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古代史官都是怎样记录历史的?

古代史官都是怎样记录历史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1728 更新时间:2024/2/27 14:50:17

历史对于我们来说,早已经是不可触摸到的过去了,我们所能知道的,都是被写进史书里保留下来的事件。然而,历史虽然真实发生过,史书却是人为写下来的,其中的真真假假,或许我们仍旧难以辨别。那么,古时候的那些史官们,他们是如何写史的呢?古代的历史是如何被记录下来的,帝王与史官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

1.史官与帝王的关系

在中国历史上,设立史官,记录国家大政和帝王言行,是一种由来已久的制度和传统。

历代帝王对于史官们载言记事,都是字斟句酌,斤斤计较。至于"君举必书",却是有选择、有条件的。有了功绩,做了好事,当然要大书特书。就是没有功绩,没干好事,也要虚构一些载入史册;或者“假人之美,藉为私惠”;或者颠倒黑白,把坏事说成好事。总之,“自称我长,相谓彼短”,“略外别内,掩恶扬善”(刘知几:《史通》),凡是对自己有利的事,"必书"无疑;凡是对自己不利的事,万万不可见诸史册。

帝王们或多或少都会干一些坏事,那些贼臣逆子、淫君乱主,干的坏事就更多,但是干归干,举归举,要载入史册,传之后代,是绝对不允许的。"秽迹彰于一朝,恶名披于千载",有哪一个帝王愿意把自己的"秽迹"载入史册呢?所谓"君举必书",不过是一句假话。只有在古代史书作为宫廷秘籍,由太史负责的时候,史官有记载特权,皇帝是不能察看史官记载。

史官们对于“君举必书”的态度颇为认真。中国古代的史官有“秉笔直书”好传统,尤其是司马迁这样一个特殊的史官,成为后世史官竞相继承的品操和史德。他们都知道"史之为务,申以劝诫,树之风声","夫所谓直笔者,不掩恶,不虚美,书之有益于褒贬,不书无损于劝诫"(刘知几:《史通》)。因此,对帝王们的言行,随时都要记录下来,不管你"举"得对不对,都要"直书其事"。那怕把屠刀架在脖子上,也要说真话,不说假话。"宁为兰摧玉折,不为萧敷艾荣",绝对不能"兰艾相杂,朱紫不分"。

帝王和史官,一个要"自称我长"、"掩恶扬善",一个要"直书其事,不掩其瑕";一个要文过饰非,一个要"君举必书";一个要为自己树碑立传,一个要对后人"申以劝诫"。两种目的,两个标准,南辕北辙,形成两种力量的尖锐矛盾和较量。较量的结果,常常是权力压倒亢直者,屠刀强过笔杆子。在封建君主专制下,史官们屡遭厄难,原因就在这里。

2.史官怎样记载历史?

如何记载历史是史官的工作,而根本不是皇帝可能干预的了的,史官没有必要也没有义务要对皇帝负责,他只需要对事实负责,而皇帝更没有权力对史书进行修改。

正是为了保证这一点,古代史官并不是由皇帝任命,而是采取世袭制度的,就比如《史记》的作者司马迁,他的史官职务并不是由汉武帝封给他的,而是他由其父亲太史公那里世袭下来的。古代史官的世袭制保证了史官的人事权力不受执政者干预,史官成为了一个独立的系统处于王权控制范围之外,所以古代史官的地位是很高的。

据说当年曾经有一个人去投奔赵鞅子,赵鞅子因为有事就让那个人等了很久,后来赵鞅子见到那个人,问那个人会做什么?来人说,我没有什么本事,我只会每天跟着你,把你每天所做的丑事都记录下来。赵鞅子连忙为自己的失礼向这个人道歉,西洋楼怀疑这个人很有可能就是史官之类的人。

史官独立,当权者不能干涉史官的工作,但这并不表示当权者不会对秉笔直书的史官进行打击报复,事实是在相当一段时期史官文化独立恰恰是由无数史官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来加以捍卫的,除了我们刚才所提到的王允杀蔡邑之外,最为有名的则是“崔杼弑君”的故事,齐国的权臣崔杼弑杀了自己的君主齐庄公,齐太史直书“崔杼弑其君”,崔杼大怒,杀死了齐太史,齐太史的儿子复书“崔杼弑其君”,崔杼又杀之,齐太史的弟弟又写“崔杼弑其君”,崔杼又杀了他,最后齐太史的小弟弟接着写“崔杼弑其君”,崔杼终于无奈,只得放弃了。每每读到此处时,西洋楼都不觉的会泪流满面,以崔杼当时的势力连国君都能够杀死,但却不能迫使史官为其隐埋罪行,中国古代史官文化的可歌可泣由此可见一斑了。

3.李世民

但令人痛心的是这种情况最终没有能够保持下去,而破坏这一制度的罪魁祸首就是那个曾经被无数人称赞的一代贤君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因是在玄武门靠搞兵变上的台,所以对此事一直耿耿于怀,在他通过科举制度成功的使“天下英雄入吾扣中”以后,就对延续了几千年的史官独立制度进行了彻底的摧残。

首先是对初唐的历史进行了全面的篡改,随后是把史官纳入了皇帝的管理范畴,最后是规定官方修史,史书的记载与编修归官方负责,民间修史不在允许,自此以后中国所有的正史被强行纳入“国家主旋律”的指导之下。

从中国政治发展来看,史官独立制度被破坏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发展的必然,因为到了这个时期,封建君主的权力已经日益强大,他们已经不能在允许史官还如同司马迁一样对自己品头论足。但中国的历史也由此而变得沉重,因为我们已经很难在区分出什么才是真正的历史,就如同张正隆在《雪白血红》里面所写的那段:“历史是什么?历史就是个婊子,谁有权有势谁就可以弄她一下!”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清朝为什么要强制推行剃发令?剃发令差点害了清朝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清朝初期强制向整个国家推行剃发令,最重要的目的还是为了压制汉人反抗的心理,想让他们被同化,所以就都留满族男性的发型。不过在剃发令实施的初期遭到了大规模的反对,还让清政府一度放弃施行剃发令,但最后却有有人提出重新恢复剃发令,而且执行此次剃发的力度要残暴许多。这也是清政府比较鲁莽的一次举动,一旦处理不好

  • 许褚为什么杀许攸?这其实是曹操的阴谋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说到许褚和许攸不知道的人还以为这两个人是兄弟呢?但是其实并不是这样的,他们只是都魏臣而已,而且最后许褚竟然一刀把许攸给砍了,那么有的人要问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是有人指使还是说许褚本就想杀许攸呢?下面就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其实许攸被许褚杀小编觉得还是有很多原因的,并不是单纯的许褚看不惯,

  • 骷髅师中的“辛德勒”,为何会这样评价施伦堡?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最臭名昭彰的军队那毫无疑问的就是骷髅师了,骷髅师在这场战争中犯的屡屡罪行导致85%以上的俘虏人员被执行了死刑。但是在一个群体中,人不会所有的都是坏人,就在骷髅师中就出现了一位“辛德勒”,他凭借着自己的力量拯救了数千犹太人,他就是希莱姆的宠信&ldquo

  • 真实历史上华雄是被谁斩杀的?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三国演义》中的很多故事大家都是耳熟能详,而对于其中刻画出来的一些英雄形象,也都是印象深刻的。这其中,自然少不了后世尊崇的“关二爷”关羽。而在关于身上又有一件听上去威风凛凛的事件,那就是“温酒斩华雄”。不过,在真实的历史上,华雄虽然是被别人杀了,但却不

  • 春秋战国时期周朝国是如何衰落的?周天子地位什么时候被秦王取代?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其实周朝算是一个比较神器的朝代,作为周朝最高的权力象征,周朝国却在战国时期以后不断衰落,升至还被一些小国弱国给超越,究竟周朝国是如何走向衰落的呢?内斗严重和不思进取算是失败的最大原因。周武王灭商朝后,实行了分封制,可能他自己都没想到分封制到头来却害了自己的后世,很多人都奇怪为什么周朝不算全国统一,而

  • 太平天国前后封了多少王?其实说泛滥的没看前期了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说到“太平天国运动”还真的是搞得热热闹闹啊,但是大家也知道的那就是这个运动其实最后是失败了,有的人说其实就是因为当时这个运动的掌权者乱封王搞得鬼了,但是真的是这样吗?那么有的人也问了这太平天国前前后后一共封了多少王呢?其实仔细的分析发现封王也不是乱封的呀!具体的跟随小编来揭秘

  • 青州军才是曹操最厉害的部队?青州军来历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说到曹操最厉害的部队,可能大家第一个想到的会是虎豹骑。不过曹操还有一只部队,这支部队的特点是只效忠曹操一人,那就是青州军。青州军原本是青州黄巾军,但是后来直接无条件向曹操投降,并效忠于他,曹操又从中挑选出了30万壮年这才组成了青州军。可以说曹操早期能够快速成长起来,统一北方青州军功不可没。而且曹操去

  • 朱元璋一共杀死了多少开国功臣?最后只有四人活了下来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朱元璋算是一位毁誉参半的皇帝,对待大臣比较严格,但对百姓还是非常不错的。不过朱元璋在建立明朝后,除掉了不少开国功臣,最后只有四位幸免活了下来。其实朱元璋这样做,也是被逼得没办法,因为自己是底层出来的皇帝,别人想要杀他篡权几乎没什么顾虑,所以为了稳固自己的政权只能背信弃义。陪朱元璋打天下的34位元老级

  • 历史上一共有多少个"汉朝"?这十三个汉朝你都知道吗?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一说起“汉朝”,很多人的第一反应一定就是汉高祖刘邦所创立,一直延续到三国之前的西汉和东汉。的确,这个汉朝对于后来的历史影响非常深刻,在后来的历史上,我们都是“汉族人”,写“汉字”,穿“汉服”,这一切都与汉

  • 二战德军外围重兵为何不回防柏林?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大家都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极其惨烈的,德国在柏林战役的失败最终终结了第二吃世界大战的欧洲战场。据当时历史记载,在柏林战役开打的时候,柏林外围有着重兵把守,但是知道柏林战役的失败这支部队也没有回援柏林。那么这是为什么呢?现在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下吧。能否回援柏林,一要看能力,二要看意义。首先,我们看看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