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盔缨是什么意思

盔缨是什么意思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1428 更新时间:2024/1/19 13:41:24

大家在看古装剧时,应该有主意到,武将头盔上一般会有两到三根或者矛头状的红色丝织饰物,其实这个就叫盔缨,那盔缨到底有什么用呢?盔缨可不是单纯为了好看这么简单,在战场上它有着巨大作用,被称为是移动的活坐标。古代没有即时通讯系统,士兵交战期间难免会陷入混乱,所以如得知自己的位置就需要靠主将的盔缨来确定。古人在这方面还是非常有智慧的,有很多小的细节值得我们学习。

1、盔缨

盔缨,就是头盔顶部的装饰物。

看古装带打仗情节的影视剧,稍细心点儿,就会看到盔缨;再稍细心点儿,会发现,那玩意儿,只有军官将佐才有,士兵是没有的。

从遥远的上古时期到冷武器末期的近代,盔缨的形制经历了漫长变迁——较早时更多是比较简单的翎羽(长而窄、带硬骨、色泽显眼或有花纹,其中锦鸡翎羽,即评书里说的“雉鸡翎”);逐渐发展成“穗缨”,就是一把茸茸的东西;再到高挑的穗缨。直到上世纪前半叶,高挑穗缨还作为高级统帅戎装的饰物——民国早期那些“大帅”(军阀)“正装礼服”的帽子上,大多还有丝质穗缨装饰。甚至连一些比较新派的军事首脑(比如蒋介石),都也有戴着那样帽子的“戎装像”,而其实,他从没真正那样穿戴过,只不过是一种对传统的致敬。

冷武器时代,特别是相对早期的上古、中古时代,盔缨绝不仅仅像后来那样以及今人简单理解的那样,是装饰。甚至都可以说,主要不是为装饰。装饰也好,彪炳“军阶”也好,都只是盔缨在历史中衍生出的“附功能”,而其本身的原始功用,很简单也很重要,就是——活的坐标。也可以说是另类的“旗帜”。

在没有通讯技术的古代,战争中讯息传达“基本靠吼”。可是,战场纷杂,杀生震天,再加上擂鼓之类的声音,将佐就是喊破嗓子,也就左近十几来个人能听见。将佐要变换战术,调整运动方,怎么指挥?靠旗帜。士兵们看旗帜走向,按职阶口口相传甚或直接以身作则地引领,即可实现实时的方向调动。旗帜,是战场上机动的无声指挥坐标。

听评书经常会听到“什么字大旗下一员战将”。那是开战前拉出阵势、相对静态时候的状态。真打起来,特别是比较激烈、比较大规模地打起来,将佐和他那须由专人打着的旗帜,未必能做到形影不离。况且,也不是所有将佐都有旗帜,中下级军官就没有。而在激烈、混乱的作战中,真正带领士兵冲锋陷阵的,更是没有旗帜的中下级军官。他们靠什么让制下士兵实时识别自己的位置和运动趋势呢?就是盔缨。

将佐的头盔上,专有可以很结实地固定盔缨的设计。将佐按统帅或较高级将领的命令行动,中途会有应激的调整,就用到盔缨的指挥功能了——就算将佐没骑着马,高出身高几十公分的盔缨,也能让跟随他的大多数士兵,清晰看到他在哪儿。

早期的翎羽盔缨,比较窄小,视觉识别起来相对困难;而且毕竟是天然物品,支持强度最多也就是鸟类细骨骼的水平,易损坏。后来一丛用金属细棍高高挑起的毛茸茸,就容易识别多了;特别是高速运动时,毛茸茸一团飘起来,就算损失了一部分,也还是很容易就看到。

顺便一提:戏曲中为彰显某些人物“一方之主”身份而“配备”的那种很长、两支(一对)、能打弯儿甚至还能从头顶捋到手上比划的“雉鸡翎”,现实中几乎是没有的。头饰一对长长“雉鸡翎”的“身份标志”,至少在中原地区,更是从未存在过。

2、帽翅

说了武将,再说臣。

大概从中古的隋唐时候起,官员的“礼帽”从古老的“冠”,演变成了“乌纱帽”。到现在,乌纱帽,仍被用来形容官职、官位。

乌纱帽后面有一对好像是装饰性的“翅”,俗称“帽翅”,在影视和戏曲中很常见。

不敢说帽翅这个东西最早是什么时候有的,但基本可以认为是在隋唐才开始形成普遍性。不仅仅只是装饰,也是官阶的标志。

较早期的帽翅,呈叶状,有点儿像今天普通电风扇的叶片。唐朝时候,帽翅开始变窄;到了宋朝,大概很多人印象都挺深的——帽翅更像两根长长横在脑后的细棍。再到后来,明朝时,又变回有宽度的叶片状。可以说,帽翅也经历了一个历史轮回过程。

那种叶片状的帽翅,通常不是很长,且呈大概120°的对称。宋朝的帽翅比较特殊,不仅是近乎180°的“水平”,而且很长,长到“等肩”甚至更长。

记得小时候看“水浒”故事连环画,里面讽刺宋江梦想当官,是这样表现的:画面中“真实”的宋江,戴头巾样软帽,后面的帽翅短短的、软软下垂呈近乎90°对称;幻想中的宋江,则戴着硬挺的乌纱帽,后面帽翅长长、硬硬地180°坚挺着……

这图画给幼小的我们留下这样的印象:官越大,帽翅越长。

其实不是——宋朝“官员”的帽翅,长度上是差不多的,都挺长(等肩或再稍长);宋江是“吏”不是“官”,不管多长的帽翅,他都没资格装备。

非要说帽翅长短不一,其区别可能更在于——京官,特别是一定品级以上的在“京畿”的官员(不是地方官),他们乌纱帽上的帽翅,会比较长一些。

这就是涉及了帽翅的一种特殊功用——在京官员,特别是一定品级以上的,通常都要定期地“列班面圣”,就是在朝堂上“排好队”,朝拜皇帝,参与最高层议政。

不用看别的,就看影视剧,便可发现,同样是“列班面圣”,其他朝代都是文武两班各自站的密密麻麻的,宋朝则站成稀稀拉拉的“方阵”。为啥?帽翅!帽翅太长,站近了,相互“打架”。据说,这便是宋朝早期皇帝发明这种长而硬的帽翅的用心——大臣们彼此站得够一定距离,可有效避免交头接耳。这跟今天中小学(尤其中学)但凡有条件都让学生单排坐(没同桌)的道理是很像的。

到底是不是这么回事儿,不敢确言。但想想是有点儿道理的。

宋朝官员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不论文官还是武官,正式礼服都形制一样,乌纱帽后面的帽翅,也都有。按“前朝”(隋唐、五代十国)传统,带帽翅的乌纱帽,通常只属于文官;宋朝推崇文官、压制武官,让武官也跟文官一样装束,大概也含着这种“偏向”意味。

3、锷

再说个文官武官都能接触到的,就是——锷。

啥加“锷”?

比较喜欢古代兵器的,不用解释。跟不熟悉的朋友稍讲一下——所谓“锷”,就是刀剑(尤指单手使用的轻短类)握柄和锋刃中间突出的那块东西。

这个东西,看似简单,却也并非自古就有。

看看那些出土展出的上古青铜武器,就会发现,那时候的“剑”,锋刃部分粗重,握柄收缩变细,中间并无其他。那收缩变细的握柄部分,如果直接就用手去握,会很别扭。事实上,在那些东西被使用的年代,握柄部分是有包裹物的,木头、织物、绳子,总之是要把那跟锋刃部分“一体化”铸造出来的收缩变细的部分变得趁手。只不过,当物品被埋葬,数千年后再出土的时候,那些辅助的包裹物,早已朽烂成灰,于是才变成今天我们看到的样子。

铸造时代的武器,基本上都没有锷。原因很简单——制造技术不到位。

看似简单、被很多人认为是“装饰”的锷,其制造,也是需要一定技术的。

的种类,可按宽窄分,也可分“扁锷”、“圆锷”。

宽窄好理解。

扁锷,指沿锋刃扁平面往横向两侧扁平延伸的——晨练的老爷爷老奶奶手里比划的健身剑的锷部,就属于扁。

圆锷,就是与武器纵深呈直角的圆形、椭圆形或方形、类方形的锷。更多见于刀——唐横刀、倭刀(日本武士剑)、绣春刀、雁翎刀……都是。作战专用的剑,也多见圆。

锷的功用,大体上有三个。其中最不重要而恰恰是最被今人所认定的,是“装饰”,也可以说“标志”——缀上些珠宝,以显富贵;刻镂些花纹,以表寓意或象征标记……

的另一功用,也可以说是主要功用,多少懂点儿冷兵器的朋友都会知道,是“挡手”的“防护”——握着武器与敌拼杀,锋刃部分多有碰撞,有时会有交叠、摩擦,对手的锋刃如果滑向握柄,没有,很大可能会伤及握武器的手;有了,就可以抵挡住;甚至,有的,尤其扁锷,还有可以卡住、勾住、磨损对手武器的特别设计。

第三种功用,也很重要,却很少有人知道或关注,就是——配重。

通常,因为抵御对方武器锋刃部分的功能要求,锷的材质虽未必与锋刃部分完全相同,但也通常都是强度较高的金属质,其重量,在整件武器的总重当中,占着不可忽略的比重。

一把武器是否好用,其中一个重要指标,就是“顺手”、趁手。

配有锷的刀剑,通常是单手使用,个别时候才双手使用,不能太重;但太轻了,材质必然薄弱,也不行;所以,一把好武器,须得轻重得当。一把轻重得当的武器,要让不同气力的人和同一人在不同状态下都能比较得心应手地使用,就要“找好重心”。

举个例子:一辆小轮自行车,重量上论,一般成年人(不分男女)都能单手提起来。可如果去提车的头部(车把)或后部(后架),会很费劲,甚至提不起来;但在车中部斜梁某个位置发力,就很容易提起。那个位置,就大概是这个物件的“重心”。

把物件换成形状简单很多的刀剑——锋刃部分不可太轻薄,但要达到一定重量,握住几何上显然不处于重心位置的握柄,挥舞起来,难免头重脚轻。通过调整握柄的长度和配备适当重量的,便可使整件武器的重心,更接近拼杀时更经常被握住的部位。掌握了重心,即便因为的增加使得总重增加,挥舞起来,也会更省力,因而也就收发更灵活、更具攻击力。

【作者简介】刘宏宇,常用笔名毛颖、荆泓。实力派小说家、资深编剧、北京作协会员,“夏衍杯优秀电影剧本”获奖者。著有《管得着吗你》《红月亮》《武伐纣》《深水爆破》等多部长篇小说。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唐僧看出小雷音寺不对,为什么还要进去?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小雷音寺是西游记当中,黄眉老祖设下的陷阱,唐僧因为进去参拜了“佛祖”,因此被黄眉老祖抓住。而原著当中,孙悟空第一眼就看出了小雷音寺周边都是妖气,也明确的跟唐僧解释过了,但是唐僧还是执意要进去参拜,这才使自己落入妖怪手中,这一点其实就非常奇怪了,为什么唐僧明知这个小雷音寺不对劲

  • 江南百景图沈周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江南百景图》不仅让我们领略了明朝时期江南的景象,还认识了很多当时的名人。那这次就准备跟大家讲讲明朝书画大师沈周,看看他在书画方面究竟有何成就。沈周是一个坚定的随心者,他追求精神上的自由,所以一生都没有参加科举,把时间都放在了读书、作画上。《江南百景图》中,沈周的故事还是比较有趣的,但没能突出沈周的

  • 李逵杀四虎武松杀一虎,难道李逵比武松厉害吗?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武松打虎的故事可以说是非常出名了,武松在景阳冈打死了一只老虎,一直被人们看作是英雄人物,然而在《水浒传》当中,还有另一个也打死了老虎的人物,就是李逵,而且李逵还打死的是四只老虎,这样相比之下,李逵的战绩自然是要更高一些的,但是这是否说明李逵的战斗力要比武松更厉害呢?李逵和武松两个人的武力值,究竟谁要

  • 古人是如何蓄养战马的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战马在古代是非常重要的作战工具,拥有大量战马在机动性方面将保证绝对的优势。冷兵器时期,双方交战最重要的四个字就是“兵贵神速”,往往耽误一刻就会吞下败果。早在商朝时期便有战马的记载,不过当时的战马究竟是哪来的呢?蓄养战马可不是一件容易事,需要投入极大的成本,而且优秀的养马人同样

  • 郭嘉是否被高估了?他和诸葛亮真的没法比吗?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一直以来,很多人都把郭嘉的实力说的非常厉害,甚至还有“郭嘉不死,卧龙不出”这样的说法,认为诸葛亮出山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郭嘉死了,再也没有人能够制服他,因此才敢出山的。这样的说法自然也会有很多人并不认同,毕竟诸葛亮和郭嘉两人之间其实还是有很大的差别的。那么究竟郭嘉是否就被高

  • 极海听雷雷城是一座城市吗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对于没看过小说的观众来讲,肯定十分好奇《重启之极海听雷》中的雷城究竟是一个什么地方。这次吴邪、二叔还有焦老板都在寻找雷城,不过吴邪是为了治病,焦老板是为了得知天机。雷城虽然叫城,但它并不是一个城,而是一个庞大的听雷装置。只有找到这个装置才能顺利听雷,吴邪等人已经在南海王墓的壁画中发现了去往雷城的地图

  • 古代的各个城门分别代表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去过古城游玩过的朋友们都会有一种感受,那就是古人的生活方式与现代人的方式有着很大的不同。古代人在建造城市的时候会想着把整个城市用高高的城墙给围起来,整个城市会呈现出一个非常规则的方形。与如今相同的是,城里居住的都是非农业人民,包括王公贵族、商家小贩等,城市的四面八方会开若干个城门以便人们进出,而且城

  • 安道全是梁山好汉吗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安道全是梁山一百零八将之一,但他身上却带有很多争议。安道全医术高超,人称“神医”,在梁山专门负责替众人疗伤。其实安道全会上梁山完全是出于无奈,宋江让张顺去请安道全,结果张顺杀了安道全好友一家,还把凶手的名字写成是他。这下安道全在别人眼中成了杀人犯,才被逼上梁山。安道全究竟有何

  • 三国演义中刘备去东吴娶孙尚香,为什么一定要带上赵云?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刘关张再加上赵云,这几个人之间的关系,相对来说自然还是刘关张要更亲密一些,然而在刘备启程去东吴迎娶孙尚香的时候,却并没有带上关羽张飞,而是带上了赵云。赵云虽然名声很好,人气也很高,但是刘备一生也没有重用过他,那为什么在这时候却还是要带上赵云和自己一起去呢?刘备考虑的究竟是什么事,又是什么事一定要赵云

  • 溥仪为什么没有自己的孩子?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溥仪作为我国封建历史上的最后一位皇帝,他的很多事迹也是很引人好奇的,比如关于溥仪的孩子的问题。溥仪的一生是没有孩子的,他自己并没有后人,而这一点也会让很多人觉得很奇怪,因此也衍生出了很多的猜测,有的人认为,是不是因为溥仪自己的身份的关系,因此他不能有后代,这里所说的不能,指的是他不被允许生孩子。那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