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宋朝时期有没有火炮?

宋朝时期有没有火炮?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胖次 访问量:4599 更新时间:2024/1/16 13:03:25

最近很多人也都在说这个宋朝火炮的事情,很多人对宋朝的火炮比较感兴趣,很多人也都问了,这个宋朝的火炮到底有没有呢?如果有的话,宋朝火炮的原理是什么呢?还有宋朝火炮的射程又是多少呢?下面就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分析看看。

1、宋朝时期有没有火炮

宋朝有火炮。早在1163年,中国南宋军队就发明了最早的火炮。

宋代,大规模的兼并侵略战争使得火器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宋代火器可分为两类:火球类火器和火箭类火器,在北宋官修的《武经总要》中对这些武器都作出了详细的描述,火球类兵器包括火炮不是我们现在口中的火炮,是一种抛掷火器。

宋代火箭主要分为弓弩火药箭和火药鞭箭两种,做法基本相同,主要用于焚烧粮草和攻城器械。

在南宋时期世界上最早的管型火器也出现了,宋高宗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德安知府陈规发明了最早的管型火器,这种火器现在看来十分简陋,就是在打通的粗竹竿中装入火药,交战时点燃尾部,用喷出的火焰烧伤敌人,由二至三人操作。

2、宋朝火炮射程有多远

宋朝火炮射程达200步(约260米)。

3、宋朝火炮原理

古代火炮的原理是靠后面的火药爆炸把弹头推出去,然后弹头着地爆炸。

4、火炮的发展历程

4.1、火药生产的初步发展和火药性能的改进

宋代初期的火药使用尽管在初始阶段,但是由于有了固定的火药配方,有了规范的火药制造工艺和方法,宋、金两代火药生产很快发展起来。北宋都城汴京建立了广备攻城作,隶属于军器监,内分十目,即“所谓火药、青窑、猛火油、金、货、大小木、大小炉、皮座、麻作、窑子作是也。”其中火药作就是火药制造厂,其制造火药的工艺、方法及有关规定,制造工匠“俾各诵其文”,“禁其传”,不准泄露和传授制造机密。

到南宋时期,火药及火器制作得到飞速发展。南宋高宗时期,据《至大金陵新志》记载,因建康府的火药生产迅速,生产量大,必须“改筑炮药库”。据《可斋续稿后集》记载,宋理宗宝佑五年(1257年),蒙古兵进攻广西。宋朝廷派大臣李曾伯去静江(今广西桂林)调查备战情况。李向朝廷的报告中记到静江由于承平日久,军备空虚,与荆淮相比,相差甚远,“荆淮之铁火炮懂数十万只。臣在荆州,一月制造一二千只,如拨付襄郢,皆一二万”这些都说明,南宋时期火药火器生产规模庞大,生产数量惊人。

4.2、火炮的发明

这里所说的火炮,是指中国古代一种口径和重量都较大的射击火器。明代丘浚《大学衍义补》对于炮的定义为:“今炮之制,用铜或铁为具,如筒状,中实一药,而以石子赛其口,旁通一线,用火发之。”。

史料中最早记录的“火炮”为寿春府(今安徽寿县)的“突火枪”。突火枪以巨竹为筒,里头再装上火药,安上“子窠”;火药点着后,期初发出火焰,火焰尽后期,子窠发出,并发出像炮一样的声音,远闻一百五十余步。

根据史料记载,宋金时代,随着燃烧性火器的发展,爆炸性火器也开始出现并且用于实战,下面介绍几种实战中大规模使用的爆炸性火器。

霹雳炮:宋钦宗康靖元年(1126年),金兵围攻汴京,宋军“夜发霹雳炮以击贼,军皆惊呼”。这种霹雳炮就是我国真正意义上最早的爆炸性火器。

铁火炮:宋宁宗嘉定十四年(1221年),金兵围攻蕲州,向城中大量发射铁火炮。据史料记载这种“铁火炮”:“其形如瓠状而口小,用生铁铸成,厚有二寸,震动城壁”,“其声大如霹雳”。

震天雷:金哀宗天兴元年(1232年),金兵固守南京(今河南开封),想攻城的蒙古兵发射“震天雷”。《金史》记载:“守城之具有火炮名‘震天雷’者,铁罐盛药,以火点之,炮起火发,其声如雷,闻百里外,所爇围半亩智商,火点著甲铁皆透。”

4.2.1、宋金时代

在宋金时代,随着火药生产的发展和新的火器的不断涌现,火器的生产和制造也迅速发展起来。宋王朝十分重视火器的制造。在北宋都城汴京,广备攻城作中的“火作”实际上就是制造火器的工厂。除了汴京以外,建康,荆州,蕲州等军事重地都设有火器制造场。

根据《三朝北盟会编》记载,北宋末年,开封的兵器库中还积藏着赵匡胤平定南唐时制造的“火箭二万只”及“金汁、火炮样”。

宋理宗宝祐五年(1257年),宋臣李曾伯到静江府(今广西桂林)调查火器贮备情况,他在给朝廷的走着中说:“荆、淮之铁火炮动十数万只”,但是静江府“见在铁火炮大小只有八十五只而已,如火箭则止有九十五只,火枪则止有一百五十筒,据此不足为千百人一番出军之用”。通过李曾伯的奏折可以看出宋代荆、淮等地的火器贮备数量非常巨大。

宋金时代,除了城塞攻守战,水战中也开始使用火器。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检查御史林元平为了防止敌人对福建、广东沿海的扰乱,向朝廷建议建造三种不同规格的船,“上等船面阔二丈四尺以上,中等面阔二丈以上,下等面阔一丈八尺以上`...船合用望斗、箭隔、铁撞、硬弹、石炮、火炮、火箭及兵器等”。可见为了在水战中取得更大的优势,这些战船都装备了诸如火箭,火炮等火器。

同时在野作战时,火器也被大规模的运用。宋宁宗开禧三年(1207年),金兵攻击襄阳府。一天夜里,宋人赵淳趁天黑雨大,派一千多名士卒偷袭金营,宋军向金兵发射火箭、霹雳炮、火炮,打死打伤金兵二三千,马匹八九百。

边疆防守战中也开始使用火器。宋真宗咸平五年(1002年),刘永锡向朝廷进献所制手炮,真宗赵恒命令“沿边造之以充用”。但是,在实际中,野战和边疆防守战中使用火器的战例记载十分稀少,可能是在这两类战争中,使用火器甚少的缘故

4.2.2、元代

元代关于火药使用的记载甚少,但我们可以从一些史料中间接看出元朝火药火器的发展情况。

其一,关于“炮祸”。元世祖至元十七年( 1280年),扬州炮库因库房管理人员碾制硫磺不慎引起炮库爆炸,周密《癸辛杂识.炮祸》详细记载了这次特大恶性爆炸事故:“维扬炮库之变为尤酷....碾硫之际,光焰倏起,大声如山崩海啸,倾城骇忍....远至百里外,屋瓦皆震....事定按视,则守兵百人皆糜碎无余,楹栋悉寸裂,或为炮风扇至十余里外。平地皆成坑谷,至深丈余。四比居民二百余家,悉罹奇祸,此亦非常之变也。”

其二,关于烟花诗。元代大书画家赵孟频(宋宝祐二年至元至抬二年,1254~1322年)观看燃放的烟花后,曾写过一首著名的《赠放烟火者》的烟花诗。诗云:“人间巧艺夺天工,炼药燃灯清昼同。柳絮飞残铺地白,桃花落尽满阶红。纷纷灿烂如星陨,爐爐喧尷似火攻。后夜再翻花上锦,不愁零乱向东风。”

其三,关于铁炮和“铜将军”诗。元人张宪《玉笥集》中有一首《铁炮行》诗,描述铁炮发射爆炸的情形,诗日:“黑龙随卵大如斗,卵破龙飞雷兔走。先腾阳燧电火红,霹房一声混沌剖。”

元末诗人杨维桢有一首《铜将军》诗,描述元末农民起义领袖张士诚的弟弟张士信被”铜将军”发射的炮弹炸死的情景,诗日:“铜将军,无目视,有准。无耳听,.....铜将军,天假手.疾雷击,粉碎千金身。斩奴蔓,拔祸根,烈火三日烧碧云。”

元代的火炮完成了由竹制(或木制,纸制)管形火器到金属管形火器的过渡,出现了我国历史上最早的金属管形火器。以下为两个示例。

陈列于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内的元至顺三年(1332年)火炮。铜制,炮重6.94公斤,长35.3厘米,口径10.5厘米,炮身下部有一引火孔,尾底径7.7厘米,尾部两侧各有一个2厘米的方孔,炮筒中部盖面镌刻有“至顺三年二月吉日绥边讨寇军第三佰号马山”三行铭文。有人对其形制进行考证,认为这种火炮是装置在木架上发射的。木架的形状像一条长板凳,将炮管嵌装上去,然后在炮身尾部的两个方孔中穿一根铁栓,使炮管和木架牢固地结合成一体。这根铁栓既起木架和炮筒的联结作用,又起火炮的耳轴作用。发射时,根据所射击的目标距离远近,在炮筒下加垫木楔,构成不同的射角,以射击不同距离的目标。

元代稍晚的碗口筒炮。据报告者称,这尊铜炮是1961年从河北张家口市发现的,炮身盖面镌刻有“X”记号,通长38.5厘米,炮口内径12厘米。报告者断定为元代遗物,现藏河北省博物馆。从其外形上看,似乎是介于至顺三年碗口铜炮和明初大碗口简炮之间的-类碗口筒炮。

4.3、火炮于元朝的工艺升级

火炮在元朝经由竹制(木制或纸制)的炮管迭代到了金属炮管,这是我国兵器发展史上的突出成就,更是火器发展史上的重大进步。金属管形火器不仅坚固耐用,连续发射不易烧毁,更重要的是这类火器能够承受的膛压更大,因而火药爆炸里的加大也不至于炸毁炮管,可加大火药装填量,增加射程,使杀伤威力大幅增加。随着元代科学技术尤其是金属冶炼和铸造技术的发展,以及当时频繁发生的战争的需要,金属管形火器便迅速发展起来。

元代金属管形火器的品种比较齐全,从目前见于报道的几尊金属管形火器的资料来看,元代金属管形火器已有小、中、大之分了。小型火铳如西安铜手铳,重量仅一公斤多,长度仅26厘米,不装柄可以装入衣袋或藏于袖中。中型火铳如至正十一年铜铳,重量4.75公斤,长度43厘米多,后銎装柄后可单兵使用。较大型的如至顺三年铜炮,炮口内径10.5厘米,重量约7公斤,长度35厘米多,需要安装在特制的长木板凳上才能发射,因此,或许可以说它就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火炮。

元代金属管形火器的形制在不断改进,其铸造工艺逐步提高。火铳是由前膛、药室、尾銎三部分组成。这三部分的造型都符合一定的科学技术原理,并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科学技术水平:如为了加大膛内承受的压力,镜身外沿加铸了圆箍;为了使铳体内多装火药,药室外凸成椭圆形;为了便于手持发射,尾銎中空利于装手柄。

关于元代金属管形火器的生产制造,迄今为止,这方面还未发现有关的史料文字记载。单从至顺三年铜炮上铭文中的“第三佰号”来看,元代金属管形火器的生产制造量也不会太少。“第三佰号”为这种火炮的数量顺序编号,这表明,至顺三年这一种同怕,元政府至少生产制造了三百尊。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骊歌行太子是断袖吗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华夏历史

    很多观众看到太子和陈吉的相处方式后,内心难免会生出一个疑问,难道太子是断袖?太子对陈吉明显比对太子妃热情,好像平时也更愿意和陈吉在一起。其实这样的设定并非空穴来风,历史上李世民长子李承乾的确有一位非常受他恩宠的乐童,两人关系十分亲密,甚至吃睡都在一起。李世民得知后自然接受不了,后来这位乐童被处死,给

  • 曹操为什么没请诸葛亮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华夏历史

    其实曹操有去请过诸葛亮,只不过诸葛亮比曹操更有先见之明,直接是演了一出“人去楼空”。其实诸葛亮的才华早就已经被曹操所注意到,不过曹操“请”诸葛亮的方法跟“请”徐庶的方法是一样的,那就是抓家人。而诸葛亮又很聪明,总是能提前一步把妻

  • 宋朝有没有火铳?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华夏历史

    最近很多人对这个火铳比较感兴趣,很多人也都在问了这个宋朝到底有没有火铳这个问题,其实火铳的历史也还是可以寻找到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分析看看宋朝火铳的情况吧,对这个问题感兴趣的可以一起来看看。1、宋朝有没有火铳宋朝是没有火铳的,火铳是元代时期发明的,唐宋元明清嘛,所以元代发明火铳的时候,宋朝已经消

  • 忽必烈为何定都北京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华夏历史

    在忽必烈还在当王爷的时候,认为都城在西北会更好一些,而且还想劝哥哥蒙哥汗定都在西北。而定都北京的事情是一位叫作巴图鲁的将军提到的。《元史·巴图鲁》记载巴图鲁进谏:幽燕之地,龙蟠虎踞,形势雄伟,南控江淮,北连朔漠。且天子必居中以受四方朝觐,大王果欲经营天下,驻跸之所,非燕不可。他认为幽燕地势雄伟,北连

  • 王辅臣为何自尽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华夏历史

    有句话说得好,啥样的师傅,就能交出啥样的徒弟,而作为吴三桂和姜瓖的徒弟王辅臣就是这么一个情况。早年吴三桂给明朝打工,李自成进了京城,便想着给李自成打工。之后发现李自成超了他的家,于是便背叛了李自成,跑去给满人打工。等之后清朝平定天下之后,他又在云南反叛了清朝,可以说一叛再叛。王辅臣早年是农民军出身,

  • 明朝燧发枪的射程有多少原理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华夏历史

    说到这个明朝的燧发枪也还是有很多故事可以说的,最近不少的这个火器爱好者就在问了,想知道这个明朝的燧发枪具体的数据什么的,比如说这个射程会有多少呢?还有这个明朝的燧发枪多长时间能射一发子弹呢?这些比较细节的问题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介绍。1、明朝燧发枪的射程有多少明朝燧发枪射程具体有多少不清楚,无资料可查

  • 明朝时期有燧发枪吗?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华夏历史

    最近很多人也都在说这个明朝时期燧发枪的问题,很多人比较疑问这个明朝时期到底有没有燧发枪呢?还有这个明朝时期的燧发枪为什么不普及呢?这些问题还是比较值得研究的,对这个问题比较感兴趣的可以一起来揭秘分析看看,跟谁脚步一起来分析看看吧。1、明朝时期有燧发枪吗可以肯定的是明朝时期是有燧发枪的。1635年,明

  • 土山之战关羽能以一敌三吗,许褚和徐晃有没有放水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华夏历史

    《三国演义》中的关羽可以说是天下第一武将,可能单挑的话关羽不是吕布的对手,但关羽的高光时刻太多,对后世造成的影响更大,他能担负起这样的名号。曹操为了降服关羽,派出许褚、徐晃还有夏侯惇三位大将进行阻拦,最后将关羽困在土山。期间,关羽凭借一己之力击退许褚和徐晃,要知道这两位在整个三国中都算是非常厉害的将

  • 刘幽求最后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刘幽求是唐玄宗时期宰相,他曾参与唐隆政变,算是帮助唐玄宗顺利登基的功臣之一,但刘幽求最后并没有因此换来一个圆满的结局。唐玄宗继位不久,刘幽求便向皇帝建议早日除掉太平公主,太平公主势力庞大,怕今后对玄宗造成威胁。结果这件事走漏风声,导致刘幽求被流放,等太平公主被除掉后,他才得以回京。只是等待刘幽求的,

  • 朱瞻墡三次与皇位擦肩而过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华夏历史

    明朝历史上,朱瞻墡并不是一个很出名的人,他是明仁宗第五个儿子,明宣宗朱瞻基亲弟弟。朱瞻墡比较的长寿,他一生经历了六位皇帝,其实在这期间朱瞻墡也有机会称帝,但却三次错失皇位。朱瞻墡为人本分,守礼法,在王爷中的评价很高,有一代“贤王”之称。今天准备借此机会,跟大家讲讲有关朱瞻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