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朱元璋发布圣旨为什么喜欢用白话?

朱元璋发布圣旨为什么喜欢用白话?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1789 更新时间:2024/2/13 10:17:53

从建立初期南京政权开始至洪武三十一年71岁去世,由于年少失学,为此在角逐天下之际朱元璋就加大了自学的力度。登基后的朱元璋常常是“戴星而朝,夜分方寝”,学习力度一天比一天大,经常为此“日晏忘餐”,每天处理日常政务后,就是读书,有时更是在“万机之暇”挤出那么一点时间也要把当天的书读完。“太祖……身在行间,手不辍书”《明史纪事本末》描写的就是非常生动的读书画面。“吴微时,目不知书。起兵后,日亲诸儒,流览神解。”《国榷》

不光如此,朱元璋还叫儒臣把古人做事成功失败经验书写在皇宫大殿壁间,以供他“随时省览”。与此同时让身边这些知识分子轮流给自己讲课,开展广泛学术讨论。读书已经成了朱元璋最大的快乐享受,“不昵于声色之好,绝游畋之娱。”《国榷》记载:“上……侈靡,绝游幸,却异味,罢膳乐,泊然无所好。”和文人学士在一起赛诗讲学,再继续夜读,有明一代,从始至终,最善于学习的皇帝,唯朱元璋一人而已。水滴石穿,勤奋的学习,让他逐渐变成了学问大家,诗文水平,和统治理论得到了突破性的进展。刘基形容说:“钦惟皇帝……万机之暇,作为文章,举笔立就,莫不雄深宏伟,言雅而旨远。”

清代学问家赵翼饱含深情地概括朱元璋一生的学问境界说:“明祖以游丐起事,目不知书,然其后文学明达,博通古今,……此固其聪明天亶,然亦勤于学问所致。”《廿二史札记》

学以致用是朱元璋最大目的,此后所作的如诏、诰、勅、谕以及一般散文、骈文和箴、铭、跋、诗歌等既规范又创新。

一统天下的第三年决定要清查登记户口,于是给户部下发了一道圣旨:说与户部官知道,如今天下太平了也,止是户口不明白哩。教中书省置天下户口的勘合文簿户帖,你每(们)户部家出榜去,教那有司官将他们所管的应有百姓,都教入官,附名字,写着他家人口多少。写得真着与那百姓一个户帖,上用半印勘合都取勘来了。我这大军如今不出征了,都教去各州县里下着,绕地里去点户比勘合。比着的便是好百姓比不着的,便拿来作军。比到其间有司官吏隐瞒了的,将那有司官吏处斩。百姓每(们)自躲避了的,依律要了罪过,拿来作军。钦此。

旨意很清楚,不需费多大力气就能看懂:天下终于太平了,但户口仍旧是一笔烂账,由中书省宰相机构负责编制户籍册,户部贴榜公告,地方官将管辖百姓据实登记。军队正好闲着,就到地方上去挨门逐户地核对比勘。

不过, "笑点”出在了这圣旨的行文,也忒口语化了,简直令人喷饭。哪怕是只受过中学语文教育的学生也会说出个“尔等” "汝”之类文言的第二人称代词,但是朱元璋呢,“你每”(元明时期的“们”写作“每”) 更别说还有“哩” "着” "了”之类的口语用词。

相较严肃的圣旨内容和语气来讲,读他的白话圣旨,总是觉得很有特色,有这么一道圣旨,某群岛有倭寇来犯,地方官员请示如何处理。朱元璋发下一道圣旨说:“奉天承运,皇帝昭曰,告诉百姓每(们),准备好刀子,这帮家伙来了,杀了再说。钦此。”中国的封建帝制实在漫长,浩如烟海的圣旨大多千篇一律,唯有朱元璋的圣旨能让人眼前一亮。

这类文风奇特的圣旨,数量还不少。北京国子监里竖立着一通明初碑刻,是皇帝对学子的教谕,上而说道:“恁学生每听着:先前那宗讷做祭酒呵,学规好生严肃,秀才每循规蹈矩,都肯向学,所以教出来的个个中用,朝廷好生得人。”另外一道圣旨里,明成祖朱棣也颇具乃父之风:“俺汉人地而西边……

读这样一份圣旨,仿佛朱元璋不再是那个冠冕堂皇的皇帝,而是拿着一份讲稿,用一口浓重方言说道的村干部。难道朱元璋没有得力的文臣吗?肯定不是,元未明初,宋濂、章溢、刘基、叶琛等人并称为“浙东四先生”,是当时无出其右的文学家,写一篇骈体四六文自是倚马可待。有人说,朱元璋保持了底层出身的淳朴底色,故不以白话为羞耻。这也不太合逻辑,因为没有必要在圣旨上如此行文,来刻意突出自己的出身。到底是什么使得明代初年的圣旨呈现出如此面貌?

满口白话的元代圣旨

1367年,朱元璋发布《北伐檄文),出兵北伐,攻打元朝。但朱元璋说过一句话:“元虽夷狄,然君主中国且将百年,朕与卿等父母皆赖其生养。”一言以蔽之:朱元璋生在元朝。而元朝白话圣旨,潜移默化中对他产生了影响。

比如北京法源寺现存的一通元代延祐四年的圣旨碑,碑文是这样的: "长生天气力里,大福荫护助里。" 皇帝圣旨里:军官每根底,军人每根底,管城子达鲁花赤官人每根底,往来的使臣每根底,宣谕的圣旨:成吉思皇帝、月古台皇帝、薛禅皇帝、完者笃皇帝、曲律皇帝圣旨里“和尚、也里可温、先生每,不拣甚么差发,休当告。天祝寿么”

这么细看下来,只觉得每一个汉字都认得,却不知道说了什么。这种奇怪的行文方式,叫做“硬译公牍文体”。这是元代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将蒙古文翻译为汉文时,须严格而生硬地遵循蒙古文的语法,于是词汇大多采用元代的汉语口语,语法却是蒙古语的。比如“军官每根底’这一句,前面说过了“每”就是“们”,而'根底”是蒙古语介词“向”的直译,因此这句话的意思是“向军官们”。其他诸如“里”“呵”“者”“俺”“甚么”,都是当时的口语用词。朱元璋一边继承了蒙元圣旨的白话风格,一边对蒙古文语法进行“拨乱反正”,遂形成了明代初年的白话圣旨。同时加上其学问创造,让那个时代的圣旨多了一道生动有趣。

标签: 朱元璋明朝朱元璋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刘邦临死说的两件事都说对了,通晓天机还是纯属巧合?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刘邦,刘邦,历史解密

    预言顾名思义是指在事情未发生之前人们的猜测之语,相当于我们常说的第六感,虽然没有科学依据,但有时预言却能在未来应验,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有关预言和预言书的故事很多,如东汉时期的图谶之说、李淳风的《推背图》、.刘伯温的“烧饼歌”等等。汉高祖刘邦不仅是个大政治家,汉朝开国皇帝,更是个大预言家,他在临终前说

  • 曹操去世后,他的主力青州军是什么结局?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青州军,三国,曹操,历史解密

    三国时期,魏国的曹操能够收服各个诸侯统一中原地区,这个秘诀就是施行“足食足兵”的条令,但“足兵”里的重要性就在于要组建一支强大凶猛的武装军队,属于曹操的军队人数很多,军队来源的地方也很多,众多军队里有一支生力军,人数不仅多而且自从建立后便独自成立军队,并且这只军队永远只效忠于曹操一个人,在曹操死后这

  • 古代的官职暗藏玄机,二品布政使还不如五品大的官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古代,清朝,历史解密

    近几年清宫剧火热,相信很多人一定都看过古装剧了吧,除了一些人物形象,还有服饰之外,不知道大家都还注意到了什么呢?说起来,清宫剧之所以制作的这么好,是因为人物刻画生动,很多人在看了一遍后,就会记住某个人物形象,不可否认,现代技术的精良,然而事实上,真实的古代生活是这样吗?答案当然不是了,就拿清朝来说,

  • 姜子牙被封在齐国却被田氏替代,周天子为何默许了?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姜子牙,商朝,历史解密

    说到战国四公子,有两位公子并不符合自己的国姓,春申君黄歇并非君王后代,因此姓氏并非国姓可以理解,但是齐国的田文,就牵扯出了历史上有名的“以田代齐”的过程。周天子将姜子牙封在齐国,齐国就是姜子牙的后代。原来的齐康公姓姜,氏为吕,名为贷,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昏君”,沉迷酒色而不理朝政,当时的丞相是田和,

  • “山药蛋派”,“土里土气”有特色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山药蛋派”,历史解密

    盛产山药蛋的山西, 曾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形成了一个享誉新中国文坛的重要文学流派——“山药蛋派”。这个流派名称里透着泥土的芳香,似乎如山药蛋般憨实可爱又有嚼味儿。开始,命名者对该创作群体有意戏谑,觉得他们的作品“土里土气,不登大雅之堂”。但恰恰是这种“土里土气”的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地方特色,让以

  • 三国最可怜的将领,母亲被关羽看上,父亲被张飞所杀,有仇却不能报 !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三国,历史解密

    提起三国,大家都会首先想打那些很有名的英雄人物,但是我们今天要讲的是一个小小的角色,他的名字叫做秦朗。说起他可能没有多少人知道,但是大家都应该知道他的母亲杜夫人,杜夫人天生丽质。她虽已不再年轻,但仍有魅力。杜夫人不仅漂亮,而且迷人。不论谁看见她,都会移不开眼光。就因为关羽在人群中多看了她一眼,他永远

  • 唐玄宗李隆基,的王皇后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唐朝,历史解密

    话说当李隆基的绝色表妹武惠妃,出现在李隆基面前的时候,风流成性、艺术细胞超高的李隆基早已不能自已,也早已把逐渐“视觉疲劳”的患难与共的发妻王皇后抛到九霄云外,对武惠妃宠爱有加。又由于武惠妃的强势搅局,早就惹怒了此前的既得利益者,也就是李隆基的曾为诛灭韦氏集团献过策、立过功的革命伴侣王皇后(王氏巨族女

  • 他是元末第一猛将,百万军中差点取朱元璋首级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张定边,元朝,朱元璋,历史解密

    每逢乱世必然将星云起,元朝末年同样也不例外。不过很多人大多只是对朱元璋的手下大将比较熟悉,比如被称为朱元璋属下第一猛将的常遇春,死后被追封为中山王的徐达等。尽管朱元璋手下名将荟萃,但却没有一个人敢称自己为天下第一猛将。那么,元朝末年天下第一猛将究竟是谁呢?此人就是陈友谅亲如手足的发小张定边,他也是陈

  • 梅妻鹤子的文化典故,林逋为什么被称为梅妻鹤子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梅妻鹤子,历史解密

    文化典故。宋代诗人林逋隐居杭州孤山时,植梅养鹤,清高自适。后作为成语和典故,比喻隐逸生活和恬然自适的清高情态。也是中国传统绘画的常见题材之一。出处宋·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人事二》:“林逋隐居杭州孤山,常畜两鹤,纵之则飞入云霄,盘旋久之,复入笼中。逋常泛小艇,游西湖诸寺。有客至逋所居,则一童子出应门,

  • 天下第一里神候对素心的感情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素心,神侯,历史解密

    在该剧中,神侯对素心可谓至情至圣,为了救活素心他可以倾其所有,包括自己的生命;为了给素心最好的生活,他甘愿冒天下之大不韪,谋朝篡位。这种对感情的执着和坚忍的确非常人可比,这也使得神侯虽为反派,却拥趸无数。很多人甚至认为,素心配不上神侯对他的爱,神侯为她付出那么多,她最后却背叛神侯,可事实真的如此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