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科举考试难度系数有多高,好考吗

科举考试难度系数有多高,好考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1695 更新时间:2023/12/21 14:22:27

在隋唐之前,国家官员的选拔会经历多种方式的转变,比如说九品中正制、察举制度等等。但不论是哪一种制度,人在官员的选拔中有着主导的作用,像这样的选官制度在择选人才的时候就会产生非常多不良的后果,不利于政权的稳定。这样的矛盾发展到了隋朝的时候就引起了执政者的警惕,于是新的选官制度被发明了出来,这个就是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设计了一套考试制度,放开参与人员的限制,任何参与考试的人都有机会成为国家官员。科举制度打破了世家贵族垄断的选官制度。

始创于隋朝的科举制度,经过唐朝的沿袭,最终在北宋时期推广开来,并经历了不断的改革,最终为后世奠定了科举的基本形态。

1、北宋科举兴起的背景

选官制度是任何一个政府中最重要的制度,各个朝代的君主都想将人才尽可能的选拔到官员的队伍里,以保证政府的良好运行,保证政权的长远、稳定。所以对于如何选拔官员,历朝历代都非常重视。

北宋之前的历朝历代就创造了多种的选官制度,他们各有利弊。北宋建国初期面临着多种多样的问题,如何选拔新的官员是北宋面临的重要的问题。最终结合前朝的经验,再加上对自身情况的考量,北宋选择了科举制度。

1.1、防备贵族把持朝政

各种选官制度实际的运行中,总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隋唐之前的选官制度主要是察举制度,九品中正制,这些制度形成了众多的世家贵族。他们把持了国家权利,抬高自己的地位,甚至连皇帝都看不上,极其不利于政权的稳定。这些世族权贵的行为同时也导致了阶层的固化,他们凌驾于下层人民之上,互相联合,使下层人民没有上升的机会。

隋朝统治者为了消除权贵把持的选官制度设计了科举制度。科举制度的本意是从民间选拔人才成为官员,以削弱权贵阶层,维持政权的稳定,同时加强皇帝的权力。在隋唐两朝的实践中确实凸显了它的作用。

北宋代北周建立政权,政权初立时,朝堂上的官员多是有拥立之功的功勋贵族。有鉴于隋唐利用科举制度选拔官员以削弱打压世家贵族的经验,北宋选择了科举制度。

1.2、防备军人,崇文抑武

自唐末安史之乱之后,又有五代十国的常年变乱。在这种混乱中,最关键的原因就是军人干政。同时,宋太祖又是以军人身份夺取北周政权,在他建立北宋之后同样面临军事勋贵威胁的问题。深知军人干政祸害的宋太祖,首先要面对的就是军事功臣掌握政权的隐患,于是就有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杯酒释兵权”。宋太祖首先用和平的方式剥夺了朝堂上军事功臣的权利,初步解除了军事权贵对自己权利的威胁。

同时,为了消除这种隐患,北宋统治者采取了崇文抑武的政策。通过重用文官,包括在军事上使用文官,以防范军人干政的隐患。

综合以上两个原因,在建国初期面临权贵与军人把持政权的潜在威胁时,科举取士这种从底层选拔无根基的士子为官的制度就成了北宋君主的唯一选择。也可以看到,古代君主选择何种选官制度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维护自身政权的稳定,加强君主的权力。

2、北宋科举制度的概况

北宋科举继承隋唐,但是在具体的制度上又有不同。北宋时期对科举进行了长期的完善与改革,促进了科举制度的成熟,其制度与经验为后世朝代所沿用、借鉴。

2.1、考生要求、待遇

相较于唐朝的科举,北宋在科举考生的年龄,身份上不做限制。不论身份高低、贵贱,包括农工商阶层都可以参加科举。另外,对于家贫没有路费的学生,还给与经济上的补贴,以保证贫家子弟能公平的参加科举。同时,北宋时期通过几次兴学活动,建立了大量公立的学校,这些学校也是不设门槛,同时对贫寒子弟另有补贴。

对考生身份的放开以及对贫寒子弟的补贴,使得各个社会阶层的人都可以参与科举考试,获得成为官员的机会。这种政策真正的打开了社会的上升通道,给了底层人民通过科举改变自身命运的机会。为国家吸纳了大量人才的同时,也消除了阶级固化,促进了社会的公平,保证了政权的稳定。这种对考生身份不设限的做法体现了北宋科举制度的先进性。

参与科举的考生无论是否考中进士,北宋政府对他们均有优待。参与科举的考生一般有几个出路:在通过殿试中第成为进士之后,即成为国家的准官员,等待入职为官,享受国家官员的优厚待遇;如果科举未中第,根据层次不同被成为免解人,得举人,业进士等,这些人同样享受一定的国家特权,比如免役等,同时可以获得学校出任教员的机会。这些人最终成为宋朝民间士绅,在基层社会有着极大的影响力。

北宋时期,通过对考生身份的放开,以及赋予他们的优厚待遇,使得国家可以在更大范围内选拔人才,同时消除了阶级壁垒,缓解了社会矛盾,有利于维护政权的稳定。同时,参与科举但是未中第的学子在民间逐渐形成士绅阶层,也对北宋基层的文化繁荣与社会稳定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2.2、科举考试的形式、流程

北宋时期科举考试分为两种形式,一是制举,一是常举。制举选拔的一般是国家需要的特殊人才,其考试时间,科目均不固定,通过制举考试一样可以出任官员。制举虽然规模不大,时间也不定,但是因为是皇帝亲自主持,因此也吸引了一些人才的参与。

常举是科举的主要形式,有着固定的考试流程、考试时间等。科举考试在北宋初期经历了一些变革,首先最大的区别是原本常设的解试,省试两层考试,变为解试,省试,殿试三层。殿试开创于唐朝,但是不是常制,到北宋时期将殿试固定下来,成为科举考试的最终环节。

常举在北宋开国时期是一年一次,后改为三年一次,并且成为科举考试定制,为后世朝代沿用。

常举的流程:

解试:解试又称发解试,是地方组织的科举基础考试,参与人员众多。只有通过了解试的考生才能继续参加下一步的省试,所以解试可以理解为科举的资格考试。

省试:所谓的省是指的尚书省,是礼部组织的考试,考试地点一般是设在京城,针对的是通过解试的考生。省试通过的考生称为贡士。在北宋初期,省试即是科举的最后一道关卡,考过的学生即可授官。

殿试:殿试在宋太祖时期正式称为科举考试的最终环节,为后世所继承。殿试名义上由皇帝亲自主持,考试地点为皇宫中的集英殿。殿试合格即为进士,有资格获得授官。殿试的设置,拉近了即将为官员的考生与皇帝的距离,提高了皇帝对权力的掌控。

3、考试内容的改革与制度完善

3.1、考试内容的改革

北宋初期科举进士主要考帖经、墨义和诗赋。通过这样考试出来的进士无法胜任行政工作,因此这种考试内容备受诟病。范仲淹主政时期推行新政,对科举考试的内容进行改革。改革后的科举考试重论、策,次诗赋,罢帖经、墨义。但是随着范仲淹的罢相,科举考试内容又全部恢复旧制。

王安石主政时期,推行学校教育,以规避科举只看成绩的弊病。这时候的考试是以经义取士,罢策论、词赋。但是,随着王安石改革失败,新上任的司马光,废除了王安石对科举的改革,重新恢复了科举考试以诗赋取士的办法。

蔡京为相时期,极端的推行王安石的改革措施,罢科举,完全以学校取士,并且颁布取士的标准:以八行科取士。这种改革实际上是极大的退步,也造成许多混乱。

北宋时期伴随着科举的大力推广的是不断的摸索,这期间对科举考试的内容,甚至选拔士子的渠道都在进行着讨论与调整。

3.2、制度完善

北宋将科举制度作为选拔官员的制度,并且大范围的推广开来。做官的实际利益吸引了大量学子的参与,其中有些人没有能力凭借自身学识通过科举考试,于是希望通过作弊的手段通过考试。

在这种情况屡次发生之后,为了保证科举制度的公平性,保证科举能有效为国家选拔人才,北宋针对性的推行了多项制度:

糊名:也叫弥封,最初科举考试阅卷时是可以看到考生的名字的,这种情况导致了考官针对性照顾考生的行为,于是在武则天时期首创糊名的方法,通过遮住考生名字防止这类行为,但是没有成为固定制度。到北宋时期,因为科举舞弊频发,糊名被列为固定制度,在之后各朝代的科举考试中沿袭下来。

誊录:在糊名的基础上,为进一步防止科举考官在阅卷时照顾个别考生,又增加了誊录制度。誊录制度是将考生的试卷重现抄录,以防止通过试卷笔迹,暗记等为阅卷官员利用达到作弊的目的。北宋时期设置誊录院,专门进行誊录试卷。

锁院、回避:锁院与回避是针对负责科举考试官员的制度。考官在得到任命后,要立即住到贡院中,不得与外人接触,以杜绝徇私舞弊的可能,直到考试结果出来以后。回避是当考官亲友家中有子弟要参加科举时,要另设考官,单独进行考试。

北宋是科举制度的完善期,一些考试制度的创立与推行规范了科举考试的秩序,保证了科举考试的公平,是科举考试能够有效为国家输送人才的保障。

经过北宋时期的讨论与改革,科举制度更加公平、严密。在这个过程中也从社会的各个阶层,为北宋政府输送了大量的人才。这些人才对国家治理的参与,使得北宋社会得到极大的发展,使得北宋在政治,经济,文化的成就上呈现出中国历史上又一个高峰。

北宋科举为人所重,一是因为其大规模的开科取士为国家选拔了大量优秀人才,证明了科举取士的先进性;二是北宋期间对科举制度多次的探索、争论与改革,为后世的科举提供了借鉴,保留了有价值的经验。经过北宋改革的科举制度为后世的南宋及元明清各朝沿用,为当时政府选拔了大量的官员的同时,也为社会基层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史上最奢侈的陵墓是哪个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要说起我国出土的最奢侈的陵墓是哪个,那绝对要是海昏侯墓了。这座在2011年发现的陵墓,目前已经是出土了一万多件珍贵的文物了。这些发现不仅填充了对汉代列侯等级的丧葬制度的空白,而且对研究汉代礼仪制度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那么今天小编就带着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海昏侯墓吧。海昏侯墓所在的位置,原本是的江西南

  • 耶路撒冷为什么是必争之地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很多人如果学过世界历史的话,会对耶路撒冷地区有一定的了解,耶路撒冷这个地方如今已经成了毕争之地了,那么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为什么会成为必争之地呢?和以前的历史又有什么样的故事呢?下面我们就着这些问题一起来简单的分析揭秘看看吧。耶路撒冷为什么是必争之地?因为世界上最大的三大宗教的信仰源流和精神指针的圣地

  • 虚竹为何运气那么好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有读者看完《天龙八部》后,感觉虚竹这个角色像是凑数的,如果没有他,整个剧情似乎也不会发生太大的改变,那究竟为什么要创造出虚竹这个角色呢?说虚竹运气好,其实是理所应当,毕竟他是三大男主之一。不过虚竹也并非完全运气好,他也有悲情的一面,刚和父母相认,结果下一秒就阴阳两隔,简直实参。其实《天龙八部》的整个

  • 古人科举为什么宁愿当探花也不愿意当状元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说到古代的科举制度,大家都知道,科举里面第一名是状元,第二名是榜眼,第三名是探花。一般情况,大家肯定都希望自己能够得到第一名成为状元吧?毕竟用现在的话来说是业界第一!但是古人在科举的时候宁愿当探花也不愿意当状元?这是怎么回事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1、探花的由来古人在确立了科考制度后,就有了名

  • 法显和玄奘谁的取经之路更困难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说到历史上取经的人,第一位法显,接着就是玄奘。虽然说玄奘是名气非常大,但是法显确实是比玄奘要厉害很多。只不过后人宣传玄奘多一点。那么如此看来的话,法显和玄奘两个人取经的道路谁更困难一些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1、法显和玄奘谁的取经之路更困难晋僧法显和唐僧玄奘西行取经,限于当时的客观条件,都很困

  • 明朝灭亡后崇祯的孩子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说到明朝的最后一个皇帝崇祯皇帝,大家应该都非常熟悉了。对于他历史上还是有很多的评价,很多人都觉得他是生错了年代,最后因为无言面对自己的列祖列宗,就上吊自缢了。但是崇祯死了之后,明朝灭亡,那么关于崇祯的三个儿子,他们的下场是什么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在诸多亡国之君中,崇祯身上的悲剧色彩最浓烈—

  • 兖州天下第一剑是干什么用的,有多长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在历史上的冷兵器时代,剑就是短兵之祖、近搏之器,在冷兵器当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剑在古代战场当中是绝对不可或缺的武器,自古以来有名的兵器当中,剑的占比是最大的,就不如说精巧锋利鱼肠剑、越王勾践剑、神秘的干将莫邪等等。今天小编就要带大家来了解一下来自兖州的“天下第一剑”,这把

  • 切尔诺贝利事故死了多少人,苏联损失有多严重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1970年期间,美苏冷战已经进入到了全新的时期,此时的苏乱经济形势非常的不错,不论是在核竞赛,还是太空竞赛当中,全部都领先于美国。苏联给予美国的压力使得美国不得不与中国缓和关系,来联合中国一起来对抗苏联。为了能够进一步的发展经济,展现出苏联的大国形象,也为了解决掉中西部地区的用电缺口,苏联领导人勃烈

  • 高句丽是现在哪个省?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最近很多人对高句丽是现在哪个省非常的感兴趣,其实我们仔细的分析会发现其实也就那一回事了,下面我们就简单的来说说,来看看这个高句丽具体是今天的什么地方吧,对这些问题感兴趣的一定别错过了,一起来简单的学习学习,还是非常不错的。我们可以从历史资料来看,这个高句(gōu)丽(lí)的地域跨度还是非常广的,今

  • 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是真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说到古代的一些爱情故事,有的确实是让人非常的羡慕的,但是有的却不一样,可能表面上看上去光鲜亮丽的,但是背地里却不知道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或者是有什么样的目的和阴谋。那么关于司马相如和卓文君之间的爱情故事是不是真的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司马相如和卓文君他们之间的爱情故事,是中国历史上比较出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