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是在哪一天?建立公祭日有怎样的意义?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是在哪一天?建立公祭日有怎样的意义?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3734 更新时间:2023/12/21 16:19:31

说到南京大屠杀小编相信很多人都是知道的,南京大屠杀是一场非残酷的战争,当时的日本为了侵略中国过得更多的利益财富,不惜在中国大肆的烧杀抢掠,而且还拿中国人做试验测试毒死。可以说是惨无人道。典型的南京大屠杀当时日本在中国杀害了30万同胞。30万并不是一个小的数字,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开始追悼这些中国人,建立了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那么,到底是哪一天?有什么样的意义呢?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是中国政府设立的纪念日,以国家公祭的方式,祭奠在南京大屠杀中死亡的30万生灵。

2014年2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决议的通过,使得对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的纪念上升为国家层面,表明了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

2014年12月13日,中国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出席首个国家公祭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公祭日上讲到:南京大屠杀惨案铁证如山、不容篡改。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举行公祭仪式,是要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的往和坚守,而不是要延续仇恨。中国人民要庄严昭告国际社会:今天的中国,是世界和平的坚决倡导者和有力捍卫者,中国人民将坚定不移维护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愿同各国人民真诚团结起来,为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而携手努力。

根据国务院批复,自2014年起,每年12月13日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主会场下半旗。

历史背景

南京大屠杀(英语:Nanjing Massacre,Rape ofNanjing)是中国抗日战争初期侵华日军在当时的中国首都南京犯下的大规模屠杀、强奸以及纵火、抢劫等战争罪行与反人类罪行。日军暴行的高潮从1937年12月13日攻占南京开始持续了6周,长达四十多天惨绝人寰的大屠杀,直到1938年2月南京的秩序才开始好转。据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和南京军事法庭的有关判决和调查,在大屠杀中有20万以上乃至30万以上中国平民和战俘被日军杀害,约2万中国妇女遭日军奸淫,南京城的三分之一被日军纵火烧毁,财产损失不计其数。

在中国,自1947年南京军事法庭审判以来,普遍认为约有30万人在大屠杀中遇难。在日本,日本政府承认“发生过杀害非战斗人员和掠夺等行为”,但对遇难人数则暧昧不清,也有认为南京大屠杀不存在的“否认派”。“否认派”的论调得到部分日本政商势力的支持,在华人世界引起强烈反感,这也使得南京大屠杀成为严重影响中日关系的主要历史问题之一。

“对历史闭上眼睛者看不到未来”,安倍政权领导和推动的日本右倾化行径是历史的倒退、时代的逆行、对公理的挑衅。企图否定和美化法西斯主义罪恶侵略历史,企图挑战与颠覆二战战后国际秩序,企图污蔑和攻击人类反法西斯胜利成果,企图漠视或泯灭中国人民抗战牺牲与贡献;此类历史修正主义、历史翻案之风,都是绝不允许的,都是必被坚决反对的,也都是必然失败的。

立法背景

为二战历史确定国家纪念日和设立国家公祭日早已成为国际惯例。

二战后,相关国家每年都会定期在诸如波兰奥斯维辛集中营大屠杀纪念馆、俄罗斯卫国战争纪念馆、美国珍珠港事件纪念馆等举行国家纪念与公祭活动。中国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也是参考国际上一系列的做法。

“国家公祭”虽然只有一天,但公祭的意义需要也一定要延续,这在国外也有先例,比如,美国的老兵日会对老兵提供一系列优惠活动,以此增加老兵福利;以色列则在阵亡将士纪念日限制娱乐活动。凡此种种,都是在增加普通民众对国家公祭的感性认识,有利于普通民众对历史的参与和审视,如此进一步将“国家公祭”的实质细化、落地,方能使“国家公祭”先形成民族习惯,再化作民族精神,使每个国人都可以在此熏染之中,逐渐具备大国公民的精神气质。

在中国,“国家公祭日”古已有之,在古代称为“国祀”,向来是先人们精神生活中的大事,《左传》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历朝历代,在复杂的礼仪中,始终凝结成一个不变的核心,一个最根本的认识。如果说过去的祭天、祭地、祭祖的祭祀化,反映的是一个文明成熟程度的话,大家对一段历史的复原以及回忆,乃至将其定格、固化为一个“公祭日”,反映的则是整个民族的成熟与强大。

立法历程

中国大陆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对南京大屠杀的纪念不充分。20世纪50年代虽然有在报纸和教科书中提到南京大屠杀,在20世纪60-70年代有很大的空白,如1957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第四册有南京大屠杀,但1960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科书《中国历史》第四册62页就没有南京大屠杀的事。在文革期间由于受左的思想影响,连高中历史课本都不记入南京屠杀了,如1972年广西壮族自治区试用的高中用《中国现代史》71页只写了“千百万人民遭到杀害”却没专门提到南京的屠杀。根据《南京大屠杀在公众记忆中的消失》1978年定稿的《中学基础知识手册-历史增订本》虽然说了日军“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无数城乡变成废墟”却没提到南京。师大1977年编订的《中国历史大事纪年》也不提到。朱世巍曾经提到他的老师做贼一样告诉他南京大屠杀的事。传媒也有类似的现象:《新华日报》虽然在20世纪50年代有30多篇南京屠杀的报道,之后到82年就没有一篇了,人民日报在1960年5月30日登出了《决不容许历史的惨剧重演南京人民怒斥美日反动派》之后,到了1982年才又刊登南京屠杀的报道。南都的《曾“消失”的南京大屠杀》一文提到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馆长吴先斌谈起南京大屠杀,第一个想到的是他外公,一位没有经历南京大屠杀,但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老人。20世纪70年代,吴先斌上小学。有一次外公带他去南京秦淮河洗澡。在石头城桥边时,老人说:日本人在这里杀过很多中国人。年幼的吴先斌听了非常震惊。“关于南京大屠杀,国家记忆曾经缺失了,但民间记忆一直没有断过。”吴先斌觉得官方的修史不能表达全部情感,后来产生了创办关于南京大屠杀民间博物馆的想法。从1994年开始,江苏、南京都会在每年的12月13号举行哀悼仪式,包括撞和平钟、敬献花圈等等,但是这些都是停留在地方层面。

2005年3月,在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赵龙提交提案,呼吁每年12月13日举行国家公祭,由国家领导人参与公祭活动,同时还建议把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升格为国家级纪念馆,并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2012年3月,在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市政协副主席、南京艺术学院院长邹建平,第三次递交与南京大屠杀有关的议案:在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祭日举行国家公祭。

2014年2月25日下午,中国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审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决定草案。受委员长会议委托,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适时就决定草案向会议作了说明。

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重大意义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共同消除了威胁世界和平的法西斯邪恶势力,壮大了人类的进步力量,促进了全球的民族解放运动,对世界和平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艰苦卓绝,付出的巨大民族牺牲属于人类的浩劫,3000万人口伤亡、6000亿美元损失仅仅是冰的数字,造成30万人死难的南京大屠杀也仅仅是日本法西斯极端残忍暴虐的典型案例之一。

以中国国家名义进行正式纪念与公祭,其世界意义在于,促使人类历史记忆长久保持唤醒状态,而避免出现哪怕是片刻的忘却与麻木,共同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一起维护世界和平及正义良知,促进共同发展和时代进步。

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中国在此前夕立法确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与设立南京大屠杀受害者国家公祭日是极其必要的、是非常正当的。

历史都是现代史,都对现实有着巨大的警鉴价值,而对历史铭记,就是树起了一面镜子,无论是对企图颠覆历史的人,还是渴望和平的人,都需要这个镜子随时折射提示,从这个角度上说,中国的“国家公祭”,小而言之是中国人对自己同胞的记忆、缅怀,是对国人应有历史价值观的培养;大而言之,是中国人在替世界保留的一份珍贵遗产,是中国人就此确立与国际社会相处的尊严方式。

申报遗产

2014年,中国正式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遗产秘书处递交把《南京大屠杀档案》列入世界记忆遗产的申请。目的是牢记历史,珍惜和平,捍卫人类的尊严。

这份档案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关于大屠杀事件(1937年至1938年);第二部分关于中华民国政府军事法庭在战后调查和审判战犯的文件(1945年至1947年);第三部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机构的文件(1952年至1956年)。

2015年10月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第12次会议评审决定,中国申报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档案正式列入《世界记忆名录》。

2015年10月10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表示,中方对教科文组织将《南京大屠杀档案》列入世界记忆名录的决定表示欢迎,将按照有关规定,确保这些珍贵文献得到保护和传播,充分发挥这些文献铭记历史、珍惜和平、共创未来、捍卫人类尊严的积极作用。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王翦灭楚国需要秦国几乎所有兵力,为什么秦始皇会同意他?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战国时期的楚国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国家,地大物博,也是秦国统一之路上非常强大的对手。秦王嬴政曾经征询过大将李信和王翦两个人的意见。王翦认为非有六十万大军不可匹敌,而李信却认为而二十万人足矣。结果却是李信惨败,嬴政亲自去找王翦,答应给他六十万大军。但是,为什么嬴政这么放心把大军交给王翦,万一王翦存有二心,

  • 武则天在位十几年,为何没有选择传宗接代呢?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武则天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正统女皇帝,在中国历史上可谓是独树一帜,打破了封建社会男人当皇帝的传统。但是这么一位敢于挑战世俗的女强人,在位十五年期间,为何没有选择传宗接代,像正常的皇帝那样延续自己的皇位呢?下面就让小编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寻找武则天不选择传宗接代的背后的真相吧。历史上每一个

  • 关羽墓出土青龙偃月刀是真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最近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网上流传了一件非常的有意思的事情,那就是在很多论坛和贴吧还有一些自媒体上面都出现了一些关于关羽墓穴的言论,而且这其中还包涵了很多的关于关羽幕出土青龙偃月刀这个事情,小编就就想了,关羽被称为关公,至古以来就受人尊敬,被称为武圣谁没事去挖他的幕啊,而且考古学家对于他的研究从历书

  • 古代和亲都是嫁公主,为何没有皇子去当女婿的?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古代中原汉人政权一直和北方少数民族摩擦不断,为此没少发生过战争,后来不知道谁想出了一个办法,通过把皇帝的女儿嫁给北方游牧民族的领导人,来换取和平,历史上有名的“昭君出塞”就是一场和亲。那么古代和亲都是嫁公主过去,为何没有皇子迎娶少数民族的公主呢?下面就和小编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

  • 历史上关羽的老婆是谁?关羽最后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我们今天一起来看看历史上著名的人物关羽,说到关羽还是有很多人都是知道的,关羽是但是三国时期的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也就是根据当时的三国改编而来的,关羽特别能打仗,长得也是人高马大的。据说关羽身高八尺有余,而且,人也很仗义,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看看历史上关羽的老婆是谁?关羽最后是怎么死的?关

  • 为什么李秀成没有被凌迟?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说到凌迟处死这样的刑罚想必大家也是非常的清楚的,简直就是可怕到极致,残忍到变态啊,所以能不凌迟处死当然就是不凌迟处死了,但是如果要让你受到这样的处罚,那么你会发现就跑不了啊,但是历史上有一位这样的人叫李秀成,他是太平天国的将领,但是最后还是被曾国藩给打败了,本来他是要被凌迟处死的,但是最后却躲过这一

  • 司马懿杀了曹家多少人,曹爽被夷三族曹家政权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司马懿晚年黑化以后,彻底变身成了一位手上沾满鲜血的刽子手。司马懿能够架空曹魏政权,那他一共是杀了多少曹家人呢?这个数字可能会让你感到惊讶。司马懿的一生是有好几次转变的,可能在看了《军师联盟》以后你会认为司马懿也是被逼无奈才出此下策,不过司马懿作为魏国的臣子做出犯上的事情在当时肯定会被天下人诟病的,只

  • 王翦需要六十万人攻打楚国,实际上真的需要那么多人吗?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战国末期,秦始皇攻灭六国的过程中,面临着一个非常强劲的对手,那就是楚国。王翦说需要六十万人马,李信认为二十万足够,可是李信带着二十万人却惨败而归。不得已,秦始皇亲自去找王翦,而王翦一定要带上六十万人,秦始皇也答应了。王翦虽然胜利,但是我们不禁疑惑,攻灭楚国是否真的需要六十万人?王翦有没有夸大其词呢?

  • 为什么说长孙无忌是奸臣?长孙无忌最后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我们今天一起来看看中国历史上的清朝,说到清朝很多人都会想到的是清朝的腐朽落后,其实,在晚清时期,当时的社会还是出现了很多想要挽救中国的爱国人士,他们利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去改变清朝。比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晚清时期社会还出现了一批加工制造业,汉阳铁厂等,我们今天要说的这位就是晚清时期的左宗棠,他是晚清

  • 五胡的结局是什么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说到五胡乱华这件事情想必大家也知道还真的是非常让人觉得十分痛苦的事情了,简直就是可以说是耻辱了,而且现在人也不经常的提起,感觉总是不能正确面对,但是其实我们仔细的分析的话也会发现五胡乱华虽然很惨烈,但是不管是什么事情都得有个结果吧,所以最后五胡乱华的五胡们他们的结果结局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就跟随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