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辛亥革命清朝多少兵力,为何使用的是北洋军

辛亥革命清朝多少兵力,为何使用的是北洋军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4749 更新时间:2024/2/16 18:26:32

在武昌起义的时候,此时的袁世凯已经52岁,不得不赋闲在家。但是之后的形势的发展,再加上从各方面传来的消息,对袁世凯也是越来越有利了。前来巴结讨好的人,络绎不绝,他们看重的不是袁世凯的为人,而是他有一支训练有素的北洋军。事实上,朝廷除了北洋军,还有八旗军、武卫军、地方武装等等军队。辛亥革命时期,清政府在全国到底有多少军队呢?

据说清朝的军队总数不下百万,但大都是旧式军队,根本不能用来对付新军的起义。

朝廷真正有点战斗力的军队,就是已经训练10余年的北洋军。

前两年,袁世凯不声不响地躲避各种纷争,虽然罢官在家,但他仍然不甘于做一个田舍翁,还在通过各种途径,遥控着北洋军的去向,这些连朝廷都不放在眼里的兵将,居然还在听从袁世凯的命令。

1、那么,清朝为什么一定要用北洋军?

1.1、载沣等人对袁世凯还是存在幻想的,他们认为袁世凯完全可能成为曾国藩那样的人

袁世凯小站练兵的时候,对于当兵的思想教育基本上没有涉及。

有人说他教育部下:“只知有袁宫保,不知有大清朝”,不过是政敌的攻击,袁世凯可真的没这么干过。

小站新军主要是德国陆军的训练路数,要说精神方面的培养,一曲《皇帝练兵》歌,勉强可以算,但它强调的还是士兵们忠君爱国的精神,跟袁世凯个人的权威是没半点儿关系。

北洋军对袁世凯有感情,但仅限于他做大臣时。后来一旦复辟称帝,他就被一些北洋军骂作曹操。且北洋军直至袁世凯众叛亲离地死去,也没有完全姓袁。北洋军姓什么?

这个问题,在很长时间里似乎一日了然,姓袁呀。谁不知道北洋军只知有袁世凯,不知有大清国。军营里供着袁世凯的长生牌位,还让军士们朝夕膜拜。

更没有人怀疑,北洋军只听袁世凯的,别人指挥不了。若不然,怎么辛亥武昌起义,朝廷调陆军大臣荫昌率北洋军前去镇压,就指挥不动呢?

朝廷后来重新用袁世凯,北洋军一口气拿下了武汉三镇中的两镇。不错,北洋军作为在清廷的新政期间,袁世凯在很长时间里一直掌控练兵处,领导军事改革,指导全国的新军编练和旧军改造。

后来,北洋军扩张为六镇,固然“小站练兵”的旧人是种子,但是在这期间,他在军官选任方面,也特别强调专业主义,尽量从各种新式军事学堂毕业生中找人才。

所谓的北洋三杰,王士珍、段祺瑞、冯国璋,都是北洋武备学堂出身。留日和留德的军官学生他也曾经选用过,大批日本士官生都是在他当政时,顺利进入军界的。

不像人们所说的那样,他挑人只看跟他个人的关系,对他个人的忠诚。

说白了,在袁世凯逼迫清帝让位之前,作为清朝的直隶总督的袁世凯,他对北洋军的掌控也不是“铁板一块”,所以清朝的一些王爷和摄政王载沣,才觉得可以利用袁世凯为朝廷效力,“以汉制汉”原本就是满清政府的传统手法。

不管是多尔衮,还是咸丰皇帝,他们都利用过吴三桂、曾国藩这样的人来镇压起义。

最后,载沣等人对袁世凯还是存在幻想的,他们认为袁世凯完全可能成为曾国藩那样的人,所以要用北洋军,就必须启用袁世凯。

1.2、北洋军确实是清朝政府的王牌军队,只有北洋军出马,才有可能遏制辛亥革命的扩大

其实,湖北新军的起义,非散兵游勇可比,连洪秀全、杨秀清的起义,也不能与之相比,以为这次起义,他们不抢不掠,而是志在天下。

他们有自己的新思想,有实现国家富强的抱负,是要做一番大事业。

对付这股新崛起的新军势力,朝廷采取的对策,必然是速战速决,以雷霆万钧之势,将其扼杀在萌芽状态,以免在全国引起滔天的连锁反应。

那么,朝廷出兵,必然是以自己的北洋军为主力,当初带队的可能不是段祺瑞,就是冯国璋。

以北洋军的实力,以段、冯二人的军事才能,再集合朝廷的物资给养,打下湖北的新军,尽管要费些功夫,最后,朝廷取得胜利的结局,可能也没有多少悬念。

1.3、北洋军相对来说更加可靠,受新思潮影响不深,是朝廷还可以完全控制的新军力量

袁世凯整顿吏治、兴办教育,创办企业,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这却不是他的全部,他的最大亮点还是他苦心经营的北洋军。

八国联军闹北京之时,朝廷的武卫军冰消瓦解,只有袁世凯的新建陆军,奇迹般地完整保存下来。

慈禧太后终于认识到,要想使大清江山长存,必须要有强大的军队,否则,除了挨打,还是挨打,于是下令全面整顿军队。袁世凯因此大权在握,进而借机扩充势力。

袁世凯的崛起,引起朝廷实战派贵族的不满,他们发起1907年政潮,事实上就是打压袁世凯的势力,据说北洋军将领张怀芝和段祺瑞,宁可统制不做,也不乐意继续干了。

等到袁世凯被罢免回家之后,北洋军很多军官就更加感觉到后人不如前人,还是在袁世凯手下做事比较爽快。

后来,崭露头角的士官生,比如吴禄贞、张绍曾等人,尽管身居高位,但都没能真正控制麾下的北洋军。

所以,到了辛亥革命时,他们想要带兵造反都搞不成。

北洋第三镇有个炮兵团的团长,他跟山西的革命军说好了,要拉一火车的第三镇官兵,进入革命军的伏击圈,但中途却被部下吴佩孚识破,此人反而被吴佩孚抓了起来。

1.4、自从辛丑事变以来,朝廷已经10余年没有正式大规模用兵了,北洋军又有很多军事专才,其实,朝廷里有很多大臣支持袁世凯的北洋军,来镇压起义

事实上,清朝完全可以彻底甩开袁世凯,没想到,摄政王载沣到底是不会识人,也不会用人,他执掌大权以来,用的全是庸人不说,这次武昌起义之后,他居然起用了冯国璋,来带北洋军镇压起义。

他防了半天袁世凯的人,最终还是没防住。冯国璋不仅是袁世凯的亲信,而且是铁杆儿的心腹大将。

只不过在袁世凯罢官这几年,冯国璋利用他一贯稳重和善于结交达官显贵的做派,加上当年曾经担任清朝皇族贵胄学堂的总办,在皇族里认识不少贵族子弟,而且他人缘也比较好,结果载沣居然就认定冯国璋是可以信任的将帅之才。

当年,袁世凯是朝廷的北洋大臣,又兼练兵大臣,袁自朝鲜回国后,就是因练兵,而赢得朝廷各方官员的极力称赞。

他曾经奏请改革清军的军制,拟定新军募集操练规则,还派王英楷、王士珍分赴全国各地,精选壮丁6000人,又选派武卫右军卒50名,到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并在保定设立督练公所。

后来,袁世凯还把军权集中于参谋、教练、兵备三处。

每处设一位总办,派段祺瑞为参谋处总办,冯国璋就是袁世凯的教练处总办,就是从这个时候,此人就与袁世凯打成一片了。

朝廷大臣们都怕武昌的叛乱,会起连锁反应,那桐也是十分担心:“湖南本来风潮就未平息,而且会匪接连闹事,湖广一乱,那四川、两广都受影响,事情可就更不可为了。”

“我的意思是,必须请袁世凯出山,只有北洋军还能够镇得住起义军,也只有他出山,北洋军才能调遣顺手,迅速出师”。

奕勖的意思大家都明白,除了袁世凯,北洋军别人未必能够指挥得动。徐世昌和那桐相视一笑说:“我们也附议,请摄政王尽快任命袁世凯主持军务”。

1.5、奕勖、那桐和徐世昌等人,立马去见载沣,载沣看罢武昌起义的相关电报,脸色苍白。他们的到来,正好可以商议此事,没想到他们竟是为袁世凯而来。

奕勖是首席领衔军机大臣,他也全力支持袁世凯。而且他手中还握了两镇兵权。为了安慰袁世凯,清廷补授袁世凯的长子袁克定,为农工部参议。

还有很多大臣支持袁世凯的北洋军出师,比如端方这个人,就是比较看重北洋军和袁世凯的力量。

端方非常支持袁世凯入主朝廷中枢,他觉得只有袁世凯才能改变时局。如果袁世凯有意复出,他可以向朝廷举荐他。

据说袁世凯连连摇头,还说“你可别害我。我已经衰朽不堪用,何况现在事势纠纷难以收拾,我是决不愿舍弃初志,投身急流中”。

袁世凯都说局势难以收拾,使端方对前途更感渺茫。袁世凯有北洋军在手,倘若局势变乱,朝廷肯定还要倚重,所以他提议将长女许给袁世凯的五公子,袁世凯满口答应。

所谓投桃报李,端方是袁世凯在满人中很难得的朋友,当然很有必要进一步笼络,所以袁世凯也提议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端方的侄子。两人饭后一席谈,就决定了两对年轻人的婚姻大事。

说白了,不管是满族贵族,还是很多朝廷重臣,他们都寄希望于北洋军和袁世凯,在很大程度上,袁世凯已经成为北洋军的代名词,用北洋军就必须用袁世凯,成为那段时间清朝很多大臣的共识。

2、北洋军到底有多少人?

北洋军是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集团,建立和掌握的一支新式军队。

早年,清政府曾经派广西按察使,在天津小站训练新军,名为“定武军”。

不久,袁世凯接办了“定武军”,他扩充编制,改名为“新建陆军”,效法欧美军制,用西方枪械装备,以洋操训练军队,还创办随营学堂,以增强军队的战斗力,在此期间,他还网罗门生,广结党羽。

1898年,改为“武卫右军”,后来,袁世凯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此后大加扩充,改称“北洋常备军”,简称“北洋军”。

到1905年的时候,北洋军已经扩建成六镇,当时每镇1.2万余人。北洋军的产生标志着中国旧式军队,开始转向近代化军队。

日、俄战争之后,清政府认识到扩练新军的紧迫性,采纳袁世凯的建议,决定在全国成立新军36镇,因财力不够,先在北洋成立6镇。

1904年以前,北洋军已经成立1、2、3镇,由王英楷、吴长纯、段祺瑞分任统制,后来又成立4、5、6镇。北洋6镇正式建成,全军发展到7万余人。

北洋军采用西方的军事制度和新式装备,又以封建宗法思想维持上下军官的关系,成为效忠于袁世凯的一支武装力量。辛亥革命后,袁依靠这支武装,窃夺了革命果实,建立起北洋军阀统治。

袁世凯为了镇压起义,在1912至1913两年中,先后向帝国主义借款33笔,共4350万英镑,主要用于扩军备战。

在此期间,单袁世凯手下大将段芝贵等人,就各扩军25营,此外,还有雷震春在河南招募豫军6营,冯国璋在直隶招募1个混成旅,使北洋军人数和装备,远远超过南方革命党人所控制的军队。

辛亥革命结束后,中国当时最强大的一支武装北洋军,非但一兵不裁,还得到了加强。

经过辛亥年的作战,使民初北洋军一些部队编制不足,通过这次裁兵淘汰了一批老弱兵士,取而代之的是一批精壮士兵,袁世凯还从国外订购了大批军火,使北洋军在质量上得到提高。

随着全国各省的裁兵,北洋军人数虽未有很大的增加,但其占全国军队的比例却越来越大。

1915年底,当时全国军队有26个师35个旅约46万人,而北洋军,以及由北洋军阀控制的军队居然就占了20个师,34个旅,约39万人。

事实上,除了西南等地外,北洋军队控制了全国大部分地区。

综上所述,清朝的军队总数不下百万,但大都是旧式军队,根本不能用来对付新军的起义。

载沣等人对袁世凯还是存在幻想的,他们认为袁世凯完全可能成为曾国藩那样的人。

再则,北洋军确实是清朝政府的王牌军队,只有北洋军出马,才有可能遏制辛亥革命的扩大。

其实,北洋军相对来说更加可靠,受新思潮影响不深,是朝廷还可以完全控制的新军力量。

更重要的是,北洋军又有很多军事专才,其实,朝廷里有很多大臣,愿意支持袁世凯的北洋军,来镇压起义。所以朝廷才不得不用北洋军来对抗起义军。

当时的北洋军还处于发展壮大之中,辛亥革命时期,估计有7万余人,到1915就已经发展成为39万人的军队,短短三年时间,数量增长了5倍。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罗汝才为什么叫曹操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华夏历史

    罗汝才是明朝末年起义军的领袖之一,很多朋友好奇,他为什么自称“曹操”?其中的原因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是说,罗汝才为人狡诈善变,因此江湖上的人便将他称为“曹操”;而另一种说法,是跟当时的一首童谣有关,童谣内容有一句是“郑台复郑台,曹操今再来&r

  • 胤祥被囚禁十年之后有什么变化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华夏历史

    原本侠肝义胆,侠骨柔肠的十三爷胤祥在经历了十年的囚禁之后,他最大的变化就是变得越来越小心了,越来越怕事了,可以说完全就是变了一个人。就连雍正也说道,你已经不是原来的胤祥了!康熙48年,十三阿哥因为协助太子胤礽暗杀郑春华而被康熙圈禁,一直到康熙驾崩,雍正继位了才从宗人府里出来。出来后的胤祥,两鬓斑白,

  • 陈宫为何不跟刘备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华夏历史

    说起陈宫,相信了解三国的朋友们都不会陌生了。陈宫虽说亡的早,但也绝对算得上是三国时期顶尖谋士之一了。先是跟了曹操,之后又跟了吕布,那么为何就是不选择跟刘备呢?当初刘备可是在徐州跟他有过相遇的时机,他为什么不抛下不成气候的吕布,转而投靠胸有大志的刘备呢?1、陈宫实在是瞧不上刘备,本钱太小了。刘备名义上

  • 刘备扔阿斗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华夏历史

    刘备在长坂坡大战中战败,而自己却只是带着20多人逃离了战场。此时赵云却是独自一人返回了战场,在乱军之中是杀进杀出,救出了刘备的儿子刘禅,甘夫人投井。但是在当赵云抱着刘禅冲出重围的时候,将年幼的刘禅递给刘备之后,刘备却将阿斗仍在了地上,怎么看都不符合人之常情的。那么刘备的这一番举动到底是为何呢?1、刘

  • 曹利用为什么不帮冀王谋反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华夏历史

    曹利用迎来了一段高光时刻,他对父亲曹太傅说的一段话,让整个曹家人瞬间清醒,其实他才是真正看清大局的人。曹利用如果帮冀王和他的妹妹谋反,可能他们曹家早就成为阶下囚了。而曹利用此番也不仅仅是为了自保,他还有一个更加长远的计划,曹利用如果能把自己的女儿嫁给皇上,那他们曹家的未来便有了更大的可能。不得不说,

  • 康熙对蓝齐儿有多狠毒,最后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华夏历史

    说起蓝齐儿,这是电视剧《康熙王朝》当中虚构出来的任务,而历史上的原型则是固荣宪公主,其父亲是康熙皇帝,母亲则是容妃。蓝齐儿是康熙最喜欢的女儿,也是孝庄最疼爱的重孙女。尽管蓝齐儿是康熙皇帝最为疼爱,最受宠的女儿,但是也是伤蓝齐儿最深的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盘点一下康熙是怎么伤蓝齐儿的,看看对蓝齐儿有多狠

  • 为什么刘伯温说张昶留不得呢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华夏历史

    大臣的衣服穿破了也不换,就连朱元璋都直夸是清官。但是刘伯温却说“此人留不得!”那么这是为什么呢?作为英武有作为的黄帝,自然是非常欣赏那些格尽职守、两袖清风的官员的。因为只要是正经的皇帝都会明白,皇帝拥有天下,组重要的已经不是钱财,而是国家的安定,百姓的安居乐业,只有这样,君主

  • 唐朝谏官的作用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华夏历史

    说到谏官其实也还是很多朝代都有的,就比如说这个唐朝,比如说宋朝,今天我们就简单来说说唐朝,看看唐朝的谏官的作用是什么,当朝事情的谏官是不是真的有发挥到作用呢?下面对这些问题感兴趣的可以一起来分析看看。1、封驳之权封驳是谏官言谏的主要方式。唐朝实行三省制度,中书出令、门下封驳、尚书奉行,此处的&ldq

  • 骊歌行太子妃黑化了吗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华夏历史

    太子妃孙灵淑和太子之间的婚姻并没有真情实感作为基础,所以太子总是冷落太子妃,宁愿找陈吉玩耍,也不想和太子妃在一起。这让太子妃颇感受伤,但她也没什么办法。此后太子妃怀上身孕,她还没来得及高兴就听到一个坏消息,皇后准备把陆莹莹嫁给太子,这下太子妃有了紧迫感,感觉她要朝着黑化这条路前进了。历史上,关于李承

  • 骊歌行太子和陈吉什么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华夏历史

    《骊歌行》中,太子和陈吉互动的戏份,比太子和太子妃互动的戏份还多,而且感觉太子对陈吉的情感不一般。相信聪明的观众已经发现了,太子对陈吉很好,而且时不时会挑逗他一下,这种感觉莫非是太子喜欢上了这位伶人?剧中出现这样的设定并非空穴来风,通过太子原型的经历可知,他的确对一个乐童很好,并且吃住都在一起,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