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道光萧条也是经济危机吗?

道光萧条也是经济危机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3297 更新时间:2024/2/3 22:39:44

说到道光萧条大家应该没多少人知道的,但是这件事情在历史上也是的的确确发生过的,嘿嘿,而且就在清朝,看名字就是在道光年间,那么有的人问了,这个萧条是什么意思,不就是经济危机的意思么,话说这个清朝也有经济危机的啊?所以这个道光萧条到底是怎么回事,前后的经过又是什么,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

“道光萧条”的确是一场经济危机,它发生在1820年左右,由于1820年是道光元年,故中国经济史专家吴承明教授将之命名为“道光萧条”。

不同于今天我们熟悉的经济危机,“道光萧条”由于发生的时候无人关注,事后当政者对其采取放任自流的方式,待到危机深重又过多误判,治标不治本,最终演化成灾难性的后果,中国历史在半个多世纪里持续受它影响。

所以,“道光萧条”是清代中期的最重要事件,没有之一。它是导致鸦片战争的经济上的原因,也是日后太平天国运动的渊薮。

最早发现“道光萧条”的人是龚自珍。他在嘉庆末年时指出,“大抵富户变贫户,贫户变饿者,四民之首,奔走下贱,各省大局,岌岌乎不可支日月,奚暇问年岁!”

吴承明认为,道光萧条的特征主要是,市场萧条,银贵钱贱,物价下跌,交易停滞,商民皆困。当时的银钱比价从1:1000升到1:2200,等于是提高了一倍还多。而米价下跌,跌幅达25%。

清朝实行双本位货币制,即银子和制钱同时在市场上流通。但这两种货币有着很大区别,而且,用途也大不同。

银子就是贵金属白银。中国的明清时喜欢把白银铸成元宝形状,白花花亮晶晶很好看。但是不方便携带,因为它形状不规则,不能很整齐地收纳,再加上它的规格很大,不方便分割,所以银子在日常生活中几乎无法使用。

但官府则只使用银子,不使用制钱。这是因为银子成分单一,不易造假。而且,方便大额结算。所以,政府在收税、给官员发放俸禄时,都使用银子。

民间的大额结算也用银子。银子在人民心中是财富的象征,也是财产贮存、赠与和转移的主要媒介。清朝中晚期时,相同比值的银子与制钱,在重量上相差20倍。

制钱又叫铜钱,是用铜和铅的合金铸造而成。明朝政府铸造铜钱比较随意,因此制钱的信誉不高,成色不统一。崇祯时的制钱由于掺杂大量的沙铅,脆弱不堪,掉在地上甚至能摔碎。

清朝的制钱一般叫做通宝,外圆内方,中间的孔洞可以穿上线绳,方便携带。制钱铸造时一般采用铜六铅四的比例,比明朝时官府的信誉有了很大提高。

但由于铜钱铸造技术上没有什么门槛,铜的开采和取得也不难,所以明清私铸钱的风气屡禁不绝,市面上官铸钱和私铸钱实际上同时在流通。

铜钱主要在生斗小民中使用,因为方便日常生活。许多穷人一辈子没摸过银子,连成色好的制钱都少见。当然,达官贵人平日也用制钱,日常生活的琐碎谁也免不了。

但清朝官府结算时只认银子,不使用铜钱。尤其是小民纳税时,要把制钱兑换成银子再去缴税。官府虽然规定了银钱比价是1:1000,但这个比价是不断变动的,前文提到1:2200,那就等于税收提高了一倍还多。

所以,道光朝的经济中,控制银价很重要,银价低,百姓生活会好一些,反之就会很糟糕。

可中国当时几乎一两银子也不产,全部都要进口。更蹊跷的是,中国当时是世界上最大的白银进口国。据统计,1700-1820年的120年里,全世界80%的白银流入中国。不仅如此,还有欧洲通行的西班牙银元,在1721-1800年的80年里,有1.7亿西班牙银元流入中国。

当时中国的东南沿海,西班牙银元可以直接使用,由于它便于携带和方便收纳,很受商家欢迎。当时的西班牙银元上铸有西班牙国的头像,中国老百姓不认识,就称呼西班牙银元为“佛头银”。

为什么白银会流入中国?传统的解释是欧洲对中国商品的大量需求,而中国则处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中,对欧洲商品没有需求,为了弥补贸易逆差,所以欧洲人用白银结算。

但实际情况不是这样的,白银流入中国的原因不是贸易逆差。

当时的贸易商都是全球化的,他们经营的商品也不是今天这样以单一品种和单向度物流为主,而是在欧洲、美洲和非洲之间不间断地循环进行,亚洲和中国只是他们的中转站之一。因此他们对于贸易逆差的感受与今天完全不同,也不会因为贸易逆差而有什么困扰。

因此,白银的大规模流入,根本原因是中国的双本位货币制度。

当时中国市场上流通的货币除了银子和制钱,还有银票、黄金等。与今天的影视剧给人的印象不同,银票在道光朝之前是不太通行的。这是因为当时的银票都是钱庄、票号和大的商家发出的类似于储蓄凭证的票据,它的信用范围很有限,只能在该商家的分号之间使用,而19世纪初中国的商家一般都没有分号。胡雪岩的阜康钱庄分号遍及全国,要等到半个多世纪以后的光绪年间才实现。

另一方面,依据格雷欣法则,贵重的货币肯定会陆续退出流通,所谓劣币驱逐良币。所以不产银的中国,银贵钱贱是一种常态,也必然导致中国对白银的大量需求。而这种需求使得中国的白银比价大大高于欧洲,同样数量的白银在中国不仅能够购买到更多的商品,还能换取更多的黄金,这就造成了巨大套利空间,吸引了欧洲无数商人带着白银来中国交易。

当时白银流入中国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条是通过日本的长崎港中转,另一条是通过西班牙的殖民地菲律宾马尼拉中转。

日本在丰臣秀吉时实行的是闭关锁国,但却对中国和荷兰开放,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日本能够从与中国的贸易中获利。当时日本也出产白银,也是主要输往中国。丰臣秀吉当时指定全日本只开放一个口岸,那就是长崎港。长崎港距离中国很近,当时的浙江商人乘船去长崎港比去北京都方便,他们成为中日贸易和中荷转口贸易的主力,乾隆朝的白银输入,他们功不可没。

大量的白银流入造就了中国经济的繁荣。根据经济史家的观察,中国明清之际有两个繁荣时期,都是由于白银的大量流入导致的。一是明朝隆庆至万历时期,另一个就是清朝的乾隆时期。

那个时候,全世界90%的白银都垄断在西班牙手里。1545年,西班牙殖民者在南美玻利维亚波托西山发现了全世界最大的银矿,从而变成全世界最有钱的国家,也成为整个欧洲货币的供给者。从十六世纪起,西班牙银元风行世界三百多年。

西班牙对白银的垄断,中国实际上是最大的受益者。这也是为什么中国不产白银,却把白银作为法定货币近四个世纪的原因。对比一下西班牙从发现波托西山银矿到失去南美殖民地的历史,不难发现,与中国明清两代使用白银的历史是基本一致的。

中国对白银的输入,到乾隆朝时达到了顶峰。这也使乾隆朝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富有的时期。当然,由于人口的迅猛增长,人均富裕程度远不及宋朝,乾隆朝的富有体现在绝对值上。

但到道光朝时急转直下,呈断崖式下跌。

据著名的经济史权威安格斯·麦迪森教授统计,1700年时,中国的GDP与整个欧洲相当,而在1700-1820的一百多年时间里,中国的经济增长率远远高于欧洲,但在1820年以后的一个半世纪里,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的份额大大下降,并成为世界六大经济体中唯一一个GDP下降的地区。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情况?许多学者认为这是由于中国的气候和水灾。1823年和1833年,两江地区连续发生水灾,所谓“癸未大水”。而横扫全世界的路易十四小冰河期也继续在中国肆虐。

但那只是加重了萧条的程度,而不是根本原因。道光萧条最根本的原因是,1800年前后,全世界白银供应量大大减少,中国的白银流入几乎枯竭。这与白银的产量密切相关,尤其是1790-1799年,以及1820-1829年两个时间段,世界白银的产量大幅下降。

这两个重要的时间段里,发生了什么?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不久以后拿破仑趁乱上台,实行激进的扩张政策,横扫欧洲,造成整个欧洲的战乱,市场需求萎缩,除了民生必需品,以前欧洲对中国茶叶、丝绸和贵重陶瓷等奢侈品的需求基本上没有了。对中国商品需求减少或消失,意味着中国的白银输入也大大减少了。

1808年发生了更为严重的事,拿破仑趁西班牙卡洛斯四世的白痴和昏聩侵入西班牙,灭了西班牙这个国家,任命自己的弟弟到西班牙当国王。

这引起了西班牙人民的激烈反抗,西班牙当时是欧洲最大的国家,各省都爆发了人民起义,拿破仑虽然灭了西班牙,但也使自己陷入了万劫不复。

但西班牙是乱了无疑。西班牙一乱,它在美洲的殖民地揭竿而起,趁势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独立运动,先是墨西哥,继而整个南美,西班牙在美洲经营三百多年的殖民地荡然无存了。

在动荡中,银矿业大受影响,全世界范围内白银紧缺,欧洲各国纷纷开始发行国债,或研究使用纸币代替金属货币。而以白银为主要货币、又严重依赖白银进口的中国却还茫然不知,也没有采取任何措施,任由事态扩大。

日本早在此前几十年就禁止白银出口,而中国的邻国越南这时紧急叫停白银的开采,并且严防白银流出。

对中国来说,当时全世界的白银紧缺最直接的后果就是白银大量外流。中国从1808年开始,由白银的净流入国转为净流出国。至1856年,在近半个世纪里,中国白银外流相当于3.68亿银元,中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中。

在全世界白银紧缺中,大英帝国首当其冲。因为英国当时要拼命维持大三角贸易,对白银供应减少格外敏感。当时为了换取东印度公司手里的银元,英国国王甚至将产自英伦本土的棉花卖给全世界最大的棉花供应商、远在印度的东印度公司。

同样,英国东印度公司对中国的贸易也转向以赚取白银为目标了。

英国东印度公司早在十七世纪就在斯里兰卡种植鸦片成功,但一直没有大规模生产。当全世界白银紧缺时,为了能够从中国赚取白银,东印度公司从1800年开始尝试与中国进行鸦片贸易,但一直很谨慎,没有肆意扩大规模。恰逢此时英国自由贸易观念开始萌芽,英国本土的个体商人则趁虚而入,形成了对中国鸦片贸易的主体。

白银紧缺的后果是中国百姓的困顿,陷入乾隆朝以来从未有过的个人危机。银价上涨,银贵钱贱的趋势加重,市场萎缩,通货紧缩。虽然物价下降了,但没有对商品的需求。

而官府的各种税费不降反增,许多过去富庶或说的过去的地方迅速陷入贫困,北方各省先出现粮食短缺,流民增加,饿死人现象开始出现,朝廷赋税、钱粮征收遇到困难,山东、河南等地区的财政收入甚至下降了三分之二。

而皇帝却搞不清楚什么原因,只是一味催促地方官,让他们拿出良心来,认真去征粮。

1823年和1833年两江地区的两次大水灾进一步加重了这种情况。

两江粮食歉收不仅影响了北京的官员和绿营士兵的生活,更使得从清江浦到直隶的常平仓出现空虚,国家粮食平准制度失灵,无法救济灾民,为日后捻军的崛起埋下了伏笔。同时,南方百姓生活水平大幅下降,甚至民不聊生,太平天国运动应运而生。

本文参考文献

李伯重《“道光萧条”与“癸未大水”》《社会科学》2007,第6期

吴承明《中国现代化:市场与社会》北京三联,2001

罗威廉(William T.Rowe)《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中信出版社,2016

魏斐德(Frederic Evans Wakeman)《洪业:清朝开国史》新星出版社,2013

林满红《银线:19世纪的世界与中国》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齐顷公是一个怎样的人?曾因一句笑声差点被灭国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华夏历史

    齐顷公是春秋时期齐国国君,在位期间齐顷公曾因一句笑声,差点导致齐国被灭国,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当时晋景公派大臣郤克到齐国参加盟会,但郤克却在齐国受辱,当时晋国国力远胜于齐国,郤克自然咽不下这口气,称:“要让齐国从此过不了黄河”。此时齐顷公才慌了神,两军开战齐国节节败退,齐顷

  • 诸葛亮和司马懿家教有何不同?为什么司马懿儿子更胜一筹?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华夏历史

    诸葛亮和司马懿在一起都快要被比烂了,所以很多人开始拿他们的儿子比。实际上这更没可比性,司马师和司马昭在魏国都已是权倾朝野之人,曹魏的实权早已落入司马家手中。诸葛瞻在蜀国则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最后败给邓艾被杀。当然造成这一切的客观因素有很多,并不是诸葛瞻的能力就一定比司马师、司马昭要差。那诸葛亮和司马懿

  • 宋襄公为什么是春秋五霸之一?宋国有没有在春秋称霸?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华夏历史

    宋襄公是春秋时期宋国第20位国君,他在位仅仅13年,却收获了“春秋五霸之一”的称号,宋襄公到底有哪些成就呢?宋襄公在位期间蜀军四国兵法攻打齐国,和齐人里应外合拥立齐孝公继位,使得宋襄公声名鹊起。后来宋襄公想要效仿齐恒公于楚国争霸,但并没有成功,宋襄公为人讲究“仁义

  • 李静训墓为什么那么豪华?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华夏历史

    李静训是谁?可能有不少人并不知道这个人,甚至没有听说过她的名字,但是这并不妨碍。李静训作为一位隋朝时期的公主,本来也没有什么特殊之处,但是当人们发现了她的墓葬之后就不一样了,一位年近九岁就去世的小公主,墓葬居然十分豪华,规格也非常大,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竟然会有这样的待遇呢?隋朝高规模大墓虽然鲜少发

  • 高平陵之变时,曹芳的父亲在做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华夏历史

    曹芳并非是曹叡的儿子,他只是被拿来作为皇位的继承人,才被收到曹叡的名下当了太子,之后继位当了皇帝曹芳的亲儿子并不是曹叡。然而,有多少人知道,曹芳的亲生父亲到底是什么人?司马懿在发动高平陵之变的时候,曹芳的亲生父亲在什么地方,在做些什么事情呢?为什么没有前来营救自己的亲儿子呢?高平陵之变主要针对的就是

  • 汉文帝和淮南王刘长有什么恩怨?为什么要废其王位?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华夏历史

    刘长是刘邦第七子,汉文帝异母弟。刘长从小身世坎坷,他自幼丧母,后来是被吕后带大。也正是因为有吕后在,才让他避免诸多祸患,但也因此让他养成一种嚣张跋扈的性格。经常和天子同车出猎,而且还自立法令,不用汉法,实际上这些都触动了汉文帝的底线。要不是汉文帝心善仁慈,可能早就处理刘长了。刘长可谓是生在福中不知福

  • 秦灭六国一共死了多少人?残酷程度远超想象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华夏历史

    秦灭六国一共花了10年时间,最终秦国完成了全国统一的伟大目标,结束了长达500多年的诸侯割据局面。但这十年中,因为打仗牺牲的人数却是触目惊心,其残酷程度远超想象。其实秦始皇一统六国只花了10年时间,看上去并不算长,那是因为此前爆发了更为残忍的战役,让其他的诸侯国都失去了和秦国对抗的资本。例如长平之战

  • 刘采春与元稹什么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华夏历史

    元稹,原本是众多人眼中一位非常有才华的才子,但是后来却有人发现,这个才子居然是古代著名的渣男,他写下过不少描写感情的有名的诗词,但是结果却是,他非常的不忠诚,堪称是渣男的典范。而元稹与唐朝时期一位著名的才女刘采春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刘采春难道也是元稹辜负过的众多女子之一吗?“读遍元诗

  • 李世民看上李元吉的妻子,和她生下一子还打算将她立为皇后?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华夏历史

    巢剌王妃杨氏原本是李元吉的妻子,玄武门之变后李元吉被杀,杨氏反而得到李世民的宠信,两人还生下一子。据说李世民在长孙皇后去世后,打算立杨氏为后,但被魏征劝阻。不过这件事在唐史中并没有记载,是新唐书从野史中摘录而来,所以在真实性方面一直存疑。他们的儿子李明下场十分惨烈,最后被逼自杀。下面就为大家简单讲讲

  • 唐玄宗为何要将李白逐出长安城?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华夏历史

    说起李白,相信大家都再熟悉不过了,是我国唐朝时期著名的诗人,有着“诗仙”之称。李隆基才最初用李白的时候,只是让李白座待诏翰林。但也就是这样一个临时的身份,让李白有着接近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机会了。一位是擅长歌舞、精通音律的美人,一位是才华横溢、满负盛名的诗仙,这对才子与佳人有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