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秦始皇每天要批阅多少奏折?真的看三十万字么?

秦始皇每天要批阅多少奏折?真的看三十万字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胖次 访问量:4116 更新时间:2024/2/11 11:19:05

一直以来,秦始皇一向都是一个“暴君”的形象,可以说是已经到了人尽皆知的地步。然而,这样的评价在很多了解秦始皇的人眼中看来,是非常不公正不正确的,而是推翻前朝的统治者为了抹杀掉前朝的功绩刻意编造出来的谎言,却这样误导了人们许多年。就拿秦始皇每天要批阅的奏章来看,他每天的工作量是我们现在难以想象的,你知道秦始皇每天的阅读量有多少吗?

秦始皇灭六国,武力统一完成之后,长期割据所形成的各地差异依然存在,秦始皇以巩固统一为核心,以秦国制度为蓝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实行全面改革,创立空前庞大和统一的封建帝国。

始皇二十六年战争刚一结束,秦始皇就首先宣布了吞并山东六国的正义性和合理性,理由是韩、赵、魏、楚背叛盟约,燕、齐敌视秦国,所以要全部消灭。同时,他还着手确立秦朝的正统地位。战国时流行五行(金木水火土)学说,所谓“五德始终”。

这种学说认为,五德相克,导致朝代更迭,舜为土德,夏朝为木德,商朝为金德,周朝是火德,虞、夏、商、周各占一德,都是历史上的正统朝代。秦始皇从五德始终说推论,以为周得火德,水克火,秦代周,所以秦朝应得水德。于是颁布新的“正朔”,以十月初一为一年的开始,表示新朝代的诞生,并把黄河(古称为河)改名为“德水”。

按五行学说,水德具有黑暗阴冷、严酷无情的特性,于是秦朝以黑色为上,衣服旗帜皆为黑色,百姓也改称为“黔(黑色)首”。明确秦朝得占水德,也就明确了秦朝的合理性。秦始皇又到泰山举行封禅典礼,告祭天神地祇,把秦朝在中国历史上的正统地位进一步确立起来。

王朝地位确立后,接着就是君王权位的问题。经群臣郑重讨论,确定尊号曰“皇帝”,整个帝国都是属于皇帝的,其地位和权力至高无上,朝廷和地方的主要官吏都由皇帝任免。皇帝自称为“朕”,命称为“制”,令称为“诏”,行施权力的凭证是玉玺。只有皇帝的印才称为玺,只有玺才能使用玉料,玉玺与朕、制、诏一样,都是皇帝的专擅之物,不许臣民使用。

皇帝名号和权位确定以后,皇帝的至亲也随之各建尊号,父亲曰“太上皇”(秦始皇定号的当年就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母亲曰“皇太后”,正妻曰“皇后”。秦始皇还命令博士官参照六国礼仪,制定了一套尊君抑臣的朝仪,皇帝高高在上,群臣听传令官之令趋步入殿拜见皇帝;群臣上书奏事,一律要采用“臣某昧死言”的格式。

为了充分行施自己的最高权力,秦始皇每天都在夜以继日地拼命操劳,白天断狱,夜批公文,并给自己规定,不批完一石公文(秦代公文使用竹简木牍,一石为120斤,约合今60市斤),决不休息。

审阅奏章,批审政务,是古代君王每天的“工作”。但古代君王每日的阅读量究竟有多大呢?根据史学家和计量学家的考证和推算,对中国古代最有名的两位帝王——秦始皇、汉武帝的阅读量进行了计算。

司马迁在《史记》中这样描述秦始皇:“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意思就是说国家大大小小的事情,全部都由秦始皇作定夺。他每天看的奏章都要用“石”来计算。每天都有固定的量,看不完不能休息。

“石”是古代对重量的计量单位,根据对历史上所有计量学者对秦代计量制度的综合研究,计算出“一石”差不多相当于现在的30公斤。

但司马迁这里的“衡石量书”并没有一个准确的数字,也就是说,这里的“石”,可能是“一石”、“两石”甚至更多。但如果仅以“一石”来推算,秦始皇每天要看三十多公斤的竹简,这样算下来,他每天至少要看30多万字!

《史记》中对另一位君王汉武帝的阅读速度的描写是这样的:“朔初入长安,至公车上书,凡用三千奏牍。公车令两人共持举其书,仅然能胜之。人主从上方读之,止,辄乙其处,读之二月乃尽。”

意思是说东方朔给汉武帝的上书多到得用车拉着,用了三千个“奏牍”。这里的“牍”和我们平常所知的竹简有些差别,“牍”一般要比“简”要宽,可以写的东西就更多,一般用木头做原材料。“简”则一般用竹子,所以“牍”要比“简”沉很多,要两个人抬起来给汉武帝看。这里的“三千奏牍”用现在的计量方式换算,也有差不多10万字了。但汉武帝看完这10万字,竟用了两个月的时间。

这样算下来,汉武帝每天的阅读量还不足1700个字。有人说既然刘彻被称为“武帝”,就证明他更善于军事征战,少看点书也是正常的。可是秦始皇先是统一了六国,才称了帝,这又如何解释呢?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只是“略输”,这就证明,秦始皇和汉武帝必然都是有些文采的帝王,并不存在“不爱看书”的情况。实际上,汉武帝和所有帝王是一样的,每天都有审批大臣们上书的任务,东方朔的上书对汉武帝来说,就是空闲时间看的“课外书”了。而《史记》对秦始皇的描述也不乏夸大成分,司马迁想在文中表达对秦始皇高度中央集权的讽刺,因此过度夸张秦始皇的阅读量也是有可能的。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赵匡胤在位16年为什么不立太子原因揭秘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说到建立宋朝的赵匡胤其实大家也应该还是知道这个人的厉害之处的,但是越是了解他越来越发现这个人其实竟然如此的让人捉摸不透,那就是最近有人发现了那就是赵匡胤竟然在位16年没有立太子,很多人都说这样会危急到他自己皇室的危险的,那么很多网友都说了为什么不立太子,到底有什么样的故事可言呢?下面就跟随小编来揭秘

  • 皇帝死后殉葬的妃子都是怎么处理的?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我们都知道在中国的历史上皇帝是独一无二的,皇帝说的话就是圣旨,当然了,在这样的情况下,便产生了一句老话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句子,确实是这样,在古代的社会就是这样,很多人都是没有人格和人权的,那么,在古代,还有非常残酷的殉葬制度,一些皇帝死的时候会要妃子来陪葬,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看看皇帝死后殉葬的妃子都

  • 驰名遐迩的比萨斜塔为何斜而不倒?有哪些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在世界历史上有很多有趣的现象,比如中国的世界上著名的一些建筑物,当我们说到埃菲尔铁塔我们就会想到美国,说到自由女神像也是想到美国,而说到金字塔就会想到埃及,万里长城就会想到中国,这些都是具有典型地标的建筑物,那么,我们今天要说的是著名的比萨斜塔,为什么比萨斜塔是斜的?怎么会不倒呢?具体的我们就一起来

  • 司马昭为什么没有称帝?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说到三国时期的一些人物其实想想各个都是人才啊,就好比曹魏的几兄弟,什么司马昭啊,什么司马懿啊,什么司马家的一堆人啊,其实在司马懿在发动政变之后司马懿也没有选择称帝,这个时候野心更大的司马昭为什么也没有选择称帝呢?下面我们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因为他还没来及称帝就死了。称帝这件事,并不是随

  • 明太祖朱元璋真的长得很丑吗?朱元璋到底长什么样子?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我们今天一起来看看历史上明朝时期的历史,说到明朝其实还是有很多人都是知道的,明朝其实是一个兴旺发达的朝代,当时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也是一个很有头脑的人,朱元璋从小出生在农村,因为吃过很多的苦,所以很多时候都能够体谅到生活的不易,那么,当时的朱元璋长什么样子呢?明太祖朱元璋长得丑吗?具体的一起来看看吧!都

  • 拿破仑几乎打下整个欧洲,为什么不学秦始皇统一欧洲成为一个国家?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说到拿破仑很多网友都知道吧,他最强盛的时期可以说是把整个欧洲全给打下来,所以真的强加无敌啊,那么拿破仑当时为什么不选择把整个欧洲给统一一下呢?也就是说学中国的秦始皇把所有国家全部统一成为一个完整的国家?秦拿破仑没这么做是因为实力不够,还是说真正的想法没在这上面呢?下面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揭秘分析看看吧!

  • 古代女子出嫁有哪些陪嫁品?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在中国古代的时候有着重男轻女的思想,但是,很多时候并不是这样的,就比如现在的嫁女儿,不管是近代还是现在,嫁女儿都是一件非常浓重的事情,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随着人们的思想更加的西方化,同时素质的不断提高,很多人都意识到生男生女其实都是一样的。那么。现在出嫁女儿所以就是一件非常浓重的事情了,我们今天就一

  • 天盛长歌天盛王朝历史上是哪个朝代?天盛王朝真的存在吗?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小编看到最近有一部电视剧是正在热播,这部电视剧的名字叫做天盛长歌,其实,剧情还是非常的精彩的,主要讲述的就是古代的一些风神鬼怪的故事,也就是一部带有古装色彩的电视剧了。当然了,这部电视剧小编看到主演还是很不错的,那么,这部电视剧天盛长歌天盛王朝历史上是哪个朝代?天盛王朝真的存在吗?具体的一起来看看吧

  • 关羽真的骑过赤兔马吗?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赤兔马,很多人一定都听说过这个名字,它经常与吕布联系在一起,在《三国演义》当中曾经是吕布的坐骑。赤兔马被称为是马中的“皇者”,由此可见,这种马的地位。吕布死后,曹操得了这匹马,把它赠送给了关羽关二爷。只不过,这些都只是小说当中的描写,在真实的历史上,关羽真的骑过赤兔马吗?人中

  • 二战纳粹德国为什么被称为第三帝国?第一、第二帝国都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二战时期,纳粹德国的侵略行为直接让整个欧洲大陆陷入到一片炼狱当中,好在最后同盟国家一起击败了轴心国,结束了长达6年的二战时间。不过当时的纳粹德国为什么会被称为第三帝国呢?如果纳粹德国是第三帝国,那第一、第二帝国又是谁呢?其实这些称号并不是什么好的词语,德国在一战、二战中都严重违背了国际人道主义,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