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盘点历史上那些连中三元的人

盘点历史上那些连中三元的人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2947 更新时间:2024/3/3 0:44:48

最近很多人也都在说这个古代考试的事情,毕竟最近也是高考嘛,所以古代人又是怎么考试的呢?大家也知道古代考试要搞什么乡试,这完了还要搞什么会试,这完了还要殿试,所以层层选拔,非常的复杂,那么很多人非常的好奇,在历史上有没有人连中三元呢?也就是不管是在还是在乡试还是在会试还是在殿试都拿了第一的,这个问题比较有意思了,欢迎大家一起来揭秘分析学习看看。

连中三元的意思就是: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考中了第一名,也就是接连中解元、进士、状元。那么在历史上有哪些人实力超群拿了这个头衔呢?

其实在历史上自科举考试这个事情举行以来,前后一共有18人连中三元了,也就是也就是三元及第,他们还分为是文科和武科两个类别。

文科的15位分别是:

唐朝的张又新、崔元翰

宋朝的孙何、王曾、宋庠、杨置、王若叟、冯京

金朝的孟宋献

元朝的王宗哲

明朝的黄观、商辂

清朝的钱檠、陈继昌和戴衢亨

理科的3位分别是:

明朝的尹凤、王名世

清朝的王玉璧

18位连中三元的历史人物简介介绍:

1、张又新

张又新(约公元813年前后在世),字孔昭,深州陆泽县(今河北省深州市西旧州村)人。张荐之子。生卒年均不详,约唐宪宗元和中前后在世。

初应“宏辞”第一,又为京兆解头,元和九年,(公元八一四年)状元及第,时号为张三头。在三次大考中都得第一名,即“解元”、“会元”、“状元”谓之“连中三元”,历史上“连中三元”者连他在内仅有17人!历左右补阙、广陵从事。谄事宰相李逢吉,名在“八关十六子”之目。逢吉领山南节度,表为司马。逢吉败,坐贬江州刺史。后附李训,迁刑部郎中。训死,复贬申州刺史。终左司郎。初,又新志在得美妻,后娶杨虔州女,有德无才,殊怏怏。后过淮南李绅,筵上得一歌姬,与之偕老。

张又新嗜茶,著有《煎茶水记》一卷,是继陆羽《茶经》之后我国又一部重要的茶道研究著作。并善写诗文等,《唐才子传》有载其事迹。

2、崔元翰

崔元翰(733~795) 名鹏,字以行,博陵(今定州)人。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辛酉科状元。

崔元翰之父名崔良佐,是齐国公崔日用的堂弟。崔元翰因母丧而隐居教书治学,多有著述。他通经史,工诗文,年近五十始举进士。府试、省试皆第一,中状元后,登博学宏词科、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又皆第一。在历代状元中,是有据可考最早在科举考试中连中“三元”的状元。

3、孙何

孙何(961年~1004年),字汉公,北宋汝州人,生于宋太祖建隆二年,卒于宋真宗景德元年,北宋文人。年四十四岁,十岁识音韵,十五能属文,笃学嗜古,为文必本经义。

4、王曾

王曾(978年12月27日~1038年12月12日),字孝先。青州益都(今山东省青州市)人。北宋名相、诗人。

王曾少年孤苦,善作文辞。咸平年间,王曾连中三元(发解试、省试、殿试皆第一),以将作监丞通判济州。累官吏部侍郎,两拜参知政事。曾规谏宋真宗造天书、修宫殿之事。宋仁宗即位后,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以计智逐权臣丁谓,朝廷倚以为重。后罢知青州。景祐元年(1034年),召入为枢密使,次年再次拜相,封沂国公。因与吕夷简不和,一同被罢免,王曾出判郓州。

宝元元年(1038年),王曾去世,享年六十一岁。获赠侍中,谥号“文正”。有《王文正公笔录》。

5、宋庠

宋庠(xiáng)(996年-1066年),初名郊,字伯庠,入仕后改名庠,更字公序。开封府雍丘县人。北宋大臣、文学家,工部尚书宋祁之兄。

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宋庠状元及第,成为“连中三元”(指乡试、会试、殿试均第一)之人,任大理评事、同判襄州。后因刘太后赏识,被越级擢升为太子中允、直史馆。仁宗亲政后,累迁为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位居政府。因与同僚吕夷简不和,又反对“庆历新政”,故而被罢知扬州。新政失败后,重新入朝,升为枢密使,至皇祐元年(1049年),以兵部侍郎充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正式拜相。其后因罪罢相外放,累封封郑国公,在地方以慎静著称。待到晚年,逐渐沉浮自安,终无建树。宋英宗即位后,宋庠坚请辞官,得以司空致仕。治平三年(1066年),宋庠去世,年七十一。获赠太尉兼侍中,谥号“元献”(一作元宪),英宗亲题其碑首为“忠规德范之碑”。

宋庠俭约不好声色,读书至老不倦,善于纠正谬讹。与宋祁并有文名,时称“二宋”。著述多已散佚,今有《宋元宪集》传世。

6、杨置

生卒年均不详,约宋仁宗皇佑中前后在世。少有隽才。庆历二年,(公元一o四二年)举进士,试国子监、礼部,皆第一。既试崇政殿,帝临轩封,见名,喜动于色,谓辅臣曰:“杨置也!”遂擢第一。授将作监,通判颍州。未至官,持母丧,病羸卒。

7、王若叟

未知。

8、冯京

冯京(1021年-1094年),字当世。鄂州江夏(今湖北武昌)人。北宋大臣。曾祖时南迁粤西之宜山龙水(今广西宜州市),至祖父时落籍江夏(今湖北武昌)。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己丑科状元。为宋朝最后一位三元及第的状元。历官翰林学士、扬州、江宁知府,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罢知亳州、成都等地。宋哲宗即位,累官宣徽南院使,以太子少师致仕。绍圣元年(1094年)去世,年七十四。追赠司徒,谥号“文简”。冯京著有《灊山集》,今已佚。

9、孟宋献

孟宋献,生卒年不详。曾连中三元。开封(今属河南)人,字友之,号虚静居士。

孟宋献,金世宗大定三年(1163)癸未科状元。高中后不久,因母亲病逝,哀伤过度,在服丧期间病逝于家。

10、王宗哲

王宗哲,中山无极(今河北无极)人。字元举。生卒年不 详。元至正八年(1348)左榜状元。授翰林国史院修撰。

《玉芝堂谈荟》第二卷第四十七页中记载王宗哲是连中三 元(解元、会元、状元)的状元。也就是乡、会、殿三试皆为第一名。人们将王宗哲列入历史上连中三元的状元者之中。《陔 余丛考》中有记载。

《元史》第四十一卷顺帝纪之四中记载:“三月,癸卯,帝亲 试进士七十有八人,赐阿鲁辉帖木儿、王宗哲进士及第,余出身有差。”王宗哲为该科汉人、南人榜状元。历官至湖广宪佥事。

11、黄观

黄观(1364~1402),字澜伯,又字尚宾,早年从许姓,明洪武二十九年恢复黄姓。池州府贵池县清江金墩人。

黄观早年师从元末明初学者黄冔,自幼勤学,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黄观中会元,殿试仍赐黄观第一,此后历任翰林院修撰、户部右侍郎等职。靖难之役后,黄观及其妻女投江殉难。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二月甲子,巡按直隶龚文选请求为黄观建祠、行赠录、表墓,得到神宗的同意。弘光年间,黄观被追谥为“文贞”。

12、商辂

商辂[lù](1414年3月16日-1486年8月17日),字弘载,号素庵,浙江严州府淳安县(今杭州市淳安县)人。明朝中期名臣。

商辂自幼天资聪慧,才思过人。于宣德十年(1435年)乡试、正统十年(1445年)会试及殿试均为第一名,是明代近三百年科举考试中第二个“三元及第”。郕王朱祁钰监国时入内阁,参预机务。夺门之变后被削籍除名。成化三年(1467年)再度入阁,渐升为内阁首辅,官至少保、吏部尚书兼谨身殿大学士等。孝庄钱皇后去世后,商辂与同僚彭时等据理力争,最终使其得以袝葬裕陵。晚年请求罢黜宦官汪直未果,于是力请辞官,以少保致仕。居家十年后,于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去世,年七十三。获赠太傅,谥号“文毅”。著有《商文毅疏稿略》《商文毅公集》《蔗山笔尘》,纂有《宋元通鉴纲目》等。

商辂为人刚正不阿、宽厚有容,临事果决,时人称“我朝贤佐,商公第一”,与彭时齐名,为成化年间正直阁臣的杰出代表之一。《明史》评价道:“有明贤宰辅,自三杨外,前有彭、商,后称刘、谢。”

13、钱檠

未知。

14、陈继昌

陈继昌桂林临桂人。原名守睿,字哲臣,号莲史。生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卒于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状元。授职翰林院修撰。由于陈继昌抱病应殿试而连中“三元”(解元、会元、状元)声名大振。察考又得第一,故又有“三元及第”之称。他是中国科举史最后一位“三元”状元。

15、戴衢亨

戴衢亨(1755~1811年),汉族,字荷之,号莲士,江西大庾(今江西省大余县)人,祖籍安徽休宁。乾隆四十三年殿试状元,授翰林院修撰。选任文衡,累主江南、湖南乡试。嘉庆初年,凡大典须撰拟文字,皆出自其手。历任侍读学士、军机大臣、体仁阁大学士,掌翰林院如故。嘉庆十六年,卒,年五十有七,赠太子太师,入祀贤良祠,谥文端。著有《震无咎斋诗稿》。善画山水。乾隆三十六年,尝作《庐山瀑布图》 。

16、尹凤

尹凤(1523年-1598年),字德辉,别号在竹,南京人。明世宗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丙午科武举乡试第一名,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丁未科武举会试第一人。是著名的抗倭将领。

17、王名世

王名世(1567—1646),三元及第,字史可,号翼宇,王德之孙,永嘉场二都英桥里(今龙湾区永昌堡)人。

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武举解元,万历二十六年武举会试夺魁,连中状元。官居锦衣卫千户,封明威将军。不但武艺超群,而且精通经史,工诗善书,时人称其武艺、诗词、书法“三绝”。

18、王玉璧

王玉璧,其父武科出身,曾任杭州中营都司。玉璧少时,喜听祖母讲述忠臣义士故事,常与同村儿童垒石聚土,作战阵攻守之戏。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戊戌变法如果成功了清朝会怎么样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相信大家应该都知道,戊戌变法是清朝时期一次政治改革活动,在晚晴的时候康有为和梁启超为代表发起的。但是这个变法最后失败了,康有为和梁启超都逃到了国外。但是话说回来,假如说,戊戌变法成功了。那么当时的清朝会变成什么样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戊戌变法是不可能成功的,中国历史上变法成功的特别少。最早的

  • 太平天国死的最惨的将领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说到太平天国,大家都知道,在这场运动中,真的是出来了很多非常厉害的将领,但是这些将领真的是很少可以活下来的,基本上都是被凌迟处死了。那么在太平天国中,哪个将领死的是最惨的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历时14年之久,遍及18个省份,极大的震慑了清朝统治阶级。在长年征战的岁月中,

  • 孔雀王朝与大秦帝国哪个更厉害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说起印度历史上最强大的王朝,相信很多人会想到阿育王统治时期的孔雀王朝了,在印度的历史上留下了非常璀璨的历史篇章。了解的朋友们都知道,孔雀王朝所在的时期也正好是我国大秦时期,那么不仅有人就会进行比较了,是孔雀王朝厉害一些还是大秦厉害一些呢?那么接下来小编就根据各个方面来跟大家讲一讲吧。孔雀王朝(前32

  • 唐朝诗人孟浩然为什么和仕途无缘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说到唐朝的诗人孟浩然,相信大家应该都非常清楚吧?毕竟他的诗词可以说是非常的出名了,甚至可以说是名垂千古的大诗人。但是就是这样一位著名诗人,本来可以在当时当官的,但是却最后和仕途无缘,这是怎么回事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孟浩然40岁时,游学长安,采取了求官的第二种方式——参加科举考试,应进士举不

  • 而立不惑知天命,花甲古稀总计年什么意思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我国古代人在记录年龄的时候与现代人是有区别的,不会像现在人使用数字去记录年龄,而是用其他的称谓来表示的。年龄的成为大多数都是记载在书籍当中,一直沿用至今。古人是不会直接说出一个人多少多少岁或是自己多少多少岁的,而是用一种与年龄相关的称谓来表达和代替的。有些称谓如今还能听到,这样会显得形象而含蓄,深邃

  • 嘉庆帝为什么扳倒和珅,真正目的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说到和珅,大家应该都非常熟悉了,这个人可是出了名的大贪官,但是对于他的贪污,乾隆基本上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但是乾隆帝死了之后嘉庆帝上位,结果直接就给和珅扳倒了,而且最后还直接让他自尽了。那么嘉庆帝为什么要扳倒和珅呢?其真正目的是什么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嘉庆皇帝扳倒和珅的真正目的就是铲除

  • 明朝内阁大臣为什么斗不过东厂太监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相信大家应该都知道,在明朝宦官的权利可以说是非常的大,甚至是仅次于皇帝了。但是作为内阁大臣,甚至都没有太监的信任度高。基本上都是通过太监来完成事情。那么为什么在明朝,太监和皇帝的关系这么好?而大臣就很一般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1、皇帝和大臣关系差的原因自古以来,君臣一直都是对立统一的存在,作

  • 卫子夫与钩弋夫人哪个更惨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卫子夫是汉武帝刘彻所宠幸的第一个女人。他第一次见卫子夫的时候,是在自己的姐姐平阳公主的家里。那时候的卫子夫,仅仅是平阳公主家里的一个家奴。平阳公主为了巴结这个做皇帝的弟弟,特意在家中训练了一批多才多艺的女人,为的就是有一天汉武帝来她这里的时候,好供汉武帝玩乐。但是,很可惜的是卫子夫并不在这些美女当中

  • 陪葬的人能活几天,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活人陪葬,这是在古代历史中一种比较常见的殉葬形式。若是问活人陪葬后能在古墓里活多长时间,那么这就要将人类生存所需要的条件进行一个排序了。首先肯定就是空气了,严格来说就是氧气;其次就是水源;再就是食物。在古代人的思想中,对于生命的认知成都是很有限的,相信人死后会进入另外一个世界,在那里仍然存在着高低贵

  • 古代士兵听命皇帝为什么会和将军造反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说到古代的士兵,相信大家应该都知道,基本上都是听命于皇帝的,毕竟皇帝可是天子。但是为什么很多古代电视剧中,那些士兵都会听从将军的和他们一起造反呢?相比很多人都会觉得非常疑惑吧?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吧!如果中央的皇权足够强大,亲自掌握着数量庞大足以压倒任何一支地方军队的禁军时,那么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