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一计害三贤是什么?害了哪三个人?

一计害三贤是什么?害了哪三个人?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2016 更新时间:2024/4/19 4:27:39

姜维是三国时蜀汉后期的名将,也是诸葛亮亲自挑选和培养的弟子,在诸葛亮死后还进行过多次北伐,只可以最终也没能挽救即将灭亡的蜀汉。而他始终不甘心,想要重新翻盘,于是在曹魏的钟会邓艾之间,选择了投降钟会,用这一个计谋,想要将这两员大将离间。只可惜,看起来虽然是成功了,最终也的确害了他们两个,但是“一计害三贤”,这第三个人又是谁呢?

姜维(202年—264年),字伯约,是天水翼县人,蜀国著名将领,官拜大将军。少年时,姜维是和他的母亲住在一起的,年少经历十分坎坷,喜欢儒家大师郑玄的学说。其父姜囧因战死,姜维被郡里任命为中郎。

建兴六年(魏太和二年)也就是228年,春,大汉丞相诸葛亮第一次兵出祁山,也就是第一次北伐,派遣镇东将军赵云和扬武将军邓芝占领箕谷,用以牵制魏军的主力部队,诸葛亮自己却率大军攻祁山。当时的天水太守马遵,功曹梁绪,主薄尹赏,还有一个雍州刺史郭淮都在上邽。这时候各位读者可以想一想了,一个太守加一个官更大的州刺史居然缩在一个城里,可想诸葛亮给他们造成的压力。结果就是梁续和尹赏随着姜维一起投了诸葛亮。

姜维降蜀后,诸葛亮将姜维当成接班人来培养,结果还没有培养完,诸葛亮就于建兴12年命殒五丈原了,悠悠苍天何薄于我,可歌可泣。

公元238年,姜维随大将军蒋琬驻守汉中,蒋琬以姜维为营司马,姜维率领偏军多次西入羌中英勇作战。在诸葛亮死后,蜀国还有二十九年的国运,在这二十九年的时光里,前十二年是总理国家大事的蒋琬,中间的七年是费祎,在这十九年的时光里这两位蜀汉领导人都是消极北伐的,甚至是不出兵伐魏,姜维想多次大举伐魏都被费祎给阻止了,也不能说费祎和蒋琬的决定就是错的,每个人站在的角度不同,思考的方式肯定就不同。费祎和蒋琬也不是军事家,所以也难免对军事的把握有点差,但是他们对民生的把握肯定不会差,也许当时真的已经到了“蜀中疲敝”的时候,经过十九年的修养才能撑得起后面十年姜维的北伐。

蒋琬,费祎,诸葛亮,董允四人并称为蜀汉四英(蜀汉四相),由此可见这蒋琬和费祎的能力肯定是很出众的。

费祎死后,姜维北伐才放的开手,于是,在公元254年,蜀汉朝廷加姜维督内外军事。姜维兵出陇西,这一次狄道城的李简直接举城投降。姜维于是就乘机围攻襄武。并且杀败来援住的徐质,还当场斩杀了徐质。魏军胆丧,直接溃败,于是姜维就乘机夺下了河间、河关、临洮等地,收拢了那么的居民,迁到蜀国充实蜀国的人口。

公元255年,姜维再次北伐,率领车骑将军夏侯霸出狄道,在洮西大破魏国的雍州刺史王经。王经退守狄道城。《三国志·姜维传》:十八年,复与车骑将军夏侯霸等俱出狄道,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经於洮西,经众死者数万人。经退保狄道城,维围之。魏征西将军陈泰进兵解围,维却住锺题。

由此可以看出姜维的军事素养还是很高的,对战局的把握也是很好的,姜维北伐总计11次,其中大胜2次,小胜4次,不克4次,小败一次,大败一次,总体来说这战绩还是很好的,主要是蜀国的国力有限,经不住姜维这样玩的。

最后不得不说姜维在蜀国最后施展的一计害三贤,已经62高龄的姜维得知后主降魏之后,姜维降钟会却不降邓艾。邓艾和钟会都是聪明人,一般的阴谋对他们一点用都没有,但姜维这个就是赤裸裸的阳谋,其目的就是要离间钟会和邓艾。而且这时候的钟会和邓艾都被嫉妒蒙蔽了双眼,很简单两个旷世名将一起伐蜀难免会有一些比较,钟会认为他拖住了姜维这个令所有头疼的敌人,头功应该是他的。而邓艾认为是他灭亡的蜀国,头功应该算他的。

两人的说法其实都没错,错就错在了蜀国是在他们两个人的合作下灭亡的,不然就拉出来一个和姜维玩,说不定直接就翻船了,毕竟蜀中还是姜维的主场。更要命的是这两人还都有不臣之心,蜀中富庶不是说说那么简单的,“共户28万,男女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官吏四万,仓粮四十余万,金银两千斤”,这还只是大概数据,你说邓艾看到那么多物资心里能怎么想。而且“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而且邓艾成功灭蜀,这个功劳也可以算得上是震主了。最后姜维利用他们两个人的私心,成功除掉了这两个军事天才,而自己也因为弄死了这两个大将,被魏国兵马气愤杀害了,可歌可泣。

不得不说姜维为了蜀国可以算的上是拼尽了自己的所有,在他临死的时候不知道有没有想起他慈爱的母亲,想没想起对他淳淳教导的武侯,想没想到他的妻儿,他这一死也终于算是解脱了,他把自己能做的都做了,上无愧于后主,无愧于自己的老师武侯,下无愧于蜀国的百姓,更是无愧于自己的内心啊!吾计不成实乃天意啊!老天不助刘啊!小编想姜维到最后也是累了,征战了大半生都没能打出去。师徒两代人的拼命奋斗只换来这样的结局,也是让人心酸不已。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荀彧之死与曹操并无太大关系,为什么很多人相信是曹操害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三国时,曹操的谋士荀彧,总是被人认为是死在曹操的手上的。有的说是曹操送了空食盒,荀彧看过后就自杀了,也有的说是曹操赐了毒酒,直接毒死的。不管是什么说法,总会与曹操扯上关系。只是,这些说法再怎么逼真,再怎么有理有据,也只是坊间流传,不能说明是真实发生过的历史。那么在史书记载中,荀彧又是怎么死的呢?荀彧

  • 韩信为什么要背叛刘邦?韩信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韩信在西汉被称为是战神,能正面和项羽交锋的可能也就只有韩信了。不过韩信的下场却非常的悲惨,想要背叛刘邦的消息被吕后提前得知,就联系萧何用计把刘邦给除掉了。不过韩信为什么要选择背叛刘邦呢?这其中真正的原因也有很多种解读,有人认为其实是因为刘邦担心自己的位置被韩信威胁,所以就找了一个理由除掉了韩信,如果

  • 历史上的赵云有勇有谋为什么不受重用?真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我们今天一起来看看历史上的赵云,说到赵云小编相信很多人都是知道的,赵云是当时三国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位武将,当然了,在蜀国赵云的地位还是很高的,因为赵云非常能够打仗,而且充满了智慧和谋略,在当时,很多人也是在问小编,赵云这么厉害,既然充满了谋略为什么不受到重用呢?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其实,小编觉得应该是赵

  • 古代富人三妻四妾,穷人为什么很少出现打光棍的情况?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话说中国目前男女比例好像已经不是很均衡,以后会演变成“男多女少”的情况,这对广大男性同胞可不是一个好消息,这意味着将来会有不少男性会“打光棍”。看到这则消息我们不禁心里会犯嘀咕,古代不是一夫一妻制,有钱的人家可以三妻四妾,可为何穷人却不会出现&ldqu

  • 诸葛亮死后司马懿还攻打过蜀国么?司马懿为什么不灭掉蜀国?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司马懿和诸葛亮之间的对决,虽然最后的胜者是司马懿,但实际上司马懿心里还是非常忌惮诸葛亮的。所以司马懿才会选取这一套最稳妥的方法迎战诸葛亮,就是拿时间去拖,因为曹魏的国力还是要比蜀汉强上不少,最后肯定还是诸葛亮吃亏。不过诸葛亮死后,司马懿还有没有进攻过蜀国呢?司马懿为什么不灭掉蜀国那这份功劳?其实司马

  • 当时英军为什么要焚毁圆明园?真正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说到中国历史上的清朝小编相信很多人都是知道的,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当然了,清朝的结束也就意味着中国的封建式正式结束,进入近代史了,清朝当时实行闭关锁国,导致当时清朝的综合国力迅速下降,当然了,闭关锁国导致最后的后果就是被其他国家强行的打开国门,一系列的战争便爆发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

  • 一吕二赵三典韦顺口溜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说到一吕二赵三典韦这句话想必大家都清楚这个是怎么说的什么了,其实就是说的三国时期的武将的排名情况了,有的网友说了这个其实也还是比较的可靠的,但是好像我们也经常是看到了就这句话,那么后面的几句又是什么样的呢?所以很多人都在求这个顺口溜了,那么到底是什么完整的下面就跟随小编一起来揭秘看看吧!其实这句话还

  • 魏延怎么死的?魏延到底是被诸葛亮害死还是杨仪?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魏延在三国演义中被当作了蜀国的叛徒,关键是魏延还没起兵造反就先被杀了。原因就是诸葛亮临死前看出魏延长了反骨,而且日后必定会对蜀国产生威胁,所以就先下手为强。不过诸葛亮看人一向很准,为什么会犯这样的低级错误呢?所以有些人觉得魏延真正的死因和杨仪有关,杨仪和魏延一直不和,当好诸葛亮去世前杨仪就在身边,诸

  • 天地之中和昆仑之墟又有什么联系?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说到咸阳想必大家都知道这个地方也还是很有意思的一个地方了,虽然看上去也就是一个普通的城市,但是其实咸阳有被称为是天地之中这个说法的,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话说和昆仑之墟有一定的联系的,下面就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揭秘分析看看吧,感兴趣的网友也别错过了!首先,【天地之中】基本都伴随着【昆仑之墟】,古

  • 武则天为什么要挖郝处俊和李敬业两个人的坟墓?哪里得罪了武则天?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我们今天一起来看看历史上一位非常厉害的人物,那就是唐朝时期的武则天,说到武则天其实还是有很多人都非常熟悉的,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在位期间作出的贡献还是非常多的,其实,最开始的唐朝是非常的繁盛的,李渊建立了唐朝,贞观之后,开元盛世都标志着唐朝是非常的繁荣,那么,不过,资武则天之后,唐朝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