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朝光时亨光处长时怎么坑死崇祯的?

明朝光时亨光处长时怎么坑死崇祯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2688 更新时间:2024/1/18 22:53:53

说到明朝到了崇祯的手上好像其实就真的就是气数已尽了,有的人说是崇祯的锅,有的人说历史长河要淹没明朝,但是不管是什么原因崇祯的也还是非常有争议的,话说明朝有一位叫光时亨光处长,他呢就是典型的想明朝不好过的人,可以说是把崇祯给坑死了,那么这个说法到底是什么情况呢?下面跟随小编来揭秘看看!

01

公元1644年,农历甲申年,明崇祯十七年。

这是一个天崩地坼,山河巨变的动荡时代。

外有满清虎视眈眈,内有“流贼”攻城略地。《明史》称“溃烂而莫可救”,两百七十多年的大明王朝已经进入生命倒计时。

是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称帝,建国号“大顺”。一个新政权的成立意味着敲响旧政权的“丧钟”。

从飘忽不定的“流贼”到建立政权,从无政治主张的农民到明确“争天下”的集团,李自成已经向崇祯亮明了“掘墓人”身份。

崇祯十七年二月,李自成开始渡过黄河进攻山西,所向披靡,官民迎降。下一个目标十分明确:将革命进行到底!进京赶考去!

摆在崇祯面前有两条路:一是死守京师,号召天下兵马“勤王”,不成功则成仁;二是南迁,做战略性转移,迁都南京,重振旗鼓再图一战。

无论是崇祯,还是群臣,其实内心都很明白,第一个方案无异于痴人说梦。

继崇祯十六年(1643年),“农民军克星”孙传庭潼关兵败身亡后,最后一支“听指挥,能打仗”的明军主力已经不存在了。

分镇各地的左良玉刘泽清、吴三桂等将领虽然掌握有兵马,但朝廷实际上已指挥不动,他们已经成了各怀鬼胎,有奶就是娘的地方军阀,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和后路。

后来的事实发展也证明了这一点。李自成逼近北京时,山东总兵刘泽清公然拒不奉诏出兵,反而说:“天下变,山东不为他人有耳!”后来,清军一南下,他立即投降。

与死守北京的方案相比,“南迁”方案显然更具可行性。

明朝实行“两京”体制,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南京作为留都,保留了全套的中央国家机构。平时看起来是安排闲职官员的清闲之地,若一旦北京有失,就可以发挥政权“备份”作用。

而且,南京所处的南直隶所辖区域相当于现在上海、江苏、安徽,是大明帝国最富庶繁荣的地区,赋税居全国之冠。

黄仁宇在《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一书中估算:“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税率要高于其他地区通行税率的五六倍。南直隶松江府3个县的田赋加在一起与整个广东省持平,而广东省有75个县、1个州。”

此外,在长江流域及江南地区,还有大量明军,仅盘踞武昌的左良玉部就达20万人。

一句话,“南迁”有钱、有粮、有兵,有现成的政府班子,如果不能东山再起,最不济也可划江而治,保住半壁江山,不至于亡国亡天下。

02

“南迁”虽然好,对于崇祯而言,却隐含着一个巨大的道德风险。

堂堂一国之君,大明天子,竟然弃都城而逃,丧师失地,置黎民于水火,而且很可能一去不回,如南宋一样偏安一隅。这既需要痛下决心,更需要群臣的配合,给个理由先,给个台阶下。纵观中国历史,正常的表演程序应该如下:

群臣进谏:“形势危急!奔跑吧,皇上!”

皇帝大义凛然:“不走,天子守国门,国君死社稷!”

群臣再次进谏:“有一种失败叫占领,有一种胜利叫撤退。奔跑不是逃跑,是为了拯救国家和苍生!”

皇帝若有所思:“这真的不是逃跑?而是利国利民的战略转移?”

群臣反复进谏:“绝对是。如果不是,黑锅我们背,就说陛下是被我们蒙蔽南迁的--说好去郊游,结果一下游到南京了。”

皇帝面露喜色:“那就别磨叽了,咔咔的赶紧走啊!”

这是正常的剧本,可悲的是,崇祯朝的群众演员从来不按剧本来演,反而像陈佩斯一样抢正面人物的戏。

明朝末年,文官集团已经彻底沦为“精致利己主义”群体,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

无论是东林党与阉党,还是浙党、楚党与齐党,大家都只看立场站队,不问是非对错,挥舞着“道德”与“正义”的大棒互相攻讦。不少人一开口就是“民族大义”“国家兴亡”“仁义道德”,实际却是为一己一小团体的私利,更没有人愿意为皇帝背黑锅。

比如,面对辽东后金(清)、国内李自成“两线作战”被拖垮的困境,明廷务实的选择是“攘外先安内”,与后金和谈,集中精力先对内。

但每次一准备和谈,群臣都像打了鸡血一样群情激奋:和谈就是“汉奸卖国贼”,宁愿大明不长草,也要收复辽东半岛!

但真要派人上辽东前线担任蓟辽督师时,这些人又怂了。

03

对于南迁,两三年前,崇祯其实就动过念头,并让阁臣们研究,但因各种因素影响,未能决断。

1644年二月,山西陷落,李自成兵锋已近京畿。火烧眉毛之际,左谕德李明睿、都御史李邦华、户部尚书倪元璐等一批人先后上疏南迁。

崇祯很动心,绕着宫殿边读奏疏边考虑南迁。《明史》记载:“帝得疏意动,绕殿行,且读且叹,将行其言。”

但是,在崇祯召集的御前会议上,一个官职仅七品的“处级干部”却拍案而起,“大义凛然”地痛斥这种逃跑主义、投降主义行为,认为扰乱了大明人心,应当杀李明睿以安天下。

他叫光时亨,安徽桐城人,时任兵科给事中。虽然品级很低,但“光处长”官微言不轻,因为他代表了明朝最具杀伤力的“言官”群体。

明朝官制中,负责“谏言、监察”六科给事中虽然品级很低,但权力很大,从监督六部百官到政务运行,甚至有权“封驳”奏章。

最重要的是,他们牢牢掌握大明舆论话语权,占据着道德制高点,骂人是本职工作,骂的人级别越高越有成就感,皇帝越恼羞成怒越证明我敢于“舍身以诤”,越容易青史留名。

尤其到了明末,言官群体往往以“诤谏”为名谋取政治资本,或者挥舞着“道德”的大棒冲锋在党争第一线。皇帝如果惩罚“喷子”只会让其一举成名,自己反而落个不能纳谏的恶名。

因此,“光处长”的发言把崇祯逼到了死角。不仅没给皇帝找台阶,反而把梯子抽了。

进入三月,李自成就快到北京了。李邦华等又提出了一个退而求其次的方案,即:崇祯不跑,送太子到南京监国,以免被一锅端。

关键时刻,“光处长”又站了出来,一脚把大明最后的星火彻底踩灭。《明史纪事本末》等记载:“兵科给事中光时亨大声曰:‘奉太子往南,诸臣意欲何为?将欲为唐肃宗灵武故事乎?’”

唐肃宗李亨是唐玄宗李隆基第三子,安史之乱爆发,李隆基西逃入蜀。马嵬坡之变后,李亨北上朔方军大本营灵武(今宁夏灵武),直接登基继位,尊李隆基为“太上皇”。后李隆基被迎回长安,完全丧失权力,实际上被软禁起来,父子相互防备,玄宗郁郁而终。

光时亨这一招太狠,直接点中崇祯死穴:“你不怕你儿子到了南京直接抢班夺权?”同时,还恶狠狠地捅了南迁派一刀:“你们南迁是想迎立新君,用心险恶!”

崇祯彻底无路可走,唯有向群臣表示:“国君死社稷,正也,朕志定矣。”

通俗地说,谁也不准跑,那就大家抱着一块死吧!

04

崇祯君无戏言,吊死煤山,殉国大明。

被光时亨痛斥为“投降派”的李邦华自杀殉国,死前题词于阁门:“堂堂丈夫,圣贤为徒,忠孝大节,之死靡他。”

令人大跌眼镜的是,痛斥别人不爱国的光时亨不仅没有殉国,反而极可能投降了李自成。

后来,安徽桐城籍文人和地方史纷纷给光时亨叫屈,称其性刚直,绝对没有投降,而是自杀未遂被尼姑救了,遂南下投奔南明。但这种出自老乡的文章,形象越高大越有“洗地”嫌疑。

在诸多史料中,散落着大量“光处长”的生动故事。《甲申传信录》记载,光时亨投降后继续干老本行,被李自成任命为“兵谏议”。

最精彩的是,他写信给在南方的儿子:“诸葛兄弟,分仕三国;伍员父子,亦事两朝。我以受恩大顺,汝等可改姓赵,仍当勉力读书,以无负南朝科第也。”

余每次读史于此都不禁感叹,“光处长”真是大明朝精致利己主义者中的极品,善于从天下大势的缝隙中,寻找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空间。

明末清初,政治形势云诡波谲。崇祯吊死煤山后,中国大地上同时并列四个政权,北方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关外东北的满清政权,南方的南明弘光朝廷,还有西面四川的张献忠大西政权,你方唱罢我登台,谁主浮沉一时很难看清。

“光处长”的精明之处在于多方下注,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面:自己投降李自成继续做官,教育自己的儿子改名换姓,在南明朝廷中谋个一官半职,不管谁上台,光氏一族都是赢家。

05

“诸臣误我。”

“文臣个个可杀!”

“朕非亡国之君,诸臣尽亡国之臣尔!”

据史书记载,崇祯最后的岁月对臣下充满怨恨,估计“光处长”在这份咒怨名单里排名靠前。

后来,光时亨南下投奔了南明弘光政权,结果被马士英弹劾论罪,最终被斩首,罪名是“力阻南迁,致使先帝殒命社稷”。

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哪怕你打着“爱国”的旗号。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历史上武则天是怎么搞定唐高宗自己称帝的?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我们今天一起来看看历史上的武则天,说到武则天那是非常厉害,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登上皇位当皇帝的人,在当时武则天的贡献也还是很大的,不过,不得不说,当时的武则天确实有本事,武则天最开始是一个很小的官职,没有任何的地位,但是,李治上位后便不同了。李治对武则天是百依百顺,最后,武则天又是怎

  • 历史上的武则天李世民和李治三者真正的关系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说到武则天小编相信很多人都是知道的,武则天是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对当时社会的贡献还是很大的,当然了,武则天作为一位女皇帝上位当上皇帝也是颠覆了人们的想象。那么,自古,说到武则天就要提到李世民还有李治了。这三人的关系就像一根线一样,剪不断理还乱,我们今天就一起来说说历史上武则天是怎么当上皇帝,他们三

  • 为什么魏延可以守住汉中,姜维刚接手就丢了?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三国时期,刘备自称“汉中王”,并且派遣魏延镇守汉中,魏延不负众望,在守城期间,汉中可以说是固若金汤,这个兵家必争之地,在魏延的保护下谁也没能夺走。可是,后期换了一个姜维来镇守汉中,刚刚接手一个月的时间,汉中就丢了,实在是让人大跌眼镜。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魏延和姜维难道实力差距

  • 秦朝末年揭竿起义,为什么感觉只有楚国在战斗?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我们知道,秦朝末年伴随着的是农民起义,而后推翻秦朝的却是原本的楚国人项羽,此后就进入楚汉争霸的阶段,这么看来,好像在原本被灭掉的六国中,只有楚国在出力,其余六国都不见了。那么,事实究竟是怎样的呢,为何其余五国都不见踪影?楚国灭掉秦国的时候,其他五国的人都在干什么呢?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这种误解的产生

  • 耶稣时代如果对应中国的话,那么中国当时应该是什么时代?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说到世间走这个事情也还是很有说法的,因为中国的和国王的其实都不是一样的,当然了也还是有契机可以研究的,最近反正也有网友问了,如果耶稣时代换算的话,那么换算成中国的时代,中国应该是什么时代呢?下面我们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来揭秘看看吧!我们今天所使用的公历纪元,就是以传说中耶稣的生年为公历元年。今天是201

  • 吕布唯一头疼的人是不是张飞?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说到三国时期的吕布吧大家也知道这个人到底有多么的厉害,号称飞将,而且后来的情况大家也看到了,什么演义里面吕布完全就是一个人能打遍天下无敌手了,那么有的人要问了,有没有人让吕布是头疼的呢?其实这个也还是有的,这个人其实就是张飞了,到底有多么的头疼下面跟随小编来揭秘看看!历史上吕布以勇武闻名,号称&ld

  • 汉初三杰分别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很多人都听说过“汉初三杰”的名号,指的就是秦朝末年跟随刘邦出谋划策、领兵打仗的人中的三位最杰出的人,张良、萧何和韩信。然而,这三人虽然同为汉初三杰,可是各自的结局却可以说是天差地别,三个人有三种不同的结局。那么,他们三个人的结局分别是什么?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距呢?到底是什么

  • 历史上的武则天是怎么死的?武则天的无字碑牌到底有哪些含义?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说到武则天小编相信很多人都是知道的,武则天是当时唐朝史上的一位女皇帝,在位期间贡献还是很大的,因为武则天在位的时间正好是一个过渡阶段,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当时的唐朝经济一派和谐,老百姓安居乐业,武则天上位后,废唐立周,因为当时的武则天希望自己重新建立一个新的朝代,自己独掌大权。其实,武则天实

  • 武则天死后谁继承了皇位?武则天为什么又把皇位还给了李氏?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当时的武则天非常的厉害,说到武则天那关于武则天的话题是讲不完的,因为,武则天确实算的上是非常厉害的人了,当时武则天很有心机,一部一部的按照自己的计划办事,最终如愿以偿的登上了皇位,那么,当时武则天是把唐朝改为了周国,因为武则天想自己重新建立一个朝代自己独霸天下,但是,为什么最后武则天还是把皇位传给了

  • 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是什么?为何诸葛亮没有听他的?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魏延是三国时期蜀汉刘备手下的一员大将,多次立下战功,也深得刘备的器重。诸葛亮北伐的时候,魏延也会跟随而去,他也曾经给诸葛亮出过计策,就是“子午谷奇谋”,只不过这个计划听起来较为冒险,万一不成,则后果难料。有人认为,这是诸葛亮不采用这条计谋的原因,但事实上并不完全。那么,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