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项燕为什么打不过王翦?

项燕为什么打不过王翦?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3123 更新时间:2023/12/18 8:55:11

战国末期,楚国地域广阔,实力强大,甚至曾经出过一个“楚王问鼎”的故事,意在表明楚王拥有取代周天子称霸天下的野心。而我们也知道,最终统一的是秦国,那么作为秦国一方,楚国自然就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对手。秦国李信败过一次之后,又派出了老将王翦,王翦与楚国大将项燕作战,项燕虽然才能不弱,却还是输给了王翦。为什么项燕会打不过王翦?项燕最终又是怎么死的呢?

项燕(?—前223年),下相(今江苏宿迁人)人,项燕家族世代为楚国将领,受封于项,后用为姓氏。公元前224年,秦王倾全国兵力,以王翦为将,率六十万大军大举攻楚,楚国危亡在即。王翦攻取楚国陈以南至平舆之间的地域。楚国则倾一国兵力迎击秦军,以项燕为将,准备与秦军决一死战。王翦因势而变,采取坚壁固守的方针,避其锋芒。楚军多次挑战,秦军始终不出。两军相持日久,楚军以为秦军将长期驻守新占领土,于是撤军东归。王翦伺机起兵追击,令勇壮军士为先锋,突袭楚军。楚军猝不及防,仓促应战,结果大败,项燕在兵败之下自杀。秦军乘胜攻占了楚国大片地域。

伍子胥(公元前559年—公元前484年),名员(一作芸),字子胥,本楚国人今湖北省监利县黄歇口镇,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以封于申,也称申胥。伍子胥之父伍奢为楚平王子建太傅,因受费无极谗害,和其长子伍尚一同被楚平王杀害。伍子胥从楚国逃到吴国,成为吴王阖闾重臣,是姑苏城(苏州城)的营造者,至今苏州有胥门。公元前506年,伍子胥协同孙武带兵攻入楚都,伍子胥掘楚平王墓,鞭尸三百,以报父兄之仇。吴国倚重伍子胥等人之谋,西破强楚、北败徐、鲁、齐,成为诸侯一霸。

伍子胥曾多次劝谏吴王夫差勾践,夫差不听。夫差急于进图中原,率大军攻齐,伍子胥再度劝谏夫差暂不攻齐而先灭越,遭拒。夫差听信太宰伯嚭谗言,称伍子胥阴谋倚托齐国反吴,派人送一把宝剑给伍子胥,令其自杀。伍子胥自杀前对门客说:“请将我的眼睛挖出置于东门之上,我要看着吴国灭亡。”在伍子胥死后九年,吴国为越国偷袭所灭。

自伍员伐楚后楚国就日薄西山,楚国政权掌握在世袭贵族手里,这样造成君弱臣强的局面,平民即便是有才能没有后台也很难在楚国立足。秦国政权掌握在新贵族手里,落后的制度挑战先进的制度当然输多赢少。即便是楚人骄悍,但当权者无能是改变不了大局的。单说项燕能力也不比王翦。

项燕是怎么死的?

项氏一族,在如昙花一现,刚刚闻名就被残酷的历史翻过。和项羽,这两个名字,终究为项氏挣得尊严,是裱得门楣,上得台面的项家子孙。

项羽因而名垂青史,其善战之名,千古流传,几欲掩盖其祖父项燕的名声。项燕不是孬种,在末世之年,算得名将,也是“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宗教式的人物,秦朝末年陈胜吴广起义,用的也是项燕的名头。那么,项燕到底能不能打呢?他又是怎么死的?

公元前225年,东征西伐,在大秦铁蹄下一个个的倒下,韩赵已灭,魏国也在猛将的十万大军下,水灌大梁,魏王请降。楚国的边境也屡燃战火,魏国已灭,秦将和蒙恬20万大军向楚国进军。两将皆为猛将,大军势如破竹,数座城池被攻下,楚国岌岌可危。

此时的楚国王室,仍然纠结于是战还是降,眼见的三晋之地已为秦域,楚国若与之相抗,必是凶多吉少。况且,楚国经历几代羸弱之主,已然脆弱不堪,国内拿得出手的将领实在少的可怜,唯独有个项燕。

项燕的聪明之处,在于他不与攻势正旺的秦军正面相抗。而是驻守项地,等待时机。李信在攻下几座城池后,率军西进,想与蒙恬部会合后全军南下,正好饶到了项地附近,却未曾想到还有个项燕。这里可以看出,项燕在当时璀若明星的将领中,并未入秦军法眼。这更是秦军的最大失误,不仅忽略了项燕,更是为秦国的未来埋下了祸根。

项燕趁机尾随在李信的军队后,三天三夜不休息,从后方偷袭李信,大败李信的军队,攻入秦军的两个营地,斩杀七个都尉。李信率残部逃回秦国。这或许算是楚国灭亡前最大的一次胜利,也难怪经此战而后,项燕在楚国名声大振,被授予军中之上权柄,掌管楚国全部兵力。

公元前224年,为报败军之仇,更为震慑北方齐燕,秦国大将王翦又率60万大军进攻楚国,大军驻扎在楚国边境,随时待命。这个王翦的狡猾之处,在于他也学会了项燕的战术,所谓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就是用的等字诀。

项燕率楚国精锐之师,迎战王翦,却不曾想数日挑衅,王翦竟似不闻不问,秦军们就在营地好吃好喝,似乎根本不想跟项燕打。数日而后,项燕见在王翦处讨不到好,也是犯了轻敌之过,后方虚空,就率军东进,却被王翦来个背后突袭,楚军溃败,连连撤退,项燕虽拼死奋战,却也难逃宿命,在混乱中战死殉国。

项燕之死,楚国的抵抗之心,已然全无。本想割地求和,奈何如今,集数国之力,非往昔可比,怎么可能接受楚国的求和,一鼓作气,打进楚国王都,楚国于此灭亡。,可算是最后一颗救命稻草。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唐玄宗为何废黜太子后,还在一天之内杀了三个儿子?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说起唐玄宗这个皇帝,历史上对他的评价一直是毁誉参半,他在位前期,励精图治,勤奋进取,开创了唐朝著名的“开元盛世”,是整个唐朝最繁荣的时候。可是在位后期,用人不当,宠爱杨玉环,贪图享乐,倦怠朝政,导致后来的“安史之乱”爆发,为唐朝的衰落埋下了伏笔。最让人

  • 历史上最黑暗的朝代是哪个朝代?为什么东晋是最黑暗的时代?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我国古代有数千年的历史,各朝各代也总是不相同的,有盛世,自然也就有相对来说不是很发达的时期,也有最黑暗的时期。那么,你是否知道,古代历史上到底什么时候是最黑暗的呢?可能你不会想得到,那就是诞生了大书法家王羲之的时代,东晋。为什么东晋会成为最黑暗的时期?东晋时期发生了什么事情,以至于后世会有这样的评价

  • 唐玄宗迷恋儿媳杨玉环,儿子李瑁当时是个什么想法?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古人都说有两种仇恨不共戴天,一种是杀父之仇,一种是夺妻之恨,这两种仇恨在古人眼中没什么比这更令人咬牙切齿了。但是如果是父亲夺了儿子的妻子这种情况呢?在我们现在看来很奇葩的事情,在中国历史上真的发生过,而且还是皇帝抢了自己的儿媳,这个皇帝就是唐玄宗李隆基,儿子便是寿王李瑁。那么唐玄宗迷恋儿媳杨玉环,儿

  • 清朝乾隆最喜欢的臣子和珅有几个儿女?和坤的后代结果是怎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我们今天一起来看看清朝时期的一位非常受到皇帝喜欢的大臣名叫何坤,当时的皇帝是乾隆皇帝,乾隆皇帝对和坤是疼爱有加,总是提拔和坤,不过,说到和坤,大家想到更多的还是和坤的贪污,确实,和坤在当时算得上是非常大的一个贪官,但是,因为和坤手中的权利非常大,所以当时皇帝一直迟迟没有处分和坤,我们今天一起来看看当

  • 康熙皇帝为何要六次南巡?他南巡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说起康熙皇帝大家肯定不会陌生,许多清宫戏中都会出现他的身影,在大家的印象中康熙皇帝是清朝有名的好皇帝,其“康乾盛世”也是封建王朝最后的一个盛世。康熙生前曾经六次南巡,有的人就会说了,南巡劳民伤财,这纯粹是康熙皇帝好大喜功。那么事实真的是这样么?康熙皇帝为何要六次南巡?他南巡的

  • 武则天陵墓前的石头人,为什么都没有头?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历史上第一位,同时也是唯一一位女皇武则天,尽管生前把李唐王室的国号都给换掉了,自己称帝,但是最终还是把大权交还给了李家。对于武则天,人们很熟悉的可能是那一块无字碑,这也就让后世有太多人去评论她的功过了。武则天的陵墓是现在的乾陵,而在乾陵却有数十个没有脑袋的石像,这又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石像却没有脑袋

  • 为什么说戚继光是16世纪中国最强武将!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说到戚继光想必大家也都清楚,这个人在中国的历史上也的的确确是很有名气的一位将领的,但是最近却有人把他说成是16世纪这个时期中国的最强武将,那么这句话说得有毛病吗?戚继光真的是符合这个称号吗?下面我们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来揭秘分析看看吧!中国冷兵器时代名将辈出,但如果单论谁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名将,恐怕有些

  • 明朝时期刘伯温百战奇谋是什么?百战奇谋内容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我们今天一起来看看历史上的明朝,说到明朝还是有很多人都知道的,明朝是中国历史上倒数第二个朝代,同时,小编觉得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承上启下的朝代,上承元朝,下启清朝,明朝的开国皇帝是朱元璋,朱元璋身边有很多的功臣,但是,朱元璋大肆杀掉功臣的事情很多人都是知道的,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看看明朝时期刘伯温百战奇

  • 张居正死后,为何会被万历皇帝抄家?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明朝首辅张居正是历史上为数不多改革成功的官员,在万历时期担任内阁首辅,辅佐当时的皇帝开创了“万历新政”,其一生辉煌无比,是明朝唯一一位生前就做过太傅和太师的文官,生前也和万历皇帝关系融洽,君臣和睦。可是张居正死后一切却发生了变化,没过多久万历皇帝就抄了张居正一家。那么张居正死

  • 为什么有人说董卓在汉朝危机中拯救了华夏文明?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说到董卓很多人首先应该想到的问题就是这个人好像真的是暴戾成瘾啊,感觉如果要说什么是坏人,那董卓这样的人就是坏人,所以有的人就说了董卓这人的其实死得活该的,但是如果仔细研究过董卓生平的人你会发现董卓也不简单,他常年驻守边陲,多汉朝的贡献也不小,也有人说董卓在汉朝危难的时候救了华夏文明,这句话到底怎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