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十三陵为何只有朱棣的墓碑有字

明十三陵为何只有朱棣的墓碑有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118 更新时间:2024/2/11 12:20:59

明十三陵作为明朝时期大部分皇帝的陵园,在历史上也是有着很重要的地位的,明朝共有十三位皇帝都埋在这里,而去过明十三陵的人都会发现,这里除了朱棣的墓碑上面有字之外,其他的十二位皇帝的墓碑上面都是空的,都是“无字碑”。而说起无字碑最出名的还是武则天了,那为什么这十二位皇帝都要给自己建立一个无字碑呢?下面就让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1、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是明朝迁都北京后13位皇帝陵墓的皇家陵寝的总称,依次建有:长陵(明成祖,朱棣,永乐)、献陵(明仁宗,朱高炽,洪熙)、景陵(明宣宗,朱瞻基,宣德)、裕陵(明英宗,朱祁镇,天顺,正统)、茂陵(明宪宗,朱见深,成化)、泰陵(明孝宗,朱佑樘,弘治)、康陵(明武宗,朱厚照,正德)、永陵(世宗,朱厚熜,嘉靖)、昭陵(明穆宗,朱载垕,隆庆)、定陵(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庆陵(明光宗,朱常洛,泰昌)、德陵(明熹宗,朱由校,天)、思陵(明毅宗,朱由检,崇祯)。

去过十三陵的人都知道,在这十三陵中,只有明成祖朱棣的石碑上有碑文,其余十二个皆是无字。

所谓“人死位大”,在古代,稍微有点地位的人物,死后都会有人帮其修一段赞扬的墓志铭,作为一生的概括和子孙的怀念。那么皇帝作为古代的最高统治者,为何死后没有给自己留下千古赞誉的墓志铭呢?难道是因为后世子孙感觉朱棣功绩较大,自己执政时没什么业绩,不够资格立碑文吗?又或者是感觉自己功高德厚,已经无法用文字形容了吗?真实的原因完全不是这个哈!

2、被接受最多的原因大致有2种

《帝陵图说》里明太祖朱元璋曾说:“皇陵碑记,都是大臣们的粉饰之文,不能教育后世子孙。”

朱老板这一批评,使翰林院的学士们再不敢写皇帝的碑文了。后来,写碑文的任务,便落在皇帝的继任者肩上。所以孝陵(太祖)碑文是成祖朱棣亲撰,而长陵(成祖)的碑文,是明仁宗朱高炽亲撰。但明仁宗以后各碑,为何皇帝不写了呢?

据史料记载,明十三陵从第二陵开始后的六陵,开始都没立碑,补立的六块碑是嘉靖年间用六年时间做成的。嘉靖十五年(1536年)建成后,当时礼部尚书严嵩曾请世宗撰写七碑文,按祖训嘉靖皇帝也应该写,但当时嘉靖皇帝沉迷于声色,又一心想“炼丹成仙”,政治都不想管了,更别说动脑筋写碑记了,所以对此丝毫不感兴趣,直到去世也没写出一篇来,因此这六块碑一直没有碑文。以后的皇帝看到祖宗碑上没有碑文,再立碑时也就空下来不写了。

另外一种说法是,这些皇帝的做法是效仿武则天。

武则天是一个聪明的人,“无字碑”不写自己的任何功与过,是非全凭后人去评论,这是最好的办法。实际上,自明朝中期以后,皇帝很少勤于政治,多爱好术士、女色、玩乐,他们所谓的“功德”已经不能直言了,因而这些皇帝干脆不写了。这些皇帝们知道自己有可以肯定的地方,但同时肯定也有应该否定的地方。他们知道自己的一生人们会有各种各样的评价,碑文写得好坏都是难事。

因此才决定立“无字碑”,功过是非由后世评说。遥想大明王朝初期是多么的霸气,文臣武将无数,国力强盛,军事武器发达,经济空前繁荣,出现了郑和下西洋,编《永乐大典》等许多壮举,威震海内外。可惜朱老板的后世子孙不够争气,在明成祖朱棣后,皇帝不能励精图治,致使奸臣当道,明王朝也跟着慢慢衰落,最后走向灭亡!

虽说皇帝碑文多数会夸张,但是如果一个皇帝连夸张的勇气都没有,那么他一定是不称职的,试问一个不称职的皇帝如何励精图治?

不管历史真实的原因如何,碑文虽无字,自古以来的评价却从未断过,正如朱元璋说的那样,自己夸自己是没有意义的,经得起群众和历史的评论才是一代明君!历史总是以小见大,这一现象也从侧面反应了明朝灭亡的必然,也许在几百年前,早已有人看到了明朝的灭亡之路。

3、明十三陵的由来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于南京,死后葬于南京钟山之阳称“明孝陵”。第二帝朱允炆(建文帝)因其叔父朱棣以“靖难”(为皇帝解除危难)为名发兵打到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终。有人说出家当了和尚,总之是下落不明(这在明朝历史上是一个悬案),所以没有陵墓。

第七帝朱祁钰,因其兄英宗皇帝朱祁镇被瓦剌所俘,宫中无主,在太后和大臣的旨意下即了帝位。后英宗被放回,在心腹党羽的策划下,搞了一场“夺门之变”,英宗复辟,又坐了皇帝。

朱祁钰被害死,英宗不承认他是皇帝,将其在天寿山区域内修建的陵墓也给捣毁了。而以“王”的身份将他葬于北京西郊玉泉山。这样,明朝十六帝有两位葬在别处,一位下落不明,其余十三位都葬在天寿山,所以称“明十三陵”。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中国近代武术大师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说起武术,不仅仅能够强身健体,同时还能防御敌人的进攻。武术这门技术最初是运用在古代军事中的,是一种技术,之后得到了传承。习武的人都是以“制止侵袭”为技术导向和引领这修习者进入认识人与自然、社会客观规律的传统武化方式,是人类物质文明的导向和保障,是当代传统武学艺术的一种展示。在

  • 古代有女子参加科举考试吗,她们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著名艺术下严凤英在1959年所主演的古装黄梅戏《女驸马》相信有不少的老一辈人都有看过。在这部戏当中,湖北襄阳道台的女儿冯素贞为了拯救恋人李兆廷,女扮男装,进京赶考,最终考上状元,成就了一段美满姻缘。戏剧里面有一段唱词,几乎家喻户晓:“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皇榜中状元。中状元,着红袍,帽插宫

  • 马来之虎的宝藏在哪里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山下奉文,这是二战期间日本陆军的一名将军,是日本东南亚战区的司令官,被称之为“马来之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犯下了滔天的罪行。在二战中,山下奉文率日本迅速攻占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为了讨好日本天皇,为自己的政治前途铺平道路,他在占领地搜刮大量不义之财,所以积敛了大

  • 阿波丸号的黄金去哪了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1945年4月1日夜晚11点30分,位于福建平潭牛山岛的外海,伴随着几声惊天巨响,以及一连串的爆炸和火光,一艘轮船以及船上的2009名乘客仅仅只在3分钟的时间里便迅速的沉入到了海底。这便是日本远洋邮轮“阿波丸”,它被美军潜水艇“皇后鱼”号3发鱼雷命中。

  • 夏朝是古印度文明吗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在《史记·夏本纪》中讲到“太史公曰:禹为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后氏”。夏朝开国者的氏称就是夏后氏,跟先秦时期的姓氏崇拜是有所不同的。夏后氏是上古黄帝的嫡系,黄帝一统中原,后人继承了中原正统也算是合情合理的。按照我们的认知来讲,夏朝共传14代,17后,延续时间约471

  • 汉代王陵发现古代火锅鼎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火锅作为一种美食,可以说深受很多人的喜爱,尤其是在冬天,热腾腾的火锅总会引起人的食欲,有些人即便是炎热的夏天也很喜欢吃火锅。而关于火锅的历史,很多人也非常好奇,而就在最近,在一座汉朝时期的王陵中发现了古代的火锅鼎,将我们现在所知道的火锅的历史又往前面推了三四百年,那火锅究竟有着怎样的历史呢?下面就让

  • 百里玄策原型人物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随着《风起霓裳》的热播,让很多观众知道裴行俭正是百里守约的原型人物。那在游戏中,百里守约还有个弟弟名叫百里玄策,这位百里玄策是否有对应的原型呢?其实了解唐朝历史的朋友应该很快能猜到,唐朝正好有一位叫玄策的人物,而且十分出名,他有着“一人灭一国”的传奇事迹。下面就和大家介绍下百

  • 历史上著名的虎父犬子,为何一代不如一代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人们经常会说“虎父无犬子”,意思就是说,如果父亲做的很好,那他的孩子一定也不会差,甚至还会有一些青出于蓝的例子,但历史上却并不都是这样,护虎父犬子的情况也不在少数,父亲做的非常好,但是儿子却做的很差,甚至是比平庸还要更差,究竟有哪些人呢?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下面就让小编

  • 古代王爷的工资从哪来的,为什么能养那么多人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在我国古代,历朝历代都有不少王爷,他们或许是皇帝的兄弟,也可能是太子的兄弟,而受到很多电视剧的影响,很多人认为,这些王爷每天又不需要工作,但是还有一个王府,王府里面还有不少仆人工作,他们的工钱都是从王爷手里出的,但这些王爷自己的钱又是从哪来的,为什么他能养得起那么多人呢?今天就让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看

  • 为什么女娲会是一条蛇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在中国神话中,伏羲和女娲被认为是福佑社稷之正神,也是创造人类的始祖,拥有崇高的地位。传说八卦便是由伏羲创造出来的,古人对于伏羲和女娲的形象创作比较的特殊,从唐朝的《伏羲女娲图》中可以发现,女娲和伏羲都是人首蛇身,这令很多人好奇,为什么他们会有蛇的部分呢?这就要说到蛇在母系社会中所代表的含义了。下面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