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清朝官员上朝为什么没有笏板?

清朝官员上朝为什么没有笏板?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1522 更新时间:2024/1/24 9:27:27

通过一些电视剧,我们其实也是可以了解到古人生活的一部分的,虽然未必是全部的真相,但是其实还是有很多相似的地方的。比如我们经常会看到,在很多时期,古代官员上朝的时候,手里面都拿着一块板子,而这个板子被称为是笏板,笏板的作用其实也比较简单,就相当于现代意义上的备忘录,可以记下皇帝说的话,也可以写下自己要皇帝呈报的事情,以免自己上奏的时候遗忘,这样看来,这应该是官员们的一个必备品,然而笏板这样东西在清朝时期却被废止了,清朝官员上朝的时候就没有笏板能用了,这是为?应该来说笏板这样东西还是很实用的,不然也不会流传了千百年的时间,但是为何清朝要把它废除呢?

1.笏板简介

笏板,又称手板、玉板或朝板。是古代臣下上殿面君时的工具。古时候武大臣朝见君时,双手执笏以记录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将要对君王上奏的话记在笏板上,以防止遗忘。

笏板的长度大约2尺6寸,中宽3寸,此物件虽然不大,但却很贵重,这是由它的质地决定的。笏分别用玉、象牙或竹制成。最早出现的年代应在春秋以前,史学家认为在商朝就可能开始使用了,是古代中国官员使用时间最长的一种办公用品。

笏,又称手板、玉板、朝笏或朝板。是古代臣下上殿面君时的工具。古时候文武大臣朝见君王时,双手执笏以记录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将要对君王上奏的话记在笏板上,以防止遗忘。《礼记》中记载“笏长2尺6寸,中宽3寸”,由于古代的尺寸和今天的尺寸不同,因此,2尺6寸要短于今天的2尺6寸。唐代武德四年以后,五品官以上执象牙笏,六品以下官员执竹木做的笏。明代规定五品以上的官员执象牙笏,五品以下不执笏;从清朝开始,笏板就废弃不用了。

2.笏板用途

笏板最主要的用途,是古代大臣朝见天子时,用来记录天子的命令或旨意,也可用来书写向天子上奏的章疏内容,为备忘提示用。如《释名》∶“笏,忽也,备忽忘也。”及《礼记·玉藻》:“凡有指画于君前,用笏;造受命于君前,则书于笏。”据说,笏板还有另外的作用,就是挡住自己的脸,用以彰显龙威,上朝面见天子眼睛要望着笏板,表示对天子的敬意。

古人没有发明纸张之前,如果私用,则成为书籍的功能,也称“牍”。如果官员将其随身带着上朝用,则称为“笏”。

及至后来纸张普及后,笏便成为礼节性用品,材料由竹木上升到玉或象牙。唐代武德四年以后,使用笏竟开始有了等级之分。五品官以上才能用象笏,六品以下用竹笏。对形状也有规定,三品以上的笏,前拙后直,五品以上,前拙后屈,后又改为上圆下方。明代则规定五品以上的官员用象笏,五品以下的官员就没有资格用它了。这与当代官员用笔记本不同,没有严格的等级之分。

笏的废弃使用是从清朝开始的,原因是满族人是以骑马为主,手要拿鞭子牵马绳,空不出手来拿笏,于是就不用了。

有趣的是,古代官员原则上一人只用一只笏,但公务繁忙的官员则允许用几个,几个拿不下,就备一个袋子,这个袋子后称为“笏囊”,因为多了,则需一个随从背着一同上朝,唐代的张九龄为相时,因为年老体弱,就是从他开始使用随从背笏囊,没想到后来竟成时尚,官员纷纷仿效,以显示公务繁忙。而帮他背笏囊的随从,就有些像当代官员的秘书了。

笏板在中国古代也是地位的象征。如《北史·穆传》∶"其一门执象笏者百人。"是说,一家有百余人位居高位。另明朝归有光《项脊轩志》∶"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归有光的祖母拿先人的象笏勉励他勤奋读书,希望归有光将来也能执笏在朝为官。

3.清朝为何废弃笏板

到了清代,笏板被彻底取消,又是什么原因呢?笔者看到大部分资料都这样解释:“满族人是以骑马为主,手要拿鞭子牵马绳,空不出手来拿笏,于是就不用了。”,笔者感觉到这样解释太随意并且太富于想象。因为笏板是用来上朝用的,您听说过谁在太和殿、保和殿、乾清宫骑马?岂不是开玩笑?!因而多说一句,现在的不少历史文章很多都是胡言乱语,没有一点严谨的历史考据精神。

那么真实原因何在?以笔者揣摩,主要有四点:

第一是清朝满洲人统治,因而尽可能摒弃汉人传统,延续满族人风俗,而在满族议政传统中,从未有过笏板一说,况且清初大臣主要是满族人,因而并非是废弃笏板,而是从来就没有过,并且后来这一礼制就没有被提出来。

第二,清朝皇帝,大多比较勤政,对大臣的升迁,很注重口才和应对能力,因而用笏板显得缺乏主见,应对迟缓,很难受到重用,因而汉族大臣也入乡随俗,不再使用笏板。

第三,服饰制度的演变,清代官员的朝服,多为袍服,没有明代以前的那种腰带,因而插笏无从存在。

第四,纸本奏章成为朝廷议事的主要形式,许多需要讨论的话题,大多都以奏章文稿形式上奏给皇帝,因而不需要再用笏板提醒。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秦始皇假如晚死几年,刘邦还能击败项羽顺利建汉吗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华夏历史

    其实秦始皇、刘邦、项羽三人都是同时期的人物,但总有种感觉,会觉得他们之间发生的事在时间点上差的比较远。不过仔细研究的话,就会发现秦朝的灭亡和汉朝的建立中间只隔了五年。秦朝虽然伟大,但时间的确不长,不少朋友会好奇这样一个问题,如果秦始皇晚死几年,刘邦还能击败项羽成功建立汉朝吗?虽然这件事没办法进行验证

  • 康熙为何会给宫女苏麻喇姑披麻戴孝?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华夏历史

    最近看到有人说这个康熙给了一个宫女披麻戴孝了,那么作为一位皇帝为什么会这样做呢?其实这个背后还是有很大的原因的,康熙给戴孝的这个人不是别人了,就是这个苏麻喇姑了,其实如果稍微对清朝的历史有所了解的人就会知道这个康熙为什么会戴孝了,具体的原因我们往下看吧!这是一个拥有特殊地位的清宫女人,一生备受康熙帝

  • 徽柔公主为什么喜欢梁怀吉,徽柔公主情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华夏历史

    徽柔公主虽然从出身就被当做掌上明珠,得到官人无限宠爱,但她的一生却不能用圆满来概括,因为徽柔公主嫁给了一位她不爱的人。官家得知自己母亲是李宸妃后,觉得十分对不起自己的生母,所以决定把徽柔公主嫁给李玮,作为补偿。不过这等于是拿女儿的幸福来安抚自己的心,全然不顾徽柔心意如何,这是十分不可取的。导致此后徽

  • 曹爽为什么不敢和司马懿殊死一搏,而是选择坐以待毙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华夏历史

    司马氏能结束曹魏王朝,全凭司马懿在高平陵之变上将曹爽拿下。不过,更令人意外的是,曹爽并没有选择和司马懿展开殊死一搏,而是乖乖投降,最后被杀三族。为什么在生死存亡之际,曹爽会选择当一个缩头乌龟呢,难道他就不怕被后人嘲笑?曹爽虽然是曹真儿子,但他完全没有继承家父勇猛果敢的品行,反而到了关键时刻唯唯诺诺,

  • 秦始皇和樊於期到底有什么仇恨,为何秦始皇如此痛恨他?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华夏历史

    荆轲刺秦的历史我们都知道,而这整个事情当中,人们关注的重点都在荆轲身上,歌颂的也是荆轲的名字,不过事情总是要有个起因,如果没有前面的事情,也不会有后面的事情。而荆轲能够顺利前往秦国,最重要的一样东西,就是樊於期的人头。当时樊於期自己宁可一死,也要成全荆轲,而秦始皇也正是因为樊於期的人头,才让荆轲有了

  • 袁绍手下猛将如云,颜良文丑实力被严重低估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华夏历史

    演义中,袁绍手下大将颜良和文丑,出场没多久,就被关羽双双斩于马下,成了衬托关羽的绿叶。不过历史上文丑根本就不是被关羽所杀,他是因为中了荀攸的诱敌之计,最后亡于战场之上,跟关羽一点关系都没有。演义为了凸显关羽之勇,直接把文丑拿来垫背,导致很多人起了误会。其实颜良和文丑是当时非常厉害的将领,他们绝非一般

  • 三家分晋后晋国还存在吗?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华夏历史

    在很多人看来,春秋和战国这两个时期,其实中间的分隔点就是三家分晋,韩赵魏三个国家瓜分了晋国,自此晋国就不复存在,而取而代之的就是后来成为战国七雄其中几个国家的韩赵魏三国了。而且的确在战国的历史上,晋国似乎也就没有任何踪迹了,所以很多人都会觉得,三家分晋就是晋国历史的终结点了。但是如果查阅晋国的相关资

  • 孙策为何用传国玉玺跟袁术交换了3000兵马?会不会亏了?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华夏历史

    在我国古代历史当中,有这一件非常著名的宝贝,这便是用和氏璧所雕琢而出的传国玉玺。传国玉玺最早起源于秦始皇,再此之后代代相传,历来被各朝皇帝们视为国之重器。如此著名的传国玉玺,在汉末天下大乱时一度被扔到井里,后来被进入洛阳的孙坚发现并私藏,陈寿在《三国志》里也有记录。不久后孙坚在攻打长沙时意外身亡,玉

  • 宋真宗皇后刘娥身世揭秘,刘娥是怎样成为皇后的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华夏历史

    可能在很多人眼里,刘娥是一位狠辣恶毒之人,因为在《狸猫换太子》这个故事中,刘娥的形象并不做好,导致她的为人一度被误会。其实历史上的刘娥后人对她评价颇高,她是宋朝非常重要的人物。刘娥没有高贵的出生,从小靠卖艺生活,所以她的一生非常励志,最高权力甚至可以同武则天一样,临朝称帝。但刘娥并没有跨出这一步,她

  • 宋仁宗的曹皇后是哪里人?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华夏历史

    说到这个曹皇后其实也算是一位比较悲剧的历史人物,很多人都为她心疼,多么好的一位皇后啊,但是却得不到宋仁宗那怕是一分的爱,所以真的是悲剧了,但是曹皇后确有着自己的坚守,虽然不带宠,但是也算活出了自己的模样,被后世的人称为一代贤后,所以活出了自己也不失为一种人生。最近很多人对这个宋仁宗的曹皇后的身世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