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朝修了多少年的长城?

明朝修了多少年的长城?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2742 更新时间:2024/2/3 15:58:10

说起长城,相信大家都非常的熟悉了,如今北京现存的长城主要是明朝时期所修筑的长城,贯串明代的始终。明长城的建筑工艺得到了升级和发展,在规模和坚固性上都有大大的提升,近300年统治的稳定有赖于长城的修筑,也给后世留下了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那么,明朝究竟修筑了多少长城呢?下面小编就来给大家讲一讲吧。

明代长城5000多千米明长城

北京现存长城遗址绝大多数为明长城,横跨北京军都山和西山山区的平谷、密云、怀柔、延庆、昌平、门头沟六区的崇山峻岭之中,有相当长的一段城墙现在仍是北京市与河北省的界墙。

明代是推翻元朝建立起来的全国政权,明长城因防御蒙古各部南下而建,前后大规模修建长城数十次,峻垣深壕,筑垒建隘,历时200多年,役夫不计其数。

根据《中国长城志》对明长城修筑历史的研究,将明长城修建大致分为三个比较集中的阶段。

明洪武至宣德年间第一次大规模兴建时期

明洪武至宣德年间是第一次大规模的兴建时期。

这一阶段为明朝开国之初,国势渐强,明太祖提出“各居边境,永安生业”和“修武备,谨边防,来则御之,去不穷追”的战略方针。此阶段修筑工程主要是先修建长城的重要关口,然后修建边墙,修缮重点是今北京市西北至山西省的外边长城和山海关至居庸关的沿边关隘。

●明洪武元年(1368年)

朱元璋即位。

●同年八月

明军北伐,接连攻克山东、河南、天津等地后进入元大都(今北京地区)。

●七月二十八日

元顺帝见大势已去,北出居庸关逃至开平(今内蒙古正蓝旗境内)。明军进入元大都,封存府库、图籍,修缮城池,派遣将领侦察、巡逻古北诸隘口,并分兵固守卢沟桥等战略要地。明太祖为防备隐居漠北的元残余势力卷土重来,多次北伐,并陆续修筑慕田峪关堡、居庸关城、南口石城。

●洪武五年(1372年)

明军北征和林战败,损失惨重。此战之后,明太祖认识到漠北元朝实力一时难以全部平定,于是改变主动出击的策略,改为派遣宿将镇守、修缮关隘,以强化沿边防御。洪武年间小范围地修筑了墩台、隘口、城堡,并未大规模地新建长城。

●永乐十三年(1415年)

正月与十月两次大规模筑塞关西南、西北隘口,并在每口戍卒十人防守。居庸关防区关隘的修建主要集中于此期间。

●永乐十九年(1421年)

明迁都北京,保卫京师的安全成为明代军事工程的首要任务,北部边防线设置更为严密,燕山长城成为前沿阵地。明朝驻扎在京师的京营军就有七八十万,并且广泛筑长城、修城池,加强京师的警备。

●宣德年间

明、蒙关系相对平和稳定,长城军事防御松弛,仅对居庸关城楼及水门进行过两次维修,并筑塞居庸关以东、皇陵天寿山后路可通人马的隘口。至此,居庸关防区东西隘口的建置规模已初步形成。

明正统至正德年间第二次大规模兴建时期

正统至正德年间是第二次大规模的兴建时期。

正统年间,由于内阁、宦官专权和厂卫特务统治,政治渐趋腐败,从而为蒙古势力南下造成可乘之机。北京地区不断遭受来自北方的边患袭扰,北部边防有所松弛,原设在开平(今内蒙古正蓝旗境内)等地的卫所被放弃,实际上使明代防守线南移。

“土木之变”后,北京保卫战虽取得胜利,但边防重镇并未发挥应有的作用,大同、宣府未能阻挡敌人的内犯,明朝尤其是以于谦为首的大臣意识到边塞防御急需整饬和加强,于是明廷立即采取一系列固边关,实畿辅,加强京城周围防御的措施。

●景泰元年(1450年)

明代宗朱祁钰为于谦所拥立,以使国有主,安定民心。景泰元年(1450年),增修居庸关城,但凡城池适宜布置防御设施的地方,都配备齐全。城外可通人马的地方,就弘用工力,务必使其险峻非常。

同年,在白羊城原设旧城上,重建堡城一座,上跨南北两山,下当两山之冲。于谦着重加强长城沿线关隘的防御设施,并在离京城10~15千米的地方,每隔2.5千米修筑一座烽火台,称为墩台,俗称堡子。

●景泰六年(1455年)

居庸关城又进行一次修缮,此次修建于六月,“修居庸关城毕功,命工部造碑,翰林院撰文刻置关上,以纪其绩”。

●天顺元年(1457年)

明朝的边防重点放在宣府镇、延绥镇和甘肃镇上,兴建了宣府镇的顺圣川西城、顺圣川东城,延绥镇的柳树涧堡,甘肃镇的黑山堡等。

●天顺五年(1461年)

河套失守,边防进入被动防御态势,明朝在河套附近增建了一批堡寨加强防御,如延绥镇的黄甫川堡、怀远等,甘肃镇的高台所城、镇夷所城。

●成化年间

北部军镇边备废弛,危机不断。沿边守将因循怠慢,城堡失修,士卒久不操练,战斗力很弱。针对这种情况,明朝采取措施,修筑长城边塞(均不在北京地区),连墩于墙,列城于垣,巩固防御。

●弘治年间

明孝宗朱祐樘即位,大力整顿边防,修筑九边要地城垣、隘口、墩台。北京地区主要修建了八达岭城和横岭城两座关城,北部边备空虚状态有所改观。

●正德年间

北部边防危机不断,住牧于河套的鞑靼诸部频繁进攻,进入内地大肆抢掠,边备废弛,将士惧战。此阶段主要修建了镇边城和长峪城,并设守御千户所,皆为被动应对之举,全无御敌良策。

明嘉靖至崇祯年间第三次大规模兴建时期

嘉靖至崇祯年间是第三次大规模的兴建时期。

嘉靖年间,陆续在九边重镇修建边墙,巩固防御。居庸关防区聚落关隘的修建无论从范围还是从规模上来讲都是其他朝代无法比拟的,关沟以西的西路镇边、横岭、白羊一带更是以山险而补塞。

●嘉靖三十年(1551年)

开始在蓟州镇大规模筑边,主要采取新建隘口、修缮关城、增修边城的策略。

●隆庆二年(1568年)

戚继光调任蓟镇总兵,在任16年里“边备修饬,蓟门宴然”。

●至隆庆五年(1571年)

蓟镇共修筑敌台1017座。这些烽堠、墩台与长城南北的许多城防、关隘、都司、卫所等防御工程和军事机构共同组成一道城堡相连、烽火相望的万里防线。边墙和敌台的建筑工艺全面升级,同时兴建空心敌台,形成长城建筑史上最坚固的长城。

●万历年间

北京又修内长城,尤其是对明皇陵(今十三陵)北部怀柔一带的长城大加修缮。

●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

巡抚李景重筑雁门关边墙,增修偏头关、宁武关关城和沿太岭南下长城的各关城、空心敌楼。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

明末将领熊廷弼主持蓟镇防务,修缮长城,修建军堡,至此“九边”的建置与防务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体系。

明代既统一了中国的大版图又定都北京、天子守边修筑了绵延5000多千米以砖石建筑为主的军事防御体系明朝修筑长城不单纯为了抵御进攻更加注重在长城沿线构建军事镇守体系和明蒙边贸秩序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公孙度和公孙瓒什么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华夏历史

    三国时期有不少在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人物,他们之间都是有亲缘关系的,都是来自于同一个大家族,比如诸葛家族、袁氏家族、夏侯家等等,很多同姓的人之间都有一些亲缘关系,那公孙瓒和公孙度两人之间,有没有这样的关系呢?他们都姓公孙,是不是也是一家人?两人都是东汉末年的群雄之一,他们两个之间是不是也有什么关系呢?下

  • 朱高炽和朱允炆是同辈,为什么一个是高一个是允?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华夏历史

    光从辈分上面来看,朱高炽和朱允炆的确是同辈,朱高炽的父亲朱棣,和朱允炆的父亲朱标都是朱元璋的儿子,一般来说我们知道,古代的很多家族之间,同辈的人他们名字里面的第二个字都是一样的,这被称为字辈知道字辈就知道同一家族之间人们的辈分大小,但为什么朱高炽和朱允炆两人的字辈却不一样呢?今天就让小编带大家一起来

  • 关羽被杀刘备为何不救?那么近为何不前来救援?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华夏历史

    纵观关羽之死,关羽北伐襄樊失利之后逃往麦城,其实麦城离刘备多控制的地盘已经是非常接近了,但是刘备却并没有去就关羽,很多人都认为这里面其实是有阴谋的。但事实上,这种阴谋论完全就是想太多了。刘备当时之所以没有去救关羽,完全是因为关羽败得太突然,刘备来不及反应造成的。当时关羽倾巢出动导致荆州被占领,关羽的

  • 张辽追杀曹操,追杀刘备,追杀孙权,分别是什么时候?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华夏历史

    说起三国时期的名将,相信人人多少都能说出个一二来,那么今天小编要给大家介绍一位三国名将,此人25岁追杀曹操,29岁追杀刘备,46岁追杀孙权,最终还得以善终,被后人敬仰。此人就是张辽,张文远。此人25岁杀曹操,29岁追杀刘备,46岁追杀孙权,战绩比关羽还神话张辽是雁门马邑(今山西省朔州市)人,自从出世

  • 为何说读不透荀彧之死,谈何读懂三国?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华夏历史

    说起荀彧,相信了解三国的朋友们对这个人不会陌生了。荀彧死的时候已经是三国历史的中后期,对于这种掐头掐尾的人物事件的评述其实一件很麻烦也很艰难的事情。但是,荀彧之死在三国历史上是极具代表性、典型性和重要性的事件,对其正确解读对于改观传统的三国历史印象,特别是《三国演义》所带给大家的民间历史影响,是大有

  • 李渊22个儿子,为什么只有三个斗得最狠?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华夏历史

    李渊作为唐朝开国皇帝,膝下儿子有二十二个,这么多儿子在古代皇帝里面也算是不少了,然而历史上所记载的情况中,却只有李建成、李元吉、李世民这三个儿子最为出名,同时也斗得最凶。但李渊毕竟有那么多儿子,为什么这三个斗得最狠,其他的儿子好像很少有人知道,甚至很多人都不知道他们的存在呢?下面就让小编来给大家介绍

  • 杨坚和李渊关系示意图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华夏历史

    说到这个杨坚不知道大家怎么理解这位皇帝的,很多人说他不好,也有人说他还可以,但是也就那么一回事了,各有各的看法,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这个杨坚和李渊的关系示意图,看看这两个人到底有什么样的来历吧,有感兴趣的网友也一定别错过了,一起来分析看看吧!闲话少叙,直接上图,如下:这个隋文帝就是杨坚,这个唐高祖就是

  • 谢道韫为什么看不起丈夫王凝之?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华夏历史

    历史上的才女众多,很多人都能说出很多名字,谢道韫也是其中之一,而且谢道韫出身非常高,东晋时期王谢两家都是名门望族,谢道韫就是谢家的女子,而王谢联姻,谢道韫嫁给了王羲之的次子王凝之,看上去非常圆满,珠联璧合,但其实谢道韫却一辈子都看不起自己的丈夫,这是为何?王凝之究竟是怎样的人,为什么谢道韫一直看不起

  • 李继隆和耶律休哥谁更厉害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华夏历史

    提到北宋初年名将,自然绕不开李继隆。虽然李继隆名气不是很大,但他一生功绩显赫,而且多次击败让宋军最为感到头疼的敌人耶律休哥。李继隆早年跟随赵匡胤灭南唐和北汉,深受器重,到了赵光义时期,李继隆又多次大败辽军,使得宋辽战争形势得到转机。下面就来跟大家讲讲李继隆和耶律休哥之间的故事,不少网友好奇他们俩究竟

  • 明朝三无指的是啥?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华夏历史

    众所周知,我国的历史源远流长,前前后后经历了十几个朝代,而且不同的朝代都出现过那么几个明君。就比如说汉朝的汉武帝,唐朝的唐太宗等等。另外还涌现出了不少的名将,比如说秋时期的孙武、战国初期的吴起、西汉时期的卫青、霍去病等人;名士就更不用说了,李白,杜甫等等,皆都流传千古。然而,著名的音乐人高晓松却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