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人到六十不死就活埋是怎么回事?存在于什么朝代?

人到六十不死就活埋是怎么回事?存在于什么朝代?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218 更新时间:2024/2/1 4:40:17

可能很多人没有听说过这句话,但是却是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一种情况,那就是“人到六十,不死就活埋”,也就是说,人只要活到了六十岁,如果没死,那也得活埋掉。这一听简直是丧心病狂,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历史上什么朝代有这种情况,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丧葬习俗?这到底是谁制定出来的,有什么历史背景?

“人到六十,不死就活埋”,也就是花甲墓,是真实存在的,传说这种风俗叫“瓦罐坟”,也有叫“窑罐坟”“蛮子坟”。初始时间和地方已不可考,有说是远古游牧时期为了提高部落移动速度和提高战斗能力,从而遗弃老人的风俗。也有考古资料显示这种墓穴多见于元时期。

有传说认为花甲墓发生在秦代,因为这种残酷的做法与秦始皇的暴政能够相联系,故事大概是秦始皇颁布律令,老人到了“六十岁要活埋”,如果家人不遵从就要杀头,有一个孝子,因不忍心将父亲活埋,冒死藏父,后来西藩特使来到中国,给秦始皇出了几个难题,朝廷没人答的出来,秦始皇就发布奖赏令,孝子在父亲的帮忙下,智斗西藩特使,从而使秦始皇撤销了“六十岁活埋”律令。然而这个传说应该是不切实际,孔孟之道在春秋战国时期虽然没有独尊,但孝道化的发展颇有影响,老人在那时候应该不存在被弃养的说法,再说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不至于让秦始皇颁布这条律令。

关于瓦罐坟的说法,是指将年满60岁的老人安置在坟中,起初是敞开着口子,每天送一次饭给老人,并在坟口加上一块砖,直到墓顶合拢,瓦罐坟的本义是生基坟、活人坟,并不是因为出土的殉葬品见瓦罐,瓦罐坟的起源,无从考证是在西南还是中原。据《遵义府志》记载,这种风俗传自古时候,屡禁不止,在山上随处可见,每逢遇到大雨,这种坟就会露出地面。

花甲墓作为一种特殊的存在,是真实性的,在中国发现的传说文本有70例,涉及的民族有汉族、苗族、土家族,涉及的区域有湖北、陕西、河北、山西、山东。在不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叫法,如在山西晋中昔阳县叫“生藏墓”,山西部分农村叫“砖打墓”,鄂西北叫“自死窑”,山东胶东半岛叫“丘子坟”或“模子坟”。最广泛的叫法是“活人墓”。

从花甲墓的各种传说来看,弃老、弃病,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原始社会,曾经是一种制度化的习俗,在茹饮血的时代,抛弃老弱是为了种族的存活、延续的一种需要,然而这种陋习在后世出现真的让人有点不寒而栗。从已发掘的古墓文物来看,花甲墓的事情应该是发生在蒙古人统治的元代。

1974年,莱州市东宋村的一座“模子坟”中出土了两件元代的青花玉壶春瓶。在山西岚县出土的花甲墓,墓志铭上记载:此葬始造于大元大德三年,后重葬于明万历四十三年。在中国历史上,蒙古人所建的元朝统治了中国近百年时间,汉人作为四等公民长期忍受着蒙古人的欺压统治,汉族的文化也受到了摧残。在蒙古人建立政权的初期,频繁的战争使社会生产力遭到了极大破坏,不少繁华之地成为了一片荒芜,建立在血腥屠杀基础上的元朝,使得人口巨减,好多地方都成了人烟断绝的无人之地。在这种情况下,元朝的统治者急需稳定的社会生产力,以此为他们创造价值,积聚财富,作为驱口的汉人,就成了他们随意役使的工具。

很显然,到了60岁的花甲老人,对元朝的统治者来说已经丧失了创造财富的的能力,这很可能就成为元初统治者为减少开支的一条强制性政策出台的初始原因。可以想象的是,绝大部分被蒙古人统治的中原地带的百姓都开始执行了这一政策。于是,汉民族有了这种不得不执行,在无法违背和改变的情况下,只好尽力变通去做好孝道文化的墓葬制式。在历经多代沿袭后,花甲墓成了老人晚年最终的凄凉居所,再后来这种做法逐渐演变为一种民间的习俗,在少部分地区流行。

由于元代有了记述国史的蒙古文字,加上忽必烈对八思巴蒙古文的不断改良,汉文失去了其应有的地位,作为蒙古国史的唯一记载《托卜赤颜》,在明代原文竟然亡佚,残余的部分内容因为硬译文体也显的文理不通,于是,在正史中就找不到对花甲墓的任记载。

遗弃或杀死老人的风俗是世界各民族普遍存在过的现象,事实的真相往往很残酷,在生产力和物资生活条件落后的地方,“花甲墓”是人类无奈的悲哀。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封神演义闻太师地位为何那么高?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在《封神演义》当时,其实姜子牙的封神行动早在许多年前就已经逐渐展开了。截教教主通天,更是在碧游宫前张贴告示,告诫门下,闭门清修,不得掺合进商朝与西岐的纷争之中。可以说,截教金仙高手早就知道掺合封神大战,有性命之忧。如果说,当初九龙岛四圣是受闻太师邀请,抹不开情面,方才下山,最终身蹈死地。那么,十天君

  • 赵公明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说起赵公明,相信大家都再熟悉不过了,这是咱们几乎每家每户都供着的财神了。赵公明最初出现是在《封神演义》中提到的,而且与闻仲的关系非常的不错。闻仲在与西岐大军对战的时候落败了,无奈之下找到了赵公明。不过就在闻仲见到赵公明以后,他就知道赵公明是个怎样的人了。那么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西岐大军十分厉害,

  • 谁偷了九阳真经?为什么没人阻止?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九阳真经》和《九阴真经》,这两本武林秘籍,一听名字就知道应该是有所关联,而且出来的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一个是刚正的阳,一个是邪门的阴,这一点其实看周芷若和黄衫女子就知道了。而《九阳真经》当时也是被人偷走了,而小偷却被一众武林高手遇到了,杨过小龙女,黄药师,周伯通都看到了,但是偏偏没有一个人去阻止两

  • 土行孙和邓婵玉到底是不是真爱?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看过封《封神演义》的小伙伴们都知道里面有着一对非常有意思的夫妻,那就是土行孙与邓婵玉了。可以看的出,土行孙实在是丑的无底线了,而邓婵玉确实个长的非常清秀美丽的女人。对于这两人的结合,很多人都并不是很看好,认为他们俩的结合并不是真爱,而另外有隐情。那么土行孙与邓婵玉真的是真爱才在一起的吗?闻太师伐西岐

  • 张奎与土行孙哪个更厉害?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看过封神演义的小伙伴们对土行孙这个人物相信不会太陌生了。在封神大战中,土行孙与张奎最终是在猛兽崖决一生死,最终土行孙是败给了张奎,被张奎给杀死了。那么在这里,土行孙的落败真的是因为技艺不如张奎吗?然而事实上却另有隐情。那么现在小编就带着大家一起来看看吧。中国人素来多有成王败寇的观念,不知因此冤杀多少

  • 俱留孙为何一定要让土行孙去死?做师傅的为何如此狠心?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土行孙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了,《封神演义》中的神仙之一了。我们都知道土行孙是死于七杀星张奎之手,可还有他的师傅俱留孙眼睁睁的看着他被杀,所以说土行孙的死,跟俱留孙脱不了关系,而且,俱留孙拥有指地成钢的法术,张奎拥有地行术,俱留孙正好是他的克星,他要杀张奎,或者是救下土行孙都是轻而易举的,但他却眼睁睁看

  • 土行孙为何会被送上封神榜?惧留孙本可救他为何不救?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说起土行孙,相信大家多少都有些印象了,在封神演义中10个神仙中的一位。他个头比较矮小,特长是地行术。许多人说土行孙是无缘仙道,但是这却是不见得的。因为土行孙一直在山中修炼,而申公豹为了对付姜子牙,来到夹龙山见到土行孙,说他无缘仙道。无缘仙道的话,很多都不是说某个人专心修炼,之后自己彻底放弃,反而都是

  • 为何说石矶娘娘死的很冤?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哪吒传奇》这部动画片相信很多小伙伴们在小时候都已经看过了。在这部动画中,哪吒是封神榜中的重要人物,是当时我们很多人心中的小英雄。而大反派石矶娘娘呢,三番五次的祸国殃民,对她没有任何好的印象。然而在真正的原著当中,石矶娘娘并不是什么作恶多端的恶人,而这也就是说为何石矶娘娘太冤了。那么现在我们就一起来

  • 太上老君身为太上道祖,地位为何不如玉皇大帝?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太上老君是公认的道教始祖,还是具有开天创世和救赎教化的太上道祖。但在道教体系的神话中,为什么太上老君的地位反而不如玉皇大帝呢?西游记里,玉皇大帝是整个三界最高主宰,太上老君专门负责给玉帝炼制仙丹,不过像玉帝这种级别的先天仙为什么还要吃仙丹呢?这点还是挺奇怪的。太上老君在天庭就像一位大发明家,三界的宝

  • 弓箭杀伤力并不大,为什么古代战争还是必不可少?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我国古代有很多“神箭手”,他们大多数都练就了百步穿杨的本事,而随着时间的发展,弓箭也自从一开始的完全靠人力拉动,慢慢变成操作简单,但是杀伤力更大,射程更远的武器。这样相比之下,弓箭的杀伤力真的实在是太弱了,而且箭在射出去的过程中,因为和空气摩擦,所以力道也在不断减小,所以杀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