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秦国是如何快速从巅峰走向覆灭的?为什么秦朝这么短?

秦国是如何快速从巅峰走向覆灭的?为什么秦朝这么短?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2997 更新时间:2023/12/7 1:18:36

秦国创造了伟大的历史,是第一个做到一统全国的国家。只是秦朝仅仅持续14年就被灭了,为何秦国完成统一后,没能将自己的巅峰期继续延续下去呢?实际上秦朝灭亡的根源是来自百姓的不满,陈胜吴广起义直接导致秦朝政权受到重创,难道秦国只会打仗,不会治国?可能的确有这样的因素存在,秦朝最后等于是形成了墙倒众人推的局面,已经无法挽回,不过也正因如此才诞生了伟大的汉朝。

说到大秦帝国的兴衰荣辱,就不得不提起商鞅变法,更不得不说一说陈胜吴广起义。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天下大乱,犬戎族乘机攻破西周国都镐京。当时,秦襄公率兵保护周平王迁都洛邑。秦襄公作为东周王室第一功臣,受封诸侯,原周王室直辖的歧山以西土地也全部赐于秦作为领地,秦才开始建国。

秦最初的领地在今天的陕西省,属于古代中国的边缘,其经济、军事实力都相对比较落后,春秋五霸的排名是倒数第一。一直到战国初期,秦国仍然是一个比较弱的国家。也许正因为它地处偏僻,因此它一直没有受到其他国家的重视,于是才有时间发展自身的国力。在春秋时代,秦是一个比较不显眼的国家。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边陲小国,经过历代君主的励精图治,最终横扫六合,统一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帝国。

是什么让一个边陲小国最终完成了统一大业又瞬间走向覆灭的呢?

(一)“徙木立信”,让秦走向变法图强的快车道

《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记载: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能嗅到当时秦国官场的腐败气息,老百姓已经对统治者失去了信任,可见,秦孝公所接手的秦国有多么的愚昧落后了。要想把这样一个国家建设好确实是一件比较头疼的事儿。

然而,秦孝公绝非等闲之辈,他和每一个乱世枭雄一样,内心有一个雄霸天下的梦,为了实现自己称霸的雄心壮志,他必须变法图强,必须任人唯贤,必须使用重典以严明法纪,这也就不难理解秦国为什么会推崇法家思想了。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有四个方面:第一,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准许土地自由买卖。其目的就是为了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迅速增强国力。第二,按军功授爵,废除奴隶主贵族世袭特权;第三,建立县制,实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全国设三十一个县,由国君直接派官吏管理,强迫人民编成“伍”、“什”,由国家统一控制;第四,奖励耕织,生产多的可免徭役,鼓励发展生产。

梳理一下不难发现,商鞅变法其实就是两个目的,一是鼓励生产,增强国力,强化统治。二是军功爵制,提高战斗力和军事动员能力。

(二)军功爵制,极大地提高了战斗力和军事动员能力

商鞅变法的四项内容是互为基础和前提,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通过军事手段来实现称霸。

鼓励生产,中央集权,目的是让国库充盈,政权稳定,国库充盈了,政权稳定了,朝廷才有底气和实力发展军事,进而发动对外战争。

同样的,军事实力增强了,老百姓才有安定的生产环境,才有可能在中央集权、政令统一的环境下积极生产。

尤其是军功爵制,更是为广大普通百姓打开了一条出人头地、拜将封侯的捷径。历朝历代,当官总是极具诱惑的,而且,普通人家的子弟也只有这一条路可以当官,它的刺激作用就可想而知了。

韩非子·;定法》记载: “商君之法曰:‘斩一首者,爵一级;欲为官者,为五十石之官。斩首二者,爵二级。欲为官者,为百石之官。官爵之迁,与斩首之功,相称也。”

商鞅变法定制为十八级,它在大秦历史舞台上,起过极其重要的政治作用。军功爵制这种晋爵制度只因功劳高低,不限制逐级进阶,只需要斩首敌军达到一定数量即可加官进爵。

怎么样?是不是很刺激?只要能杀敌,达到一定的数量就可以担当相对应的官员,还能晋爵。是不是极大地刺激了男人的荷尔蒙分泌?

这种制度的推行,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士兵的杀敌积极性,从而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

当然,别的国家也会用这样的方法来刺激本国士兵,战国时期的军功爵制极其兴盛,哪国的军队上到战场上都会奋勇杀敌,这就看谁的本领更胜一筹了。怎么才能提高本国士兵的杀敌本领呢?强化平时的训练。

在战国时期,不仅是军营里的士兵要加强训练,提高战斗力,老百姓里的男丁一样要参加“军训”。因为部队常年征战,战斗减员很厉害,随时需要补充兵员,于是,尚武精神在秦国蔚然成风,为了不被杀敌切不被敌人杀死,民间军训十分普遍,而且,官府还会派有一定军事才能的教官进行基本的军事知识培训。一旦朝廷需要补充兵员,随时可以提供有一定军事素养的壮丁。这也就大大提高了军事动员能力。

秦国军队自商鞅变法实行奖励军功的军功爵制政策后,士兵愈战愈勇,部队战斗力爆表。奖励耕织,国库充盈,武器装备不断改进,军事实力倍增。加上中央集权统治,政令畅通,可以举全国之力发动对外战争。所以,很快就将秦国带上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秦国的兵种已有步、车、骑之分。军队数量多时达到“带甲之士百万”,出现了尉缭、白起、王翦等一大批著名军事家和将领。

公元前361年商鞅变法开始,从此秦国开始不断强大。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称王,公元前316年秦灭蜀,从此秦正式成为一个大国。

军功爵制衍生下的募兵制,虽然有效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和军事动员能力,但将普通百姓训练成“预备役”准士兵也给大秦帝国的覆灭留下了隐患。

(三)“揭竿而起”,墙倒众人推

最终,在公元前237年嬴政登基,开始了他对六国的征服,从前230年秦灭韩国起,到前221年秦灭齐国,统一中国,嬴政仅仅只用了短短九年时间,就实现了横扫六合一统中国的雄心壮志。

至于秦始皇在统一后施行的政策,今天不予讨论,我们只提出一个疑问,军功爵制仍然有效,为什么陈胜吴广起义能揭开全国反抗强秦的序幕,为什么项羽能以少胜多?为什么秦军在之后的战斗中反而被乌合之众的农民起义军给打败了呢?

原因只有一个,秦国为了在统一过程中提高军事动员能力,将大量的军事人才和“预备役”准士兵留在了民间!

我们不妨扒拉扒拉,刘邦手底下有多少将才,又有多少谋士,“汉三杰”:韩信、萧何、张良,曹参、陈平、周勃、灌婴、郦食其、王陵、张苍、樊哙、刘交……再看看项羽账下的猛将:纪信、英布、彭越……以及全国其他起义军中的军事人才又有多少。

这些人在大秦帝国时期可以说都是深藏不露的高人,都有一颗不甘于人下的野心,只要有机会,其军事才能立马就展现出来了,那他们是从哪里学来的军事才能呢?千万别说是在战争中学习战争,从打仗中学习打仗,其实,他们就是军功爵制下的“预备役”准士兵,正是大秦王朝培养了他们的军事素养,只是他们并没有选择为朝廷效力,而是走向了起义,选择了推翻大秦帝国。

所以,商鞅的军功爵制虽然在秦国上升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极大地调动了士兵杀敌报国的积极性,对秦统一六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他的消极因素也不容小觑。

万里长城今犹在,可惜不见秦始皇。历史的是是非非都是过眼烟云,任何政策都是双刃剑,此一时,彼一时,曾将秦国带上快车道的军功爵制,最终却成了将大秦帝国覆灭的助推剂。

是未施仁政横征暴敛,还是律法严苛官逼民反?总之,要不是军功爵制影响下的全民皆兵,起义军也不会那么容易就推翻一个大秦帝国。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宋朝分餐制有哪些讲究?宋朝饮食之风特点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华夏历史

    在宋朝以前,古人吃饭都还是实行分餐制,到了宋朝以后就慢慢变成合餐制了。其实分餐和合餐的区别,大家现在去中餐店还有日料店就能体会出不同。宋朝是一个文化和经济都十分发达的朝代,所以在生活各个方面就会比较讲究,吃饭也一样,美观和精致往往会摆在第一位。当然一般也只有达官贵人们才能享受到这样的服务,下面就为大

  • 明熹宗为何不让崇祯杀魏忠贤?魏忠贤死后崇祯才得知真相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华夏历史

    魏忠贤可以说是明朝或者整个历史上最出名的宦官之一。在明熹宗时期,魏忠贤得到宠信,还被称为九千九百岁,地位一下子飙升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加上明熹宗年纪太小,魏忠贤便开始专断国政,排除异己。导致朝中甚至出现“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的说法。这样的奸臣理应今早铲除,不过明熹宗却

  • 宋朝的太监杨戬,是怎么变成二郎神的?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华夏历史

    一提到二郎神杨戬,很多人对他都是非常崇拜的,他是道教神仙之一,也在诸多古代神魔小说里面有出现,而但凡二郎神出场的时候,都是法力无边,孙悟空也难以逃过的。不过杨戬这个名字,在历史上却是宋朝时期一个太监的名字,也就是说杨戬的历史原型其实是一个太监,这又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原本是太监的杨戬,会变成人人敬仰的

  • 马超投奔刘备时还剩多少兵力?只够组成一支小部队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华夏历史

    马超虽然也是蜀汉五虎,但马超一生最巅峰的时刻并不是在蜀汉度过的。马超投靠刘备时已经39岁,而且他只辅佐了刘备七年便去世了。马超一生最高光的时刻,还是率领自己父亲留下的军队和曹操对峙的那段时期,等马超投靠刘备以后,他的兵力已经损失大半,对刘备来说可能并没有起到很大的帮助。下面就为大家简单讲讲当时马超的

  • 魏延正史怎么死的?真的是因谋反被杀吗?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华夏历史

    在《三国演义》中,魏延是蜀汉大将,更有常胜将军之称,是蜀汉后期十分重要的将领。不过魏延的结局却是被马岱所斩,原因是他和杨仪之间产生了比较大的矛盾,而且诸葛亮还判断魏延脑后有反骨,认为他日后必定会反,所以就让杨仪除掉魏延。不过魏延明明为蜀汉拿下无数功勋,为什么还会被怀疑是叛徒呢?正史中魏延的死因究竟为

  • 秦桧的儿子是怎么死的?秦桧的后人是什么结局?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华夏历史

    秦桧这个名字,很多人都是提起一次都会觉得非常的气愤,秦桧也被打上了奸臣的标签,万世痛恨,痛恨到了什么程度呢?秦桧曾经创造一种字体,是现如今我们用的非常多的,但是因为他这个人,这种字体没有叫做“秦体”,而是叫做“宋体”。秦桧虽然是寿终正寝,那么他的儿子又

  • 海瑞为什么敢骂嘉靖?嘉靖为什么没有杀了他?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华夏历史

    在古代骂皇帝,这一听就是一件不要命的事情,皇帝在古代作为最高统治者,就算是心怀不满,人们顶多也就是背地里悄悄的骂一下,谁也不敢当着别人的面去骂,免得被有心人听到,也怕被别人知道。不过历史上却总有一些奇特的人和奇特的事情,比如明朝时期的海瑞。海瑞敢上书嘉靖皇帝,在奏折上直接骂他,骂的皇帝快要被气死,但

  • 商鞅有儿子吗?商鞅被处死后他的后代怎么样了?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华夏历史

    商鞅本名卫鞅,他通过帮助秦孝公在秦国进行变法,使得秦国从一个弱小的,为中原各国所看不起的国家,一跃成为具有非常强劲的力量的大国。但是商鞅也只有在秦孝公在位的时候才有诸多的荣耀,秦孝公一死,商鞅的灾难也就来了。继位的秦惠文王对于商鞅并不像他的父亲那样倚重,而且商鞅惹到的是秦国贵族,所以他只有一死。不过

  • 宋朝是如何将两餐变成三餐制的?三餐制由来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华夏历史

    我们现代人基本上都是一日三餐,有时候晚上饿了还会来点夜宵。不过古人曾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双餐制,直到宋朝时期才变为三餐。根据古代礼仪,天子一日四餐,诸侯一日三餐,平民每日两餐。也就是说普通百姓每天只能吃两餐饭,可能就是上午一餐下午一餐。那宋朝究竟是如何把百姓的两餐变为三餐的呢?这就和宋朝时期发达的饮

  • 古代人工作是不是996?来看看宋朝人每天工作几小时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华夏历史

    最近关于996工作制的话题在网上比较火热,996的意思是每天早上九点上班到晚上九点下班,然后一周工作六天的制度。实际上这种规定是不合法的,而且大量挤压了个人时间。不过对于某些人来说,可能他们已经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和目标,想要好好做出一番事业,或许他们不自觉的便会施行996。那这次我们就为大家讲讲古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