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崇文馆里丹霜后,无限红梨忆校书”:聊聊唐代的皇家教育

“崇文馆里丹霜后,无限红梨忆校书”:聊聊唐代的皇家教育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3576 更新时间:2024/1/16 23:03:44

在某种程度上,皇家教育是当时国家政治紧密相连的,贤明君王的诞生也离不开皇家教育从小耳濡目染的熏陶。因此皇家教育本应成为统治者培养接班人的重点,但在唐代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皇家教育在这一历史时期的颓势尽显,加速了唐王朝的瓦解,以下将以时间顺序简要总结唐代皇家教育的优劣。

古代皇家教育状况

帝师是指皇帝或者是皇太子的老师,在地位上尤为崇高,统治者也对其尊敬有加。帝师肩负着教导君王学习历史文化、进行国家治理的重要使命。

庄子·在宥》中记载着:“黄帝问道广成子”的故事是关于“帝师”最早的记载,可见帝师的历史由来已久。进入封建专制社会后,随着统治者权力的进一步扩大,帝师开始在国家在政治中发挥了越来越来的的作用。

1.汉代君王对帝师的重视

《史记·留侯世家》中记载:“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於良足矣。”张良以平民的身份成为帝师,被封为万户侯,成为了位高权重的国家重臣,这是当时统治者对帝师这一职位给予的一贯待遇。

帝师的俸禄与地位上的崇高,也推动了士人对这一职位的向往,帝师由德才兼备的各路名士来担任,君王在这种教育环境下成长,逐渐成为独当一面的国家支柱。因此作为君王之师的帝师对于国家政治上具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下,全国奉行以孔子为师的思想观念,国家对于老师普遍抱以尊重与崇敬的态度,掀起了一股乐学、爱学的儒家文化风气。

教师自先秦开始就肩负着传道、受业、解惑的职责,对其本身才学与品德的要求是极高的,因此教师在当时也获得了与之相当的权势与地位。有德有才者方可为师,无德无才之人即使位高权重也无法担任教师的职位。作为一国之师的帝师更是能够深刻影响到皇帝的治国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国家的兴衰。

2.唐代帝师地位的急速衰落

到了唐代,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早已不复当年,儒释道三家思想相互制衡、缺一不可。尊师重道的儒家思想虽然仍旧存在,但帝师的地位已经开始走下神坛,地位与权力往往是有名无实,其作用相比前代受到极大削弱。韩愈也曾发出了:“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的感叹。

唐代教师中处于最高位的帝师所享有的俸禄与权力大幅度下降,皇家教育的整体在师资上的重视程度也大不如前。加之唐代皇家教育的内容经史书法为主,以培养其温驯乖巧的品性,不涉及具体的国家治理和政治统治,即位后对于国家事务的处理上常常手忙脚乱,皇家教育的功能在这一时期严重缺失。

唐代“六学二馆”的中央官学制度

在科举制度之下,与各种地方学府相对的,唐代形成了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合称“六学”的中央最高学府,之中的学生主要是官员的后代,另外还有与之相似的“二馆”——弘文馆与崇文馆,作为皇室直属的教育官署。

二者在唐代弥补了皇室子弟教育上的不足,发挥了一定的教化作用,但观其本质依然是存在着形式大于功用的现象。

1.武德年间设立的弘文馆

弘文馆一开始被称为修文馆,最早设置于唐高宗李渊时期,《新唐书》中记载:“聚书二十馀万卷。置学士,掌校正图籍,教授生徒;遇朝有制度沿革、礼仪轻重时,得与参议。置校书郎,掌校理典籍,刊正错谬。设馆主一人,总领馆务。学生数十名,皆选皇族贵戚及高级京官子弟,师事学士受经史书法。”

弘文馆的作用在贞观年间得到充分体现,大量的文学之时受到招纳,他们有的擅长为国家发展出谋划策,有的善于写诗撰文推进文化发展,也有的专于撰写史书总结前代经验,成为李世民统治时期贞观盛世形成过程中功不可没的“智囊团”。

弘文馆的学士除编辑、校正图书之外,还有负责教授学生的重要人物,这里的学生全部都是皇亲国戚及高官子弟。弘文馆的教育水平决定着唐朝未来整体官员队伍的优劣,在武周时期弘文馆的作用受到极大制约,逐渐流于形式,其后也未能再复贞观年间的辉煌。

2.贞观盛世开设的崇文馆

崇文馆又名崇贤馆,在贞观十三年所设立,与弘文馆的功能有着多方面的共同之处。《新唐书》中记载:“太宗设太子学馆,名‘崇贤馆',隶属东宫。该馆掌东宫经籍图书,教授诸生,课试举送,如弘文馆。”与弘文馆一样,崇文馆只有数十名学生,此外,也是宫内秘籍图书校理之处,是一个大型的皇家图书馆。

“二馆”的设立本是为填补皇家教育上的不足之处,但只要进入以上二馆,这些皇室子弟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他们开始轻贱老师,社会的从师之风日下。韩愈的《师说》就曾批判过这种“耻学于师”的陋习,但这种恶习在唐朝仍然没有得到有效改善,贵族教育起到的作用从唐朝的全部历史来看是极为有限的,二馆的主要功能还表现在编纂与整理图书上。

皇家教育上的弊端造成的政治混乱

唐代皇家教育带来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在唐朝的兴衰过程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种失败在盛世景象的掩盖下没能显露出来,到了乱世才暴露在人们面前,也影响到了后世统治者对皇家教育的极力重视。

1.皇室教育体制与现实的脱节

唐代的皇家教育中出现了一种教师不愿教,学生不愿学的罕见现象,缘于负责教授的学士地位相比前代大大下降,不再成为真正有学之士的首选,加之学士还担任校撰典籍的任务,对于皇室子弟的教育往往采取一种敷衍了事的态度,尊师重道的传统仅仅只能浮于表面。在唐太宗之后,唐朝的许多皇帝都存在着崇文尚武的倾向,与唐太宗的重文思想相去甚远。

崇文馆、弘文馆中的学生不以学业成绩为晋升标准,依仗着父辈的权势无论如何都能得到平民可望不可即的美差。因此他们中的大多数并无实际才能,而老师对此无能为力,地位、权力、观念的变化造成了教师对皇室子弟的影响微乎其微。

为防止宗室谋反,唐玄宗时期对宗室子弟进行了全方位的监控与管制,教育也被严格地进行规定,不经过完善而系统的教育过程,也就无法发挥原有的功能。皇帝与宗室之间的隔离,导致皇室出现了无人可用的局面,强行任用反而引发了更大的矛盾,使得整个国家愈发的动荡、衰弱。

皇室子弟对如何治国齐家一窍不通,当地方发生动乱时,中央政府常常陷入群龙无首的局面,不能组织其有效的遏制与镇压,政治能力的低下催化了中央集权的不稳定,唐朝后期战乱始终不能得到有效的缓解。唐代对于皇家教育的轻视,成为了压倒唐王朝这艘大船的最后一根稻草,这种教育体制无疑是失败的。

2.唐代皇家教育对后世的影响

唐代对于皇家教育上的轻视直接影响了宋代的治国纲领,形成于与唐代截然不同的皇家教育理念,崇文抑武的倾向同样体现在国家政治活动的每个方面。对于儒家思想的全面接纳在宋、明、清三代得到充分体现,教师的再次被置于国家统治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儒家经典也成为后来历代统治者奉行的治国宝典,尊师重道的观念再次成为主流,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中潜移默化的发挥着长久作用。

总结

唐代的繁华毋庸置疑的在政治、经济、文化上为中华民族的历史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盛世的光辉只是一时的,盛世局面之所以不能长久的维持下去,既是历史的必然趋势,也是诸多看似不起眼的偶然因素共同促成的。

皇家教育的失败只是唐王朝这艘巨轮之下的冰山一角,但仍能看出唐朝在教育体制上的不健全,甚至可以延伸到政治体制的不完善,这种漏洞使得旁人有机可乘,长时间堆叠起来的顽疾早已无法一鼓作气的进行整治,也就加速了唐朝灭亡的进程。

在历史的洗礼下流传下来的往往都是净化,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任何人的成长都离不开教师的参与,国家对教育重视的程度也与国家的发展息息相关。皇家教育作为封建时期面向统治阶级的最高等教育形式,在唐代被统治者所忽视,最终自食恶果,由此也引起了后世对于教育功能的激发以及尊师重道思想的重视。

参考文献:

《论唐代皇家教育失败的原因及影响》

唐代宗室教育问题研究》

《论唐代公主的家庭教育》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一共有九个大臣,参加了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他们最后结局怎样?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李世民含泪杀掉玄武门之变功臣,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和太子妃完整版,玄武门之变前后对李世民的评价

    李世民在历史上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人物,别人称赞于他的政治功绩,感叹于他所创造出来的太平盛世,贞观之治,也知道他知人善用。但是无论他再如何受人推崇,从政生涯中始终有个污点,那便是当年玄武门之变。因为众所周知,当时的李世民并不是太子,并无可能继承大统,他用了常人所不能想象的手法杀掉自己的血肉至亲

  • 唐朝妃嫔侍寝制度,皇帝每日辛勤耕耘,难怪不长命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唐朝皇子妃嫔制度,唐代皇帝后宫妃子等级排行,唐朝皇帝后宫妃子地位

    在唐朝,皇帝每天宠幸妃嫔,今天宠幸谁,明天宠幸谁每月的侍寝制度就很好的避免了妃嫔常年得不到宠幸的情况,保证了每个妃嫔都会得到宠幸,皇帝都会雨露均占,还兼顾长幼顺序。唐朝每月侍寝安排都是按照月圆月缺来进行安排,每月一号到十五也是月亮从月牙到月圆,皇帝就会从地位最低的御妻、世妇、嫔妃一直到母仪天下的皇后

  • 西安考出隋朝高等古墓,墓主却是九岁女孩,棺上四字令人背脊发凉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西安谭家村发现啥古墓,西安国际港务区古墓,西安地铁施工挖出古墓

    考虑到古墓部分已遭盗墓贼破坏,因此相关部门紧急派出考古专家,对该区域进行了保护性挖掘。然而,这不考不知道,一考却令专家团吓一跳。因为他们竟挖出了一座隋朝古墓,而这座隋朝古墓更是迄今为止所挖掘出保存最完整,等级最高的墓葬。这样的发现虽算不上跨时代的壮举,但在史界也拥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而随着专家将夯土

  • 专家发掘武则天孙女墓,墓志铭上4字,让其细思极恐直冒冷汗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武则天孙女墓发现尸骨,考古挖掘武则天孙女墓,武则天的墓守墓人

    永泰公主是唐中宗李显的第七个女儿,韦皇后所生的第三个女儿。其所嫁驸马是武承嗣长子武延基。公元701年9月,因和丈夫武延基,兄长李重润在府内议论祖母武则天宠幸男宠之事,被得到密报的祖母愤怒逼杀,她的丈夫和兄长也未能幸免于难。中宗李显复位后,追封儿子李重润为“懿德太子”,女儿李仙蕙为“永泰公主”,让他们

  • 唐朝“千牛卫”是个多大官?为何李元芳老是四处显摆?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虽然封建等级制度早已在历史的潮流下远去,但人们仍旧对封建官员等级津津乐道,纷纷好奇古代的某个官阶相当于现代的什么官职。《神探狄仁杰》作为一部结合史实的电视剧,对唐朝文化进行了生动反映,一经播出就受到了广大观众的追捧。时隔多年,又因为主演的经典台词而火遍全网,看到那句“元芳,你怎么看?”谁的耳边不会想

  • 十恶不赦,具体指的是哪十恶?到唐朝时有何变化?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十恶不赦是指哪十恶,十恶不赦是哪十恶你了解吗,古人说十恶不赦到底是哪十恶

    唐朝有笞、杖、徒、流、死五刑,其中对犯“十恶”罪尤为严重。《唐律疏议》把“十恶做首篇”,其意义便是儆诫百姓,不要对礼教进行无谓的排斥,要对士大夫这一阶层钦敬之忱。“十恶”罪行早在西汉时期便已稍见雏形,但当时其构成要件、量刑标准却不统一。据《唐律疏议》载:“事类有十,故称十恶。然汉制九章,虽并湮没,其

  • 出身突厥,叛国投敌的唐将,为何引得李白狂赞?说卫青都不如他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李白评价卫青,李白和卫青的关系,历史上真实的唐朝十大名将

    今天要说的主角,就曾让李白狂赞,他说卫青与之相比,都不能算大将军,白起与之相比,就是一“竖子”,而卫青、白起我们知道,都是古代著名的军事家。这人是谁?为何能赢得李白如此高的评价?他叫哥舒翰,是唐玄宗时名将。他出生于突厥,母亲是胡人,有可能因此带了好战的基因,为唐朝平定了不少边境之乱。玄宗时,吐蕃时常

  • 安禄山去世,为何唐60万大军还是一击即溃,平定叛军花了8年?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安禄山本是胡人,他的母亲是突厥族的一名巫师,靠占卜为生。安禄山并不姓安,他的父亲姓康,因为其部落离散时与安姓兄弟一起逃跑,所以即冠安姓。他曾是十分受唐玄宗重视的大将,兼任三地节度使,向皇上奏请事务没有不答应的,还是杨贵妃的养子。皇帝身边的大臣曾向皇帝说,安禄山必反,但玄宗不以为意,还对其大加赏赐。后

  • 唐太宗最爱的公主高阳,因一个和尚而自杀,私生子也不知所踪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为什么唐太宗宠爱高阳,唐太宗和高阳,十七公主高阳

    其实,对于自己的这个掌上明珠,唐太宗十分重视她的婚事,早在高阳公主15岁那年,李世民将她许配给后来宰相房玄龄的次子房遗爱。只可惜,两个人的婚姻图有虚名,高阳公主并不喜欢自己父亲为自己选的这个驸马。后来,高阳公主在一次打猎的过程中,邂逅了一个叫辩机的和尚,结果一发不可收拾,二人感情迅速升温。据传,身为

  • 大诗人李白的真实职业是啥?专家说出真相,让人羡慕不已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李白的职业,李白是哪里人,李白最好诗十首

    为什么说李白是一个挖矿的?侯旭东告诉我们,这是从他的诗中找出来的,以此推断李白是一个挖矿的。李白有一首诗,详细的描述了他挖矿的工作:“我爱铜官乐,千年未拟还。要需问舞袖,佛尽五松山!”有人不信?再来一首:“提携采铜客,结荷水边沐。半夜四天开,星河粲人目。明晨大楼去,岗陇多起伏。当与持斧翁,前溪伐云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