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孙皓本来是明君,为什么后来成了亡国之君?

孙皓本来是明君,为什么后来成了亡国之君?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837 更新时间:2024/1/18 22:05:49

历史上明君不在少数,但是昏君同样也不在少数,然而既是明君又是昏君的,要说起来其实也有不少,但是,既然是明君,又为何会变得昏庸不堪呢?三国时期东吴的孙皓就是这样一个人,前期孙皓可以用明君来形容,在历史上也很有作为,但是后来却成了亡国之君,成了魏国的俘虏,在此之后三国时代正式宣告结束。

《三国演义》中的吴后主孙皓暴虐无道惨害忠良,迷恋女色、穷兵黩武、宠信小人,凡历史上所有昏君身上该有的过错他占全了,完全就是个十足的混账玩意儿。然而读了《三国志》后,仔细琢磨,孙皓虽然是亡国之君不假,但似乎没有小说说的那样不堪,许多事情做的中规中矩,甚至比历史上的一些守成之君还要合格。因此,小编觉得有必要为他做做翻案文章,至于对与错,大家见仁见智好了。

首先,来看孙皓上位的历史背景。

东吴永安七年(264),东吴第三任君主孙休驾崩,三十岁的孙休英年早逝,遗命大臣濮阳兴、张布辅佐其子继位。史家对孙休的评价虽然远高过孙皓,但在选择继承人的事情上显然是私心作祟了。孙休死前一年蜀汉政权覆亡,鼎立的局面不复存在,以东吴一国之立对抗曹魏,明显是独木难支,孙休之子年幼,如何能担起领导江东民众对抗强敌的重任?

“国有长君社稷之福”,值此国家危急存亡之秋,濮阳兴、张布二人决定迎立23岁的孙皓为君。孙皓是孙权废太子孙和之子,晚年孙权昏庸武断,与早年的英明神武可谓判若两人。立了孙和为太子,又对另一个儿子孙霸宠溺异常,酿成南鲁党争,结果孙霸赐死、孙和被废,动摇国本,只能算做半截子英雄。

濮阳兴与张布推举孙皓继位,也算是出于公心,只是令所有人始料未及的是,屁股在龙椅上还没有坐热的孙皓,果断出手诛除了拥立自己的权臣濮阳兴与张布。不管后人对孙皓此举讥为过河拆桥、卸磨杀驴,事实是孙皓一举改变了自孙权死后皇权旁落的政治格局,政由己出,使东吴避免了出现曹魏政权为权臣司马氏篡夺的情形。如果听凭濮阳兴、张布摆布,东吴政权说不好就得易主了。

孙皓亲政后立即为父亲孙和平反昭雪。在与孙霸政争时,太子孙和一直得到以陆逊朱据等江东大族的拥戴,孙皓这样做,就是为了重新获得江东土著政治势力对自己的支持。紧接着,孙皓出台了一系列新政,“恤士民,开仓廪,振贫乏,科出官女以配无妻,禽兽扰于苑者皆放之。”完全是一派中兴明君的气象。

与蜀后主刘禅相比,孙皓完全就是有为名君了。只是阿斗也有自己的长处,他知道自己的斤两,庸是庸了点,但贵在不折腾。孙皓能力是比阿斗强,但没有强对地方,把一手好牌浪费了。

孙吴统治者出身寒门,在据有江东迫不得已与陆、顾等江东大族合作,孙皓在地位未稳的时候利用地方实力派打压权臣,等到杀了濮阳兴、张布二人后,开始有意打压江东大族政治势力就成了必然。想要打鬼就得借重钟馗,孙皓新立,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在朝堂上形成自己的政治班底,因此无奈只得提拔重用母亲何氏家族与身边的宦官为爪牙。

一般讲来,小人不得志则已,一旦得志便猖狂,佞幸小人尤其如此。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孙皓破格提拔三个娘舅为列侯,骤然大富大贵的何家兄弟骄横跋扈、欺压良善,天下百姓恨之入骨,以至于民间传言说:孙皓早就死了,现在当皇帝的是何家的儿子。

孙皓重用身边的“黄门小人”,给予他们一定的军政权力。重用宦官,正是考虑到他们出身低微、卑贱,只能全心全意地依附皇权,为自己巩固统治而服务;给予他们适当的权力,是为了他们更好的充当自己的耳目,打击迫害政治异己,方便聚敛财富,满足他的骄奢淫欲。

为此,孙皓重拾孙权时期成立的,专司检举揭发和监督儒学士人的“校事”制度,“纵吏言事”。又别出心裁成立了名为“弹曲”的监察机构,“专纠司不法,于是爱恶相攻,互相谤告”。孙皓这样做虽然加强了皇权,但却酿成了“听讼失理、狱以贿成”的恶劣后果,同时也惹得治下臣严厉抨击,民心尽失。

无论“校曹”还是“弹曲”,都不能改变其巧立名目“纵吏言事”的本质,那些出身低微的小黄门虽然便于驱使,但大多都不识大体,得势后滥用职权公报私仇。引来士大夫阶层的强烈批评,孙皓为了平息民愤,有时也假惺惺处置一二佞幸近臣塞责,让这些奴才知道有所收敛,但终究还是姑息纵容多于约束管制。

孙皓另外一个为史家诟病的事情就是力排众议,固执己见的迁都。孙皓决定迁都武昌并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做出的决定,当时,蜀汉灭亡,西部边防压力大增,迁都首先是出于军事上的考虑。直到今天,避敌锋芒、设置大面积的战略纵深仍不失为国防良策。

孙皓迁都无可厚非,只是做为亡国之君,所有的锅必须由他来背是了。至于说滥杀无辜、荒淫无道,哪个君王不如此?说孙皓轻佻果躁、果于杀戮、刚愎自用,孙坚、孙策、孙权、孙休莫不如此,这是孙氏基因的问题,不能怪孙皓一人。

蜀汉政权灭亡后,趁着司马氏篡魏后政权不稳固,益州地方动荡的良机,江东政权如果政治清明、加强武备,万众一心,完全有能力对晋一战。可惜孙皓辜负了十几年大好时光,最终成了可怜可悲的亡国之君,为后人所笑。

嗟乎,家天下者闻未有不亡之国!换成其他人,东吴也难逃覆亡的结局。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宋朝时期的“鬼市”是什么?为何会让欧阳修惊出一身冷汗?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华夏历史

    在我国历史上上,经济最为繁荣的时代便是宋朝了。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除了宋朝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阶段外,还打破了原来唐朝固有的访市制度,不再实行宵禁。在这些政策的放松下,促进了宋朝时期的繁荣和兴盛。而在这个基础上,宋朝开始大规模的出现了“鬼市”。什么是“鬼市&rd

  • 朱元璋上联老子天下第一,大臣对出下联后为何被处死?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华夏历史

    朱元璋的传奇经历,很多人也都是有所了解的,他从一个普普通通的放牛娃,成为一代开国之君,纵观整个历史,也就只有他一个人了。成功之后的朱元璋,自然堪称妥妥的人生赢家,而他有一次说了一个上联“老子天下第一”,然而却在一位大臣对出下联之后,把这个大臣给杀了。大臣到底说了些什么,为什么

  • 赵云是杂牌将军为什么还那么受欢迎?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华夏历史

    赵云也算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人物了,说他复杂并不是因为他的心思很复杂,赵云用一个忠字就可以概括了,但是很多人还是觉得,赵云不仅是忠义,可以说在很多人眼中,赵云是三国时期最完美的一个人。然而完美的赵云却还有一个外号叫做杂牌将军。这个杂牌将军又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赵云都是杂牌将军了,却还是有那么多人都喜欢他?

  • 刘备为了拉拢荆州士族,才将李严立为托孤重臣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华夏历史

    很多人不理解,刘备在白帝城托孤时为什么除了诸葛亮以外,还把李严立为托孤重臣,感觉李严此前的存在感并不是很高。有人解读说这是因为刘备为了限制诸葛亮,不过李严的实力就算他成了托孤大臣也很难同诸葛亮抗衡,实际上刘备这样做是为了能够拉拢荆州的士族,他看中的是李严背后的力量。可能还有不少朋友对荆州士族的情况不

  • 典韦是谁介绍给曹操的?是夏侯惇还是曹操自己发掘的?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华夏历史

    说到典韦其实大家也知道的这个人是多么的厉害,给典韦一个战神的封号真的不会太有争议,但是这些也都不是问题,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是话说这个典韦这么厉害那么到底是谁介绍给曹操的呢?当时曹操不是非常的喜欢搞什么推荐,唯才是举吗?下面我们不妨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在正史中,典韦本是张邈部司马赵宠的部下。

  • 夏朝真的是被商灭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华夏历史

    一直以来,夏桀残暴不堪,被商汤所灭,商汤灭夏之后建立了商朝,这就是我们了解到的一些关于夏朝灭亡和商朝建立的历史。但是却一直有人怀疑这件事情的真实性,认为夏朝灭亡的真相并非是商汤灭夏这么简单,认为夏朝根本不是商汤所灭,而是另有原因。那么这些怀疑是否有依据,夏朝究竟是如何灭亡的呢?让人困惑的是,殷墟出土

  • 祁山有着什么特殊之处?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三国演义相信很多朋友们都看过了,诸葛亮为了能够匡扶汉室,可以说是费劲了心机。在演义当中,诸葛亮可以说是忠于蜀汉,屡次建言献策。先是帮着刘备征伐四方,占据了西蜀巴中地区,之后又北伐到了中原地区,并且留下了诸葛亮六出祁山的故事。一说到祁山,大家似乎都没什么印象,好像这个地方只是出现在了三国的故事当中。那

  • 清末麻城冤案事件始末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华夏历史

    说到麻城冤案想必大家都有一点点耳闻,但是具体的还是不了解,这可不是什么现代案件,而且清朝末期的时候的一件案件,也被誉为是什么几大冤案之一,那么这个麻城冤案到底是个什么情况呢?又有什么故事可言呢?下面就着这些问题我们继续分析揭秘看看吧!看看这个麻城冤案的结局是什么吧。麻城冤案是雍正帝在位时期的一宗特大

  • 商朝的社会是怎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华夏历史

    说起商朝,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了,这是我国历史上目前具有记载的第二个朝代,同时也是我国第一个有直接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的王朝,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到前10世纪中叶。距今已经有3000多年的商朝的社会是一个怎样的社会呢?那么接下来小编就带着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吧。夏朝诸侯国商部落首领商汤率诸侯国于鸣条之战灭

  • 曹操问西瓜甜不甜,三个小妾是怎么回答的为什么都被杀了?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华夏历史

    民间流传着很多有关曹操的故事,而其中很大一部分都在塑造一个奸邪叵测的人物形象,就比如说曹操曾经用一个西瓜问自己的几个小妾,这个西瓜甜不甜,但是不管她们怎么回答,最终都被曹操杀了,这是怎么回事?这个故事虽然有纰漏,因为曹操的时期还根本见不到西瓜,那是唐朝初年才传入中国的。但是这个故事又究竟想告诉人们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