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乾隆帝和嘉庆帝为何都喜欢道光帝

乾隆帝和嘉庆帝为何都喜欢道光帝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2862 更新时间:2024/2/12 1:37:45

自从皇太极改了国号大清之后,清朝的皇位继承人一直都是非嫡长子继承,之后整个清朝历史中,只有道光帝是以嫡长子的身份继承的皇位。不仅仅只是因为嫡长子的身份而受到乾隆帝和嘉庆帝的喜爱,再就是他本人也确实是嘉庆帝诸皇子中最聪明最有能力的那个。只不过道光帝赶上了一个大变革的时代,思想上过于保守,缺乏应对能力。那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聊一聊道光帝。

1、道光自幼就深得乾隆和嘉庆喜爱

道光实际上是嘉庆的次子,在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时,还是嘉亲王的嘉庆侍妾后来的和裕皇贵妃为嘉庆生下了庶出长子,但是这个孩子还没来得及起名只活了1岁多点就夭折了,后来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嘉庆的嫡妻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生下了道光,因此道光也算是嘉庆的嫡长子。

由于嘉庆之前夭折了一个孩子,所以道光出生后对他是非常呵护疼爱,乾隆当时已经秘密将嘉庆立为皇储,因此乾隆也视嫡长孙道光为宝贝一般呵护疼爱。

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时年仅10岁的道光陪着爷爷乾隆去狩猎,道光只一箭就射死了一只雄鹿,乾隆大为高兴,乾隆看到这一幕就想起了当初自己也是像道光这个年纪时陪着爷爷康熙狩猎,当时乾隆也是射死一只雄鹿由此让康熙大为喜爱,于是乾隆认为道光很有自己当年的风范。

乾隆和嘉庆在道光幼年时就很注重对他的教育培养,给道光挑选了一大批品学兼优的大儒教他读书,因此道光在这种教育环境下可以说是受到了当时最好的教育资源,而且道光本人也确实比较聪慧,他6岁既能精通诗文,10岁又能射鹿,可以看出他在文武方面都很有天赋,因此他也逐渐长成为文武双全的人。

道光不仅能力卓越文武双全,他为人还十分忠厚仁孝。这一点非常让嘉庆喜爱和满意的地方。

嘉庆十八年(1813年)北京爆发了天理教起义,天理教首领天皇林清率起义教徒攻入了紫禁城,天理教起义爆发时,嘉庆十分震惊,起义军已经攻入紫禁城,嘉庆仓惶逃跑。

当时清朝的王公贵族都很害怕,他们大多都跟着嘉庆仓惶出逃,根本没人想着把紫禁城丢给起义军就等于将大清基业都丢掉了。

当时还是皇子年仅30岁的道光临危不乱,当清朝皇室都在逃跑时,唯有道光镇定的组织军队剿灭天理教起义军。

道光在危急时刻一人手持一柄火枪守在乾清宫前,及时命人抽调火器营进皇宫平叛,并且道光在此次战斗中亲自用火枪射杀了两名义军首领,后来道光又亲自带人抓住了天理教首领天皇林清。

此次平叛嘉庆看到道光敢在危急时刻站出来保护自己,是既有勇气又有忠孝气节,因此嘉庆更加喜爱道光,并且还亲自给道光击毙义军首领的火枪赐名为威烈。

从道光在平定天理教叛乱这次表现就能看出,道光的临场指挥能力非常强,至少要比他爹嘉庆表现还亮眼,他的镇定自若和临危不惧的勇气都要比嘉庆更好一些,所以这也能看出来道光年轻时期更方面的能力都是非常不错。

嘉庆的儿子并不多,抛去夭折的庶长子之外,算上道光他只有四个儿子,而道光是嘉庆这四个儿子中能力最强,性格也是最为宽厚忠孝,所以他也是嘉庆诸皇子中作为皇位继承人的不二人选。

道光6岁通诗文,10岁能射鹿,能文能武,以能力来说他是完全能够胜任中国古代的帝王之职,而且道光继位之后一生兢兢业业,勤勤恳恳,还非常勤俭,这在中国古代帝王中是非常少有的,只不过很可惜,道光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世界大变革的时代,而他没有适应世界的时代发展,所以让他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和外国列强签订不平等条约的皇帝,也让他在后人印象中形象十分难堪。

2、道光的身体已经进入了近代,而他的灵魂还停留在古代

道光算是中国古代最后一位皇帝,也是中国近代第一位皇帝,因为中国近代史正是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而鸦片战争的指挥者正是道光,所以他也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皇帝。

只不过道光的身体已经进入了近代,但思想还停留在古代。以古代皇帝的标准来说,道光算是很不错的守成之君,以他的勤俭宽厚的品行来说,在古代说他是非常好的皇帝都不为过,但很可惜他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大变革时代,他的思想过于保守,以至于他没有带领中国踏上世界近代史高速发展的这班车。

道光一生勤政节俭,在古代皇帝中是非常难得的,但是道光的节俭也被他应用到了政治上,在政治上就不叫节俭而叫抠门,道光的抠门已经到了误国的地步。

道光平日里在宫廷中厉行节俭,最初内务府每年开支是40万两银子,相比于他的爷爷乾隆,皇宫中每年开支40万两已经非常节约了,但道光还是觉得花太多了,于是规定内务府每年开支不得超过20万两银子。道光自己除了龙袍之外,平日着装一律是能打补丁打补丁,很少换新衣。

其实相比于爷爷乾隆,道光这算是很节俭很不错,但道光错就错在他把这些也应用到了治国上面。

每次国事会议与王公贵族商讨边防、海防等军事开支时,道光总是一脸黑线,但凡有大臣提出要在国防军事上增加开支,那道光立刻就表现出不悦的神情。

道光四年(1824年)新疆地区曾经大和卓波罗尼都之孙张格尔发动叛乱,历经四年道光才平定了张格尔叛乱,为此花费了大量军费。因此在张格尔叛乱被平定后,大臣们上书道光,请求在新疆增派防务兵力,大臣们知道道光抠门,且怕道光不舍得花钱,于是只提议增派1.8万兵力。

当道光听说要增派1.8万兵力之后就爆炸了,打仗花了那么多钱,这回防务还要再派这么多人,那不花费更大,于是道光不同意,大臣们和道光磨来磨去,如同砍价一半,最终硬是将1.8万兵力砍掉了三分之二,只增派了6000兵力过去。

从这就可看出道光在治国上有多么抠门,这已经是到了误国的地步了。后来果然新疆地区又再度发生叛乱,道光又花费了一大笔钱,可以说他看似节省了三分之二的军费开支却又花了一笔更大的钱,所以说道光的节俭已经是该省的地方要省,不该省的地方也要省,基本到了误国的地步。

第一次鸦片战争战败都和道光的节俭有着直接关系,由于道光对新疆地区的军费开支严重限制,而且按照道光的军费预算根本不足以保持当时的新疆地区防务工作,于是这些朝廷重臣就想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每个省裁军,每个省减少一点军费开支,这样不久把新疆的军费凑出来了,于是就这样就导致了内陆各省防务稀松。

后来鸦片战争英国人用武力打开广东大门,英国人是外线长久作战,本来应该是英国人的军资补给不足,但是英国人有准备,军资补给非常充足,还有先进的战舰作为运输支援。再看这头本土作战的清政府,却因为广东省内裁军严重,军队集结很慢,本身武器就远比英国人落后,再加上军队集结不够迅速,所以鸦片战争清政府想不败都难。

说起鸦片战争就更得说起道光的勤俭了,在最初道光是根本没把英国人放在眼里,他的态度是非常强硬,道光认为一个小小的英国能掀起什么风浪来。所以道光不仅发布禁烟法令,还派出了主战派的大臣林则徐赴广东禁烟。

但是随着鸦片战争的战事发展,道光发现清军根本打不过英军,连吃败仗损兵折将这些都不说,最关键的是这战争打起来很费钱啊,既打败仗还花了这么多军费,这让道光十分心疼。

于是逐渐的道光就有主战派变成了主和派,他想尽快结束战斗,因为他已经对清军失去了信心,所以与其继续打下去还是输,还不如尽快议和。因此最后道光以支付将近1500万两白银的战争赔款换来了和平。

道光的节俭是没底线只看眼前利益的节俭,他为了节俭小的利益,最后却损失了大的利益,就俗话说的丢了西瓜捡芝麻。

道光一直以为自己的节俭能够上行下效,他能带动全国官员一起节俭从而达到吏治的清廉,但他其实并不知道那些朝臣表面对道光节俭歌功颂德,也都以道光为榜样行节俭之风,其实都是阳奉阴违,吏治不但没有清廉,而且清朝的吏治腐败在道光时期达到了高峰。

在清朝黄河水患每年都有,因此清政府每年都会专项拨款治理黄河水患。大家都认为道光的爷爷乾隆时期吏治就已经开始进入腐败,但实际上乾隆时期的吏治腐败比起道光时期还差太多了。

乾隆时期治理黄河水患实际可能需要花费五十多万两白银,但乾隆每次都要拨款一百多万两白银,可以说是这笔钱被政府机构层层侵占。但是治理黄河水患的工程款到了道光时期居然已经达到了近一千万两白银,是乾隆时期的近十倍预算,可以想象道光时期每一级别的官吏要侵占多少工程款吧。

所以道光的节俭没有起到任何作用,对国家经济发展和缓解清政府的经济危机没有任何帮助作用。治理国家尤其是处在道光那个大时代变革时期,需要的是魄力和先进的思维力,只有大刀阔斧的改革才能拯救国家,但道光最不具备的就是这个能力。

道光和父亲嘉庆可以堪称是清朝皇帝中最循规蹈矩、谨小慎微的皇帝,他和父亲嘉庆如出一辙,父子俩都是非常遵循祖制,当然,这也在于康熙和乾隆的影响力太大了,他们父子俩向来是遵循祖法,认为有康熙和乾隆两大千古一帝制定出来的治国方略必定要比自己厉害得多,所以父子二人都是只要祖宗说过或做过的,都依样画葫芦地贯彻执行就可以了。

因此说嘉庆和道光这对父子二人看似表面都很勤政,实际上是非常懒惰,因为他们习惯了遵循祖制,懒得去思考了,反正老祖宗把基调定好了照着走就行了,所以这是另一种的懒惰。因此嘉庆和道光父子二人执政后使得清朝国力日益衰退,被称作“嘉道中衰”不是没有道理的。

尤其是第一次鸦片战争战败后,道光似乎被打怕了,他已经真正懒得再去想如何治国强国的问题了,虽然他依旧每天勤政,但背后实际上他的大脑已经停止思考这些事了,所以第一次鸦片战争后道光被迫打开国门,本有机会学习借鉴英国的制度和先进技术,他却懒得去想为什么清政府会败给那个曾经他认为的弹丸之地英国了。

道光如果在封建时代,他的不好声色,勤政节俭,循规蹈矩等优点都能让他成为一代完美的守成之君,但很可惜的是他处在了那个大变革时代,他的这些优点反而都成为了缺点,所以说道光是被时代耽误了的皇帝,他是的身体已经进入了近代,但思维和头脑却还停留在古代。

3、结语

道光虽然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屈辱序幕,但并不代表他的能力很差,他的能力和中国古代其他皇帝相比还算是比较不错了,只是他的思维没有进步,还停留在古代而已。

乾隆和嘉庆并没有那么长远的眼光,他们认识不到一个大变革的时代即将来临,当然那时候的人绝大多数都是认识不到这些情况,所以既有能力,又有品行,还循规蹈矩的道光以古代皇帝的标准来看肯定是让祖父乾隆和父亲嘉庆都十分欣赏。

总得来说道光是合格的封建王朝皇帝,但是他不适合他所处的古代与近代交替的大变革时期,他不具备革新意识,所以注定了在他之后清朝越发衰败,最终走向灭亡。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李渊和李世民谁对唐朝贡献更多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华夏历史

    说到唐朝开国皇帝李渊和第二任皇帝李世民,这两位都是对唐朝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李世民更是开创了唐朝的盛世。那么话说回来,李渊和李世民这两个人谁对唐朝的贡献更多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其实关于这个问题,很多人都有自己的答案,有的认为是李渊,有的认为是李世民,不过相信大家觉得是李世民的肯定是

  • 周夷王活煮了齐衰公是真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华夏历史

    周夷王烹煮了齐衰公这件事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这算是我国历史上一件非常有影响力的大事了。很多人都会想,齐衰公是姜子牙的后人,是功臣的后人,为何会遭到周天子如此对待呢?那么接下来小编就来针对这个问题来跟大家好好讲一讲这件事。题目中所说的周天子就是周朝的第九代天子周夷王姬燮,在说他之前,应该从他的父亲

  • 长孙皇后去世后李世民为什么不立皇后了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华夏历史

    说到唐朝的皇帝李世民,大家应该都非常熟悉了,他的第一任皇后长孙皇后可是非常的出名。同时她也是李世民的唯一一位皇后。虽然一开始的时候都认为这个是政治婚姻。但是后面也有说是他们非常恩爱。但是长孙皇后死了之后,李世民就没有立过皇后了,这是怎么回事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1、李世民为什么不立皇后了李世

  • 李鸿章的幕僚和下属有多少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华夏历史

    说起晚晴名臣李鸿章,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了,幕僚出身,给曾国藩当过三年的幕僚。在自己创建了淮系势力之后,也非常的重视倚重以及培育幕僚。晚清时期,李鸿章纵横政坛40年,是曾国藩之后最有实权的封疆大吏,这些都是离不开幕僚团队的帮助的。那么李鸿章的幕僚团是怎样的呢?他的幕僚团有多强大呢?那么接下来小编就来跟

  • 吐蕃为何不进攻印度,反而与强大的唐朝对峙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说起唐朝,相信大家都非常的熟悉了,这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非常强大的大一统王朝,也是咱们中国人心中永远的骄傲和回忆。当时外国来潮的局面在如今回忆起来依旧是热血澎湃的。而且唐朝也是历史上对外战争非常频繁的一个朝代,从大唐之初就已经开始对外用兵了。公元620年到公元630年唐朝与突厥发动战争,东突厥灭亡,公元

  • 北洋水师长崎事件,为何要跑去日本保养舰体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华夏历史

    1886年7月,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和总查琅威理奉李鸿章之命率领着被羊水的舰队前往釜山、元山以及永兴湾等地进行操练。在操练结束之后,丁汝昌边率领着北洋水师来到了日本的长崎,进入船坞进行保养。进行保养的军舰见识定远号和镇远号。这是两艘铁甲船,需要定期的进行上游修理。也正是这次给军舰做保养的时候,北洋水师

  • 汉武帝为何能与秦始皇并称为秦王汉武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华夏历史

    今天我们来聊聊西汉的故事。据说在西汉后期,汉武帝指派了一名叫做苏武的人出使到匈奴去谈事情,结果没想到却卷进了匈奴造反的事情当中。而且这个造反还没有实行就被发现了。在当时,只要是反了错误的就是要被连纵的,所以苏武肯定也是难逃惩罚的。不过苏武觉着自己是汉朝的使臣,不能因为这件事被匈奴人所羞辱,所欲觉得自

  • 西周的公爵有什么特殊之处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华夏历史

    说道爵位,爵位之首为“公”,在金文铭文中,“公”主要有两类,其一是在贵族死后所拥有的尊称,其二就是贵族在生前所拥有的尊号。其中死后尊称的数量较多,就比如早期西周著名的青铜器利簋,在明文的结尾“作檀公宝尊彝”,这路面的&ldquo

  • 武则天杀女儿是真是假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华夏历史

    安定公主是武则天长女,有关她的死因,长期以来一直有很多人认为安定公主是被母亲武则天所杀。根据《新唐书》和《资治通鉴》的记载,都认为凶手是武则天,而《旧唐书》并没有相关记载,其真实性存疑。我们还是要分析看看,武则天究竟有没有杀女儿的动机,做了这种事情能给她带来哪些好处?以武则天的才智,她是不会无缘无故

  • 从武则天到李隆基称帝,中间总共发生几次政变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提到唐朝,大家都想亲眼见证大唐盛世究竟是一副怎样的场景。那唐朝自然是有光鲜的一面,但也有残酷的一面,例如唐朝是一个发生政变比较多的朝代。从武则天被迫退位,到李隆基登基称帝,短短几年间就发生了好几起政变,和其他朝代相比,这种情况并不常见。那下面就为大家总结出了这几次政变是什么,感兴趣的朋友就来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