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差一票成为普通话的是四川话还是粤语?这一票当时又是谁投的呢?

差一票成为普通话的是四川话还是粤语?这一票当时又是谁投的呢?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2213 更新时间:2024/1/14 20:41:48

说到这个普通话其实大家也都知道,非常的实用,如果不是普通话的推广的话,估计现在我们去那个地方玩玩什么的都不方便,方言之间差距比较大听不到太难受了,所以普通话的推广还是比较好的。大家也都知道现在的北京官话是比较接近普通话的,话说以前在选普通话的时候,是有其他方言差一票成了普通话的,那么到底是哪一个呢?又是谁投了这关键的一票呢?这个问题也比较有意思,下面我们继续来分析揭秘看看!

差一票成为普通话的是其他方言的说法是谣言,是彻彻底底的谣言!

1912年民国建立,次年即成立大会准备选定国语,但其实,当时民国政府所讨论的“国语大会”根本就没有考虑要选哪种语言或方言为国语,而是约定成俗统一共识以北京话(老北京话,溥仪审判视频上说得那种,东北口语重的)为基础,然后再来考虑“定音”,即意味着与会者们也有另一个共识,就是想把北京话改造成另一种语言,而不是要选哪种方言直白点说,就是想恢复一些“古韵味”,也就是入声、尖团声、清浊音等古汉语的独有特点。

正是因为这样,才会考虑到一些方言但他们要的是这些方言的元素,而不是直接置换。

在这两个预设规则的框架内,大会确认:

1、 以老北京话为基础 ;

2、再从全国各地的所有方言或个别方面中选出部带有古汉语元素的字、词用来替换老北京话中的所对应字词;

3、对于这种做法,民国政府将之定义为“国语读音统一”。

大会结束后,由“读音统一委员会”整理所选定的字词,糅合北京话并录制了“国音”,实为北京话+南京官话(注:主要是取南京话的入声、平翘、前后鼻、尖团区分等古汉语元素,粤语根本没有“出现”过),以及从全国各地的方言中挑出来的各种字、词这日后也成为了两年后它失败的深层次原因,因为“老国音”是“边用边造”的,每一个字的定音都常常引起争议,从而使推行进程深陷泥潭、效果也大打折扣,随着国内军阀混战,“老国音”就此退出了历史舞台。而代之以纯北京话为国语,这也是后来的国民政府退往台湾后与大陆一样选择北京话为“国语”的根本原因。

那么,到底是哪一种方言当初“差一票”成为国语呢?

国家图书馆珍藏的《国语周刊》(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编辑)第133、134两期(1934年4月14日、21日)连载了语言学家黎锦熙的文章《民二读音统一大会始末记》,详细介绍了民国二年制定国音和注音字母的过程。黎锦熙本人没有参加会议,但是与当时的许多与会者熟识,所以这篇文章内容翔实生动,真实地再现了会议的经过。

1912年(民国元年)12月由蔡元培任总长的教育部成立读音统一会筹备处,由吴敬恒(稚晖)人主任,并制定读音统一会章程8条。规定读音统一会的职责是为审定每一个字的标准读音,称为“国音”。每个字的音素定下来之后,还要制定相应的字母来代表每一个音素。读音统一会员,由教育部延聘若干(无定额);各省推举2人,由行政长官推举;蒙藏各1人,由在京蒙藏机关选派。此外华侨代表1人。会员的资格有一定的要求,必须具备下列四条之一:

1、精通音韵;

2、深通《小学》【注:古时称“文字学”为“小学”】;

3、通一种或两种以上外语;

4、谙多种方言(这一点太难为广东人了)。最后确定下来的成员一共80人(见附录完整名单),其中由教育部任命的有50人左右,其余为各省推举。虽然说各省最多推举2人,但是在教育部任命的会员当中以江浙为主,结果来自江苏的会员有17人,浙江9人,直隶7人,此外福建、广东、湖南各4人。

从比例来看,来自广东的会员只有4人而已,根本不可能左右会议结果。当时来自北方直隶省的著名语言学家王照(王照“官话合声字母”的发明人)对于会员构成非常不满,指出江浙人占25人之多,其中来自无锡的就有5人。经过激烈争论,最后决定会议实行一省一票制度,而不是每个会员一票。当时对于一省一票制度争论也很激烈,来自江苏的汪荣宝声称,“若每省一表决权,从此中国古书都废了。”王照反问:“此语做何解释?”汪不语,王照接着质问:“是否苏浙以外更无读书人?”北方会员坚决要求每省一票,威胁说如果通不过就自行解散推出会议。最后在教育部代部长董鸿炜(其时蔡元培因政见与袁世凯不同已经辞职)推动下,终于通过了一省一票制度。

这个一省一票的制度是解读会议结果的关键。

特别要再次强调的是,会议根本就不存在讨论以哪一个方言整体定为国语的情况,大家都是心照不宣、不约而同地以北京语音为“基础”,逐一审定每个汉字的“国音”。投票表决的内容主要是对某些有争议的字音,以多数票决定它的读音。

读音统一大会在1913年(民国2年)2月15日开幕,实到44人,来自江苏的吴敬恒得29票当选议长,王照仅得5票任副议长。以一省一票的原则,会议逐一审定了6500个字(另加600俗字、新字)的“国音”。当时为了记录定下来的“国音”,临时采用了一套注音符号系统。字音确定以后,下一个任务是核定音素,并且确定一套字母系统来表示音素。按照黎锦熙先生的记述,会议进行到这个地步出席者日渐稀少,但是对于“字母”问题几乎打起架来。当时字母提案颇多,但总结起来主要有三个方案:

1、偏旁派,仿照日本片假名,用音近之汉字,取其偏旁为字母;

2、符号派,主张另外制定一套符号系统;

3、罗马字母派。与会者多日争论僵持不下,结果浙江代表许寿裳等人以及与会的教育部职员周树人(鲁迅)提议,就使用在审定国音期间使用的“临时符号”为注音符号(《国语周刊》刊头上的符号就是这种“注音符号”)。这套符号是章炳麟所创,借用了古代篆字的形状,与前述三派无关,可称为“简单汉字派”。这套“注音字母”在大陆一直用到1958年《汉语拼音方案》正式公布时,至今台湾和部分海外华人依然在使用。

国音统一会议不是一个团结的大会,也算不上胜利的大会,但终于在5月22日闭幕,比预期的会期推迟了一周,由于会议期间争吵激烈,会议的议长吴敬恒在4月22日辞职,接任的王照也在5月7日后请了病假,临时由直隶的王璞主持会议。当时对于浊音和入声尤为激烈,江苏代表汪荣宝夸张地说:“南人若无浊音及入声,便过不得日子。”同样是江苏的代表、会议议长吴敬恒也语出惊人:“浊音字甚雄壮,乃中国之元气。德文浊音字多,故其国强;我国官话不用浊音,故若”。会议过程中,对有争议的字音,最终还是以一省一票原则的多数票决定“国音”。

所以说,在审定的这么多汉字中,也许有一些字及其读音是“差一票”通过的,但根不可能存在某一个方言直接被定为国语。

说完了,请不要再造谣传谣,谢谢。

附录:出席1913年【读音统一大会】80人名单(资料来源:《国语周刊》1934年4月14日第133期)

江苏17人:吴敬恒(稚晖)、陈懋治(仲平)、汪荣宝(衮甫)、顾实(铁僧)、华南奎、陆尔奎(炜士)、邢岛(瘦山)、杨曾诰(焕之)、董瑞椿(懋堂)、王X(云轩)、白振民(振民)、朱炎(炎之)、谢冰(仁冰)、胡雨人(郁人)、黄中疆(适园)、伍达(博纯)、朱孔彰(仲我,安徽代表)

浙江9人:胡以鲁(仰曾)、杜亚泉(伧父)、汪怡安(一厂)、马裕藻(幼渔)、钱稻孙(稻孙)、朱希祖(遇先)、刘X善(敬之)、许寿裳(季芾)、杨X(洁臣)、陈溶(子英)。

直隶8人:王照(小航)、王璞(蕴山)、马体乾(子良)、张x(仲苏)、王修德(新邦)、王仪型(式文,号希崎)、陈恩荣(哲甫)。

湖南4人:舒之鎏(贻上)、周明珂(芷佩)、李维藩(麓石)、陈遂意(文会)。

福建4人:卢戅章(X机)、蔡璋(子英)、林志煊、陈宗藩(莼衷)

广东4人:郑藻裳、罗赞勋(世芳)、陈廷骥、杨耀焜(华侨代表)

湖北3人:严正炜(彤甫)、陈曾(孝通)、李哲明(惺侨)。

四川3人:廖平(季平)、蒋言诗(志吾)、王锡恩(捷三,藏代表)

广西3人:汪鸾翔(巩庵)、蒙谟(警民)、朱资生。

山东2人:张重光(绍宜)、隋延瑞(辑五)。

山西2人:杜曜箕(星南)、兰承荣(向青)

河南2人:陈云路(子怡)、李元敷(午樵)。

陕西2人:李良材(桐轩)、高树基(培支)

甘肃2人:水梓(楚琴)、杨汉公(X泽)

安徽2人:洪逵(菱龄)、程良楷(子箴)

江西2人:高X南(瀚九)、徐秀钧。

奉天2人:李维桢(子栋)、张德纯(子文,回代表)。

吉林2人:乌泽声(谪生)、王树声(宇清)。

黑龙江2人:赵仲仁、刘澍田。

云南1人:夏瑞庚(小琅)。

贵州1人:姚华(茫父)

新疆1人:蒋举清

蒙古1人:汪海清(子瑞)

籍贯不明者1人:孙鸿哲

【南京临时参议院】

议长为林森,副议长为王正廷。

参议员(以下名单有出入,待考):

直隶:谷钟秀

奉天:吴景

河南:李搫、陈景南、丁廷謇、张启与、李载赓

山东:史泽咸、于洪起、陈命官、彭占元、刘星楠

山西:李素、刘懋赏、景耀月

陕西:赵世钰、张蔚森、马步云

湖南:彭允彝、刘彦、欧阳振声、覃振

湖北:田桐、刘道仁、胡秉柯、欧阳启勋、时功玖、张伯烈、刘成禺

安徽:胡绍斌、常恒芳、凌毅、范光启

江苏:杨廷栋、陈陶怡、凌文渊

江西:文群、汤漪、王有兰

浙江:王正廷、殷汝骊、黄群、陈毓川

福建:林森、潘祖彝、陈承泽

广东:钱树芬、金章、赵士北

广西:邓家彦、曾彦、刘崛、朱文邵

四川:黄树中、李肇甫、熊成章

云南:张耀曾、席聘臣、段宇清

贵州:文崇高、平刚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管仲改革和商鞅变法的区别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相信很多小伙伴都知道,管仲提出的这个改革对于齐国来说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对于齐国有很大的帮助。那么管仲改革和这个商鞅变法有什么样的异同呢?很多人都不懂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1、管仲改革简介管仲改革,又称管仲变法,是指春秋时期齐国国相管仲在齐国实施的一系列改革。管仲改革中&ldq

  •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谁提出来的什么意思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说到这个“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相比大家应该都比较熟悉吧?在学习历史知识的时候,就会讲到这个,清末洋务派的指导思想。那么这个思想是谁提出的呢?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是谁吧?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谁提出来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张之洞提出来的!“中

  • 曹操疑心重为什么那么信任夏侯惇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说到三国历史上曹操这个人,他可是出了名的疑心重,虽然经常会招揽一些非常有才之人,但是不会完全信任。但是唯独夏侯惇,曹操是完全信任的,而且据了解是可以直接进曹操房间的人!那么这是怎么回事呢?曹操和夏侯惇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呢?为什么曹操这么信任夏侯惇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1、曹操和夏侯惇什么关系

  • 忽必烈与努尔哈赤的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最近有人把这个忽必烈和努尔哈赤放在一起说了,很多人看名字好像有点差不多的意思,所以很多人也都在问这个努尔哈赤和忽必烈到底是什么关系,这个问题虽然看起来比较的小白,但是估计不知道的人还是比较多的,下面我们就简单仔细的分析看看!1、忽必烈与努尔哈赤的关系郑重提醒!忽必烈与努尔哈赤并无关系,很多人都在说他

  • 孛儿帖的第一个孩子是谁的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最近很多人也都在问这个孛儿帖的故事,话说很多人都知道这个孛儿帖当初好像是被掳走了的,而且掳走后再救回来的时候,就生下了一个孩子了,那么很多人要问了,这个孛儿帖的第一个孩子也就是被掳走了后生的那个孩子,到底是谁的孩子呢?这个问题也比较有意思了,下面我们可以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1、孛儿帖的第一个孩子是谁

  • 交子是什么意思,交子出现在哪个朝代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其实说到历史上的很多东西,相比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是什么,也有可能见都没见过。不过对于这个“交子”这个东西,应该是大家都不知道是什么吧?那么在历史上,这个叫“交子”的东西出现在哪一个朝代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1、交子是什么意思“交子&

  • 世人为什么喜欢项羽,而贬低刘邦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刘邦和项羽夺天下,虽然失败的是项羽,但后人还是给了项羽很多正面的评价,欣赏项羽的朋友也很多。反而是胜者刘邦,对他的评价往往会遭到贬低,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其中原因或许跟《史记》有关,因为《史记》中的刘邦手段比较的下三滥,和项羽有着很直观的对比。而且人们总是会对失败者抱有同情,何况项羽死的如此壮烈。长时

  • 古代船上为什么要养一只猫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说到这个古代一些习俗和风俗也还是比较多的,最近很多人比较感兴趣的就是这个古代船只的问题,话说古代船上面都会养一只猫,到了现在就成了舰猫了,那么这到底是为什么呢?难道是为了抓老鼠,或者说是还有其他的原因呢?对于这个问题下面我们继续来分析看看。古代大型船只上,猫可是标准配置。大家玩大航海4的游戏,就知道

  • 后唐皇帝李存勖为何受到拥戴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公元923年,李存勖定都洛阳,建立后唐政权。对历史有一定了解的朋友应该知道,五代十国是一段非常混乱的时期,当时出现了很多政权,但这些政权来的快去的也快,例如后唐仅仅存在了13年就被灭掉了。可能有人会问,这个后唐和我们熟知的唐朝有关系吗?今天就准备借此机会,跟大家讲讲后唐以及李存勖的故事,看看他们是如

  • 历史上曹操7个女儿嫁给一个人是真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相信很多小伙伴都知道,曹操在历史上是一个非常有野心的人,在一开始的时候,他还没有称霸一方,就已经将自己女儿的前途想好了,那就是为曹家做出应有的贡献,据了解,曹操一共有7个女儿,但是他竟然将7个女儿都嫁给了一个男人,这是真的吗?在历史上真的有这种事情发生吗?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1、曹操的7个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