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曹髦行为是否缺少谋略?后人如何评价曹髦?

曹髦行为是否缺少谋略?后人如何评价曹髦?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3740 更新时间:2024/3/6 14:20:05

曹髦因为不满司马昭权倾朝野,专权秉政,因此决定带人亲自讨伐司马昭,只不过曹髦并没有成功。有人说曹髦这番行为缺乏谋略,不过曹髦敢弑杀权臣,已经是继曹睿之后最勇敢的魏国皇帝,而且曹髦也不可能什么准备都没做,就贸然对司马昭发难,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已无人知晓,但并不能因此就说曹髦太过鲁莽。历史上皇帝诛杀权臣的例子不在少数,有成功有失败,这本身就是一件极具风险的事情。

高贵乡公曹髦,曹魏第四个皇帝,曹丕之孙,在历史上因为不满司马昭擅权,愤然带领身边的卫士向司马昭发动攻击,结果在战斗中被杀死,曾留下“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名言。关于曹髦,后世有很多争议,有人说他是以卵击石的愚蠢,也有人称赞他不屈抗争的精神,对此,我也有自己的一些看法。

类似曹操,聪明谨慎

首先我们可以确定一件事,曹髦绝对不是一个愚蠢的人。因为当时与后世对他的评价,都非常高,我这里摘录其中一些:

少好学,夙成。——《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

才同陈思,武类太祖。——《魏氏春秋》

非常人也,武帝更生也。——《晋书》

少主相仍,唯高贵英雅,顾盼含章,动言成论。——《文心雕龙》

从这些评论中我们可以知道两件事:首先,曹髦很好学,而且学有所成,出口成章;其次,曹髦的气质很像他的曾祖父曹操。学问暂且不提,将曹髦比作曹操,可以说是一个很高的、综合性的评价,如果一个很像曹操的人是个蠢人,那么不仅是对这个人的不公正评价,也是对曹操的一种抹黑了,所以曹髦不可能是一个愚蠢的人。

而且从他继承皇位的过程来看,这个人很明显是个聪明谨慎的人。当他从封国来到洛阳的时候,文武群臣都去迎接他,但他非常谦虚地要下车答拜百官,旁边掌管礼仪的官员告诉他,作为天子是没有必要向臣下行礼的,这时的曹髦以超高的情商回答了一句:“我现在也还是是臣子的身份。”于是下车向群臣答谢。随后来到止车门,左右的人告诉他按照惯例皇帝可以直接乘车进入,曹髦再次谦逊地说:“我被皇太后征召来此,还不知道要做什么呢。”意思和刚才差不多,都是说还不是皇帝因此不能僭越,于是步行入宫门拜见太后。当天他便在太极前殿正式登基称帝,参与典礼的百官都很高兴(百僚陪位者欣欣焉)。曹髦刚来第一天,就以超高的情商征服了群臣,这样的人又怎么会是一个蠢货呢?

借题发挥,志向远大

甘露元年(256年)二月丙辰日,曹髦在太极东堂宴请群臣,并和诸位大臣、学者讨论夏少康与汉高祖刘邦的高下,最终定论以少康为优。这次讨论明显是曹髦故意带节奏,本来开始讨论的是礼仪方面的事情,说着说着就被曹髦带跑偏了,开始讨论起了历代君王的功过得失,然后曹髦就引出了夏朝中兴之主少康和汉朝建立者刘邦谁更优秀的话题。

这个话题本身没有问题,将两个不同时代的君王进行比较,无论古人还是现代人都经常这么干。但问题的关键是,少康是中兴了夏朝的君王,当时夏朝的朝政被寒浞篡夺,少康躲藏在民间暗中积蓄力量,最终夺回了国家统治权。当时曹魏大权旁落司马氏,魏帝曹髦讨论少康中兴,那就不是单纯的评价人物了,这其中应该有两层涵义:其一,曹髦通过推崇少康告诉大家,他是一个有志向的君主,立志成为少康,中兴大魏;其二,通过群臣们的反应,看看大家是不是仍然心向曹魏,赞成他的言论,以此来判断哪些人可以拉拢利用。

曹髦的这个手段可以说很巧妙,最终经过两天的讨论,群臣也至少在表面上赞同他的观点——少康强于刘邦。但在我看来,群臣似乎对于这个观点并不十分认同,只是碍于曹髦的身份,被曹髦近乎于强逼着表态了。这还不够,曹髦还命令钟会将这次讨论的过程记录下来,这就有点立字为证,拖人下水的感觉了,只要是最后赞成少康强的大臣,就可以被被人曲解为赞同曹魏中兴。

曹髦这次借题发挥,不知道收拢了多少曹魏大臣的心,但可以确定的是,必然会引起司马昭的警觉,这个小皇帝手段高明,确实有点像曹操。

井底困龙,孤注一掷

此后的曹髦,更多的只是和文臣学者讨论学术问题,并利用讨论学术,推行教化的由头,提拔了一些人,算是在培植自己的势力,但和司马昭不断加快的篡权进程比起来,只能是杯水车薪。

甘露元年,“命大将军司马文王加号大都督,奏事不名,假黄钺”。甘露二年,诸葛诞不就征,发兵反,次年被司马昭平定,需要说明的是诸葛诞反的是司马昭而不是曹魏政权。甘露三年,平定诸葛诞后,“大将军司马文王为相国,封晋公,食邑八郡,加之九锡”。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加九锡那就是要彻底篡位的前奏了,在这之前王莽加了九锡,曹操加了九锡,然后汉朝两次被终结。

甘露四年的时候,“黄龙二,见宁陵县界井中”。黄龙是土德的征兆,而曹魏是以土德自居,取代了大汉的火德,本来应该是祥瑞,但曹髦却有着不同的理解:

是时龙仍见,咸以为吉祥。帝曰:“龙者,君德也。上不在天,下不在田,而数屈于井,非嘉兆也。”仍作潜龙之诗以自讽,司马文王见而恶之。——《汉晋春秋》

曹髦这基本上就已经是半公开化地在抱怨了,司马昭听说后感到很厌恶,觉得小皇帝有些不知好歹了,两个人的矛盾逐渐激化。

到了甘露五年,被困在井中的黄龙——曹髦,终于忍耐不住了,发出了“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与卿等自出讨之”的呐喊,发动了兵变,说起来既幽默又残忍,居然是皇帝要对臣子发动兵变。他当时是对三个大臣说的这话,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这三个人中只有王经出言劝谏皇帝继续忍耐,发动兵变胜算极小,并不适合。但曹髦这时已经忍不了了,留给他的时间也确实不多了,终于还是出征了。另外两个人,赶紧去给司马昭告密,这才使得司马昭做好了万全的准备,在战斗中杀了曹髦。

事件评价

后世有人评价此处,如果不是王沈、王业的告密,面对没有准备的司马昭,曹髦的成功几率很大。但我想说,即使侥幸成功了,曹髦也不过就是他后世粉丝元子攸的下场(北魏孝庄帝元子攸诛杀权臣尔朱荣前,曾说“宁作高贵乡公死,不作汉献帝生。”虽然他杀了尔朱荣,但尔朱荣的的侄子替叔叔报仇,随后就杀了元子攸)。司马氏势力已成,死了一个司马昭还有好多姓司马的会继承政治遗产,继续掌权。

而更多的人都是在指责曹髦做事急躁,愚蠢,看上去似乎很有道理,但真的是这样吗?我上一段说了,司马氏势力已成,如果不发动兵变,无非就是多苟活几年而已,已经没法翻转局面了。曹髦作为大魏的皇帝,流淌着的是太祖武皇帝曹操的血,他有他的高傲。陈胜吴广都能说出“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这种话,曹髦为何不能慷慨赴死?汉献帝是一种人生境界,高贵乡公也是一种人生境界,我们可以赞同汉献帝的选择,但不能指责曹髦的决断。

曹髦用壮烈的死亡,赢得了帝王的尊严,也理所应当赢得后世人的尊重。与其苟且偷生,毋宁高贵赴死!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省”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元朝时期我国有哪些行省?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华夏历史

    在我国历史上的一级行政区,汉代的时候称之为州,就比如说什么徐州、荆州、幽州等等;到了唐代之后就被称之为道,就比如说内道、河南道等等;到了宋朝(金朝)时期被称之为路,就比如说京东西路、江南西路等。到了元朝,一级行政区不再称路,而是称省,也就是现在省的由来。一级行政区称为省,出现于元朝,但其源头可追溯到

  • 她25岁自杀身亡,却有30万人为其送葬,7名少女无法接受随她而去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华夏历史

    说到中国历史上的一些故事,很多人也知道的,太多太多故事了,最近小编有看到一则十分有趣的故事,话说一位女士25岁她就自杀了,自杀这事也算正常啊,有什么好说的呢?但是当时竟然有30万人给他送葬,而且还有7名少女给无法理解,也跟随自杀,那么有的人问了,这就很奇怪了,为什么会这样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揭秘看看!

  • 赵国实力不如秦国,为何赵孝成王还急于同秦国开战?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华夏历史

    说起“长平之战”,未必人人知道。但要说“纸上谈兵”,就几乎无人不晓了。哦——原来,纸上谈兵的那个战役,就是长平之战啊。先明确,“纸上谈兵”或许是在指长平之战里的一些情形,但这个说法本身,肯定是后人附会的。就是说,长平之战,并不真

  • 清朝军队面对太平军表现的十分强大,为何在跟列强打仗的时候那么弱?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华夏历史

    说到清朝,不得不说这是我国历史上一段非常悲惨的回忆。百年的屈辱,让中国损失惨重。面对着西方列强的侵略,清朝的腐败只能让人们站在旁边看乐子,没有任何希望可言。虽然说清朝也采取了一系列反抗,但是最终结果都是惨不忍睹,不是割地就是赔款,让全中国的人民为之受罪。那么很多人可能会联想到太平天国运动的时候为何会

  • 为何说南明政权注定无法复国?这其中有什么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华夏历史

    明朝末年,国力衰退,李自成趁机起义攻入到了明朝都城,崇祯帝在煤山上吊自杀。崇祯帝没有选择投降,也没有选择逃跑,真正的做到了“君王死社稷,天子守国门”。崇祯死后,大明王朝宣告灭亡,李自成攻入都城后,皇位还未坐稳,便被清军推下了台。虽说,大明都城被占、天子已死,但是,明朝残余势力

  • 宋朝士兵有多高?真的人人1.8米吗?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华夏历史

    古代人的升高一直是如今现代人所喜欢讨论的一个问题,毕竟古代污染很少,氧含量要比现在的高,可能生物长的会比较大一些。我们一般在估计当中记载的都是什么“七尺男儿”“身长八尺”有着尺度上面的想象和推测,而另一方面也是好奇为什么古人的生活水平没有现代人高但是身

  • 五帝关系图,看看尧、舜、禹之间的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华夏历史

    说到上古时期三皇五帝的关系图其实也比较好理解的,把图做出来就会发现,哦,然后这些人的关系这么复杂,但是又这么接近,这真的是厉害厉害啊,那么这个五帝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下面一起来看看,看看尧、舜、禹他们到底啥关系吧!黄帝、颛顼、帝喾、尧、舜是中国远古的五位部落首领,五帝有许多脍炙人口的传说,但是五帝

  • 虞朝15帝王分别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华夏历史

    说到虞朝是真的挺给挺给力的一个朝代了,关于虞朝的记载已经非常非常多了,但是但是这个朝代由于资料太少,所以被很多人不承认,所以也十分的尴尬了啊,但是不要紧,不被承认一样是可以研究的呀,最近很多人也说了,传言这个虞朝有15位帝王,那么这15位帝王分别是谁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其实如果真的要说虞朝的帝王

  • 明朝为什么灭不了北元?就不要太为难朱元璋了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华夏历史

    朱元璋虽然顶替元朝政权,建立明朝,不过当时元惠宗逃回北方后任然是以“元”为国号,继续着他的北元政权,只不过地点变成了蒙古草原。很多人会问,朱元璋为什么灭不了北元,实际上蒙古人是没办法完全消灭的,而且以当时的情况来看,跑到蒙古作战消耗太大,就算取得胜利也是得不偿失,想要全盘拿下

  • 蚩尤被灭了之后,他的后代到哪去了?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华夏历史

    1.蚩尤还有后人吗其实,古人很少用“炎黄子孙”来称呼自己,这个词真正流行是在民国时期。当时国家面临着内忧外患,为了加强民族凝聚力,于是就称自己为“炎黄子孙”。关于这个词的顺序,最简单的说法是音位上的讲究,“炎”是闭音、&ldq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