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历史上清帝退位是谁草拟了逊位诏书?

历史上清帝退位是谁草拟了逊位诏书?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2279 更新时间:2023/12/21 18:24:08

我们都知道中国的历史是一部非常长远的历史,历史上的清朝是最后的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的毁灭则标志着中国封建史的结束,最后一个王朝清朝其实是一个非常腐朽的朝代,清朝的皇帝一个个也是非常的无能。我们都知道,清朝最后是以傅仪皇帝的退位而宣告清政府的结束,那么,在当时清帝退位是谁草拟了逊位诏书?具体的我们也一起来看看吧!

宣告退位时的溥仪和他的父亲摄政王载沣

最后一次上朝,隆裕生怕耽搁生变,对众臣说:“我们先办了这事……”

长大后,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一书中,用一个孩童的眼光回忆了这样一幕:有一天,在养心殿的东暖阁里,隆裕太后坐在靠南窗的炕上,用手绢擦眼,面前地上的红毡子垫上跪着一个粗胖的老头子,满脸泪痕。我坐在太后的右边,非常纳闷,不明白两个大人为什么哭。这时,殿里除了我们三个,别无他人。安静得很。胖老头很响地一边抽缩着鼻子。一边说话,说的什么我全不懂。后来我才知道,这个胖老头就是袁世凯。这是我看见袁世凯唯一的一次,也是袁世凯最后一次见太后。如果别人没有对我说错的话,那么正是在这次,袁世凯向隆裕太后直接提出了退位的问题。让小皇帝印象深刻的这一天是1912年1月16日。此时,南北方的议和已经接近完成,袁世凯只要劝退清朝的孤儿寡母,就可以做“中国第一、世界第二华盛顿”了。事实上,袁世凯无需多费口舌,他只稍微提及法兰西革命,隆裕就被“吓昏”了:“悔不随先帝早走,免遭这般惨局!再不同意共和,不同意逊位,恐日后我大清宗室皇族,荡然无存。”袁世凯大功告成,不想却又横生枝节,险些要了他一命。他从紫禁城出来,行至东华门时,险些被埋伏在此的两组刺客炸死。刺客掷出了用炼乳罐头做的炸弹,威力强大,杀伤卫士、行人二十余人,袁世凯的马车却侥幸躲过一劫。暗杀者很快被捕,不想却是一帮革命党。和谈中,革命党力劝袁世凯反正,却又下此狠手,到底为了什么?原来,革命党内部意见纷杂,被袁世凯多次镇压的北方革命党人与南方革命党人意见迥异,他们希望除掉袁世凯,进而拿下北京城,另起炉灶。如果那几个刺客把炸弹投得再准一点,中国不知又会有什么乱局。袁世凯借口东华门遇险事故,再不进宫,往后的御前会议,只剩下一班皇亲国戚。20日,南京临时政府正式向袁世凯提交了清帝退位优待条件。22日,隆裕召开御前会议,载泽、溥伟等宗社党成员仍竭力反对共和,他们撺掇隆裕用宫中金银作犒赏向乱党开战。隆裕回头问主管陆军的载涛,清廷兵力如何,载涛惶恐地说“奴才没有打过仗,不知道”。一贯谨慎懦弱的隆裕太后,这回却显示出少有的果断理性,她说:“胜了固然好,要是败了,连优待条件都没有,岂不是要亡国么?”26日,段祺瑞率北洋将领46人联名电奏,要求立定共和政体。当天,宗社党强硬派良弼被革命党人彭家珍炸死。此后,亲贵们或请假,或出走,来上朝者寥寥。溥仪在自传里说,当时部分王公跑进了东交民巷,奕劻父子带着财宝和姨太太搬进了天津的外国租界。隆裕此时更是胆战心惊,她哭着对民政大臣赵秉钧等三人说:“我母子二人性命,都在你三人手中,你们回去好好对袁世凯说,务要保全我们母子二人性命”。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携六岁皇帝在养心殿举行最后一次朝见仪式,颁发逊位诏书。直至这天早晨,仍有人想阻止退位上谕发布。隆裕对内阁全体说:“我们先办了这事,我再见他们,免得又有耽搁。”于是将逊位诏书盖印发出。至此,2132年的帝制历史告终,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称皇帝,到1911年,共有皇帝492位,溥仪就是最后一位。《逊位诏书》发出两日后,《顺天时报》的评论赞美,逊位之举犹如“三代之治,舜禅让,公天下之心也”。评论说,太后力排二三王公之反对共和论,独使皇上让政,以泯南北官民两军之战祸。其识能洞见世界之趋势,其公足与唐媲美。这位叫孙佩珩的作者还设想到和议不成的可怕后果:“倘使皇太后极端反对共和,虽至社稷为墟而不悔,势必兵连祸结,葬吾中国生民大多数于枪烟炮雨中。”而摄政王载沣在“罪己诏”中一一检点了宣统治下三年来政治上的失败。他认为,正是“新政”中的各项举措,使得清廷入不敷出,人心大失。一是用人多用亲贵,施政寡术;一是新政促行新治成官绅渔利的名目,更改旧制,权豪们敷衍了事;一是新政经费多取民财,却无利于人民。这三条“罪状”条条切入肯綮,直指清帝国的时弊。然而,以当时清朝官员所不可能具备的眼光论,所有问题都只是表在,最根本的原因,则是历史发展中不可逆不可违的大势所趋。而由此带来的收获便是,中国终于跳出了王朝的轮回。

退位条件

在隆裕代表大清王朝颁布皇帝退位诏书的同时,由任北方议和的全权代表唐绍仪(后任袁世凯政府第一位国务总理)草拟的《关于大清皇帝辞位之后优待条件》的文书也一并公布于世,优待条件一共有八款,其中主要的内容有:第一款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尊号仍存不废。中华民国以待各外国君主之礼相待。第二款 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岁用四百万两。俟改铸新币后,改为四百万元,此款由中华民国拨用。第三款大清皇帝辞位之后,暂居宫禁,日后移居颐和园,侍卫人等,照常留用。第四款 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其宗庙灵寝,永远奉祀,由中华民国酌设卫兵,妥为保护。第五款德宗崇陵未完工程,如制妥修,其奉安典礼,仍如旧制,所有实用经费,均由中华民国支出。第六款 以前宫内所用各项执事人员,可照常留用,惟以后不得再招阉人。第七款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其原有之私产,由中华民国特别保护。第八款 原有之禁卫军,归中华民国陆军部编制,额数俸饷,仍如其旧。

帝制大势已去晚清满朝尽庸辈

1911年,清政府成立了臭名昭著的“皇族内阁”,直接导致民怨沸腾,并促使革命爆发。这一内阁名单也能看出晚清忠臣凋零、庸人无能、干臣自保,人才储备严重匮乏的尴尬局面。1910年前后,本来被摄政王载沣倚为国之脊柱的张之洞、鹿传霖相继病逝,权臣袁世凯又被赶回了老家。载沣还能信谁、用谁?他不得不起用一批少壮派的皇室成员:载涛掌管禁卫军,后入主军咨处;载洵出任海军大臣;载泽把持度支部,控制财政。可惜这几位公子哥都不是当官的料儿。载涛是个“戏疯子”,掌管陆军后,愣是将操场变成了戏台;载洵是个“驴友”,以海军的名义在短短几年间走遍了欧美各地;载泽更是典型的“招财童子”,管理国库之余,没少为自己腰包留钱。而总理大臣奕勖和协理大臣那桐,二人不但是“敛财标兵”,而且是骨灰级的守财奴,连国债都坚决不买。可以说,这帮兄弟,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别说冲锋陷阵,大清还没亡国,就已经带着妻妾财产躲到租界里去了。

仅存的“忠义之臣”

禁卫军统领良弼是清朝亲贵中少有的血性之辈,他也曾在日本学习军事,是满人中唯一有胆略、有能力和南方一战的将领。袁世凯出山后,良弼掌管的禁卫军已经划归冯国璋,但良弼还不死心,夸下海口,说要召集旧部,如果在三个月内不剿平乱党,情愿斩去颈上头颅云云。这话传到革命党的耳中后,惹怒了一位叫彭家珍的义士。1月26日晚,彭家珍写好绝命书,称“此人不除,共和必难成立”。随后,彭将自己打扮成新军标统的模样,直奔良弼宅第而去。良弼走到门口时,他假意递送名片,却将炸弹扔了过去。只听“轰”的一声巨响,良弼被炸断左腿,仆倒在地。至于彭家珍,因为后撤距离不足,崩裂过来的炸弹碎片直扎他头部,反比良弼先走一步。良弼在临死时哀叹说:“我死,清廷也随之亡也。”果然,良弼一死,满洲亲贵皆为之胆寒,走的走,逃的逃,连上朝的人都没了。然而,彭家珍未免过高估计了良弼的作用,此时晚清已然“国势土崩”,即使曾国藩再生,也未必能扭转危局。湖南一位三品官员李颐对此有形象描述,“杂税日增,民心不安;科举全废,士心不安;新学多偏,众心不安;官制屡变,官心不安;洋货争衡,商心不安”。

谁草拟了《逊位诏书》

在宣告清帝退位的《逊位诏书》中,最关键的一段,是把权力移交给了袁世凯。“查兹新旧代谢之际,宜有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这句话到底是谁草拟的,至今说法不一:一说为隆裕太后求袁世凯草拟此文,袁世凯又转请张謇代拟。张謇不敢大意,与其幕宾杨度、雷季馨潜至苏州,在姑苏城中的阊门外钱万里桥附近的维瀛旅馆内草拟此文。

另一说为这份诏书的主导者是胡汉民,执行者是张謇,留日才子杨廷栋起草初稿,张謇再润色修改,最后由唐绍仪发电报给袁世凯。胡汉民在其自传中称“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等语系袁自行添加。

唐在礼在50年后回忆此事,则提供了另外一种解释:“稿内原无‘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等语,隆裕阅后再三斟酌,认为:‘这样下诏岂不是把天下双手交给革命党了吗?如果他们一翻脸,我们母子怎么活下去呢?’因此她两次提出要‘由袁世凯组织共和政府’。因此,就来往商量了两趟,才由袁叫人添写了这个句意。”

外眼看辛亥

整个世界都惊讶于中国能够开始并完成一场理性的革命,其流血之少,在任何东方国家中从未有过。——《字林西报》通讯员、著名的“中国通”明恩溥看到逊位一幕,不禁发出惊叹。年轻而无经验的满洲贵族以权谋私,狭隘冲动,摄政王缺乏坚定的性格和政治才华,隆裕皇太后则忙于享受新地位带来的尊荣与享受。这个古老帝国的命运已经完了。——《泰晤士报》对晚清政府作出了一针见血的评价。一个人口占世界三分之一的幅员辽阔的帝国,不顾时势,仍然安于现状……极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来欺骗自己,这样一个帝国,最终要在一场殊死搏斗中死去。——马克思对晚清政府的批判毫不留情。在中国历史的这一重要时期,自始至终,你都会留有这样的印象;一切仿佛像做梦一样,转瞬即逝的情绪冲动,取代了某些更为坚实可靠的东西。密谋和反密谋此起彼伏,而且是如此迅速,以至于它们的精确记录就像“编年史”本身一样,令人昏昏欲睡。——《帝国梦魇》作者帕特南·威尔慨叹局势变幻。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为什么马超敢联合韩遂起兵造反?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说到马超很多网友都觉得这个人其实还算得上的比较的厉害的,虽然在什么三国演义里面戏份不多吧,但是这个人其实也是不能别遗忘的一个人,其实马超的人生也是一个开挂的人生,为什么这么说,因为马超的父亲其实是叫马腾的,但是曹操麾下做事的时候其实是一个小官了,也就是说相当于人质了,但是这个时候的马超却联合韩遂一起

  • 曹丕和曹植是同母吗?曹丕为什么没有杀曹植?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曹丕和曹植是同父同母的亲兄弟,曹丕也只比曹植大5岁。两兄弟的才华也是曹操众多儿子中最突出的,当然作为枭雄曹操的儿子肯定也需要你有雄才大略,其中曹丕和曹植是最符合接班曹操的人选。曹丕和曹植都是卞夫人所生,当然并不是说卞夫人生的儿子血统就好一些,像天才曹冲就是曹操的一个妃子所生,但是曹冲不幸早夭,而卞夫

  • 同样是降将,为何历史上对姜维和于禁的评价完全不同?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三国时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在此时代,名将如同雨后春笋,一波又一波的冒出,即时在人才略显凋零的后三国时代,各国仍然有着可以拿得出手的知名将领。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两位名将虽然同为降将,但是投降之后历史对他们的评价却截然相反,一个成为成为名垂青史的典范,另一个却成为了他一生的污点。他们便是三国中蜀汉和曹

  • 历史上的竹中半兵卫有那么厉害吗?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说到竹中半兵卫其实很多网友都知道这个人也其实挺有意思的,他其实并不出名的,但是由于他的儿子非常的出名,而且很多游戏里面也有他的身影,所以很多网友都觉得这个人还是挺厉害的,也有的人说了这是因为他沾了他儿子和游戏公司的光了,那么真正历史上的竹中半兵卫就那么的不行吗?真正的竹中半兵卫到底有多厉害呢?下面就

  • 强大的元朝为什么只统治中原80年就灭亡了?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历史上的元朝是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朝代,元朝的统治者是蒙古族,其实,历史上的元朝经济还是非常的发达的,当然了,蒙古族其实是一个非常保守的民族,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当时的元朝非常的独立。自己有着自己的生活习惯,当然了,小编也是看到蒙古族开始就是一个游牧民族,这么强大的元朝为什么只统治了中原80年就灭亡

  • 岳飞帐下的战神杨在兴到底是不是天波府后人?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说到岳飞帐下有一位战神有的人说是谁呢?其实就是就是鼎鼎大名的杨在兴了,但是这位杨在兴好像有一些比较有意思的地方,那就是他竟然是天波府的后人了,但是有的人说他又不是的,那么他到底是不是呢?下面我们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来揭秘分析看看吧,感兴趣的网友也一定别错过了,欢迎大家跟随小编一起揭秘看看!先介绍一位牛人

  • 为什么李白和王维没有交集?诗仙与诗佛竟然不是朋友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提起唐诗,很多人少说也都能背出几首,无论是最简单最直白的诗,或者是晦涩难懂但是意境很美的诗,都是唐朝时期的特产。而唐朝的诗人们,处于同一时期的人,多多少少都会有些许往来,这些也就体现在他们的诗作中。但是,有两个人却是很奇特,一个是诗仙李白,另一个是诗佛王维,这两个人名气都很大,也同处于一个时代,有相

  • 在水浒传里林冲和武松谁的武艺更强谁厉害一些?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说到在水浒传里面把其实很多网友也都知道这里面的人其实也实在是太多了,单单就是梁山好汉就有108将,还不说其他的一些人,但是人与人在一起就会有很多的故事可言,比如武功高的和武功高的就会选择来比试一番,那么今天我们就拿林冲和武松来比一比吧,看看到底谁的武艺要更加强一些,感兴趣的网友也一定别错过了!这个问

  • 明朝级别最高的官是什么?中枢系统指的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其实,明朝是中国古代史上非常著名的一个朝代,明朝对于其他朝代其实就是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元朝,下启清朝。明朝的等级制度也是非常的森严的,当然了,这与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有关,朱元璋是典型的疑心非常重的一位皇帝,朱元璋非常害怕自己的权利和地位被别人夺走。那么,在明朝等级级别最高的官是什么?当时的中

  • 司马懿的墓地在哪里?为什么连他的后人都不知道?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三国时期曹魏一方的司马懿,一向被认为是一个老谋深算的人,很多人认为他隐忍数十年,相继熬死了曹操、曹丕、曹叡三代有作为的君主,最终等来了属于自己的机会,起兵篡夺曹魏政权。只不过,司马懿也好,司马昭也好,最终都没有称帝,而是司马炎建立了晋朝。但是司马懿死后,几乎就没有人知道他的墓地在哪里,就连他的后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