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宁古塔有多恐怖

宁古塔有多恐怖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2571 更新时间:2024/2/12 1:39:00

说到宁古塔,不知道的人可能以为这是一座塔,但其实这并不是一座塔,而是一个地名。宁古塔在如今的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长汀镇古城村。现在当地还有一个宁古塔将军旧址宁古塔历史化博物馆。宁古塔也不是一座监狱,流放过去的人,就是在当地生活,但是却是奴隶身份,日子过的很惨的。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要蹲到监狱里。宁古塔也不是专门流放女犯人的地方,男人,女人,老人,小孩,官员,文人,罪犯,只要皇帝乐意,统统都可以流放到宁古塔。为什么宁古塔会成为流放犯人之地?宁古塔到底有什么可怕的?为什么会被人称为“人间地狱”?今天我们来好好聊一聊。

1、为什么宁古塔这么可怕?

1.1、首先,宁古塔在当时是苦寒之地,环境恶劣,还有大片未开发的原始部落

流放,作为一种刑罚,必然是让你去吃苦的,不可能把你流放到一个经济发达之地。早起的时候,朝廷流放犯人选择的都是南蛮之地,但是到了清朝的时候,南方已经被完全开发,成为经济发达之地,自然不适合流放。

那清朝就选择了自己的老家,龙兴之地东北。宁古塔位于东北边陲,但也不是最北边。这个地方,方圆百里都是深山老林,人迹罕至,生活的都是野蛮的原始部落。直到康熙年间的时候,才设立了宁古塔将军,附近有8个原始部落投诚过来。

宁古塔的自然环境有多么恶劣,当时有个文人吴兆骞,因为科考舞弊案,被流放到宁古塔,他在给其母的信中写道:

宁古寒苦天下所无,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风如雷鸣电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阴雨接连,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尽冻。雪才到地即成坚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

透过这段描述,我仿佛就能看到东北老林子里,白茫茫一片,冰天雪地的景象。

1.2、其次,流放宁古塔,路途遥远,着枷锁、脚镣走3000里的路,途中就是一大折磨

在清朝,可没有咱们现在的现代化交通工具,即便是有马车,一个犯人,也没有资格去坐,全凭两个大脚板子走。而且还是戴着枷锁、脚镣。路上还不一定能吃饱,睡好。

你想想,你走3000里,差大爷们也陪你走3000里,哪个心里没有怨气,这一走就是小半年,新娶的老婆放家里也不放心啊。

所以,这一路上,被当差的吆来喝去,随意折磨是有的事。能坚持走完这3000里路的都不是一般人,一般人走到半路就挂了,除非你家里有矿,给当差的喂饱,你这一路上也许会舒服点。

也许会有人抬杠说:“北京到牡丹江哪里有3000里,明明是1422里”。大哥,你走的是高速,当年可都是泥泞小路,不都得绕圈嘛。另外,也没人规定,流放的一定是从北京出发,也有可能是从广东出发。

1.3、再次,宁古塔的这种可怕,也少不了文人刻意渲染

被流放到宁古塔的不乏一些文人,这些文人一大特长就是会写文章。因为受尽了路途中的苦,又到了一个完全不适应的环境下。为了让其他人知道,自己确实在这里受了很大的罪,就用文章极力来描述宁古塔的可怕。

比如被流放过去的明末文人家祯,他在《研堂见闻杂录》写道:“宁古塔,在辽东极北,去京七、八千里。其地重冰积雪,非复世界,中国人亦无至其地者。

比如清朝方拱乾曾说:“人说黄泉路,若到了宁古塔,便有十个黄泉也不怕了!这个人就很聪明,拿宁古塔和黄泉路对比。说宁古塔你不知道,但是黄泉路哪个老百姓会不知道。两相对比,更突出了宁古塔的可怕。

宁古塔真的这么不堪吗?其实也不是了。那里有很多的宝贝,人参、鹿茸、貂皮,在当时一抓一把,只不过在当时来说没人懂得去开发。

2、被流放过去的人,在当地都干什么

关于流放宁古塔,一般人只知道前半句话“流放宁古塔,永世不得入关”,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有后半句“与披甲人为奴”。

也就是说,去给披甲人当奴隶。那么,这个披甲人到底是什么人呢?

披甲人,在满清社会属于最下等的人,一般是清朝的俘虏和俘虏的后代,他们被安排在东北,负责开发满清的龙兴之地。你想想,本身披甲人就是最下等的人,给最下等的人当奴隶,那还有活路吗?

有没有活路,得看你有没有本事。在当时,能在宁古塔舒舒服服的活下去的,有两种人,一种是文化人,一种是手艺人。

位于边陲的宁古塔,还属于半开化之地。对文化和手艺的渴求是很旺盛的,所以,文化人和手艺人,来到宁古塔一般都会高看一眼,甚至高薪聘请,担任教科文卫方面的专家领导。

比如上面提到的诗人吴兆谦,来到宁古塔以后,被当地人请去当教书先生,因为文采出众,后来被官府的人挖了去当幕僚。在宁古塔生活20年后,吴兆谦临死前甚至还有点怀念那里的生活。

比如绍兴人越,因为犯事被流放到宁古塔,他和老婆两个人一起去了。因为杨越会做绍兴小吃,就在当地做了一些卖,没想到大受欢迎,后来生意越做越大,钱也越来越多,有钱能使鬼推磨,夫妻俩人在宁古塔没受一点罪,反而成了人上人。

当然,如果你没文化、没技术、没手艺,那么不好意思,最重的体力活在等着你,修路,开荒,挖矿,当牛马一样的使唤。吃的差,住的差,基本就是没有房子住,随便搭个茅草房就已经很不错了。

所以,你看,不要再说什么读书无用论了,有文化,到哪里都能吃得开。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熊出没95集有鬼是真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最近很多人也都在说这个熊出没的时期,话说在看到这个95集的时候,感觉到了非常的疑惑,那就是有人说了,这个熊出没95集里面好像有这个鬼了,那么这个说法到底对不对呢?到底是什么情况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1、熊出没95集有鬼是真的吗并不是真的,这个熊出没95集里面并没有鬼哦,全都是假的,我们要相

  • 宋美龄临终前说我一生对不起三个男人,分别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说起宋美龄,相信大家对这个名字不会很陌生了。宋美龄于2003年去世,享年106岁。有人说,宋美龄在临终之前说过:“我一生当中对不起三个男人”。虽然说这句话说没说没有任何记载和出处,不过我们通过回忆宋美龄的医生,不难发现她对不起的三个男人。而且这三个人都是近代历史上的大人物,一

  • 金字塔是伪造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在2021年的春节晚会上,有一个备受全国人所关注的节目,就是流落在日本的天龙山石窟佛头顺利归国。这是在2020年期间第100件归国的文物,见证了中国太多的历史变迁。人类文明的产生与发展,在整个地球文明的演进过程中,只是占据了很短的一段时间。而在其中诞生了众多优秀的文明文化,给人类历史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 初七不出门初八不回家是什么意思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很多朋友都对“初七不出门,初八不回家”这句话感到困惑,因为初七是上班的日子怎么可能不出门呢?其实在古代的确有这种说法,不过本质还是一种迷信思想,这明显已经不适用于现代了。古时候并没有科学一说,加上中国面积辽阔,各地都有不同的风俗和习惯,所以各种说法层出不穷。那这次正好借此机会

  • 桃符的作用是除灾避邪还是祈福求子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可能现在很多年轻人已经不知道桃符是什么了。在最早的时候,古人会把门神的画像或者名字写在桃木板上,希望可以压邪驱鬼。喜欢看僵尸片的朋友应该知道,驱鬼的道士用的都是桃木剑,实际上便是这个道理。桃符的历史非常悠久,到了现代桃符依然没有衰落,但人们已经不会把桃木板挂在家门口,而是将桃符做的比较小巧,可以随时

  • 埃及出土一座五千年前啤酒厂,什么样子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2021年2月13日,根据买联社的报道,这座5000年前的啤酒厂的地点在阿拜多斯古代墓地,距离首都开罗以西边450公里。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秘书长穆斯塔法·瓦齐里说,啤酒厂历史可追溯至那尔迈国王统治时期。那尔迈据信在公元前3150年至公元前2613年的“第一王朝时期”初期统一埃

  • 中国最后一个原始部落翁丁发生火灾是怎么回事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说到翁丁村,这是我国最后一个原始部落,村民的生活,习性等等都保持着非常原始的状态,有着独特的文化特色。翁丁村位于云南沧源佤族自治县勐角民族乡,2021年2曰14日下午5点40分,翁丁村老寨发生火灾,经过全力施救后已得到了初步控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翁丁村的火灾几乎将整个村落华为灰烬,不得不说这非常的

  • 初五禁忌有哪些,初五风俗一览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其实很多人并不愿意来到初五这天,因为到了初五说明已是春节假期的末尾。那在古代,初五也有不少传统风俗,可能现在多数年轻人已不再了解,但还是会有小伙伴好奇。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感叹,春节年味一年比一年淡,实际上这根我们所处的环境条件有很大关系,真要寻找年味那还是因为有各种风俗,才让春节变的不一样。那下面就来

  • 正月初三又被称为什么,小元旦还是小年朝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其实在古代,人们会非常重视正月初三这一天,正月初三是天庆节,宋朝时期官员还有五天的假期。初三的习俗也比较多,对我国传统文化有一定了解的朋友应该知道,那大家都很好奇,初三到底是被称为小元旦还是小年朝呢?想了解的话就不要错过下文了。这次就帮各位简单介绍下有关初三的习俗传统,当然现在生活条件和环境都和古代

  • 初四吃什么有讲究吗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大年初四这一天是有什么禁忌呢?其实全国各地对于春节期间的习俗、传统都不同,所以某个习俗不一定全国都适用,大家最好还是问问家里的长辈。那比较统一的说法是,在初四这一天有“迎灶神”的传统,灶王爷在古代颇受百姓尊崇,但到了现代似乎已经很少被提到了,特别是在城市里。那有关初四的一些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