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辛亥革命之后,如果清政府不投降会怎么样?

辛亥革命之后,如果清政府不投降会怎么样?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4892 更新时间:2024/2/19 19:37:13

辛亥革命,作为近代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次事件,正是因为辛亥革命的爆发,清政府才能被赶下了台,没了清政府,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下线,而紧随其后的就是一个新的时代,民国时期。那么,如果当初清政府不顾一切,就算是他们最终失败了,他们也坚决不投降,最终结果会怎么样呢?

清帝不退位,可能会被团灭,就像当年蒙元团灭女真人一样。而北洋系也会分裂,内战必然是少不了的。

清朝其实并不是被革命党推翻的,辛亥革命的真正幕后推手是立宪派。因为在当时,不管是革命党还是保皇党,他们的实力都很弱小。不足以推翻清政府或维持清政府。

当时真正支撑清朝,扛着清朝苟活了几十年的人,是既不支持革命,也不同意继续守旧的改革派,也就是以袁世凯张之洞所代表的立宪派汉人精英官僚集团。

清朝之所以能死而不僵,就是这帮立宪派人士在幕后苦苦支持。而清朝最后的灭亡,就是因为清廷得罪了汉人精英官僚。失去了广泛的统治基础。

那么,清政府是得罪汉人精英官僚的呢?这个还要从头说起。

之前,汉人都是奴才,没有颠覆清政府的实力,就连叫板的实力都没有。然而经过战争后,汉人突然就有这个叫板的实力了。因为统治天下的三样法宝:军队、财源和舆论控制,有两样都落到了汉人的手上。

战争期间,清政府的八旗兵和绿营兵全部歇菜,全国能打的军队全部都是地方团练武装。这就意味着,清政府的枪杆子被汉人掌控了。

起先,清政府中央还想努把力,再把兵权夺回来。但是到八国联军,清政府努力了四十年,兵权不仅没夺回来,反倒还彻底丧失了对军队的掌控。

没办法,全国旗人就那么几十万人,清政府单纯靠旗人就想组建一支近代化劲旅,这是绝无可能的事情。

枪把子丢失的背后,就是清政府对财源失去掌控。辛亥革命之前,清政府的财源分别交给了地方势力和英国人,清中央政府只是一个甩手掌柜。

接连丢枪杆子和钱袋子,换做别的王朝,必然是死翘翘。不过慈禧有点本事,她依靠当时唯一还掌控在中央手中的舆论,搞“以满制汉、互相制衡”的套路,笼络汉人精英官员为她卖命,硬是又给清政府续了将近四十年的命。(舆论就是科举制度)

然而,在庚子国难的前后,由于慈禧的举措失当,直接把制衡策略玩砸了。最典型的案例就是东南十省督抚搞互保运动,根本不听慈禧的调度。

八国联军事件平息后,清政府实际上已经是名存实亡。为了拉拢地方实力派,慈禧只能搞新政,也就是当年戊戌变法的那一套。由于是新政,所以在中国持续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废止。结果这一废止,清政府中央原本还能掌控的舆论控制也丢了。

不过舆论丢了就丢了,这没所谓。科举那种老套的笼络人心之法本来就已经过时,不可能支持清政府长久存活下去。清政府能否存活的关键在于能不能贯彻新政,继续给汉人精英官僚放权。

也就是说,只要清政府能认真落实它宣称的立宪政策,不得罪汉人精英官员,它必定还能继续苟活下去。

然而慈禧死后,上台执政的载沣那帮人,都是嘴上无毛,办事不牢的货。他们以为夺回军队和财源就能继续维护专制统治,就一而再,再而三的挑战汉人官僚集团的底线。结果彻底触怒了汉人官僚集团。

载沣先是逼袁世凯交兵权,袁世凯交了,载沣志得意满,以为自己操控了北洋军,手里就有了枪杆子。岂不料北洋军对清政府早已经是心怀鬼胎。

紧接着,载沣又搞皇族内阁,十三名阁员当中有九人都是满人,这让对新政改革抱有很大期望的汉人官员大失所望。

在当时,心存颠覆清政府统治想法的官员不在少数。大家之所以都不敢动,是因为缺一个领头造反的人。后来武昌新军一闹,南方的汉人官员就全起誓了。

面对这种汉人官员全造反的情况,清政府当时只有两条路可选:一是赶紧立宪,尽可能的挽回人心;二是派兵镇压。最后的结果大家都知道,载沣那帮人选择了武力镇压,彻底葬送了清王朝。

当时清政府的三大战力(北洋新军,各省的新军,各省的巡防营),新军大部分都支持革命党,北洋新军虽不支持国民党,但也不愿意为清政府卖命,屡屡临阵要挟清中央政府。巡防营比较特殊,南方的巡防营普遍支持革命,即便不支持革命,也不愿意给清政府卖命。比如湖北巡防营就阵前倒戈加入了武昌起义军;广西巡防营长官陆荣廷赶跑广西巡抚沈秉坤,宣布广西独立。

北方的巡防营普遍都在观望,他们虽然都不造反,但也不给清政府卖命。比如奉天巡防营长官张作霖,清政府让他出兵,他就故意找借口不出兵。最后看袁世凯势大,就甩了清廷,加入了北洋系。

这等于说,辛亥革命时,清政府的三大战力全部都在反对清政府。即便不反,也不愿意给清政府卖命。

后来洋人表态了。表示支持袁世凯,不再支持清政府。袁世凯见此情形,就在是1912年1月26日,暗中授意段祺瑞,让他联合北洋军40多位主要统兵将领,联名致电清廷,宣布拥护共和、“劝说”清帝尽早退位,并“明降谕旨,宣示中外,立定共和政体”。

注意啊,此时的段祺瑞,是清政府派往南方的湖北、江苏等地,镇压武昌起义民军的清朝北洋军前敌统帅。就连他这个前敌总指挥这个节骨眼上联名属下发电报,劝皇上赶紧退位,这意思太明确了:先客客气气的跪地磕个头,再起身冷冷的威胁,我既然能镇压革命党,也可以调转枪口逼你就范,你小丫的别不识时务。

并且在这份联名通电中,还有两个人也署名表态了,一个是武卫左军统帅姜桂题,一个是江南巡防营长官张勋。他们都是保皇派将领,可此情此景,他们也开始支持袁世凯逼宫了。

试想一下,新军反清,北洋新军逼宫,巡防营和毅军也参与逼宫。此情此情,载沣和他的皇族内阁还有什么信心让溥仪这个小娃娃继续赖在皇位上坐着不走呢?

如若不退位,北洋新军造反是必然的。因为就在1912年1月26日,段祺瑞第一次联名通电拥护共和,逼清帝退位后仅一周,他又联名通电,给清中央政府发去了第二份逼宫电文。

瑞等不忍宇内有败类也,岂敢坐视乘舆之危而不救?谨率全军将士入京,与王公痛陈利害,祖宗神明,实式鉴之。

段祺瑞的这话说的很直白了:你们要是再不识相,我们就带兵进京,把皇帝、太后、诸王公大臣全部抓起来。

事态发展到这里,形势再明了不过了。清室若是识相,北洋系给予优厚待遇。清室若是不识相,北洋系就要大开杀戒。所以清室那帮人若是还赖着不退位,最后的结果必然是被北洋系团灭。

不过,由于北洋系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比如冯国璋、张勋这些人都有保皇思想。因此如果北洋系敢杀清室,想必北洋系内部也必然有一场内战吧。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古代真的可以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吗?现实情况是什么样?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在一些影视剧中,尤其是像《水浒传》这一类表现反抗官府题材的电视剧里,经常会出现“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情节,这样做的确可以显示出英雄好汉们的豪放气概,但是这毕竟是小说,而电视剧又是小说的改编。那小说中的这段情节真的可信吗?在历史上会不会出现这种豪放的场景,人们真的可以大块吃肉的

  • 昆曲曾独领剧坛300年,为何在乾隆以后走向衰落?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昆曲是我国传统戏剧之一,又称为昆腔,算是最古来的戏曲声腔,从明朝中期开始整整在剧坛流行了近300年时间。不过到了乾隆后期,昆曲慢慢步入衰落,这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可能现代说起京剧、昆曲等类似的剧种,总觉得只有老人们还喜欢听,年轻人早已对这种艺术形式不感冒了。不过昆曲毕竟是中华一大优秀传统文化,在

  • 从三国演义来说,马超加赵云打吕布打得过吗?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马超、赵云,后来都是蜀汉非常有名的战将,赵云自然不必多说,一直以来都是很多人心中的完美男神,虽然说在蜀汉的地位不算很高,但是忠心耿耿却是他的标签。而马超名气就要弱一些了,毕竟一家人的死和他脱不开关系。而如果这样的两个人联手,去对付武力值排名第一的吕布,能不能打得赢呢?三国里面的有很多的将领的武力值都

  • 为什么叫封疆大吏而不是封疆大官?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历史上有很多的官职,我们现在其实是不太能理解的,毕竟我们的生活环境和当时已经是差别很大的了,各种习惯用语都是不一样的。比如明清时期有一个“封疆大吏”,其中的“吏”字让很多人感到有些奇怪,这个字出现的时候一般指的就是一些“小官”,

  • 唐朝最笨的诗人是谁?两句诗憋了三年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这两句诗句相信很多小伙伴们都很熟悉了,这是唐朝诗人贾岛的两句传诵千年的诗句,被誉为文考举子的真实写作。完全的阐述了十年寒窗苦读的孤独寂寞冷。现在这是句已经被很多人来引用比喻绝顶好文章或是作品。唐朝大师云集,出了不少遣词造句的高手,例如李白、韩愈等文

  • 民国军阀实力排名是怎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清朝灭亡,民国初年是一个动荡的年代,各路军阀割据,战争不断,各大军方首领谁也不服谁,战乱不断,民不聊生。那么这些军阀当中谁的实力更强大呢?我们先看看这十大军阀都有谁吧,他们是:袁世凯、段祺瑞、曹锟、张作霖、吴佩孚、阎锡山、张宗昌、韩复榘、冯国璋、陈炯明。一、袁世凯袁世凯是河南省项城人,是中国近代史上

  • 童子命什么意思?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在古代有一种说法叫童子命,不过童子命可不是什么好事,因为根据当时的说法拥有童子命的人会霉运连连,一生都会比较坎坷,所以古人都会求方法避开这样的命运。实际上这种算命的说法肯定是靠不住脚的,但在古代却有不少人相信,毕竟那时候没有科学,很多人们会轻信一些迷信的说法。下面就为大家简单讲讲关于童子命的说法究竟

  • 古人的嫡庶观念为何这么强?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古代人的嫡庶观念很重,一般都是偏爱嫡子,也会让嫡子继承家中的事业或者官爵。因为古代实行的是一夫多妻制,但妻子的地位并不平等,正妻只有一位也就是嫡妻,其他的妻子都是庶妻,简称为妾。因为妻子地位的不同,导致孩子也有了嫡庶之分,特别是在唐宋时期嫡庶观念简直深入人心,但元朝以后就慢慢削弱了。实际上皇室贵族在

  • 公侯伯子男哪个大?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公侯伯子男出自《礼记·王制》,是一套针对古代等级划分的制度。公、侯、伯、子、男分别对应五种爵位,而爵位是由皇帝册封,一般是会赏给国戚功臣。西周到春秋战国,一般是分为王、公、侯、伯、子、男六个等级,其中王最大男爵最小。秦朝以后爵位分成赐爵和封爵,爵位的性质也有所不同,爵并没有行政职能,但有经济权利。下

  • 牛头马面的原型是谁?在历史上是哪两个人?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牛头马面,在古代的神话传说里,有他们出现的时候,那就是人死之后的魂魄被带入到了阴曹地府里。不过,大部分神话中的人物其实都是有历史原型的,比如阎王爷的原型就有很多,包拯就是其中之一,牛头马面也不例外。那么,牛头马面分别是历史上的哪两个人?牛头马面的原型是谁?他们为什么会成为牛头马面?传说中,人死后会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