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揭秘:曹魏统治下百姓过得有多惨?

揭秘:曹魏统治下百姓过得有多惨?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917 更新时间:2023/12/8 6:28:03

刘备到底是伪君子还是真仁者?围绕着这个问题蜀汉粉和曹魏粉(当然,东吴粉们也经常横插一竿子)撕得不可开交。虽然《三国演义》全书的核心思想就是尊刘抑曹,但罗贯中老爷子发力过猛,硬是把刘备写成了一个只会哭鼻子和逃跑的窝囊废,有些明明是值得歌颂的好事儿,但小说里刘备的表现和言辞都太过夸张,让人不自禁往阴谋方面联想,尤其是刘备携民渡江这件事儿。

关于这个我和朋友更是撕得不可开交、面红耳赤,在我看来,老刘在落荒而逃时还带着拖家带口的樊城百姓们一起逃走,就算日行十余里也没有抛弃他们,的确是仁爱的表现。但我的朋友则认为这是刘备在收买人心而已,曹操要灭的是你刘备,和樊城的百姓有什么关系?你刘备逃就是了,何苦还拉着老百姓来拖累进度,我这个朋友还阴暗的给出了自己的猜测:这些百姓说不定是被刘备强制带走,而他们的作用就是当替死鬼殿后,刘备好乘机逃走。

那么事实真的是这样么,老刘携民渡江究竟是不是作秀?

首先明确一个问题,刘备没有强制拉壮丁,是百姓(甚至士人们)主动跟随老刘一起逃走。《三国志.刘巴传》是这么说的:“表卒,曹公征荆州。先主奔江南,荆、楚群士从之如云。”您看看,都用了“从之如云”这个词,说明荆楚百姓简直是争先恐后的想跟刘备一起逃跑,那曹操是什么牛鬼蛇神,把老百姓们吓成这个样子?

时间来到建安十三年,曹操在平定了北方后,趁着刘表病重大举进攻荆州。刘表一听极为忧虑,一个月都没挺过就见了阎王。在荆州实权派蔡瑁、蒯越等人的谋划下,刘表的次子刘琮继任荆州牧,这些文武大臣一通忽悠,年轻的刘琮乖乖向曹操投降。而荆州发生的所有一切,刘大耳朵还蒙在鼓里。

这时候的刘备在樊城驻扎,等他知道被刘琮给卖了时,曹操的军队已经逼近了南阳(距离樊城二百五十里),没有刘琮的荆州力量支援,仅靠刘备手上这点兵力怎么可能抵抗曹操的兵马?情急之下刘备只能向南逃跑,于是很多百姓跟着刘备一起跑,这就是三国志里写到的:“荆、楚群士从之如云”、“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先主,比到当阳,众十余万,辎重数千辆,日行十余里”。

抛开《三国演义》里百姓们感念刘备的仁德,甘愿舍家追随这样的虚构情节,其实百姓这样大规模的逃亡很不合理,因为咱们中国老百姓最是安土重迁,就算你刘备再如何仁义无双,也根本没办法让数万百姓背井离乡跟随自己,所以这件事情的起因部分在于刘备之“仁”,更多的则是曹操之“恶”。

我这样说估计很多曹魏粉要跟我玩命,您先别着急,听我给您慢慢分析。

有人说百姓们要跟着刘备逃跑是怕曹操屠城,这是不准确的。曹操是三国第一刽子手,臭名昭著的董卓这点子手段和曹阿瞒比起来绝对是小巫见大巫,咱们来看看曹阿瞒在屠城方面的“丰功伟绩”。

初平四年(公元一九三年),曹操父亲被杀,攻陶谦,徐州大屠城。

兴平二年(公元一九五年),曹操破张邈,屠雍城。

建安三年(公元一九八年),曹操征吕布,屠彭城。

建安五年官渡之战,曹操坑杀袁绍降兵七万。

建安九年(公元二0四年),攻袁尚,屠邺城。

建安十二年(公元二0七年),征乌丸,屠柳城。

建安十九年(公元二一四年),夏侯渊屠兴国、枹罕;二十四年(公元二一九年),曹仁屠宛城。

(历史上的曹操曾多次屠城,屠徐州是他人生中无法洗去的污点)

别的不说,单就屠徐州这一件事就足够让曹魏粉们挖空心思也没法给曹操洗地:“过拔取虑、雎陵、夏丘,皆屠之。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自是五县城保,无复行迹。初三辅遭李傕乱,百姓流移依陶潜者皆歼。”(以上为范晔《后汉书》所记载)我不否认曹操是个英雄,但他的一些所作所为实在是罪大恶极,那些无条件洗曹操的人,不是屁股坐得歪,就是心眼坏。

曹操是劣迹斑斑,但这个人终究还是有些底线,像刘琮这种没有丝毫抵抗就投降的,就算是蒙古人也不会有屠城的心思。那么既然生命能够得到保障,为什么百姓们还要跟着刘备逃走呢?

其实是因为曹操的人口迁徙政策和屯田政策。

(曹操经常搞人口迁徙,而且大部分百姓都被迁徙到河南、河北一带)

曹操是非常喜欢搞人口迁徙的,当年他和袁绍在黄河下游交战时,就曾强制迁徙燕地和白马的百姓。建安九年曹操征讨袁谭和袁尚,“徙其民河南(今河南中部)”。建安十年“黑山贼张燕率其众十余万降”,曹操就把他们全部安排在大后方屯田,同时选拔强壮者参军。建安十二年,曹操征乌桓,“斩蹋顿及名王已下,胡、汉降者二十余万口。” 乌桓百姓都被迁徙内地,其中精锐的战士则被曹操收编为骑兵。张鲁投降后,曹操照样把汉中的数万户百姓迁徙到长安和三辅,将五万氏人迁至扶风、天水,还有的百姓更惨,被迁移到河北邺城一带。

咱们翻一翻《三国志》,关于曹魏人口迁移的记录更是比比皆是:“太祖徙民以充河北,陇西、天水、南安民相恐动,扰扰不安。”“太祖还,拜袭驸马都尉,留督汉中军事。绥怀开导,百姓自乐出徙洛、邺者,八万馀口”,“初,曹公恐江滨郡县为权所略,征令内移。民转相惊。太祖问济曰:'昔孤与袁本初对官渡,徙燕、白马民,民不得走,贼亦不敢钞。今欲徙淮南民,何如?'”

(由于古时候的技术和交通限制,百姓们对于大规模迁徙是非常排斥的,他们也很难接受新的环境)

民众们对于迁徙是什么态度呢?扰扰不安、民转相惊。有人可能会好奇,不就是换个地方住么,你们反应这么大干嘛?咱们仔细想想,在古代交通、卫生都极其不发达的情况下,百姓们拖儿带女前往几千里以外去安家落户,这一路饥餐渴饮,车马颠簸(甚至可能都没有车马,百姓们只能徒步前行,奔波劳累之下年纪大一点的老人和幼儿极有可能在路上就死去),这无疑是一条“死亡之旅”。所以对荆州百姓们来说,曹操这种有前科的迁徙爱好者说不定哪天就会让他们背井离乡去开荒屯田。此时的荆州在刘表的辛勤治理下已经成为天下间难得的乐土,让百姓们搬走就相当于让你离开上海去朝鲜,老百姓们怎么会同意呢?

(邓艾曾经就是荆州人,但是也被曹操迁徙到了汝南屯田)

而且老百姓们的害怕也不是空穴来风,曹操后来还真对荆州百姓来了一次大移民,他不但将荆州人民迁徙至豫州之南去种田,还强行要求许多荆州名士也北上,这其中就包括大名鼎鼎的邓艾。《三国志》记载:“邓艾字士载,义阳棘阳人也。少孤,太祖破荆州,徙汝南。”

由此可见之所以荆州百姓们想要跟刘备一起逃走还不是曹操作的!不光荆州百姓跑,江淮地区的百姓们同样反应激烈,当他们知道曹操要把他们迁去河北时,十几万人匆忙逃到孙权那里去了,真是偷鸡不成蚀把米!

(曹魏和东吴经常在江淮地区展开拉锯战,所以曹操想把江淮人民迁往河北)

《三国志》蒋济传记载:

明年使於谯,太祖问济曰:“昔孤与袁本初对官渡,徙燕、白马民,民不得走,贼亦不敢钞。今欲徙淮南民,何如?”济对曰:“是时兵弱贼强,不徙必失之。自破袁绍,北拔柳城,南向江、汉,荆州交臂,威震天下,民无他志。然百姓怀土,实不乐徙,惧必不安。”太祖不从,而江、淮间十馀万众,皆惊走吴。后济使诣邺,太祖迎见大笑曰:“本但欲使避贼,乃更驱尽之。”拜济丹阳太守。

当然了,可能还有人会奇怪,就算是如此,搬个家也不至于反应如此之大吧?

(早期屯田制度救活了不少老百姓,也是曹操崛起的重要因素)

这就涉及到曹魏的屯田制度了,您以为曹操把百姓迁徙过去干嘛?一是填充人口,二则是让他们去屯田!

为什么百姓们谈屯田色变呢?咱们来介绍一下曹魏的屯田制。屯田分为“民屯”和“军屯”,先来介绍一下民屯。

(屯田又是对百姓的残酷剥削,政府要收取一半甚至六成的粮食)

某种意义上来说,屯田就是一种农奴制,一旦您成了屯田民,职业就被定性,子孙后代就只能屯田,既不能够随意迁徙,也不是受郡县管辖的正常居民(曹操收降了百万黄巾军,这些人就是老弱病残当民屯,而精壮男子当军屯,被编制成青州兵),毫无人身自由可言,而且还饱受剥削(收成的一半必须上缴官府,还得无条件的参加各种徭役,非常时期还得亲自当兵打仗)。所以对于百姓们来说,本来好好的种地当良民,现在曹操过来不但限制自由,原本的土地也没了,子孙后代剥夺了当官的可能性,只能世代面朝黄土背朝天,这样的生活谁会愿意?所以百姓们一听到迁徙和屯田多数会“民不乐,多逃亡”,而江淮地区百姓逃亡就是因为残酷而落后的屯田制。

(成为曹魏屯田兵更加凄惨,除了当农民、战士两不误外,连婚姻都无法自己做主)

其实相比起民屯,军屯更加凄惨,屯田兵们战时打仗,闲时种田,就连婚姻都不能自己做主,上面会统一给你分配老婆,不管你喜欢不喜欢都得娶。你在前线征战,你的妻子儿女就在后方做人质,如果你敢投降或者是玩失踪,你的妻子儿女们要不被罚做奴婢,要不就满门抄斩。如果你战死了,你的老婆孩子就像摇号一样重新发放给其他屯田兵!您说说这样残酷而落后的制度,老百姓们怎么会不反抗?怎么会不逃跑?

无可否认屯田在乱世早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加上饥荒,大汉百姓不知道被饿死多少,那个时候跟着曹操就屯田能够活下来,有一条生路,可见屯田有其积极意义。但随着天下稳定,曹魏还继续搞这样军事化十足的屯田制,百姓们就无法适应,所以这才是百姓们一听说曹操要来都纷纷扶老携幼跟着刘备走的原因。

(三国演义把携民渡江中刘备的表现和态度写得过于夸张,所以倒显得刘备虚伪 )

但是百姓们跑路不是没组织无纪律的乱跑啊,他们拖家带口的只能指望刘备了,毕竟玄德公在此处足足待了七年,这七年里“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大耳朵虽然打仗不行,但的确是个英雄,“能得士人效死命”,靠的是什么?仁德。但这个时候带着百姓跑路真的不是一个好选择,有人就对刘备带着百姓逃跑的行为颇表忧虑。(《三国志》记载)或谓先主曰:“宜速行保江陵,今虽拥大众,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

(要不是赵云拼命救回阿斗,刘备就绝后了)

也对,你带着老百姓跑不但拖累了速度,曹操的骑兵要是真的杀过来还会影响到士兵布阵,这些百姓完全就是累赘啊!后来也的确如此,刘大耳惨到什么地步?《三国志》记载:“先主弃妻子,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走。”老婆孩子丢了,辎重丢了,多年攒的这点家当赔得一干二净,要不是赵云拼死救了阿斗回来,连儿子都没了,更损失了重要谋士徐庶,如果说刘备携民渡江是作秀,那这作得实在是有点惨。

当我们现在已经习惯用各种阴谋论、刁钻角度来解读刘备和诸葛亮(比如说刘备是个伪君子啦,诸葛亮是个阴险的权臣啦等等),我们看看古人是怎么说的。东晋时期的习凿齿是这么评价刘备:“先主虽颠沛险难而信义愈明,势逼事危而言不失道。追景升之顾,则情感三军;恋赴义之士,则甘与同败。观其所以结物情者,岂徒投醪抚寒含蓼问疾而已哉!其终济大业,不亦宜乎!”

诚然刘备在各方面都不如曹操远矣,但在老百姓看来,刘备要比曹操可靠的多,这,就是携民渡江的真相,你可以不吹刘备,但罪魁祸首就是曹操!

标签: 刘备三国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赵匡胤借道荆南国,兵不血刃就把南平给灭了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南平,五代十国,赵匡胤,历史解密

    荆南又在宋与湖南国之间,也就是说,宋军应湖南国主周保权的求救出兵,必需经过荆南。湖南前国主叫周行逢。周行逢出身农家,曾经因为犯罪,受黥面之刑,就是脸上被刺后又染上墨。他当上国主后一臣子奏请他用药洗去颊上的刺文,张扬一国之主的光彩与尊严周行逢却自豪地说:“汉朝黥布也是这样,世人都尊为英雄,我为什么以此

  • 汉军八旗:满清征服中国的急先锋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汉军八旗,清朝,历史解密

    八旗是满清政权的军事制度,其整体由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及汉军八旗构成。很多人认为满清统一中国就军事因素而言是“弓马娴熟”的原因,实际上还有其它更重要的原因。回顾历史,不禁提出疑问:为什么南明没有和南宋一样长期偏安于南方?中国的南方拥有众多的河流及山脉,这些地理因素对骑兵是一个限制,南明完全可以据险而守

  • 揭秘:秦国到底是嬴姓赵氏还是嬴姓秦氏?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嬴姓赵氏,秦朝,历史解密

    先秦时期,姓氏有别。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所述:“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此周之通制。”所以,像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发、秦始皇嬴政等这些叫法。都是后世对他们的称谓,而非当时的合适称谓。否则,我国今天的人口前三大姓,就不是“李、王、张”,而是“姬、姜、嬴”这些上古姓了。那作为战国七雄之一,并最终统一天下

  • 毛文龙死后皮岛发生了什么事情 最后怎么样了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明朝,崇祯,历史解密

    蓟辽督师袁崇焕对大明朝的贡献毋庸置疑,有他坐阵辽东,努尔哈赤无计可施。宁远大捷让努尔哈赤悒郁而死,宁锦大捷让皇太极背负“辱名”之痛,这样的功劳就连崇祯皇帝都不敢小视。正因为袁崇焕有这么大的功劳,所以他才能在崇祯二年七月矫旨杀害了当时的平辽总兵毛文龙。毛文龙当时驻守皮岛,而皮岛相当于后金的大后方,战略

  • 要是孟达起义顺利成功了 诸葛亮能趁机拿下曹魏吗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三国,孟达,孟达,历史解密

    诸葛亮六出祁山,成绩最好的当属第一次!那么为什么失败了?这次失败是一连串的原因造成的。先是孟达投诚失败,诸葛亮为了防备司马懿袭击粮道,错用马谡,丢失街亭。到手的城池也被迫放弃。如果孟达起义(对魏国来说是叛变)成功,情况就会大大的改变。如果我们想让孟达成功,就必须给予他足够成功的条件。孟达反正这个事情

  • 前蜀高祖王建的王朝是怎么灭亡的?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前蜀,五代十国,历史解密

    唐天复三年(903年)八月,毫无人身自由的唐昭宗本牌下语,封西平王建为蜀王,正式承认了王建对蜀中的统治。王建控制的地盘,北至汉中,西至川藏边界,南至云贵高原,东至白帝城,疆域横幅数千里。论整体实力,是与中原朱温、河东李克用、淮南杨行密齐名的晚唐四大枭雄。而实力雄厚的王建,却从来没有进取中原的计划,他

  • 李中梓有着哪些著作理论?有着怎样的成就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李中梓,明朝医学家,历史解密

    著作著有《内经知要》、《药性解》6卷、《医宗必读》10卷、《伤寒括要》2卷、《本草通玄》2卷、《病机沙篆》2卷、《诊家正眼》2卷、《删补颐生微论》4卷、《李中梓医案》等。《诊家正眼》、《本草通玄》、《病机沙篆》三书,1667年汇刊在一起,署曰《士材三书》。《李中梓医案》本书共收医案50多则,不分门类

  • 文景之治所说的“景”指的是谁?在位举措都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刘启,汉朝,历史解密

    如果说刘邦建立了汉朝,创造了不世界伟业的话,那么文景之治则是将这份基业拓展得更大更全面,经过这段时期之后,汉朝才焕发了应有的荣光以及活力,此后汉武帝,汉宣帝才有了强大的复兴。文景之治中的文,就是汉文帝刘恒。汉文帝非常清楚,如果汉朝不在他手中进行一场大的改革,那么会走上与秦朝一样的道路,而景则是汉景帝

  • 揭秘:梁山最聪明的好汉,装病从宋江身边逃走!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宋朝,历史解密

    众所周知,《水浒传》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在乱世纷争的北宋末年,内忧外患成为当时的主题。外有金国对中原腹地虎视眈眈,内有百姓穷困潦倒,民不聊生。在当时蔡京和高俅一内一外把持朝政,更是让整个国家乌烟瘴气,接踵而来的就是源源不断的起义。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梁山好汉顺应而生,一百单八将齐聚梁山泊,高举“替天

  • 周武王临终前为什么不让姜子牙辅政?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姜子牙,商朝,历史解密

    古代历史上英雄人物辈出,姜子牙的故事大家听过吗?姜子牙,姜姓,吕氏,名望,号飞熊,商朝末年人,被西伯候姬昌拜为“太师”,尊称为太公望。姜子牙熟读文韬武略,辅佐武王伐纣,建立周朝,并被册封为齐侯。武王逝去之后,周成王继位,姜太公继续辅佐执政的周公旦治理天下。周朝开立,姜太公居于首功,其才学渊博,被尊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