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崇祯死前左良玉手握80万大军却按兵不动,为何还被称为忠臣?

崇祯死前左良玉手握80万大军却按兵不动,为何还被称为忠臣?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1521 更新时间:2023/12/21 5:59:36

一般而言,一个被认为是忠心的忠臣的人,必然会在皇帝遇到危难的时候挺身而出,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也要保护好皇帝,保护好江山,但是历史上却有一个是例外,那就是明朝时期的将领左良玉。左良玉身为明朝大将,但是在崇祯遭遇危难,在他临死之前,手中握有重兵,却按兵不动,任由事态发展,但是最终他还能被称为是忠臣,这是怎么回事?

明朝在中国的存在比较特殊,它是处于元朝清朝两个少数民族之间,也因此自然是得到更多汉族人的推崇,而这个国家却是奇葩帝层出不穷,但是到了最后,在清朝的百姓心中,这个朝代却是无比值得人们去追随,以至于不断出现反清复明的叛军。或许,这一切都是要归功于明朝最后一位帝王,虽然明朝帝王奇葩很多,但是崇祯这位末代皇帝却是与众不同。在即将灭国的时候,他一心想要光复国家,最后吊死国门。

相比于历史上其他朝代的末代君主,崇祯实在是不容易,而他也是因为自己天子守国门的事迹为后世所尊敬,但是,很多人认为,崇祯是空有一颗救国心,却是没有实际的能力,所以最后还是葬送了明朝。在崇祯被逼上吊自杀之前,有一位大将手握八十万人马,却是不愿意前往救皇帝,最后导致首都陷落,皇帝自尽。但是,对于此人,历史的评价风却是很奇怪,大部分人认为他是一个忠臣,这位就是明朝的左良玉。

左良玉是明朝末期极其重要的一位人物,之所以说他重要,不是因为他的作战能力有多强,而是因为他在明朝将灭之前起到的决定性作用。在崇祯被围困的时候,左良玉却是没有发兵,而是在一旁观望,崇祯在首都等急了,也是看出了对方没有好处不肯出马,所以许了他南宁伯的官位,并且给他儿子平叛将军的官衔,等于说此时的左良玉已经是被封为此地的世袭藩王了。而崇祯也是明面上说出来了,表示只要国家还在,他们就是未来的武昌王。

这时候,左良玉才终于决定做一份出兵的计划书,可是还没将这份书送到京城,自成就已经打进了京城,崇祯自尽并且明朝灭亡。所以,对于这位人物,很多人都是无法做出一个准确的评价,说他是奸臣吧,但是在得知崇祯自尽之后,他却是大哭不止,而且吐血三升,最后死去,这实在是在历史上少有的,一般这样的人在怎么也不可能是一个奸臣吧。可是,偏偏在崇祯求助的时候,他却是不愿发兵,导致崇祯不得不自尽。所以,这实在是难以评估其好坏。

在和人作战的时候,左良玉表现得也是很奇怪,他是胜败不定,很可能这次是大败,下次却是全胜。在和张献忠作战时,他把对方打的看到自己就跑。但是在面对李自成的时候,两个人却是反了过来。对于这位战场逃跑的大将,崇祯没有计较,而是继续给他加官加爵,可是对于这么厚待自己的皇帝,他却是并没有太感激,而左良玉真正感激的则是最初推荐自己的侯恂。

左良玉幼时是一个孤儿,所以很小的时候,他便是在叔父家生活,可是过了十二岁之后,叔父也不愿意养他了,左良玉就当了兵,靠此继续活下去,接下来几年,左良玉跟着部队一路打过去,在这一路上,他因为自己的军功不断的攀升。可惜,左良玉却是十分的贪吃,最后他被赶出去便是因为贪吃,他抢了军用物资,这自然是大罪。所幸左良玉没有被杀,而是丢了官位,这才有了后来侯恂的知遇之恩。

侯恂当时手上权力不小,而在收下左良玉之后,他便是送对方去打杂,想要借着这个机会考量对方的为人,最后侯恂觉得对方虽然话少,但是却是明显有当将领的能力,所以他推荐左良玉去带领兵马和皇太极作战。就这么,这位本是普通小兵的左良玉直接被提拔到了主将职位,这份荣耀实在是让他一时之间不知所措。不过,左良玉的确是一块美玉,在和皇太极作战的过程中,由于他的指挥得当,最后大败敌军,自此之后,左良玉成为了大将军。

因为这样的恩情,对于侯恂他自然是感激的很,不但如此,左良玉的字都是对方取得,因为左良玉的出生卑微,所以没有字,而侯恂因为古籍中良玉出昆山这一句话,给他取了昆山的字。左良玉对于侯恂自然是更加感恩,甚至将其看作自己的父亲。后来左良玉继续率军作战,立下了极大的攻劳。

可是,一向勇猛无比的左良玉究竟为何不敢和李自成作战呢?甚至到了后来,左良玉看到李自成的队伍就逃跑。不过,在逃跑中,他的队伍却是越滚越大,在开始的两千人,到后来崇祯时期的八十万,这其中左良玉自然是功劳极大。可是,这并没有给左良玉必败李自成的勇气,相反,左良玉因为自己的安全感更加不愿意和李自成打仗。由于童年的经历,他极其缺乏安全感,而他认为自己的资本就是这些兵力,所以他不出兵,就是害怕耗光自己的本钱。而最后,这间接导致了崇祯的死。

对于这样的将领,崇祯却也是不知道如何对待,他不敢怒,也不敢说什么,毕竟此时的国家完全就是指望着左良玉了,这也是为什么崇祯虽然有心变天,却是无力回天的原因,国家的实际兵权却是交给了这么一个人手上,崇祯自然是只有灭亡一条路。在崇祯去世之后,左良玉过九江遇见袁继咸,而对方对其一番质问之下,左良玉也是羞愧不已,在这样的不安情绪之下,他大叫一声我负临侯,这么一位复杂历史人物因此成了不少人心中的功臣。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名垂青史,那真实的勾践也是如此吗?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华夏历史

    勾践是春秋末年越国国君,春秋五霸之一。相信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大家已经十分熟悉了,也正是通过这个典故,让勾践在很多人心中都是一位坚韧、敢去拼搏的正面人物,不过历史上真正的勾践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可能这是很多人还不了解的,勾践的确有很突出的优点,但也存在缺点。这次就为大家讲讲勾践的缺点是什么,通过这则故

  • 张良的最后一计是什么?直接改写汉室历史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华夏历史

    张良是刘邦身边最重要的谋士之一,也是西汉开国功臣。刘邦称帝以后,疑心日益加重,导致朝堂之内人心惶惶,张良最后也只能选择明哲保身。不过张良的最后一计对于汉室来说十分重要,可以说直接改写了汉朝历史。当时刘邦宠爱戚夫人,一度打算废长立幼,这把吕后给逼到了绝境。吕后找上张良,问他有没有办法能够劝阻刘邦,张良

  • 李渊皇位受到威胁,不仅不反抗还将皇位主动让给李世民?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华夏历史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成功除掉了大哥李建成以及四弟李元吉,但就算如此李世民还不能保证一定可以继承皇位,他还要跨过李渊这关。而如何能让李渊接受李世民才是最关键的一点,很多人不理解李渊身为唐朝开国皇帝,被自己的儿子逼宫后不仅不反抗,还拱手送出皇位,这是个什么操作?实际上李渊也没别的选择,他也不想和李世民

  • 孙斌抓住庞涓之后为何不杀?为何非要等到13年后再动手?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华夏历史

    说起春秋战国时期孙斌与庞涓这两人之间的故事,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有听说过一些了。这两人原本是同窗,都是鬼谷子底下的学生。庞涓是先毕业的,在魏国身居高位。之后孙斌投奔了师兄,却被庞涓所陷害,打断了双腿。幸亏孙斌是被齐国人救走了,从此以后这孙斌就跟庞涓结下了梁子。孙膑找庞涓报仇时,一共有两场战役,公元前3

  • 和珅和刘全到底是什么关系?为何会如此的器重他呢?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华夏历史

    公元1799年,89岁的乾隆皇帝去世了,就在乾隆去世的几天之后,嘉庆皇帝就对乾隆皇帝的宠臣和珅下手了。说起和珅,相信大家都再清楚不过了,历史上出了名的贪污之王。不过还有一个人不该被忽视,这个人就是刘全,就是和珅的大管家,历史上确有其人,而且也是和珅的管家。和珅倒台以后,刘全也被抄家,家里共有银子20

  • 春秋战国时期贵族群体有哪些特别群体?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华夏历史

    在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一开始本身是只有两种群体的,这两个群体便是贵族与平民。在贵族中分公族与卿大夫,在平民中则是有庶民与奴隶。那些在史书中活跃的很高的,出场率很高的多变都是贵族们,那时候推行的是世袭制度,什么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说法,在春秋战国时代是不存在的。那么,在贵族群体中,又主要有哪些类别

  • 王翦和白起谁更厉害?其实这两个人根本没有可比性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华夏历史

    王翦和白起,同样都是战国末期秦国的大将,而且同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从这些地位上来看,他们或许也是不相上下的。白起号称人屠,最著名的就是长平之战,王翦武将世家,带领六十万大军踏平楚国,但是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终究还是有一个更厉害的,那究竟这个人是白起还是王翦?王翦和白起同为战国四大名将,而且都是秦

  • 金屋藏娇是假的?历史上并没有发生过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华夏历史

    金屋藏娇的故事,虽然说有一个很好的开头,但是却有一个悲凉的结局,幼年时期的汉武帝说要把阿娇藏在金屋里,但是后来阿娇成了皇后,汉武帝却爱上了卫子夫,阿娇失宠,皇后之位也没有了,余生的阿娇只有寂寥悲戚。但其实,汉武帝到底有没有说过金屋藏娇这样的话,也是值得一问的,这件事情历史上真的发生过吗?我们都知道,

  • 传说大明湖的青蛙不会叫?这是怎么回事?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华夏历史

    当年的《还珠格格》相信很多朋友都看过了,只要现在一提到大明湖,马上机会想到了夏雨荷。在电视剧当中,乾隆皇帝正是在大明湖畔遇见了夏雨荷。不过关于大明湖有着一个传说,据说大明湖的青蛙是不会叫的,而且这还与乾隆皇帝有关系。那么这个传输故事是怎样的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大明湖有“四大怪&

  • 隆中对有什么不足之处吗?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华夏历史

    一直以来,隆中对都被认为是三分天下的基调,刘备拜访诸葛亮的时候,去了三次才得到接待,而诸葛亮就是这个时候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对,告诉刘备他可以怎样做来扩大自己的势力,最后达到三足鼎立的格局。但是当庞统知道隆中对的内容之后,却十分不屑,完全看不起,为何庞统会是这样的反应?刘备三顾茅庐之后,终于见到了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