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朱棣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朱棣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1710 更新时间:2024/1/16 8:24:06

我的名字叫朱棣,明朝太祖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我爹一生中有26个儿子,主标是老大,朱樉老二,朱棡都老三,不过是个短命鬼,分别在1392年、1395年和1398年因病归位。要说我爹也是很命苦的,差不多平均3年就要死一个儿子。不过话说回来,若是兄长不早点归位,这皇位也轮不到我老坐了。

但我一点都不感激爸爸,他太偏心了。我好不容易熬死了三位哥哥,照理说做老朱家的接班人事顺理成章的事儿,但他不培养我,把心思花在长孙朱允炆身上。

公元1398年,终于盼来先皇驾崩。我满心欢喜地等待遗诏开包,宣布我是大明王朝的第二任皇帝,登基感言我都想好了。

结果,爸爸他耍我。先帝灵柩前,托孤大臣梅殷,也就是我的妹夫突然宣布,由皇长孙朱允炆承继大统。

太气人了,简直气死人了。

1、光鲜的履历

公元1380年,我已经年满20岁。先帝派我到北平就藩,给我配备万把来人的护卫亲军。临走时,他嘱咐所有亲王不能干涉地方长官处理事务。

老朱家有信佛的传统,所有亲王就藩时,都由朝廷替亲王选派一位僧人陪同辅佐。嘴上是辅佐,也有监视的作用。

朝廷给我选派的僧人叫道衍,俗名叫姚广孝。日后,此人对我的帮助实在是太大了。与他举荐的方士袁珙,二人共同成为我的左膀右臂。帮我出谋划策,拉拢当地官府和豪强势力,借机瞒过朝廷的耳目,迅速培养壮大自己的力量。

公元1390年,先帝下诏要我出征漠北,平定北部蛮夷残部,把傅友德、赵勇、曹兴都派来了,山西的军队听候调遣。我不费吹灰之力降服北元太尉乃儿不花,捷报送往京师,先帝闻讯龙颜大悦,说:

肃清沙漠者,燕王也。

这次出征算是给先帝长脸了,我在朝廷的名气也越来越大,被委以重任的次数也越来越频繁。

公元1391年,我跟傅友德联合降伏番将阿失里。公元1396年,北征蒙元残部,生擒敌将孛林帖木儿,挫败哈剌兀。

先后两次北征大漠,剿灭蒙元残部,练就一身军事本领,在北方军营中收获极大的威望。这就是为什么后来我振臂一挥发动靖难之役,数万北方将士甘愿为我卖命的原因。

朱允炆算哪根葱,我在战场上流血拼杀时,他还是吃奶的瓜娃。别说先帝传位给长孙,我都表示不服。哪怕传位给其他亲王,我都得掂量掂量。

2、侄儿送来“枕头”

公元1398年,先帝驾崩,皇侄朱允炆成为明惠宗,以前是亲叔侄,现在是君臣关系。就算是君臣关系,应该我是君,他是臣。现在颠倒过来了,这份打击实在太大了,我实在接受不了。

所以,我必须想办法把他从皇位上拉下来,但是造反总得有个由头,直不楞登地扯旗造反,对历史没法交代。唉,正愁犯困没枕头时,我的好侄儿给我送“枕头”来了。

皇侄在兵部尚书齐泰和太常寺卿黄湜的建议下削藩。周、代、齐、湘四位王爷遭贬的遭贬,被杀的被杀。朝廷的目标已经十分明确,他们以边防名义调走燕地的精兵,分明是把屠刀指向我。

皇侄的动作实在太快,为了应对突发的变故,我必须加紧活动,挑选精明能干的亲信做自己的侍卫,收纳各地流窜到燕地的犯人,以此充实燕军的力量。

再就是扩建宅邸的规模,腾出更多的房屋用来锻造兵器,对外谎称有病,生活起居深入简出,谢绝朝廷的亲信来访,只为与朝廷反脸那一刻做准备。

朝廷也不傻,似乎已经察觉到燕王府的动向。火速派张昺做北平布政使,谢贵和张信做北平都指挥使司,宋忠、徐凯、耿瓛各领一路军屯兵开平、临清、山海关三地。

此时,双方兵刃相见只差一道削藩诏书。数日后,诏书如期达到,削夺朱棣燕王的头衔,逮捕燕王府所有的官吏。

看来皇侄是王八吃秤砣铁了心想要弄我了。既然如此,别怪做叔叔的六亲不认了。

姚广孝亲笔书信,以太祖祖训中“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之恶”上书朝廷,请求诛杀兵部尚书齐泰和太常寺卿黄湜这些人。疏不间亲,他们都是挑唆叔侄关系的罪魁祸首,见不得老朱家消停,必须拿他们的首级抵罪。这场历史四年的“清君侧”运动拉开序幕,后人把它称为“靖难之役”。

3、成功的两项条件

说实话,刚开始用燕王的称号造反,压力实在不小。一来是名分有些问题,二来是实力不允许。以燕地数万兵马对抗朝廷数十万人,心里实在没有底气。我不得不亲自披甲执锐上阵杀敌,多次把数倍于己的朝廷军击败。

平心而论,要不是我那皇侄心软,一再给前线的朝廷军下旨说“毋使朕背负弑叔之名”。都到这份了,皇侄居然害怕担上不孝的罪名,这种好侄儿哪里找去。看来真是天助我也。

自古皇家哪有骨肉亲情可言,唐太宗玄武门之变时,杀兄弑弟眼都不眨一下。既然皇侄如此“妇人之仁”,那就休怪皇叔当仁不让了。

建文帝柔仁也就罢了,靖难之役能够成功,还得感谢先帝。他老人家在世时,先后掀起“空印案”、“胡惟庸案”、“郭桓案”、“蓝玉案”,满朝文武能用的人,基本上被杀得差不多了。朝无能人,军无良将,那什么跟我玩。

最后,我成为历史上唯一以地方藩王身份推翻朝廷皇帝的人。对我来说自立为王是早晚的事儿,只是皇侄的削藩动作把“靖难之役”提前了。毕竟,这辈子打工是不可能的。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庆历新政的启示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华夏历史

    最近很多人都在说这个庆历新政的事情,很多人也都知道庆历新政并没有成功,那么这个庆历新政虽然没有成功,但是这个庆历新政的启示会是什么呢?还有这个庆历新政的影响又是什么呢?这个问题也比较有意思,值得一说了,下面我们不妨来揭秘分析看看。1、庆历新政的启示北宋两次改革在中央集权统治一体化中起了一定的调节和完

  • 浅谈庆历新政的背景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华夏历史

    说到这个庆历新政也还是有很多人都知道的,虽然不成功,但是事情也有好的一面,为后面的王安石变法是做出了很多的贡献的,最近很多人也都想知道,这个庆历新政发起的背景会是什么呢?当时搞这个庆历新政到底是为什么,为什么非得搞,起因又是什么呢?对于这个问题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具体的情况吧。1、积贫积弱这是

  • 秦朝后期大将为何只剩章邯一人,其他将领都去哪了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华夏历史

    秦二世继位后,正是吴广陈胜起义之际,而当时秦朝中的大将只剩章邯一位。章邯早期迎击起义军可以说是屡战屡胜,但后来在巨鹿之战和漳纡之战中,两次被项羽击败,于是章邯决定降于项羽。令人不解的是,当时距离秦一统六国也没过太长时间,为何秦朝内部的将领就只有章邯,其他将领去哪了呢?我们从三个方面来进行一些分析,或

  • 崇祯皇帝有精神病是真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华夏历史

    说到这个崇祯皇帝,大家应该都非常熟悉,他是明朝第十六位皇帝。虽然在后人的眼中是一位比较勤政的皇帝,不够崇祯皇帝竟然有偏执型人格,而且患有精神病!这是真的吗?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1、崇祯皇帝有精神病是真的吗心理学家指出一个人的基本人性往往是在童年时期形成的,而个体心理疾病则是早期的生活经历导致的

  • 庆历新政历史意义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华夏历史

    最近很多人也都在说这个庆历新政的事情,话说这个事件对于宋朝的影响还是非常大的,虽然没多久就失败了,但是对于后来的王安石变法是有非常大的积极的意义的,最近很多人就问了,既然有意义,那么真实的历史意义是什么呢?这个问题也比较有意思了,下面我们不妨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1、庆历新政历史意义在中央

  • 吕雉被多少人睡过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华夏历史

    说起吕雉,相信大家都非常的熟悉了,汉高祖刘邦的皇后,也称之为吕后。在刘邦归位之后,刘盈继承了皇位,而吕雉就成了皇太后。吕雉的一声就是个传奇,一生中不只拥有刘邦这么一个男人。那么吕雉一生中拥有过几个男人呢?有给刘邦带过绿帽子吗?接下来小编就来跟大家讲一讲吧。1、第一个男人:自己的丈夫——汉高祖刘邦吕雉

  • 戚夫人作死挑衅吕雉,是如何作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华夏历史

    说起吕雉,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了,她是我国首个临朝称制的女人,而且还颁布了一系列的惠民政策,实行无为而治,为之后的文景之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另外吕雉重用吕家姐弟,开启了外戚专权扰政的先河。正是这样一个传奇的女性,他的故事近些年也被改编成影视剧,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吕雉除了前面说到的政治上的作为,其和戚

  • 河阴之变的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华夏历史

    公园499年,北魏史上最有名的皇帝,迁都于洛阳的年轻孝文帝就这么因病去世了,留下了一个强大鼎盛的北魏王朝。然而其儿子宣武帝元恪与孝文帝相比,那简直就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强盛额北魏王朝只被元恪统治了仅仅几年的时间就来时走下坡路了,而且还越陷越深,元恪自身也没有能力改变这种局面,对于王朝所存在顽固也是痛

  • 庆历新政的参与者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说到这个庆历新政在历史上也是非常的知名的,大家也是知道的,这个新政对于当时的宋朝来说还是有非常大的积极意义的,虽然不到一年失败了吧,但是为后来的王安石变法打了基础,所以很多人对这个庆历新政比较感兴趣,很多人也都在问这个庆历新政都有哪些人参与,这个问题非常值得学习,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1、庆历

  • 刘备眼里兄弟比老婆还重要,曾对张飞说出一句名言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华夏历史

    “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是一句谚语,当然这句话冒犯了女性,也只有在特定的情况下才会说出。一般在讲述兄弟义气的时候,往往能看到这句话,用来彰显兄弟之间感情才是最重要的,更胜老婆妻子。可能很多朋友都不清楚,其实这是刘备对张飞说的,不过到了现代基本没人会这样觉得了。毕竟家人才是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