鉴》中的,应该是根据宋代历史主流学术的研究成果,根据《旧唐书》的记载而来。

但是要说真实也不见得,从武则天到司马光,虽然我们都说是唐宋,但是唐宋之间差的可是一个五代,连续五次改朝换代,《旧唐书》成书于五代后晋时期,虽然距离唐朝灭亡不久,但是安史之乱后的唐朝几乎就已经处于藩镇林立的局面之中了。

到宋代的时候,司马光也只不过是援引《旧唐书》中的说法,并不见得有多少实锤性的史料。

武则天的确很迷信,但并不是说被吓大的,什么样的场面没见识过,还会在乎所谓的“恶鬼”?如果真的心神不宁,其实可以在长安重新修建宫殿,又何必把都城搬到洛阳去。

除此之外,还有从宗教方面解释的,武则天推崇佛教,长安是儒家思想中心,洛阳是佛教思想中心,她希望以此来为自己篡位正名。

以上种种说法,我认为都是站不住脚。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正统政权的女皇帝,你要非说她是一个草包,那你得多草包!

早在唐高宗时期,公元657年,武则天作为皇后就请求李治到洛阳“东幸”,李治到了洛阳后一看,感觉还不错,就将洛阳设置为东都,以前是陪都,现在是东都,洛阳的地位与长安的地位是遥相呼应的。

从公元657年开始,到公元682年,李治与武则天曾经频繁往返于两都之间,一共去了洛阳七次,返回长安六次,之所以是这个数字,是因为李治最后一次去洛阳没回来,公元682年,李治与武则天最后一次到达洛阳,于次年驾崩于洛阳紫薇宫。

李治频繁去洛阳最大的原因是,长安所在的关中地区并不足以维持大量的人口,为了减轻关中的粮食压力,不得不到洛阳去办公。

唐朝是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政府,比以往任何一个朝代的中央政权官僚班子都要宏大。

这些京官的背后,必然需要足够的粮食,另一方面,长安的繁华也吸引着全国乃至世界人口的聚集,据相关资料显示,唐朝巅峰时期,长安人口高达百万,堪称世界性的大都市。

但是关中地区的粮食供给根本不足以弥补人口增加带来的粮食缺口,不得不依靠其他地区调粮来解决这个问题。

即使如此,一旦关中地区遇到了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也会发生饥荒的现象,原因是,长安地理位置过于偏西,当时的经济主产区,除了关中之外,就是中原地区,但是想要把粮食调入长安,成本很高。

这么说吧!古代运粮如果不依靠水路,成本高得吓人。

隋朝时期,隋炀帝曾修建京杭大运河,各地的粮食可以通过水路运到洛阳,这就是洛阳作为都城的底气。

在这样的情况下,李治和武则天并不是去洛阳游玩的,而是有着背后的经济意义。唐朝开国的前一百多年,有五十多年皇帝是在洛阳办公,原因就在这里。从这一点来说,武则天最后将武周朝定都在洛阳,也并非不好理解,实在是很正常的事情。

但是,关中缺粮只是武则天迁都的表现,真正的内核原因,实则是天下形势的变化。

长安建都历史长达1200年,而洛阳建都1500年,都是历史悠久的都城,但是中国进入大一统王朝的前半段,关中的地位更突显,战国时期的秦国,楚汉之争的刘邦,都是以关中为根据地夺取天下的。

按照当时的地缘情况来看,以“关中+巴蜀”可以完全压制中原,不是说关中地区的体量完爆中原,而是爆发战争的时候关中往往自成一体,中原地区却很难统一,大多数是一盘散沙,难以对关中地区形成钳制,比如战国七雄混战,关东六国加一起绝对吊打秦国,但是只有少数次数能够打过函谷关,而过了函谷关后,六国就不愿向前了,打起自己的小算盘。

但是关中作为压制中原的地理优势,在经历魏晋南北朝后,发生了改变,关中之外,除了中原地区,还有其他区域都得到了开发,一方面是东吴和东晋在江南的开发,另一方面是游牧民族南下,北方也得到开发。

这样的情况下,关中就镇不住整个中国,而洛阳却成了香饽饽,比如北魏孝文帝力排众议要将都城从大同迁到洛阳,后来隋朝也是定都在洛阳。

只有更大的经济腹地,才能撑起唐朝的政治高度,武则天虽然是一介女流,但是在眼光和见识上,是很多男人都不具备的。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朱高炽在位仅十月为何屡屡被后世称贤君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华夏历史

    最近很多人也都在说这个明仁宗朱高炽,大家对这位皇帝的影响是什么呢?其实大家估计也都猜到了,那就是很贤能,非常好的皇帝,但是大家或许也都发现了,那就是明仁宗朱高炽在位仅仅只有十个月,那么明仁宗朱高炽是怎么做到让后世屡屡称赞的呢?对于这些问题感兴趣的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简单的分析揭秘看看吧。一个人的功绩并不

  • 刺马案为何被称为奇案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清朝末期发生过四大奇案,分别是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名伶杨月楼冤案、太原奇案和张汶祥刺马案,其中刺马案是四大奇案之首。因为该案件最为复杂神秘,背后的政治博弈至今没有一个真相。连慈禧太后都亲自出面,要求彻查此案,依然没能知晓案件的真相,最后也只是将张汶祥处决,这起案件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呢?1、两江总督马

  • 乌斯藏属于明朝吗?史料已经给出正确答案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华夏历史

    最近很多人对这个乌斯藏比较感兴趣的,因为在明朝时期这个地方的争议非常大,很多人也都在说这个地方当时到底是不是属于明朝地区呢?这个乌斯藏到底是不是属于明朝的,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一起来简单的分析揭秘看看,感兴趣的别错过了。我们先不给出答案,来看看关于这个乌斯藏的简单介绍。乌斯藏也叫这个乌思藏,乌斯藏是

  • 霍光为什么选择刘贺继任皇位,是因为年纪小吗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华夏历史

    汉武帝临终前,任命霍光为大将军,和金日磾等人一同辅佐汉昭帝。此后霍光很好的履行了汉武帝托付他的使命,也逐渐得到汉昭帝信任,从此在朝中的势力不断做大,开创昭宣中兴。汉昭帝英年早逝,他又没有儿子,挑选继承者成了摆在霍光面前的一道难题,最后他选择了年纪尚小的刘贺。有人解读霍光此举是为了能够控制刘贺,不过刘

  • 农民出身的徐达为何懂得兵法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华夏历史

    说起徐达,相信了解明朝历史的朋友们不会陌生了,是明朝的开国元勋之一,跟着朱元璋一起打江山的。都知道徐达是一农民出身,但是他在兵法上的运营却是非常厉害的。那么农民出身的徐达为何会懂兵法呢?其实这个问题不难理解,《孙子兵法》上说:“将通于九变之利者,知用兵矣”,打仗,讲究的是随机

  • 除了典韦和许褚,曹操还有哪些拿的出手的武将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华夏历史

    说起典韦和许褚,相信大家不会陌生了,曹操的两位左右护卫,其武力水平不分上下。在征伐完成的时候,曹操那个臭毛病又犯了,愣是搞的张绣降而复叛,结果典韦为了掩护曹操撤退,最后战至力竭而亡。在典韦死了之后,许褚一直护着曹操的安全,直到曹操归位了才退于幕后。那么在曹操阵营中,除了典韦许褚之外,曹操还有哪些拿的

  • 吕布被困袁术有去救援吗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华夏历史

    说起袁术与吕布,这俩人的关系很有意思,就像是两个欢喜冤家。因恩结了缘,之后又因为怨而绝缘,最后是相爱相杀,从而自绝于天下。当吕布被曹操围困的时候,是多希望袁术前来救援,这个这时候也就只有袁术能来救援了。但是吕布愣是没能等到袁术的救兵,这其中的原因还是因为这俩人的短视,最终把路都给走绝了,最终导致了无

  • 三国中哪些武将死的非常冤屈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华夏历史

    三国相信不少朋友们都有看过了,在这里面出现了很多名将,其中有很多死的非常冤屈的奖励。在这里死的令人痛心疾首的猛将有很多,小编在精挑细选了一下,认为以下五个人,死的让人痛心。最冤的那个倒霉蛋我放在了最后。我选取的人物都是三国演义中和正史比较吻合的部分,认认真真选出来的。1、何进之死,导致天下大乱东汉末

  • 康熙为什么把孝庄太后停尸37年不下葬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华夏历史

    说到这个孝庄文皇后,她是皇太极的妃子,也正是她辅佐了顺治和康熙两代皇帝。不得不说,是一位非常杰出的政治家。但是为什么孝庄都死了37年了,可是康熙却没有把她下葬,这是为什么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其实这个原因就是,当时孝庄太后还在的时候,对康熙说的一段遗言。内容是“我身后之事特以嘱汝

  • 雍正皇帝继位后遇到哪些难题,为何新政难以实施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华夏历史

    作为九子夺嫡的最终胜者,雍正皇帝继位后,依然面临着许多难题。雍正皇帝在推行新政的时候,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他也知道改革往往会受到各个利益方的阻挠,但这次雍正帝的对手明显更加棘手。好在雍正皇帝十分的勤政,最后完成了改土归流、摊丁入亩、废除贱籍等重要改革。那这其中究竟谁是雍正帝推行新政最大的阻力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