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唐朝攻打高句丽的历史

唐朝攻打高句丽的历史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4196 更新时间:2024/1/25 3:01:32

最近不少的这个人也都在说这个唐朝攻打高句丽的历史真想是什么,其实大家估计也都多少知道一些,但是具体到底是什么情况估计很多人不知道的,其实问题什么的不大的,下面我们可以一起来简单的分析看看。看看唐朝到底是怎么攻打高句丽的。

1、高句丽与中国隋唐的关系

高句丽是朝鲜半岛上最大的国家,是东北的原住民去建立的。

隋炀帝时期,高句丽已经发展为东方很强势的国家,军事力量不容小视。这个国家的统治者有着很大的野心。如果放任高句丽发展,它必将不断蚕食中国东北地区的疆土。

从612年到614年,隋炀帝杨广对高句丽进行三次战争。三次均为炀帝御驾亲征。期间动用了数百万的士卒、民夫,战争器械,财物无数。三次远征尽皆惨败,无数士卒埋骨他乡。

两国之间的战争,一方面使双方损失惨重,另一方面使两国的关系中也直接埋有仇恨的种子。

2、唐太宗为什么要远征高句丽

唐初使节到高句丽时看到大量当年被高句丽俘获的隋人,“隋人望之而哭者,遍于郊野”。

唐朝时期,朝鲜半岛有高句丽、百济与新罗,三国鼎立。高句丽最为强大。高句丽怂恿百济打新罗,自己坐山观虎斗,希望坐获渔利。

新罗是唐朝的藩属国,年年向唐朝进贡。

贞观十七年(643年)九月,新罗因百济曾夺取它的四十多座城池、又与高丽联合派兵阻绝百济通往唐朝的道路,百济派使臣向唐求援。唐太宗派司农丞相里玄奖带信到高丽,告诫高丽停止进攻百济,否则来年将出兵攻之。

3、唐太宗远征高句丽

贞观十八年(644)正月,相里玄奖到达平壤,告诫高句丽,高句丽国王不听。相里玄奖回唐如实禀告。唐太宗决意发兵攻打高丽。

644年,唐朝派军六万,徐世绩为大将,还带着一些胡人的雇佣军,远征高句丽。

唐太宗亲自去前线慰问士兵,鼓舞士气。唐太宗在路上对手下人说,四方基本安定了,就剩下这一块地方了,趁着我还没死,良将们还有精力,一定要解决掉这个心头大患。

3.1、攻克辽东城

夏季,徐世绩暗渡陈仓,突然出现在辽东城下,高句丽士兵大骇。不久,李绩和李道宗所部进逼辽东城下。高句丽军数万来援。有人建议说高句丽军多唐军少,应该坚守。可是李道宗说高句丽军队仗着人多,以为我们不敢拿他们怎么样,我们就是要攻击他们,杀杀他们的锐气。李绩说我们被派来就是负责替皇上扫清道路的。道路没有扫干净,我们怎么能躲呢。

于是唐军猛烈出击,高句丽兵始料不及,被冲乱阵型大败而归。唐太宗大军到达后,把辽东围得水泄不通,日夜攻打。乘着刮南风的机会,唐太宗指挥士兵点燃城池西南楼,顺风放火。高句丽军抵挡不住了,辽东陷落。

唐军杀高句丽兵一万多人,俘虏一万多人,此外还有百姓四万多人。

3.2、进发白岩城

攻克辽东后,唐军继续向白岩城进发。乌骨城派兵一万支援,被唐军击退(此战唐军只用了800人)。六月,白岩城不战而降。

3.3、受降高延寿

唐军继续向安市进发。高句丽将领高延寿等人率领靺鞨、高句丽兵十五万来救援,被打得大败。高延寿带领三万六千八百人向唐军乞降,来到唐军军营,一进门就跪下,挪动膝盖向前,拜伏在地。唐太宗对他们说:“东夷少年,跳梁海曲……自今复敢与天子战乎?”(大意是:东夷小孩子,海曲跳梁小丑……从今以后还敢于天子作战吗?)高延寿等人“皆伏地不能对”(都趴在地上无言以对)。唐太宗将降军中的高句丽军官、酋长三千余人虏往中原,其余高句丽人全部释放。

3.4、久攻安市城

安市城小而坚,在城主杨万春的抵抗下,唐军围攻数月不克。

3.5、停战高句丽

因为粮草补给没有跟上,加上唐军不适应寒冷,高句丽人顽强坚守,唐太宗担心耗的太久会重蹈当年隋朝的覆辙,于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九月,下诏班师。唐太宗远征高句丽的战争至此结束。

唐军在这次东征中,攻克玄菟、横山、盖牟、磨米、辽东、白岩、卑沙、麦谷、银山、后黄十座城池,迁徙辽、盖、岩三州户口七万人入山海关内。新城、建安、驻跸三大战,斩首四万余级。招降高句丽兵士十万人,又缴获牛马各五万,以及大量的粮食。

唐军自身损失近两千,损失最大是战马、战马战死了十分之七八。

此战虽重创高句丽,却未能灭亡高句丽。

这战的意义还是比较重大的。这是自三国时期毋丘俭攻破高句丽屠王城以来,上百年中国军队第一次真正战胜高句丽人,收复了今天辽宁一带很多南北朝时期被高句丽多去的土地,为今后唐朝彻底征服高句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6、后续征服

之后,唐朝没有停止军事行动,不停的小规模用兵去骚扰高句丽。与高句丽打持久战,打消耗战。一直到唐高宗,因为高句丽侵略新罗,唐朝与其开战。

高句丽还联合靺鞨的兵马,跑去对周边的游牧民族说唐朝的坏话,挑拨离间,唐朝决心要消灭这个顽敌。

这时薛仁贵苏定方等神将都成为唐军的中流砥柱了,加上每次唐军打仗总能带一批少数民族士兵过来,又找了一些契丹兵过来帮忙,被唐军骚扰多年的高句丽显然已经疲软。在这种情况下,唐朝直接派苏定方拿下了朝鲜半岛三国里的百济。

被剪除羽翼的高句丽抵抗不住唐军源源不断的攻势,终于被唐军磨死了。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战国时期齐国为什么吞并宋国而不是鲁国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华夏历史

    说到战国时期的齐国,当时可是非常的强悍,一并吞并了很多国家,但是在选择宋国和鲁国的时候,齐国选择了战斗力相对较强的宋国,而没有选择鲁国。这是为什么呢?毕竟两个国家相争,能少一点损失就少一点,但是齐国偏偏选择了相对厉害的宋国。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鲁国和齐国同在山东境内,两国算不上亲兄弟,但胜似亲

  • 明朝十五个不征之国名单,朱元璋为何下达这样的命令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华夏历史

    相信不少网友会不理解,朱元璋为什么要设十五个不征之国,而且还把这样的规定列入《皇明祖训》中?或许明太祖做出这样的决定,跟当时的环境有很大关系。明朝早期需要维护内部稳定,对外最大的对手是北方蒙古。所以朱元璋应该是不想让子孙后代分散精力去攻打这些小国,导致北方逐渐壮大。那下面就和大家讲讲这十五国分别是谁

  • 隋炀帝的三件大功分别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华夏历史

    最近不少的这个人问这个隋炀帝的三件大功分别是什么,为什么会有人问这个问题呢?其实原因很简单,那就是话说就是因为这三件大功这个隋炀帝就被称为千古一帝了,那么这个三件大功到底是什么呢?真的是隋炀帝称千古一帝的原因吗?下面就着这些问题一起来简单的分析揭秘看看。1、隋炀帝的三件大功分别是什么实现了南北统一;

  • 唐朝经济繁荣的原因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华夏历史

    最近不少的这个人也都在说这个唐朝时期的事情,唐朝的经济繁荣景象想必大家也多少有一定的了解,所以很多人也都问了,这个唐朝的经济这么繁荣是因为有哪些原因呢?对于这个问题感兴趣的网友,下面我们一起来简单的分析揭秘看看吧,感兴趣的一定别错过了。1、政治清明,人才辈出唐太宗李世民在隋朝基础上创建三省六部制,采

  • 三国时期的瘟疫有多可怕,迫使曹操暂缓统一大业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华夏历史

    现代越来越多的北方人喜欢到南方来,但在古代,其实北方人并不喜欢来南方,这究竟是为什么呢?答案和瘟疫有关。《史记》中有提到“江南卑湿,丈夫早夭”,南方天气潮湿,不能长寿。东汉末年,曹操率军南下,当时曹操兵力高于吴蜀联军,但最后却吞下了败果。除了曹操的士兵不熟悉水战外,曹营发生瘟

  • 清朝巅峰时期有多少不兵力,有达到1000万吗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华夏历史

    其实自古以来,古今中外,还不曾有哪个国家的军队人数到达了1000万人的。一般来说,一个国家的军队数量是国民总数的千分之一。若是按照这个比例,1000万的军队人数,这个国家起码得有100亿的人口。而如今全球人口也就只有76亿,想一想就完全不可能的。1000万军队是什么概念?清王朝在乾隆鼎盛时期的国家年

  • 隆兴北伐为什么失败,宋军究竟输在了哪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华夏历史

    宋孝宗赵眘继位后,不再像赵构那样,任用主和官员。赵眘继位不久就替岳飞平反,并重用主战派。此后赵眘决定发动隆兴北伐,他集结了大量兵力,且在一个月之内就接连拿回了灵壁、虹县等地,算是一个不错的开局。结果此后战事急转直下,金军组织起了强有力的反攻,最后是将宋军击败,无奈隆兴北伐以失败告终。北伐初期宋军士气

  • 韩琦是什么样的人,韩琦是一个怎样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华夏历史

    1027年,集英殿正在举人考试,宋仁宗此时也是正襟危坐。就在本科殿试即将结束的时候,突然间意外的一幕发生了。只见到以年轻的举子不小心打翻了砚台,将刚刚写好的卷子全部被墨汁染的是一塌糊涂。此时人人都心惊胆战,心想这伙计真倒霉。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此举人也是非常懊恼,不过犹豫了一会儿,再看看时间便对考

  • 历史上郭子仪的真实结局是怎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华夏历史

    说起郭子仪,相信大家不会陌生,尤其是对唐朝历史比较感兴趣的朋友。在历史上,郭子仪的功劳是非常大的,可以说已经是功高盖主了,并且还被村委尚父。历史上的郭子仪的结局是善终的,享年85岁,在那个年代可以说是非常长寿了。不过因为功高盖主还能善终的,也确实很难得了。1、郭子仪因战功不断,所以官位爵位屡屡升迁!

  • 功人功狗的含义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功狗功人这个成语其实是刘邦提出的,意指谁才是真正立有最大功劳的人。今天正好借此机会,跟各位讲讲这背后的历史典故。可能有人会说,刘邦没怎么读过书,为什么却能作诗,还能讲出各种有一定哲理的话呢?这就跟刘邦的经历有很大关系。而且刘邦身边有一众文人能士,久而久之,耳濡目染,刘邦自然也会生出一些文化气质,何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