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古代官员有退休年龄吗?

古代官员有退休年龄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4755 更新时间:2024/3/11 13:42:03

现在的退休年龄和退休金,都是有国家规定的,有法定的退休年龄,而到了这个年龄之后大部分人其实都会选择不再工作,毕竟人已经老了,不是所有的工作岗位都还能继续做了。那么,古代的官员们有没有退休年龄呢?古代官员们他们老了之后能不能退休,退休之后又能不能有退休金呢?很多官员可能都是向皇帝告老还乡,这算不算退休呢?

1.古代官员怎么退休

在中国古代,官员到了一定的年龄也是可以告老还乡的,只是不用退休这个词,用一个比较高雅的词汇:“致仕”,意思就是把官位还给国君,根据“周礼”记载,大夫七十而“致仕”,即在周朝时,官员可以在七十岁退休了,但是从科学的角度出发,古代人的寿命比较短,这个已经算是高寿的年纪了,所以,大多数人,都是一辈子为官,直至去世。

但是各个朝代有所不同,特别是明、清两代,清代时,退休年纪修改为60岁,而且各级官员,级别越小的,退休的年龄可以提前,文官与武将也有所不同,参将为54岁,都司守备48岁,而高等将领与军机大员是不受年龄的限制的,只有得到皇帝的批准后才能“致仕”。

今天退休有退休金可以领,古代“致仕”有退休金吗?在唐朝之前,官员是没有退休金制度的,但这个制度有个问题,就是引起了官员在位期间大捞钱财,就是希望能安度晚年,所以唐朝为了消除这个问题,开始为退休的官员发放一些米粮,用于生活所需以安度晚年。到了宋朝,国家明文规定,“致仕”后的官员,可以享受在位时一半的俸禄,做为生活所需,自此退休金制度就开始了,在现代除退休金外,还有养老保险,有时这些总合都超过了当时的工资收入,和古人相比,现在的官员真的是很幸福的啊。

2.古代官员的退休年龄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规定退休年龄的国家之一,早在《礼记》中就明确提到:“大夫七十而致事”,70岁也就是古代官员的退休年龄,当然,这个并不是强制的,只不过是一种约定俗成。直到明朝朱元璋时期,退休年龄才改为60岁,即:“文武官员六十以上者,皆听致仕”。但是朱棣继位以后,又给改了回来。按照古人的平均寿命来算,正所谓“人活七十古来稀”,能活到退休的其实很少,多数都在任上就病逝了。

退休这个词语是在唐代的时期才开始出现的,其实唐代之前也是存在退休这种行为的,但是并没有给它命名为退休。古代从周朝开始一直都是七十岁才能退休的,除了清朝六十岁就可以退休了。到了七十岁的时候,就可以把自己手头上面的事情交给贤能的人,把自己家里面的事情交给子孙去做,然后自己可以安安心心的养老。到了唐朝,也是一直延续着这个制度,对于有疾病在身的官员可以放宽退休的年龄。

宋代是中国古代致仕制度即退休制度的完善定型阶段。北宋官僚机构庞大,官员众多,宋代统治者制定了一系列条例和法令,使致仕制度更加完善系统。《宋史·职官十·致仕》中侍御史知杂事司马池说:“文武官年七十以上不自请致仕者,许御史台纠核以闻。”但是也可以有例外情况。个别武官可延至80致仕。少数元老、勋贤等可以留任,有的致仕官吏在朝廷需要时还可以复出任职,称“落致仕”。但宋朝也曾规定:“虽未及七十,但昏老不胜其任,亦奏请之。”如果确因昏老不能任事或自愿就闲,可以申请提前休致。

为了鼓励官员们按时致仕以及酬劳从政功绩和保证晚年生活所需,从太宗中期起规定退休官员可以享受各种优厚的待遇,宋代官吏致仕后的待遇主要包括俸禄、升转官阶、荫补、要求朝廷恩例等。宋代官吏在没有犯罪的前提下正常致仕,不但可以享受优厚的俸禄和实物待遇,还可以升转官阶,中高级官吏退休时还可享受到一定的“荫补”与“恩例”优待,这对宋代官吏致仕的制度化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于在任时曾经犯罪的官吏,不给俸或不予恩荫,抑制了官吏的腐败,也促进了官吏素质和道德水准的提升。

到了明朝则规定,三品以上官员按现职退休,四品以下,任现职满三年且无大过者,可升一级致仕。明中叶改为业绩突出者可升两级致仕。退休金方面,明初曾规定致仕官食原俸,但很快就予以取消。后来又规定退休官员一般情况下不发放退休金,但不会让你喝西北风的,若家贫不能自存者,“有司月给米二石,修(终)其身”。

到了清朝的时候,六十岁你就可以退休了,但是你必须要得到上面的批准,拿到确定的退休文件你才能退休,所以如果拿不到文件,你可能到死了也不能退休。虽然有着明文规定退休时间,但是只要皇帝不允许,你也不可能退休的。在古代,只要你做官了那么你的身体就是属于国家的了,所以就算你生病只要皇帝不允许你退休,你也是不能退休的。就比如元代有一个官员叫郭守敬,他到了七十岁的时候就想要辞去自己的官位,当是却一直都得不到允许,到了八十六岁的时候还在做官。

在古代,其实并没有严格的官员退休保障,只有朝廷高级官员或者皇帝特批的官吏,才有资格在退休后还能领取部分俸禄,但也只是部分而已。比如唐朝就规定:五品以上官员致仕后,可以领取原俸禄的一半,至于五品以下的官员怎么办,那就得自谋生路了。比如杜甫从工部员外郎任上退休以后,就因为没有退休工资,非常落魄,最后还是在朋友帮助下,在东屯公田给别人打工当督耕,才算有了解决生计的来源。到了宋朝开始,才考虑到基层官员,规定九品以上退休官员可以领原俸禄的一半,以保障生活。但到明朝以后,又给去掉了,退休官员没有任何工资收入,仅仅是免除徭役而已。

所以,多数情况下,古代的官员在致仕之前,就会置办田产,以确保退休以后能靠田产维持生活,生活水平也是随田产多少而决定的,一般来说,不会比地方富户地主差。

不过不论是早点退休还是迟点退休,只要退休之后的保障做到位了,一定就不会存在那么多的争议,古代的时候很多官员退休并没有得到应有的保障,日子过得十分的辛苦。到元朝的时候才得到改善,退休的官员还能发放原本的俸禄来保障他们的生活,这种做法算得上非常人性化,现在也是一直都被沿用了下来。

3.古代有没有退休金

几千年来以农业为主的中国古代社会,没有什么养老金、退休金,但是古人在养老方面花的心思并不少,除了家庭的“色养”,还有各类的养老机构,以及各种针对困难家庭的特殊照顾。

没有“五险一金”,依赖家庭养老

在古代,不管是普通老百姓,还是政府官员,都没有养老保险等“五险一金”,也基本上没有退休工资,家庭养老的严峻性超过现代。

早在北魏时期,政府为保证老人有儿女所养,首创“存留养亲”制度。其规定,如果犯人(犯罪极其严重的除外)的直系长辈老无所养,则国家应当对这个犯人减刑或刑罚缓期执行,即便坐牢,也一般关押在当地,不会流放到外地,以便其可以随时回家照顾老人。有甚者,在特殊情况下,为了达到赡养老人的目的,可以赦免犯人一些不太严重的罪行。

“存留养亲”制度从北魏开始,一直延续到清代,是中国古代重视家庭养老和保障家庭养老的一个缩影。对某些犯人进行特赦,以确保家庭养老的实现,不仅在古代社会有必要,在现代法治社会也有其必要性。如果能够在法律上对这种因养老而施行的特赦加以规范,一定能够比古代更加具有指导性和强制性。

唐代的家庭养老做得很好。在唐代,社会上普遍形成了一种良好风气,子女不仅要在生活起居上照顾和赡养老人,而且要在精神上保证老人的心情愉悦,当时称之为“色养”。不管是一般家庭,还是官宦人家,唐代的老人除了在物质上老有所养,还能笑着养老。在唐代,如果儿媳妇不能“色养”公婆,那就可以成为休妻的理由。盛唐时期,一位叫李向秀的大臣,就因为妻子未能尽到“色养”公婆的义务而将其休掉。

唐代的家庭,若父母还健在,儿子一般就不出远门,也不分家,更不各自攒私房钱。这种养老的社会氛围,使得老人可以在儿女的全天候照料下,安享晚年。当然,现代社会,儿女离开父母去远方工作是一种常态。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对那些因照顾老人而就近工作的人予以某种补助(或精神上的,或财物上的),那么,即便社会大环境不允许人们都守在父母身边,也能对家庭养老起到引导作用,在某种程度上弥补现代社会的养老缺憾。

到了清代,家庭养老的法律规定相当严苛,其中,如果老人因为养老无着而自杀,那么儿子要以过失杀人罪论处。这一点,虽然在现代法治社会不可能实现,但某种道德上的约束却是必要的。

古代较高的死亡率和较低的寿命,注定相当数量的老人会没有后代。公元521年,中国有了历史上第一家由政府开办的“养老院”——南朝的梁武帝命令设立“独孤院”,专门收养老人和孤儿。从此,中国的养老院开始制度化。

到了唐代,国家强盛,养老院更为普遍,当时称为“悲田院”。但名副其实的养老院是北宋时期的“居养院”,只收养贫困老人。而且,在宋徽宗时期,老人的年龄标准是50岁,使养老的人群范围得到了极大的扩展,成为历史上老人的黄金时期。

北宋末期,政府在各地设立公墓,当时称为“漏泽园”,以安葬穷人,这也是古代国营公墓的开端。同时,宋代的官员也特别热衷于慈善事业,譬如大文豪苏轼,任职于杭州时,就在城内设立养老院,并委任德高望重的僧人为院长,救济贫困老者。

南宋初年,中国出现专门为包括老人在内的各种贫民设立的福利医疗机构,叫作惠民和剂局。刚开始,只是象征性地收取费用。后来,干脆免费,全部由各地方财政埋单。

明代初期,朱元璋下令全国各地建立“养济院”和“惠民药局”。养济院是一个融收容和养老为一体的机构,与南北朝时期的“独孤院”类似。惠民药局则等同于南宋的惠民和剂局。养济院都设立在寺庙和道观里面或周边,因为在古代,寺庙和道观本身就收容弱者和老者,把政府公办的养老等机构与这种带有宗教关怀的民办救济机构设置在一起,可以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应,具有较强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老者有所目标,主动寻求救助。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卫星拍到的真龙凤凰图真假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最近很多人都在说一件事情,那就是这个龙的真假又出行了说法,是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有人又看到了真龙了,而且不是什么肉眼看到了,而是用现代的科技用卫星看到的,这个就显得非常的有意思了,而且不仅仅是看到龙还看到了凤凰,还有图,真的是厉害厉害,那么是否是真假呢?下面我们继续来分析解谜看看吧!1、从图片证据看

  • 昆仑山为何是军事禁地?这里以前到底发生过什么事情?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在我国境内,有着很多巨大壮丽无比的山脉,很多爱好攀岩以及登山的旅行者,或者是徒步者都会抽出时间去中国的名山大川去一睹风采。但是中国的昆仑山却被视为禁地,不让人攀登,并且还重兵把守,你知道为什么吗?昆仑山在我国的历史最有悠长,还有很多的奇幻武侠小说的人物练功的地方也是在昆仑山,昆仑山是一座具有传奇色彩

  • 慕容复用斗转星移和萧峰战至平手,为何却不敌六脉神剑?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斗转星移是慕容复,乃至整个慕容家族的看家本领,其威力不输萧峰的降龙十八掌。慕容复也是凭借此功能和萧峰打个平手,江湖上北乔峰南慕容的名号可以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慕容复此后却是每况愈下,和萧峰的差距越拉越大,最后连段誉的六脉神剑也敌不过。有人说六脉神剑本来就要比降龙十八掌更厉害,加上段誉还有北冥神功的

  • 中国血统最高贵的姓氏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在如今先进的思想上来说,认识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姓氏也是如此。今天小编要给大家所介绍的血统高贵的姓氏也仅仅只是血统上来说的,而并不是姓氏的本身。这些拥有高贵血统的姓氏,乃上古皇族的后人,看看你的姓上榜了吗?1.周姓周姓主要源自于姬姓,周姓的始祖就是周文王姬昌,是黄帝的后裔。当年周公东征胜利之后,便开

  • 盘点刘璋麾下有哪些比较牛的猛将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说到刘璋可能很多人不认识,但是他在《三国演义》里面反正是十分十分的给力的,也是有一席地位的,其实真正意义上来说的话,这个刘璋不被很多人认识,但是其实这些都是错误的,其实刘璋实力还是有的,而且麾下的大将什么的也十分的给力,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看看,这个刘璋麾下有哪些比较厉害的猛将的吧,给大家做一个盘点,

  • 李昪赐毒酒给徐知询却被反将一计,最后是谁把毒酒喝掉的?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李昪是南唐开国皇帝,他的父亲早年战死沙场,李昪是由养父徐温带大。徐温死后,李昪建立齐国,国号为大齐,当时李昪是叫徐知诰。等他掌握朝中政权以后,李昪决定恢复本姓,然后改国号为唐。不过当时徐温的次子徐知询此前一直是李昪的威胁,等李昪称帝后他依然是对徐知询不放心,准备用毒酒加害于他,但万万没想到李昪却被反

  • 纣王有几个孩子?历史上真的有殷郊殷洪吗?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封神演义》当中,纣王一共有两个儿子,长子殷郊和次子殷洪,他们都是姜王后所生。但是就像看《三国演义》会影响对于真实三国历史的记忆一样,真实的商朝历史上,并没有殷郊殷洪这两个人,纣王的儿子也只有一个,那就是武庚,并不叫殷郊或者殷洪,这两个人物都是小说当中虚构出来的。那么,真实历史上的武庚,又是一个什么

  • 广州横枝岗古墓是什么意思?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我国历史悠久,在我们的脚底下,或许一直都有很多不为人知的古代遗迹,而因为一些开垦、建房、修路等等的行为,或许会挖出不少古墓来,很多古墓都是无意当中被发现的。而最近,在广州横枝岗,就发现了一个古墓群,而且这些古墓还不是同一时期的,其中包括有很多个朝代。那么,从这些古墓里面还发现了一些什么呢?1.广州横

  • 欧洲人排斥犹太人有多严重?揭秘德雷福斯事件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众所周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屠杀了600万的犹太人,如今我们看来,这简直就是纳粹、法西斯的可恶之处。然而事实上,排斥犹太人早就已经成为了欧洲人的一个传统了,不仅仅只是发生在德国。那么欧洲人排犹到底有多严重呢?今天小编就给大家19世纪末的德雷福斯间谍案,因为从这起案件就很能说明欧洲人排犹有

  • 吴三桂临终遗言究竟说了什么?哪一句才是真的?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吴三桂是明末清初著名政治人物,他曾发动三藩之乱起兵反清,后在衡州自立为帝,但也只是做了五个多月的皇帝。后人对于吴三桂的评价很复杂,大部分都是负面居多,也有人肯定吴三桂在军事方面的才能。实际上吴三桂先降清后反清的举动让人怀疑,他到底是早有打算,还是被形势所逼?据说吴三桂临终前的遗言能揭开他的真正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