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出师表》中贤臣和小人分别指的是谁?诸葛亮为什么不向刘禅明示?

《出师表》中贤臣和小人分别指的是谁?诸葛亮为什么不向刘禅明示?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4739 更新时间:2024/1/23 11:10:36

“亲贤臣,远小人”是诸葛亮《出师表》中非常著名的一句话,也是诸葛亮对刘禅最好的一句忠告。可惜刘禅并没有分辨贤臣和小人的能力,导致最后宠信黄皓,使得蜀汉内部开始出现分裂。很多人好奇为什么诸葛亮不向刘禅明示,谁是贤臣,谁是小人,诸葛亮也不是神,他哪知道黄皓日后会成为祸害。所以诸葛亮只能拿汉朝的人物做例子,只是刘禅悟性实在有限,始终没办法领悟诸葛亮真正的意思。

《出师表》作为诸葛亮为数不多的传世文章,以真挚、诚恳、富有见地而流传至今。从中,我们不仅能读到一位贤臣对君主的谏言、一位长辈对晚辈的教导,也能读到一代名相对天下大势的分析和思考。

我们都知道,诸葛亮生活在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而刘备、诸葛亮以汉室为正统,所以,在《出师表》中,诸葛亮也分析了汉朝衰亡的原因:“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这里的“先汉”即是西汉,“后汉”即是东汉。那么,诸葛亮这么说的原因是什么呢?

要弄懂这个问题,我们就必须先搞明白诸葛亮所说的“贤臣”和“小人”都是指的哪些人。

做为传统的士大夫知识分子,在诸葛亮看来,那些出身高贵,受到良好教育、品行高尚的士大夫们就是“贤臣”;相对的,那些出身低微、并非经过正常选拔途径上来的、只是凭借皇帝宠信而得势的人,便是“小人”。

具体到两汉,“贤臣”就是以诸葛亮为代表的士大夫阶层,“小人”则是以外戚和宦官为代表的“佞幸”之人。那么,同为天子,为什么东汉的皇帝就那么喜欢亲近“小人”呢?

两汉:“物极必反”效应

西汉初期,包括文帝、景帝时代,是“贤臣”最多的一段时期。此时,与高祖刘邦一同打天下的功臣众多,他们都是出身底层、通过建功立业而起家的“贤达之人”。因此,无论能力还是品德,都称得上是“贤臣”。对于国家,他们的责任心和荣誉感甚至超过了同时的皇帝(毕竟是自己打下的天下)。所以说,西汉的整个大趋势是向上走的。

至汉武帝时,高祖时期的功臣皆已故去,社会上的豪族尚未形成势力,故武帝可以从民间选拔各类人才为己所用。张汤桑弘羊就是其中的代表,特别是后者,更被武帝委以托孤重任。而且这部分人由于没有强大的社会背景,功名利禄皆来自于皇帝的赏识,故其对皇帝的忠诚度可谓“死命”。皇帝对他们也十分放心,所以君臣之情就显得其乐融融,给人一种“明君贤臣”的印象。

而东汉的两大“小人”之一的外戚,在此时也开始“抬头”。不过,幸运的是,西汉的外戚们,无论是品德还是能力,似乎要比后世的外戚强得多,甚至还有卫青霍去病这种凭外戚身份起家却能建功立业而流芳百世的“异类”。即便是争议颇多的霍光,乃至导致西汉灭亡的王莽,也绝非一无是处,最多算是“毁誉参半”。因此,在这一点上,西汉要“幸运”得多。

到了东汉,开国功臣和他们的后人都已故去了好几代,而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甚至有的还在襁褓之中,所以,“外戚辅政”渐渐成了惯例。但同时,由于这二者的利益并不完全一致,他们也存在冲突;特别是外戚经常会与成年后的皇帝产生权力上的冲突,这时候后者又会扶植宦官来对抗前者。如此循环,皇帝身边就常常显得“小人”环伺。

由于这两种人都不是通过正常的官员选拔途径取得权力,其治国理政的能力本就低下;并且其所代表的利益和目的都带有皇帝的“私人“性质,所以其行使权力的动机和出发点都是争权夺利,而非“治国平天下”。“德不配位”者成了“祸国殃民”之人,故东汉一朝的国家治理水平每况愈下。在士大夫看来,外戚和宦官便是其中的“罪魁祸首”。

其实,无论是外戚还是宦官,把他们定义为“小人”的都是士大夫。或者说,在东汉时,话语权掌握在士族知识分子手中。在这一点上,连皇帝也无可奈何。

士族的进击与皇帝的反抗

士族,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汉建立伊始。光武帝刘秀起家最早所依赖的正是老家南阳的几大豪族,而这些豪族也是士族的雏形。这些豪族与皇帝的关系,类似于“合伙人”或“投资人”。忌于这些人强大的势力和背景,皇帝不得不给予他们一部分特权。起初,这些特权只是经济上的,但后来经“察举制”由经济上的特权进而在官员选拔任用上也形成了强大的话语权,直至垄断了官员的选拔任用。由是掌握了政治、文化的话语权。他们的后代无一不是身居高位者,而这种地位的取得则是来自于出身而非皇帝的赏识。因此,对于皇权,他们很难说有多高的敬畏。

发展到后来,朝廷和地方遍布世家大族和他们的门生故吏,而他们也在皇权之外形成了一股势力,并且相对独立于皇权。这种现象必然会引起皇帝的不满。在这种情况下,皇帝如果不想被制约,便只能依靠身边的亲近之人,即外戚和宦官(准确地说,是只有宦官。因为宦官的生死荣辱皆取决于皇帝的个人好恶)。因此,东汉时外戚和宦官才会屡屡得势。

所以,东汉的皇帝并不是天然地喜欢“小人”,或者说,外戚和宦官并没有说的那么“坏”。更多时候,这是“皇权不振”带来的必然结果:士族门阀的壮大俨然成“尾大不掉”之势,与之而来的便是皇权的“萎靡”;为夺回权力,消除士族门阀的影响力,皇帝必然会找到自己的“代言人”。这时,以外戚和宦官为代表的“小人”就被推到了前台。

贤臣与小人:屁股决定脑袋

说了这么多,其实可以总结成一句话:贤臣和小人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当士族面对来自皇权的反抗时,会进一步强化自己“以天下为己任”的形象,表明自己的所作所为都是“为公”;而实际上,却是在与皇帝争夺政治权利,并且,他们将自己的行为都冠之以“天下”的名义,就使得皇帝所依靠的外戚和宦官的行为变成了“为私”(这也是为什么宦官被称为皇帝的“家臣”);加之掌握了话语权,后者在历史中便被还原为了“小人”。

但实际上,外戚和宦官并不天然与士族存在权力上的冲突,而是背后的皇权与士族存在冲突。因此,贤臣是否真的“贤”,小人是否真的“恶”,根本还是要看他们处的立场和代表的利益。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清朝时期的五刑分别指的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五刑是古代一种十分不人道的刑罚手段。五刑是由五行相克而生,早在夏朝时期便制定了初代的五刑条例,早期的五刑基本上都是要故意损伤人体的肌肤,痛苦程度或许生不如死。进入封建时期后,肉刑被汉景帝废除,新的五刑分别是笞、杖、徒、流、死,直到唐朝才得到进一步的完善。那到了清朝,五刑又发生了哪些变化呢?这次就为大

  • 商鞅立木的目的是什么,商鞅立木为什么要立木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华夏历史

    说到商鞅立木其实大家也应该知道的,话说其实主角就是商鞅了,那么有的人要问了,这个商鞅立木到底是为了什么呢?他想表达什么呢?其实这个也还是挺有说法的呀,所以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揭秘这个问题看看,到底是为了什么吧,感兴趣的网友不要错过了!商鞅立木的目的其实商鞅立木的目的很简单的,就是为了比较顺利的推行商鞅

  • 刘表曾将荆州让给刘备,刘备为什么不敢要?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华夏历史

    201年,刘备弃袁绍投奔刘表,刘表收留了刘备,但只是让他在新野驻扎,说明刘表此时对刘备还没有100%的放心。六年后,曹操征讨柳城,刘备劝说刘表起兵偷袭许都,但刘表并没有答应。事后刘表后知后觉,发现自己错过了一个天赐良机,这也让他对刘备放松了一些警惕。刘表占据荆州始终保持中立的态势,没有随意站队,所以

  • 揭秘凤雏和卧龙的师父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华夏历史

    说到卧龙和凤雏其实大家也应该知道的,这两个人是超级厉害的,只不过这个凤雏命很短,话说才出山没多久就命丧落凤坡了,但是这个诸葛亮的命运就要好很多了,也是划出了中国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不过死的时候年纪也不算大,可惜可惜了,那么有的人也问了,话说这个凤雏和诸葛亮这么厉害,那么他们的师傅都是谁呢?这还很有

  • 清军胸前的“兵”字和“勇”字有什么区别?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华夏历史

    我们在看清朝的影视剧时,会发现清军胸前有时候是“兵”字,有时候又是“勇”字,这个“勇”和“兵“究竟有什么区别呢?清朝正规军一般是由八旗军和绿营军组成,八旗军又有满汉蒙24支部队,但在称呼方面八旗军一般会称

  • 揭秘李建成在玄武门之变中败于李世民的几点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华夏历史

    说到玄武门之变其实大家也知道的这个事件还是挺著名的,而且对当时的唐朝的影响也是非常的大的,那么有的人要问了,其实当时玄武门之变这个李世民其实不强,但是李建成还是输给了李世民,那么有的人问了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下面就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分析揭秘看看吧!武德九年(626)六月的玄武门之变,秦王李世民成功击

  • 李世民当时怎么不把姓武的都杀掉?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华夏历史

    说到武则天其实大家也知道的,这个人也是挺厉害的,中国历史上正统的唯一女皇,但是帝位来得名不正言不顺的,其实当时李世民已经知道武性家族的人会对李家天下有威胁,那么就这么一个特需的情况,李世民为何不选择将姓武的都杀掉呢?其实这个也还是很有说法的,具体一起看看吧!问题中姓武的是指所有的武姓家族人员,那么李

  • 三四升米有多少斤?其实诸葛亮每日吃的并不少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华夏历史

    诸葛亮北伐期间,基本上军中所有事物都要一一向他汇报,而且诸葛亮每日进食和休息时间都很少,所以有人推测诸葛亮的死因是因为过度劳累所致。史书记载,当时诸葛亮每日食米三四升,司马懿还由此推测出诸葛亮命不久矣,那三四升究竟是有多少米呢?其实根据推算,诸葛亮每天吃的也不算很少,就和正常人的食量差不多,为什么司

  • 乾隆晚期贪腐为什么那么严重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华夏历史

    说到乾隆晚期其实大家也许也发现了,那就是话说当时的贪腐是真的好严重的,而且还是屡禁不止的那种的,那么有的网友也要问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难道是因为乾隆当时不作为?又或者说是有一些其他方面的原因?下面不妨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具体是怎么回事吧!清朝的贪腐弊案并非始于乾隆,其实,早在康熙晚年,官

  • 云南地区不算富有,军阀唐继尧是怎么养出号称国之精锐的滇军的?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华夏历史

    说到唐继尧其实很多网友都知道的,这个人是民国时期的大军阀,而且还养出了当时的国之精锐滇军,那么有的人要问了,其实云南地区不算富有的,当时是很穷的,那么这个唐继尧是怎么做到养出这么些号称国之精锐的滇军的呢?下面我们不妨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具体是怎么情况!“滇军”特指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