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包拯出殡时为什么21口棺材,为什么盗墓贼不盗包公墓

包拯出殡时为什么21口棺材,为什么盗墓贼不盗包公墓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4011 更新时间:2024/1/27 5:20:53

有句老话怎么说来着:“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种红薯”。可以看的出自古以来人民老百姓就对当官的抱有着非高的期待。是否清廉,则毫无疑问的是评判一位官员是否合格的标准之一。因此历代以来,只要是清官都会收到人们的称赞。包拯包青天美誉深入人心,作为我国历史上清正廉明的官员形象。与民间描述的包公铁面无私、料事如神的形象,正史中的包拯同样是不遑多让,有着“关节不到,有阎罗老包”这样的评语。

那么,正史中的包拯究竟有着怎样的事迹呢?而当这位传奇人物离开人世之时,又为会出现21口棺材从七个城门抬出这样的场景呢?其中到底有何深意,以至于让胆大妄为的盗墓贼都定下个规矩,对包拯的陵墓秋毫无犯呢?

1、孝子清官,铁面无私

包拯出生在朝的庐州城,是古代“学而优则仕”的典型代表。自幼熟读四书五经的包拯三十出头就考取了进士,可谓年少有为。然而,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包拯考中进士整整十年后,才正式出任官职。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包拯的第一次任命是远离庐州的建昌县县令,包拯的父母年迈多病,盼望包拯能够承欢膝下。于是,孝顺父母的包拯婉拒了任命。要说朝廷也是善解人意,又给包拯安排了离庐州不远的和州,授予包拯和州监税的职位。

没想到的是,包拯的父母仍然不希望包拯离开。感念父母养育之恩的包拯索性辞去了官职,回到家乡照顾父母。几年后,包拯的父母相继去世,包拯仍然恪尽孝道,妥善安葬父母后,又在父母的陵墓旁结庐守丧。

就这样,出于一片孝心,包拯直到中进士十年后才出任天长县令。虽然已经年近不惑,包拯却丝毫没有懈怠,处理政务井井有条,做到了一碗水端平,因此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包拯办理案件铁面无私而又毫无差错的名声逐渐传播开来。

后来,包拯升任端州知州,当地盛产砚台,都是进贡朝廷的贡品。历任端州知州都借助自己的职务之便通过聚敛珍贵的端州砚台大发横财,而包拯则守住了底线,没有私拿过一方砚台。《宋史》高度赞扬包拯这种“岁满不持一砚归”的高洁行为。

因为出色的政绩,包拯被调入中央朝廷任职,先后出任监察御史、开封府尹、龙图阁大学士等职位。在担任御史期间,包拯无所畏惧地弹劾朝中胡作非为的皇亲国戚,以至于京城中流传这样的谚语:“官吏有玷缺者,有包弹矣,”俨然成为平民百姓的保护神。

与民间故事中的包青天相比,正史中的包拯并没有长期以来饰演断案判刑的角色。只不过,正史中的包拯的的确确是一个爱民如子、铁面无私的清官。无论在什么职位上,包拯心心念念的都是平民百姓。也正因如此,包拯生前死后都得到了百姓的爱戴和怀念。

2、死后遗命,多棺出殡

包拯的一生公正廉明,心系黎民百姓,在生前就受到人们的称颂和拥护。而包拯也十分重视自己的私德,从不利用职务之便强取豪夺。对于自己的亲戚后人,包拯也做到了严加管教。

临终之前,包拯十分郑重地留下遗嘱:“后世子孙仕安者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者,非吾子孙。”包拯死后,他的后人都谨遵包拯的遗训,不敢胡作非为。一旦有人破例,则会被毫不留情地革除家族的身份。

包拯的临终遗嘱充分体现出他对后世子孙的严格要求,以及一如既往地对清廉的追求和对平民百姓的关爱,而对于自己的丧事安排,包拯的做法也相当出人意表,让人难解其中的奥秘。

令人感到惊奇的是,包拯出殡之日,开封府的百姓都自发地来为包拯送行,却意外发现当时竟有21口棺材从七个城门抬出,无人得知其中缘由,更无法分辨包拯的遗体到底是从哪个城门出去的。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如果说曹操死后留下七十二疑冢是为了防止心怀歹意的盗墓贼盗墓的话,包拯出殡虽然经历了类似的情形,用意却是大相径庭。为了不打扰百姓们的正常生活,包拯选择用这样的方式离开开封府,与世人告别,是希望自己出殡时百姓们无需紧紧跟随,过好自己的生活。

尽管包拯作出了这样的安排,但还是无法避免百姓们对他的怀念。《宋史》记载,在得知包拯的死讯后,“京师吏民,莫不感伤;叹息之声,闻于衢路”。开封府的百姓甚至自发地为包拯发起各种追悼活动。

开封府百姓对包拯的怀念令人感叹不已,开封府碑上刻下了历任开封府知府的姓名,而包拯刻在碑文上的名字竟然因为后人的追思抚摸,名字都被磨掉了。

3、遗爱后世,盗墓禁区

包拯死后,百姓们对他思念不已,影响到了后世。南宋时期就已经出现并开始流行与包拯相关的戏曲和民间故事,包青天的美誉开始广泛流传。元朝时,以包拯为主人公的杂剧大量出现,如今人们津津乐道的《包公案》,则出自明清戏曲作家之手。

或许是由于包拯的个人魅力的确远超常人,又或许是对于广大平民百姓来说,铁面无私的清官长期以来都是他们发自内心的渴求。包拯在民间的名气经久不衰,遗爱后世,逐渐成为“青天大老爷”的代名词。

但凡是心怀正义的人,都会由衷地对包拯这样的人物敬爱有加。而即使是作奸犯科的人,也会在内心深处对包拯保有敬畏之心。作为专门盗取陵墓陪葬品为生的盗墓贼,居然也会自包拯死后立下一条雷打不动的规矩。

盗墓贼大多是连良知都能抛之脑后的穷凶极恶之人,彼此之间却立下规矩,将包拯的陵墓划为盗墓禁区,相互约定绝对不能对包拯的陵墓下手。要知道,作为宋朝高官,包拯的陵墓对于盗墓贼来说是个“藏宝地”,但出于对包拯的敬畏,盗墓贼居然收起了贪念。

因此,包拯的陵墓一直都保存良好,即使是遭遇兵荒马乱,盗墓贼们也绝对不敢趁乱对包拯的陵墓下手,由此可见包拯对于他们惊人的威慑力。

4、小结

人们常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包拯作为一个高居庙堂之上的官员,本来可以堂而皇之地为自己谋取私利,他却毅然决然地保持了自己为官的初心,铁面无私地惩治贪官权贵,公正廉明地为百姓争取正义和公平。也正因如此,他获得了百姓们的长久怀念。

更令人啧啧称奇的是,包拯在死前做出的种种安排,既严格地约束了自己的亲戚后人在自己死后胡作非为,又巧妙地安排了自己的丧事,尽可能地不打扰到百姓。可以说,包拯的一生都在切实地为平民百姓着想。

话说回来,包拯这种百年难得一见的高尚品格不仅深刻地影响到后世对清官能吏的评判和追思,还让即使是盗墓贼这样的鼠窃狗偷之辈也为之立下颠扑不破的规矩,包拯的陵墓因此得到了切实的保护。或许九泉之下,包拯也会为自己的人生感到知足与骄傲吧。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翁同龢真的坑了李鸿章吗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华夏历史

    最近很多人也都在说这个翁同龢和这个李鸿章故事,估计很多人也都发现了,很多人也都在说这个翁同龢是坑害了这个李鸿章的,那么这个说法到底对不对呢?还有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翁同龢坑李鸿章的说法呢?这些问题也都比较有意思了,下面我们不妨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翁同龢还就真的坑害了这个李鸿章了,出现这个翁同

  • 为何说明朝是得国最正的朝代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华夏历史

    回看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王朝,有秦始皇创建的首个封建王朝;也有着刘邦汉高祖起义打下的400多年汉室江山;同时又有着万国来朝,吸引着无数国家来学习的大唐盛世。不过如今,大多数人还是非常喜欢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人的大一统王朝明朝。虽说明朝奇葩比较多,但是也阻挡不了历史爱好者们的怀念。那么今天小编就带着大家

  • 李自成和洪秀全的区别在哪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华夏历史

    现在我国的历史当中,农民起义这种事情屡见不鲜,大大小小爆发过很多次。不过今天小编要跟大家讲一讲都与满清有过较量的两次农民起义,一个是明末时期的李自成所领导的农民起义,另一个就是清末时期洪秀全所领导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同为农民起义,李自成和洪秀全的农民运动有可比性吗?1、我们先分别从两人的起义过程简单

  • 刘娥是怎样对待赵祯生母的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华夏历史

    赵祯原先一直把刘皇后当做自己生母,后来李宸妃去世后,他才得知自己身世真相,这也导致他最后都没能见上母亲一面。实际上,刘娥原本是想低调处理李氏葬礼,后来才决定采用厚葬,这多多少少缓和了一些她和赵祯之间的矛盾。或许有人会问,当年刘娥为什么要把别人家的孩子拿来当自己的孩子呢?其实这里面牵涉的原因很多,而且

  • 秦朝灭亡时老秦人呢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华夏历史

    公元前221年,嬴政经过了十年的征战,最终建立了首个大一统封建王朝。虽说天下已经大一统,但是人心却并没有一统。被灭的六国,每一个都无时无刻的想着复国,真的秦始皇的刺杀行动也是时常发生。韩国贵族张良就组织过博浪沙刺秦皇的活动。陈胜吴广大泽张揭竿而起后,六国贵族纷纷掀起复国运动,齐、赵、魏、楚、韩、燕的

  • 明朝灭亡时死了多少人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华夏历史

    在我国历史上,每当改朝换代的时候,王朝权利的核心就会进行一次大换水。而这种换水可不像小朋友竞选班长那么简单,一个上台一个下台就这么完了,而是实实在在伴随着刀和血的,是以人命作为代价的。就比如说秦朝灭亡的时候,项羽就曾大肆屠戮秦官;刘邦以汉代楚的时候,项羽只能自刎乌江;东汉末年汉室衰败,董卓逼着汉少帝

  • 董卓手下十大将领的结局是什么,只有一人得以善终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华夏历史

    董卓本有改朝换代的机会,但他手段太过粗暴,导致遭受天下诸侯的讨伐,最后栽在了司徒王允的计谋下,被自己的义子吕布杀死。看来,董卓虽然把吕布当做自己的亲信,但还是不够了解他,不然也不会死在自己人手上。其实董卓能够权倾朝野,和他背后的西凉军有很大关系。而且董卓手下还有十位非常出色的将领,董卓死后,他们的结

  • 杨璎珞真哑巴了吗,婉儿为儿子被迫出家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华夏历史

    杨璎珞和她母亲奶娘都知道婉儿儿子被换这件事,其实奶娘一直心怀愧疚,她临终前决定让杨璎珞吃下一副药,将她毒哑,实际上是为了保住璎珞的性命。毕竟这件事她是知情者,只有做到万无一失,才能打消皇帝的疑虑。剧中杨璎珞的确是哑了,但历史上并没有这样,这是虚构出来的情节。当然,最惨的还是婉儿,她其实已经知晓了一切

  • 西安事变谁捉到了老蒋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华夏历史

    说起西安事变,相信大家对这段历史不会陌生了,上学期间历史课上有专门的讲述这段历史。西安事变这段历史成就了两个人,一个是张学良,另一个则是杨虎城。其实这场所谓的事变,并不是什么充满着硝烟弥漫的战场,所有参与其中的人员全部抱着擒贼先擒王的态度去的,最终目标就是蒋介石。蒋介石百思不得其解,自己如此信任的部

  • 隋文帝为何称为圣人可汗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华夏历史

    隋朝是中国大一统,人们走街窜巷,将这一消息传递到了四面八方。隋朝的大一统,杨坚居功至伟,功不可没。但是虽然是大一统了,但是王朝的周边可没有那么安宁,他还必须通过文武两手为国家的发展而营造出一个和平的环境。今天小编就来跟大家聊一聊隋文帝杨坚。1、圣人可汗受隋文帝平陈震动最强烈的无疑是突厥。杨坚平定陈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