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张巡:为报国杀吃上万百姓,还受人膜拜

张巡:为报国杀吃上万百姓,还受人膜拜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胖次 访问量:2654 更新时间:2023/12/6 19:55:34

曾经有位伟人这样说过:看待历史,就要用历史的眼光去看待。如果用我们今天的思维方式去解读历史上著名的人物,不但会令人很失望,可能还会恨得牙痒痒。但历史的特点就是每个人都会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去看待历史以及历史大事件。例如:孔子秦始皇刘邦、朱元璋、慈禧……有人骂,就有人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视野和态度,这才真是历史的兴趣。但如今仅仅因为不同的历史观而相互在网上拿出自己的母亲粗口谩骂,那只能是他自身的修养和素质的问题。今天给大家讲述的这个人,一定备受争议,有人猜得出他是谁吗?

唐朝的转折点在哪里?在安史之乱。安史之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有人说是杨玉环李隆基的不伦之恋,也有人说是晚年的李隆基老眼昏花、昏聩无能,更有人说是藩镇势力的崛起……其实这些都是重要的原因之一。一个的颠覆不是一朝一日的过程,都是慢慢累积起来的。安史之乱是大唐帝国的转折点,也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折点,大唐之后再无大唐。而改变这个折点的有两个人,一个叫安禄山,一个叫张巡

安禄山的名字大家似乎都不陌生,他与杨贵妃和李隆基的关系我们今天已经说不清楚了。至于野史杜撰,简直不堪入目,在此就不误人子弟了。而张巡这个人,却很少有人知道。说他是大唐的一道防火墙,是扭转安史之乱的第一人,绝对不为过。张巡的事迹发生在北方,具体到今天的河南商丘一带。而真正崇拜他的人多在南方,如江淮、台湾、新加玻等地,全部在中国的东南部,这又是为什么呢?

这个问题就要回到故事的标题。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看我昨天的发的作品,或搜索一下“张巡守睢阳”的事迹。这位在当时名不见传的地方小文官,还是副手。在战争来临之际,居然和明朝的铁铉、于谦一样,能力挽狂澜,以一己之力改变了大唐的命运,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在此,我们就做一个简短的解说。当安禄山起兵造反之后,势如破竹,很快攻入了东都洛阳,并称帝为王。我们都知道,一个帝国的衰败首先是发生在他们自己内部,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地方将领都纷纷投降给安禄山。就连李隆基也躲进了四川,难道他就真的没有责任吗?

张巡作为河南商丘一带的县官助手,在上司都已经投降了的情况下,自己挺身而出,像曽国藩一样自己组建了一支一千多人的军队,来抵抗一万多人的围军。在激战四十多天后,他来到了商丘古城,就是如今的睢阳。在这里他和郭靖郭大侠一样,临危受命,孤城独守。所不同的是,郭靖有十八路天下的英雄好汉相助,张巡即使派兵去跑到节度使哪里去求,人家也根本就不发兵。原因很简单,根本守不住,干嘛还要受?

就这样张巡用三千残军败将,抵抗敌人的四万多大军。而且,没有支援,没有后勤补给。缺啥全靠自己去慈宁宫敌人哪里偷,哪里抢,就这样,他坚持了十个月。也就是这十个月,张巡阻止了安禄山大军奔向江淮一带。那里即是大唐的经济命脉,又是重要的兵员地。加上有这十个月的缓冲,即挫败了敌军的士气,又为大唐的反攻争取了宝贵的时间。但三千人对抗四五万人,他是怎么做到的呢?说起来,很残酷。看过《硫磺岛战役》的恐怕都不会忘记,张巡做得比他们强太多了。

在经历过400多场战役之后,张巡最终才城破就义。为了守城,他比墨子还墨子,比诸葛亮还诸葛亮。无论部下亲人,谁敢言降者格杀勿论。每次开战,他都身先士卒。你可知道,他以前是进士出身,绝对没拿刀砍过人。但这哥们却是一个战争天才,又是一个战神。难怪他死后,被道教,佛教都尊为神灵,他的战争史太富传奇了。在那种环境下,没有吃的,没有喝的,还能领住人,不是仅仅靠杀人就能解决的,那绝对是一种精神力量,一种信仰的支撑。

在弹尽粮绝之后,张巡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也就是这个决定,历史对他的争议很大,那就是吃人。为了守城,为了军心,他先从自己老婆下手,随后是部下的亲人,而后就是全城的老百姓。据史料记载,被围前城内约有三四万人,等十个月城破时,还有四百多人。由于本人高中时就在这座城里上学,对这个数据深表怀疑。首先,睢阳古城很小,仅仅两平方公里左右,怎么可能有那么多人,除非现在的城不是唐朝时那个城。二,十个月,多少人逃亡,战死,疾病等非正常死亡?三,历史是后人写的,而且是后朝写的。但在古代那种环境下,吃人也不奇怪,真正熟悉历史的人都懂这些,没什么大惊小怪。

张巡之所以受争议,就是因而他对大唐,对整个南方人功劳太大了。但反对他的人会说:他这样做是不是太过残忍了?这些老百姓不是人吗?他有什么权力杀吃他们?即是安禄山赢了,老百姓不也是老百姓吗?跟着大唐或大燕,有啥本质区别吗?你张巡这样做考虑过别人的感受吗?

支持者说:即使张巡不杀他们,谁又能保证燕军破城之后不屠城呢?就算他们不屠城,丢了睢阳就失去了江南的屏障。那样安禄山的军队就会直奔江淮地区,战争规模就会更大,会死更多人,难道他们死的不值得吗?这是战争,不是道德模范……对于这两者的观点,不知道读者您怎么看?

标签: 张巡唐朝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的岳老三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凶神恶煞,岳老三,历史解密

    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的人物,姓岳,位居四大恶人之三,外号「凶神恶煞」,可却自称排行老二。岳老三在南海为尊,人人叫岳老三老袓宗、老爷爷,脑子是直通到底的,但为人极讲信用,说到做到。有时会为小小的一句话不想失约而被骗,武功高强力气大,对自己声誉极为重视。使用的兵器为鳄尾鞭及鳄嘴剪。有一弟子“小煞神”孙

  • 治隆唐宋是对明朝哪位帝王的评价?康熙最推崇的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治隆唐宋,明朝,历史解密

    康熙皇帝,清朝最具雄才大略的帝王,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0年。康熙在位期间,功绩卓著,一举动奠定了大清兴盛的基础,开创了“康乾盛世”的局面,甚至有学者称其为“千古一帝”。康熙自己也深知自己的文治武功,自然也会与历朝历代的帝王来对比,那么哪位皇帝最让康熙推崇呢?众所周知,康熙在位期间曾六次南巡,

  • 秦朝之前的文字到底是什么样的 各国不同程度的改造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秦朝,秦始皇,历史解密

    政治上不统一秦以前,中国并没没有实质上统一,夏商周时期是早期国家的雏形,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可以说是一种部落联盟的高级形式,思想文化政治制度都不成熟,更没有成熟的文字诞生,西周的分封制可以看作是另一种成熟的部落联盟形式。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纷争,我国的基本思想理论已经形成,对政治制度的探索也

  • 隋唐时期大量进入中原的粟特人和波斯有什么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粟特人,唐朝,历史解密

    从北朝到隋唐时期,有大量来自中亚的粟特人在中原定居。他们既是商人,也是出色的技术工匠,甚至是不错的军事人才。那么他们和中亚地区最强势的波斯人,有什么联系呢?粟特人居住的核心区域 就是今天的河中粟特人最初的起源,和波斯人类似,分属于同一拨伊朗语系集团。在波斯人随着亲戚米底人西迁后,他们之间就开始分道扬

  • 楼船夜雪瓜洲渡里的瓜洲渡在哪里呢?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陆游,宋朝,历史解密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那我们的主人公陆游究竟有怎样的故事呢?南宋大诗人陆游有一首著名的《书愤》,那句“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中大名鼎鼎的瓜洲渡在哪里呢?瓜洲位于南京以东的长江北岸,早年在长江岸边有一个沙洲,因为形状似瓜,所以也称瓜洲。瓜洲对岸

  • 古代修建皇陵的人都是什么样的下场 他们真的都被秘密处死吗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皇陵,工匠,历史解密

    任何一个帝王在位时,都非常重视皇陵的修建。为此,他们不惜大兴土木,召集各种能工巧匠,只为能够为自己修一座富丽堂皇的坟墓。那么当皇陵修完之后,这些修皇陵的工匠们都去哪里了呢?我们可以从各种野史或是电视剧中得知,大部分修皇陵的工匠们,都被秘密处死了。然而实际情况并不如此。修陵墓工人被集体杀害的案例还是有

  • 神策军最后为什么没有挽救唐王朝的败亡?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神策军,唐朝,历史解密

    公元903年,大唐天复三年。在这一年朱温进入长安,彻底的消灭了自“安史之乱”后遗祸唐朝百年的宦官势力。这一点对于当时的宰相崔胤与唐昭宗来说,无疑是一件值得高兴。但是,接下来发生的一件事情,却使得皇帝与宰相开始陷入了深深的担忧之中。那就是朱温在彻底消除了宦官的威胁之后,随后便彻底的解散了唐朝神策军。这

  • 瑾妃不得慈禧喜爱,为什么后来在溥仪面前很有威风?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瑾妃,清朝,历史解密

    光绪一生有三个女人,一个是慈禧的外甥女隆裕皇后,一个是最得光绪宠爱的珍妃,还有一个就是慈禧不疼光绪不爱的瑾妃,但不得不承认,瑾妃却是这三个女人中,笑到最后的一个。为什么这样说呢?瑾妃是满洲镶红旗人,她和珍妃是姐妹,都是户部右侍郎长叙的闺女。1888年,光绪帝到了大婚的年纪,在选皇后的典礼上,不希望光

  • 《琅琊榜》:夏江有三个徒弟叫“春秋冬”,还有一个“夏夏”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夏江,琅琊榜,历史解密

    电视剧《琅琊榜》虽然是前几年就播出了,但是它的热度依旧不减,听闻很多网友进入“追剧荒”之后都会再回去刷一遍《琅琊榜》。该剧的背景是一个架空的时代,当剧情依旧精彩严谨,里面的细节又到位,哪哪都是戏。在感情线上有两代人的爱恨情仇互相穿插,让观众觉得很有意思。剧中还有不少引起观众争议的有趣的事情。大家都知

  • 马超临终留下遗言,蜀汉国运就此断绝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马超,三国,历史解密

    提起马超,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他是汉伏波将军马援的后人,东汉末期将领马腾庶子。马腾本是凉州地区军阀,接受张既劝说后前往邺城为官,两个儿子马休及马铁一共前往,留下马超为偏将军,代替其父统领旧部。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马超起兵反抗曹操,结果导致马腾被夷灭三族。在父亲死后,马超打着“替父报仇”的旗号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