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秦朝短命与郡县制有什么关系

秦朝短命与郡县制有什么关系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1723 更新时间:2024/1/17 16:04:58

郡县制我们都知道,是从秦朝时期开始推行的一种管理制度,而这这种制度相对曾经的分封制来说,更有利于统治者的管理,有利于各个朝代的一统,但是在秦朝统一,开始推行郡县制的时候,却遭到了极大的阻力,甚至可以说是导致秦朝最后短命的原因之一,这究竟是为什么呢?郡县制在当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呢?今天就让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实施郡县制操之过急,六国残留贵族势力依然十分庞大

从春秋时期大大小小一百四十多个诸侯国到战国七雄,6国贵族中能存活下来的都不是省油的灯,每一位都在各自的地盘上经营许久,关系盘根错节,影响力巨大。尽管这些势力在秦灭6国的战斗中遭遇打击,失去了以为掌握的特权,但他们依然有着无与伦比的影响力。

而且秦国攻城略地并不是如筛子一般将每一寸土地都细细晒过去,一座一座城玩命的打,经常就是打下一座城,然后就会有许多城池闻风而降。何况围城本来就是一场消耗战,如果一座城一座城的打,再多的士兵都不够打的。

这就导致一个问题,秦国在短时间内就得到了那么多的城池,但没有能够进行有效管理的忠诚于秦国的人才,秦国臣子的门客们在外地也是根基浅薄,如果某座城池掀起反抗,恐怕也很难镇住场面,那么比较合适的做法,就是先用投降的那一班人马进行管理,待到天下稳定了再逐步替换掉。

而秦也是这么做的。待到统一六国,秦开始替换那些遗留贵族,最终出台的便是郡县制,郡直属中央统领,郡以下设直属的县或道,县以下设乡、里和亭,看起来确实有明确的职责分工,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而且郡的长官“守”和县的长官“令”均由国君任免,保证了统治机构的最高统治权牢牢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

只不过郡县的长官是皇帝直接任免,但乡、里和亭不是啊,只要能掌握乡、里和亭的职位,郡县长官不就架空了。这些残存势力到底是耕耘已久,要做到这样的事情并非难事,因此也掌握了大量秦朝的基层官职。

而在陈胜吴广起义之后天下大乱,这些人马上就跳了出来,而且一呼百应,出现了一大票战国残存势力建立的楚、汉,以及雍、塞、翟、韩、西魏(魏)、常山(赵)、代、齐、河南、殷、九江(淮南)、闽越、建成侯彭越、陈余、韩信、临江等军阀势力。

2、新兴帝国百废待兴,但天下没有得到休养生息

秦国从公元前230年攻打韩国到前221年灭齐国结束,共计10年的时间,耗资巨万,先后消灭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结束了中国自春秋以来长达500多年的诸侯割据纷争的局面。

大战过后百废待兴,而且新建立的王朝还有许多的不稳定之处,因此对秦始皇来说,巩固自己的统治是当务之急,而建立万世无穷的基业也是秦始皇深思熟虑之后所提出来的。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定都咸阳,修建通向六国的交通干线——驰道,统一文字、度量衡等等,确立新帝国的内部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

另外,面对匈奴的侵扰,秦始皇派蒙恬和公子扶苏北修长城,防止北方匈奴的入侵,也是当时的迫切任务。还有扩建都城,建筑阿房宫、秦始皇陵等等,也是为了提高新帝国的威严。

本来这些都没毛病,但问题就在于当时百废待兴,老百姓急需休养生息。秦应该做的是恢复经济发展以安民心;消除秦国与六国人民因为长期战乱征伐造成的对立情绪;消除六国残留贵族对秦国地方统治的影响,弥合内部裂痕等等以安天下。

而修建驰道、长城、扩建都城、建筑阿房宫、秦始皇陵都是大工程,在当时没有如今各种挖掘机、装载机等大型工程机械的情况下,全部依靠人工和畜力,那么必然要征调大量人口。修阿旁宫和秦始皇陵时秦王朝就“隐宫徒刑者七十馀万人,乃分作阿房宫,或作丽山”。这70余万人去种地服徭役不好吗?

我们都知道秦朝也是农业社会,粮食生产是国家根本。但是当大量青壮劳动力征调去干工程了,那地里的粮食怎么办?没有粮食就吃不饱饭、交不上税,交不上税意味着必然要受到法律惩罚,长此以往老百姓也就没了活路,要么饿死要么造反。

3、皇权过度强化,成为奸臣手中残害忠良的利器

秦始皇为了自己的王朝能够千秋万代,不断强化皇权权威。这本身无可厚非,当时天下初定,只有维持一个无上权威,维持一个皇帝才能维持稳定的统治,防止天下大乱。但前提就在于,掌权者必须是明君而不是昏君,如果是昏君,强化的皇权便很容易出事情。

而且在皇权非常强大的时候,会产生一个副产品:一个人只要待在皇权身边,只要得到皇权特许,或者利用皇权特许,就能享受类似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待遇,无论多么荒唐多么不合情理的行为都可以畅行无阻。

所以赵高尽管只是一介宦官,但因为巧言令色,巧舌如簧,得到了秦始皇和胡亥的信任,得封中车府令掌皇帝车舆,尽管不是大权在握,也结不了什么朋党,但掌管着皇帝印玺,又背靠皇权权威,实际上也是位高权重之人。

而胡亥只是秦始皇少子,继承帝位怎么都轮不到他,何况此人并非帝王之才,但有掌管皇帝印玺的赵高支持,又是皇室子弟,在皇权权威至高无上之时,自然也就很容易能够获得帝位。

秦始皇驾崩后,两人便利用掌印权和皇权权威至高无上的便利,即便秦始皇在驾崩前诏命公子扶苏即位,但依然敢发动沙丘政变,有胆子逼迫宰相李斯伪造诏书。

也是因为皇权权威至高无上,尽管长子扶苏是名正言顺的皇位第一顺位继承人,而且为人刚毅勇武,信人而奋士,为人宽仁,有政治远见,深受百姓臣民爱戴和始皇帝的喜爱,但在接到诏书的时候,依然毫不怀疑,反而向蒙恬表示:“如果父亲命令儿子自杀,那还要再请示些什么呢?”随后自杀。

扶苏一死,赵高当即另立始皇幼子胡亥为帝,是为秦二世,并自任郎中令。

诛杀宗室子弟也十分轻松,经过与赵高共同策划,胡亥罗织罪名,首先将6位公子杀戮于宫,随后又在咸阳的市上,公开处死12个公子;公子将闾等3人,自知二世不会放过他们,被迫含恨自杀;公子高自知难逃一死,主动为秦始皇殉葬。其他皇室公主等人也皆遭杀害。

杀李斯、蒙恬兄弟这类朝中栋梁之才更没有受到什么大的阻碍,想杀就杀,还捏造罪名杀死了其他一批大臣。中央郎官以上、地方郡县守尉也被杀掉和撤换了一大批,并换上自己的亲信。朝中文武百官自然也是战战兢兢。这就是皇权权威至高无上惹的祸,也成为后世宦官干政的重要起点。

二世残暴,奸臣当道,天下又能好到哪里去?

4、成也法家败也法家

在秦国这辆横扫中原一统天下的战车上,法家绝对是最重要的发动机。“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的理念是法家的基本思想,而法家也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改革社会、富国强兵、重视耕战、严刑峻法和中央集权等理念,为秦国强盛一统天下奠定了强大的基础。

但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秦王朝是成也法家败也法家。尽管秦靠法家起家,但后来却逐渐扭曲了法军的基本思想,过度强化中央集权,过分信任身边的大臣和家人。

有一次,赵高犯下重罪,蒙毅不敢违背律法,要按律处他死刑,赵高巧言令色,最终使秦始皇赦免了他并复其原职。这也导致了奸臣赵高当政,暴君秦二世上台。

而秦二世上台后更是将法家讲究的严刑峻法发挥到了极致,彻底抛弃了法家讲究的“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的理念,对内捏造罪名诛杀大臣宗亲,任人唯亲,司马迁便在史书中记载:“凡所为贵有天下者,肆意极欲,大臣至欲罢先君所为。”

在秦始皇死后,他继续大量征发全国的农夫修造阿房宫和骊山墓地,调发五万士卒来京城咸阳守卫,同时让各地向咸阳供给粮草,而且禁止运粮草的人在路上吃咸阳周围三百里以内的粮食,必须自己带粮食。除了常年的无偿劳役外,农民的赋税负担也日益加重。

秦朝靠法家起家,却完全曲解了法军的理念,导致人民在经历了数十年的战争之后好不容易迎来太平盛世的时候,却依然背负着称重的负担苦不堪言,反抗也是早晚的事情。

综上所述,实际上秦朝短命不只是因为始皇帝推行郡县制导致,更深层次的原因还在于秦朝的统治者统治无方,忽略了当时社会上的尖锐矛盾,忽视了老百姓最朴实最迫切的需要,忽视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样最基本的道理,最终导致统治阶级失去民心,失去统治的基础,最终仅14年就覆灭。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六国其实被楚国灭了?其中有什么依据?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华夏历史

    如今对于战国末期,秦朝初期的那段历史,有着一种说法是,其实最终六国最终是被楚国所灭。之所以会这么说,其实主要原因是因为秦朝仅仅在统一六国十余年之后,楚国又将秦国所灭,就相当于是灭掉了六国。我们都知道秦楚是战国七雄里面两个实力非常强大的国家,经过了数十年的纷争之后,秦灭掉了楚,但是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 朱常洛是因夜战7女而亡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华夏历史

    明朝历史不到300年,总共有着14位皇帝,这些皇帝几乎每一个都要有着传奇色彩,这也导致大明王朝是一个故事最多的王朝。在明朝时期有着三大案件,分别是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都与一个皇帝有关,他就是明光宗朱常洛。20年的苦命太子,但是朱常洛仅仅只当了1个月的皇帝就扑街了,那么他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做了些什

  • 赢稷熬死十五个王是怎么回事?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华夏历史

    近期的《大秦赋》这部剧可以说是非常高的火爆了,聚众的秦昭襄王赢稷可以说给人的印象是非常深刻的了。其实赢稷的王位来的是比较突然的,有时候连他自己可能都不相信,因为自己的哥哥秦武王再洛阳举九鼎的时候愣是把自己给砸死了,由于没有儿子,所以王位就这么传给了自己。宣太后以太后之身份临朝听政,就像压岁钱在妈妈手

  • 历史上真的存在嫪毐这个人吗?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华夏历史

    在司马迁缩写的《史记》当中,《吕不韦列传》应该算是最为香艳的一部分了,而在《吕不韦列传》中最为香艳的一部分算是嫪毐的经历了。嫪毐这个人,后世取名字都不再用这两个字,这样的影响力,丝毫不亚于鲁道夫希特勒。据《史记吕不韦列传》记载,嫪毐是一个有特异功能的人:始皇帝益壮,太后淫不止。吕不韦恐觉祸及己,乃私

  • 没有军功的嫪毐为何能封侯?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华夏历史

    了解秦国历史的朋友们都知道,秦国是一个非常重视爵位的国家,在商鞅变法之后,爵位的授予必须是要根据军功来判定的,给予军功相应的功劳。任何人,包括王室成员,没有军功皆不得授予爵位。秦国的爵位共计二十级,侯爵是最高一级。被授予侯爵的有功之人,除了享受巨大的特权外,还要授予领地,建立属于自己的封国。在秦国的

  • 吕不韦和嫪毐什么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华夏历史

    秦庄襄王异人去世之后,嬴政便继承了皇位,之后吕不韦便被尊称为“仲父”。这个时候的吕不韦可以说是一人之上万人之下,已经是彻首彻尾的从魏国商人转变成为了大秦仕人的转变。本想着趁着权倾天下之机大展宏图,实现自己在政治上的理想。怎奈,此时赵姬因异人离世而夜夜红颜守空枕,由于她天性好淫

  • 秦昭襄王在世的时候,秦始皇嬴政在干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华夏历史

    说起秦昭襄王,这是战国晚期秦国的国军,是秦国历史上最长寿的国君了,驾崩的时候已经75岁,执政长达50多年。很多人都在问,秦昭襄王与秦始皇是一种什么关系,秦昭襄王在世的时候,秦始皇有在做什么呢?要了解这个问题,那么我们首先就要理清几个顺序。辈分我们都看过《芈月传》,芈月又名芈八子,为秦国著名的宣太后,

  • 秦昭襄王去世,为何六国响起一片哀嚎悲痛声去吊丧?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华夏历史

    说起秦昭襄王,近期的大秦赋这部剧相信给很多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国军,是秦惠王之子,秦武王异母弟,也是我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国君之一,年数长达55年之久。早年,他跟随母亲在燕国为人质,直到秦武王去世,回国夺位,成为秦昭襄王。在他即位初期,宣太后当权执政,外戚魏冉处理庶务,任用白起

  • 秦朝灭亡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华夏历史

    说起秦朝的那些事,相信不少人都能说出个一二来,首先第一反应就是“二世而亡”。秦朝是我国封建历史上的首个封建王超,是一统天下的伟大王超,但也确实是昙花一现的短命王超。所以很多不明就里的朋友会因此质疑、甚至嘲笑秦始皇的伟大之处。历史本身就是一个带着面纱的姑娘,任由人们去猜测她面纱

  • 为什么晚清签订的条约不叫清某条约,而叫中某条约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华夏历史

    我们知道在晚清时期,清政府和很多外国侵略者都签订了一些不平等条约,比如《中英南京条约》、《中日马关条约》等等,这里面的签订双方里面,代表中国的是中字,但当时的政府是清政府,国号大清,为什么不是清某条约,而要用中字呢?这里的“中”和“清”字究竟有什么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