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雍正皇帝有多勤政?在位13年功劳不输康乾

雍正皇帝有多勤政?在位13年功劳不输康乾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1037 更新时间:2024/1/16 17:51:50

康乾盛世中,往往雍正皇帝被提及的最少,恐怕这也和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在位时间有关。康熙皇帝和雍正皇帝在位时间都超过了60年,是清朝掌权时间最长的两位皇帝,而雍正在位仅有13年,相比之下自然会被忽视一些。不过雍正皇帝虽然掌权时间短,但在各方面的功劳一点都不小,甚至完全不输康乾。雍正皇帝不只是勤政,而且还十分有头脑,这才将清朝又推向了一个高峰。

“自古圣贤为治,皆尚实政,最恶虚名。”这是雍正登基以来的对臣下提出的最大警惕和对底线的交代。进入雍正时代,之所以政绩卓著,与他在位13年间的务实思想密不可分,甚至堪称其治理大清13年间最大的软实力,配合勤政外,将帝国的吏治引向了风清气正。

苦口婆心屡次对臣下进行“务实”教导,尤为痛恨欺诈之人。

雍正二年(1724年),福建巡抚黄国材有折奏称“实力奉行”,雍正看了很满意,批道:“全在此四字”。并延伸说:“此四字乃皇考四十余年谆谆教诲者,愿与卿等共勉之。”不久他给江苏巡抚张楷下发谕旨说:“为官要有所作为,惟以实心行实政,重公忘私,将国事如身事办理。”更对安徽按察使祖秉圭直言训导“做实在好官。”

雍正谦虚谨慎一直是他制定治国安邦行政用人措施的重要作风。他对臣下坦诚说说:“朕之神仙伎俩,不过据汝等所奏,评公办理。”因此,他反复告诫百官务必据实上奏言事,万万不可隐饰。登基的第二年,新任江西布政使常德寿陛见,雍正帝面训:“你到江西要实心任事,洁已奉公,一毫不欺,凡事据实奏闻。"这种务实思维一直延伸到雍正整个时期。

江南崇明水师总兵林秀奏报地方米价,雍正帝在折上叮嘱他:“一切奏陈,务宜据实无隐,不可丝毫虚饰,以蹈欺蔽之咎。"在广西巡抚郭珙的一件奏折上雍正帝批示:“凡所奏地方事宜,务一字不欺不隐为要,一些粉饰含糊不得。”“切记之,事情无论巨细,但务一据实不隐,朕方可倚赖不疑。"这里有一点须注意的是,雍正帝与频繁出巡的康熙、乾隆帝截然不同,他在位期间极少离开京师,这样,他要获得地方吏治民生的实情,就更需要臣工如实奏报。如果所获信息失真,必将引发严重后果。

雍正鼓励官员秉公直陈,报喜更要报忧。翰林院检讨孙嘉淦屡上条陈,直言君过时弊,甚至弹劾皇亲,雍正帝“服其胆”,谕九卿说:“朕即位以来,孙嘉淦每事陈奏直言极谏,朕不惟不加怒,反而加恩,汝等臣工当以为法。”《朱批谕旨》雍正三年五月,署川陕总督岳钟琪将地方少雨情形奏报,雍正帝夸赞道:“凡地方事情,皆如此据实不加丝毫隐饰方合朕意。朕所望内外大臣者,即此一真字耳。”

雍正洞察实际,力反“名实兼收”,严斥“虚诈”、“迎合”,对臣下的汇报自称“只可信一半”,直言痛恨“地棍“、”土豪“。

雍正严行整饬当时官场流行的所谓“名实兼收”的恶习。他指出:“今之居官者,钓誉以为名,肥家以为实,而云名实兼收。”“所谓名者,官爵也;所谓实者,货财也。”这种巧于名实兼收的官僚最为可恶。他们“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善于钻营,巧于仕宦,既捞到了实惠,又博得了美名。相反,那些“朴实无华,敦尚实治”的官员却备受压抑和排挤。针对这种吏治败坏的状况,雍正提出以“民歌舆颂”为名,以“奉公尽职”为实的新的名实观,谕示百官:“若外沽美名,别立名色,暗中巧取,断乎不可。”

雍正警告文武诸臣切莫“矫廉”。对此时时敲打。有的官员为迎合雍正之意,故作“廉洁”姿态,竟连正常的俸禄也不收取。对此,雍正很不以为然,指出:“诸凡总期尔合于公慎而已,朕未有令尔等地方大吏至于困苦之心”,“未有枵腹从事之理,但不欺隐于分外贪取,即为可嘉耳!"表明雍正讨厌那种矫枉过正不切实际的做法。雍正同时认为,那种操守虽清,但“若保全贪官污吏以博长厚之名,纵容地棍土豪以沽安静之誉,此大有害于人心吏治者也。沽名邀誉,乃居官之大患。”这种分析真可谓入木三分。

此外他对内外臣工坦言警告:“朕生平最憎虚诈二字。“当时官场陋习,直省文武大臣凡初到任,必极言地方情形如何废弛,及过数月,则必奏风习已如何整顿,以示“政绩”。对这类奏报,雍正帝称“朕览之厌矣”,并毫不客气地指出“只可信一半”。雍正四年七月,巡台御史索琳上折,说台地官兵操练精益求精,可保海疆万载升平,看了这一言过其实的奏报,雍正帝警告说:“凡事务实为要,粉饰、迎合、颂赞、套文陋习,万不可法”。

虚假不实的奏报,在有关雨雪水旱农业收成的奏章中尤其突出。雍正四年夏,甘肃大旱,七月一场小雨过后,巡抚石文焯奏称“可望丰收,此皆我皇上敬天勤民之所致”。雍正帝看了很不耐烦,批道:“经此一旱,何得可望丰收?似此粉饰之过言,朕实厌观。”针对河道总督朱藻浮夸不实的雨雪情况奏报,仅在雍正十一年一、二月间就有三次朱批斥责:“微雪耳,何必如此过言夸张。”“览汝此奏,雨雪之景未必十分沾足,况亦不广,何用如此夸张,汝每多此虚浮之奏,朕甚不取焉。一处不实,则事事难以为信也。”“观汝不知根本实理,惟在枝叶虚浮边作活计!”

对历来存在着欺上瞒下的文字把戏,对此雍正帝常常严切警告。

雍正二年,河南巡抚石文焯奏报灭蝗事宜,说:“据各属员报告,各已扑灭十之八九。”雍正察觉到此语不实,不是石文焯欺君,就是石被属员所欺,遂批复道:“尔等或可受属员之欺诳,懵然不觉。朕君临天下,若遇欺诳之语亦漫无察觉,其如万几何?此等陋习洗涤净尽方好。“为杜绝官场上的欺瞒互骗,雍正帝反复提醒内外大员,要躬亲办事,不可轻信属员下手。

雍正三年秋,湖北沔阳遭受水灾,巡抚法敏设厂施赈,雍正帝指示他:“此等事只要勤实办理,万不可听信属员下役之欺隐。“清朝刑罚,多比照旧案,书吏在稽查档案时,往往从私利出发,或断章取义,或避重就轻。为此,雍正帝谕令刑部衙门,一切“稿案”由司员“亲自主稿”,不得假手书吏,致滋弊端。

雍正四年六月十六日,雍正帝在勤政殿召见文武大员,训谕说:今查每议事件并不合情理,究其原因,盖因议事班中各怀私心,自己不言,而反谓从公议论。为彻底改变这种“彼此观望”的劣习,雍正帝将议事大臣分为三班,遇事分头酌议,各拟意见,这样“不但不致互相推诿,而且亦能出其主见",使朝臣失去附和机会。雍正帝同时力反官场流行的八面讨好、圆滑世故的乡愿习气,指出此实为“国家之大蠢,妨政败俗莫此为甚。”

雍正尤其反对迎合自己心思。山东兖州知府吴关杰曾奉御笔谕旨,先是“悬挂堂中,朝夕瞻仰”,后来,又找工匠把谕训刻在府衙大堂的屏门上。他不无讨好地奏报说,如此“时凛天颜于咫尺,勿忘圣训于须臾,触目惊心,甚为有益。”并请皇上命令各省官员一律在衙门屏门上刊刻谕旨。雍正帝当即给吴关杰泼了一瓢冷水,教训他:你本不是超群之才,料理好你分内的事就足可以了,“此等迎和之举皆不必”,“此等多事,朕皆不喜”。”

雍正七年,有御史李元直具折陈奏:“窃谓诸臣有牢不可破之陋习,曰迎合,曰畏葸。皇上以为可,无一人敢言其不可也;皇上以为不可,无一人敢言其可也。”“是非得失,置之不论;功名富贵,苟且自全。以此任事,于国何补!”并进而直言此种陋习“六部莫不然也”。雍正帝赞赏李元直“真实任事”,认为他言中了朝臣不实心任事的要害,把他召入内廷,面赐荔枝,勉励他“嗣后仍尽言毋惧”。当时陋习除迎合还有应付,雍正帝曾严厉斥责“内外衙门于奉到事件若不过行一文书,出一告示,徒托空文,竟不见诸实事”的浮泛作风。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臣工自称“庸陋”、“愚昧”,往往被看作是谦恭的美德,雍正却认为这是官员虚伪不实诿过卸责之空文。雍正五年,安徽巡抚徐本上折,内有“臣深觉见识愚昧”一语,雍正帝在愚昧”二字旁批道:“此二字,朕深恶之,非由衷之言也。”雍正七年十二月,陕西巡抚武格奏复日前呈报得雪日期迟延之缘由,说:“臣等愚昧,实难辞咎。”雍正帝用朱笔将“愚昧”二字划去,怒加训斥:“朕深恶此等虚诈之俗谈!若将汝等愚昧之人用为严疆督抚,则朕之愚昧又何如也?但用一诚实好,似此空文何必!"在工部尚书夸岱的一件奏折上,雍正帝批道:“明系不尽心办事,何得以‘才识庸陋’一句巧诈之词推卸!”正是雍正出色的情商和务实的实现,在十三年的治理上,扮演着重要的承前后作用,在整个清代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清朝赔了多少白银?历史上清政府究竟赔给列强多少钱?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华夏历史

    读到清朝的历史,尤其是清朝末期,简直就是一部血泪的“赔钱”史,清政府因为战斗力的原因,一直被列强欺压,而打败了之后,列强又要求签订不平等条约,这一签就签了很多的条约,而基本上每一个条约都要清政府赔偿列强很多的白银,一次给不完还要连本带息偿还。那么,清政府签订了这些条约,究竟赔

  • 为什么说曹魏爱人妻,东吴控萝莉,蜀汉全是基?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华夏历史

    经常会有人用一些很有特点的词语或者句子来概括历史上的某一段时期,而三国时期,是公认的,改编题材最多的一个时期,各种小说、游戏、影视层出不穷。而通过这些作品,有人总结出了一些结论,有一条就是叫做“曹魏爱人妻,东吴控萝莉,蜀汉全是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1.曹魏爱人妻首先来说说

  • 慈禧喜欢扮演观音?慈禧为什么有这种爱好?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华夏历史

    其实要说慈禧喜欢扮演观音,乍一听的确是一个难以理解的爱好,但是就和雍正皇帝特别喜欢让宫廷画师给自己画像一样,还不仅仅是那种端庄的帝王画像,他非常喜欢在画里扮演各种不同的人物,还身处不同的朝代,而慈禧扮演观音,其实就和今天的“cosplay”很相似,这样说,就更加容易理解了。那

  • 关羽致命弱点导致荆州失守,刘备同样难辞其咎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华夏历史

    关羽大意失荆州,被当做是蜀汉由盛转衰的重要转折点。赤壁之战吴蜀联盟击败曹操大军,此后刘备率先占领荆州五郡,成为最大赢家。不过南郡是刘备此前向孙权借来的,等到归还之时刘备却把长沙和桂阳两郡还给了孙权。虽然看似刘备还多还了一个郡,但在当时,长沙和桂阳加起来也没有一个南郡重要,所以此后孙权也是记恨于心。2

  • 蔡京是怎么死的?蔡京为什么会被饿死?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华夏历史

    读过《水浒传》的话,那么一定对蔡京这个名字不感到陌生,他在书中是一个奸相的形象,任何与他沾边的事情,没有一件是好的。而民间又有俗语,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像蔡京这样作恶多端的人,最终会不会遭到报应呢?事实上,蔡京还真的没有得到善终,他最后竟然是被饿死的。蔡京究竟为何会饿死呢?北宋末期奸臣蔡京,曾经拥有天

  • 弘时怎么死的?弘时被削宗籍是怎么回事?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华夏历史

    弘时是雍正皇帝的第三个儿子,乾隆帝的哥哥。不过弘时最后的下场却是被削除宗籍,导致犹豫而死,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弘时的两个哥哥全部早夭,按理来说太子之位应该就会落在弘时身上,但雍正皇帝把弘时过继给了雍正的弟弟允禩,弘时竟然如此不得宠。实际上弘时年少十分调皮,但能让皇帝做到废长立幼这个地步肯定也还有其他

  • 刘禅是真的傻吗?为什么能统治蜀汉几十年?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华夏历史

    刘禅,一直被看做是历史上最出名的“傻子”,还有人猜测会不会是因为刘备以前把他摔过一次摔傻了。最能说明刘禅傻的一件事,莫过于“乐不思蜀”了,但是却也有人认为,刘禅所有的傻,其实都是装出来的,毕竟在司马昭手底下,如果不傻一点的话,怎么可能能活命?刘禅其实都

  • 如果没有李治,武则天能成为皇帝吗?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华夏历史

    武则天之所以能够成为皇帝,成为历史上唯一一个女帝,靠的不可能只是她自己一个人的能力,还有其他的助力,比如李治。如果不是李治对武则天的爱慕,武则天进入感业寺之后还能把她接回宫里,对她宠爱,封为皇后,给她大权,那武则天可能也不会走到最后一步。那么,如果武则天的人生当中没有了李治,那她还能不能成为皇帝呢?

  • 和珅到底多有钱?和珅的资产究竟有多少?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华夏历史

    很多人都知道和珅很有钱,乾隆还在世的时候,对于和珅的贪污行为,一直都是知情的,但是乾隆没有阻止他,因为和珅其实还是一直都在为乾隆办事的,他需要这样的人。但是后来嘉庆继位之后,直接就杀了和珅,抄家,而抄家的时候,发现和珅的家业简直是令人震惊。那么和珅究竟是有多有钱?和珅到底有多少家产呢?清朝(后金)1

  • 宋徽宗被熬成灯油了吗?宋徽宗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华夏历史

    说到宋徽宗,那可是历史上一个非常厉害的“文艺范”的皇帝,他的各种艺术成就是相当的高,比如说书画,他自创了瘦金体,至今仍旧是很多书法爱好者很喜爱的一种字体,他自己的很多画作也都是经典作品,尤其是在他的主持下由天才少年王希孟完成的《千里江山图》更是有名。不过宋徽宗经历的靖康之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