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革命经费从何而来?孙中山不仅是一位革命家,还是一位融资高手

革命经费从何而来?孙中山不仅是一位革命家,还是一位融资高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2907 更新时间:2024/2/1 12:34:40

1895年前后,孙中山于广州、檀香山、香港等地先后成立兴中会。兴中会的活动经费,除了会员缴纳的会费和捐款,几乎全靠募集。兴中会会员,入会时每人交底银5元,另有义捐,以助经费。香港兴中会宣言第8条还做了号召会员买“革命股票”的规定,孙从中筹到港币1.3万元。至于有多少人买过兴中会的“革命股票”,革命成功后的民国政府是否兑现过这种股票,就不得而知了。

1904年,孙中山在夏威夷也印制了每张一元的公债券,保证在中华民国建立以后每券偿还十元。

1905年12月,同盟会发行了“中华民务兴利公司债券”,由横滨一家印刷店印刷,每张面额1000元,实收250元,规定由“广东募债总局”担保,在公司开始营运后,分五年偿还持券者的本金和利息。这次债券主要在越南的西贡发行,不过仅售出了一少部分。

1906年同盟会委托在西贡的法国人安尼制作了四箱“中国革命政府军债券”,每张面额100元。这些债券先后在新加坡、法国和马来西亚销售,得款5700美元,约合1.14万港元。次年,该债券的200余张分两批付给了潮州、黄冈之役后被解散的军人,其余部分则付之一炬。

1911年,同盟会在美洲发行了冠有中华民国名义的“金币券”面额分别为美金10、100、1000元,照券面金额的半价推出,并承诺于中华民国成立时,该券可以作为正式的国家货币使用。同时还明确规定,凡捐助军饷者,均可获得“优先国民”的待遇。捐款五元以上者,加倍发给中华民国金币票;捐千元以上者,革命成功后,享有经营“一切实业优先权利”。这次债券推销业绩不错,在美洲获得八万元港币。发行债券的全部收入约计10.64万港元。

兴中会志在救亡反清,但此时中日甲午战争硝烟未散,孙中山多次通过日本驻香港领事中川恒次郎要求日本政府援助即将举行的广州起义,后者认为孙中山太年轻,难以成大事,未明确表示支持。

筹不到充足的经费,革命活动便无法进行。为了便于在北美筹款,孙中山加入了致公堂(洪门),被授予“洪棍”之职。

他经常去美国、加拿大、日本、南洋各国募款,筹款的方式主要是在华侨聚集区举行演讲,演讲过后,听众受其爱国精神感召,便把身上的铜圆、洋元、毫洋和钞票掏出来捐献。孙还动员其他党员给海外华侨写信,宣传反清思想,争取他们入盟,捐款支持革命。

1895年广州起义急需经费,檀香山华侨邓松盛变卖其商店和农场,孙中山的哥哥孙眉贱卖其牛牲,捐助4612美元。

1894年,宋嘉树见到了孙中山,从此就全身心地追随孙。他积极协助孙筹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他倾全部精力为革命筹集巨额经费,倾家捐输巨万,几次濒临破产的地步。孙先生不光拿了钱还带走了他的二女儿——宋庆龄。

富商邓阴南跟随孙中山,为了广州起义,变卖了所有家产筹得一万多元作为经费。

南洋华侨出钱出力,还组成了800人的敢死队投身革命。

1900年9月惠州起义失败后的第二天,孙中山就致信他的同乡、李鸿章幕僚刘学询,只要他肯出钱100万元,孙中山甘愿奉他为首。虽然刘学询和孙中山交往一度比较密切,还曾经将孙中山引荐给两广总督李翰章(李鸿章哥哥),但最终他也没有把这笔钱交到革命党的手上。

1907年3月4日,日本政府受清廷压力驱逐孙中山,送其5000日元馈金,日本商人铃木久五郎送其1万日元。在没有通知日本诸同志的情况下,只留下2000日元给《民报》,其他的都带走用于他处,事为章太炎、张继等人知道后,认为孙中山“受贿”、“被收买”,同盟会几为此分裂。

1907年5月黄冈起义前,孙中山致信新加坡侨领张永福、陈楚楠,说要发动黄冈起义,只筹得3000元,钱仍不够,所以求助于张陈二人。那么孙到底需要多少钱呢?孙中山的说法是“万余元”,虽然是多多益善,但是1万元出头估计也能应付革命开支。潮州黄冈起义,后来筹得一同志出的5万元和日方出资的1.5万元,共计6.5万元,当可应付一场起义惊人的烧钱速度。南洋商人陈楚楠因为历年为革命事业耗尽与其兄合股的合春号公款,导致兄弟分产,官司打上法庭。

黄花岗起义失败,洪门大佬司徒美堂将加拿大的多伦多、温哥华、维多利亚三地的四所致公堂大楼典押,筹到了所需款项15万元。

1907年7月镇南关起义时,孙中山痛感囊中羞涩、捉襟见肘,致使革命不行。当时革命军已经攻破了镇南关,但是问题在于破城之后,清广西陆荣廷旗下的士兵,向孙中山提出有条件投降。孙中山许诺,如果是带枪来投降的,打下龙州、南宁后,每人赏100元。陆部提出,先给每人30元,如果攻下龙州、南宁,再求封赏。孙中山算了一笔账:每人30元,以4000人计,就需要军饷12万元左右。所以孙中山急忙给追随者邓泽如写信,要求他速速去说服吉隆坡大侨商陆佑,筹集这笔款项,好让陆荣廷为其所用。让孙失望的是,邓泽如没有筹到这笔巨款。

没有钱,还要打败仗;打了胜仗,没有钱,胜仗也就变成了败仗。

1908年5月云南国民军光复河口,黄元贞投降,这本是好事,可是孙没高兴几天,就开始愁眉苦脸了。原来河口地区粮食极贵,士兵每人每天至少要发伙食费0.3元,当时云南国民军总数3000余人(加投降者),每天光粮食一项,开支就需要千元。还需要给杀督办的士兵花红2000元,占山上炮台和杀哨官首级的花红共计2500元,打下河口之后,孙马上征收义捐,不过得银3500元,还不够两项花红的支出,焦头烂额也就可想而知。幸好,革命军与当地商人梁成泰之子梁秋商谈后,得捐献2000元,方解燃眉之急。

1909年5月,孙中山由新加坡转赴巴黎,其目的据说是“竭力运动一法国资本家,借款千万”。但因为法国政府内阁改组,借钱的事没成。

1910年3月,孙中山与美国人荷默·利和布思会谈,孙中山任命布思为同盟会“驻国外的唯一财务代表”,并且授他以处理贷款、收款和购买所有陆海军装备的代理人的全权。布思负责掌握铁路建设的借款,割让满洲矿藏租借地给美国支持者。

1911年4月的广州黄花岗起义,钱花得却非常多。经孙中山等人在香港、南洋、北美等地的努力,所需资金,大部分来自东南亚。其中马来西亚捐了5万;印尼5万,缅甸和越南各3万,剩下的1万大概来自美国。其中买枪械差不多花了6、7万,其余的用来招募人员,收买军队,再加上各项杂费开支,一共的花费超过了预算4万,前后共计耗费了17万多元。

据史家估算,辛亥革命前十次起义,各方捐款总额约62万港币左右(约31万美元)。

1911年武昌起义后,孙中山转道伦敦,寻求英国政府的帮助。孙中山答应在英国政府的建议下活动……他答应给英国和美国享有超过所有其他国家的优惠待遇。他将把中国的海军置于服从他个人命令的英国军官指挥之下。由于英国政府寄希望于袁世凯,没有理睬这些建议。

成立“军政府”30万:辛亥革命后政府的运转要靠金钱维持,各省在沪代表议决临时政府设在南京。黎元洪选为大元帅,黄兴选为副元帅。因要赴南京就职,没有办公费,黄兴通过张謇向上海三井洋行借款30万元,作为到南京后的军政费用。

就任临时大总统缺钱与日商借款掀起风波: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后,军费开支浩大,而且需用甚急,因各省独立,不向中央政府缴纳税款,致使府库空虚,庞大的军费开支无着落,连政府公务员的薪水都发不出。孙中山多次向英美银行协商借款,外国银行不愿借钱给临时政府,一笔钱也没借到。因北伐紧迫,财源枯竭,孙、黄迫不得已以汉冶萍铁矿为抵押向日商借款500万元,对外则称该矿集股3000万,中日各半合营,由公司转借500万给临时政府。此事泄露,舆论大哗,参议院议员质询政府,实业部长张謇反对此议,辞去实业部长。汉冶萍借款终因参议院不承认合办条约及股东大会反对,正式取消。

1917年,段祺瑞破坏约法,孙中山南下护法前因财政支绌,一时不能解决,上海的犹太人哈同得知后,捐给孙中山五麻袋钞票,孙命吴景濂、林森管理财务,遂得以率参众两院议员和海军舰队南下。当年6月,北京政府内部因对德参战意见不合,孙中山支持黎元洪反对对德宣战,德国政府为了利用孙中山政治影响,密赠孙中山200万元。

南下护法,除联络盘踞广东的桂系军阀借地容身之外,必须有足够的资金,才能资助海军第一舰队和100多位议员南下,才能扩充陈炯明的粤军准备北伐,才能维持军政府的正常公务。

孙中山自“二次革命”与袁世凯决裂后,一直徐图再起。早在南下“护法”前几年,孙中山一直在不动声色地暗中筹款。搞一次1911年广州起义那样规模的暴动要花18万元,像南下“护法”、成立“军政府”、准备北伐这样的大行动,从德国政府募到得200万元还差得很远。

孙中山第一次在广东成立“军政府”,一年即告失败,主要原因就是没钱。当时,广东各项税收,均为地方军阀把持。大元帅府开支无着,筹款成了孙中山的当务之急。为了维持“军政府”的运行,廖仲恺经常到掌管广州财政的军阀的烟榻上去要钱。孙中山许多政治和军事上的筹划,都因没有钱而无法进行。

陆荣廷为缓和孙、陈之间矛盾,调莫荣新接任广东督军。莫荣新继任后,继续在财政上扼杀“军政府”,且密令下属杀害孙中山派往各地的招兵人员。孙中山气愤至极,乃率亲信将领登上同安、豫章两舰,指挥开炮,向莫荣新的观音山督军府轰击。

当时,北京政府段祺瑞委任龙济光为两广巡阅使,李耀汉为广东督军,令两人率部进攻广州。莫荣新怕激化桂系与孙的矛盾,两面受敌,不敢还手。第二天亲到大元帅府向孙中山赔错。

孙中山第二次南下广东“护法”,命陈炯明率粤军打垮桂系,占领南宁,一举平定了两广,形势大好,可惜好景不长,孙陈决裂,除了对“护法”、联省自治和北伐这些事的政治分歧,财政上的原因是导致陈的部下要去孙的重要成分。

陈炯明不同意孙中山北伐,主要是因为广东省库空虚,无钱接济,北伐途经的湖南省人民也反对北伐军入境,六·一六事件,也即通常所说的陈炯明叛变事件后,孙中山终因孤立无援而败走上海。

两次护法失败与苏联合作:与孙中山南下护法的同时,北京段祺瑞政府却因日本人的支持,大举借款,扩充实力,图谋打败南方军政府,武力统一中国。自1917年1月至1918年9月,段政府向日本银行借款八笔,总计日金1.45亿元,这就是民初历史上有名的“西原借款”。孙中山两次护法,一败再败,痛定思痛,悟出“再造共和”的革命没有钱、没有外国势力财力上的援助,难以成功,因此做出了联俄的政治选择,签订了《孙文越飞宣言》。

1923年,在苏俄的资助和共产党人的帮助下,孙中山第三次回广东,他打败陈炯明,掌控广东省财政,为日后北伐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孙中山革命经费从何而来?一方面来自家人亲戚朋友的资助,另一方面来自同盟会员缴会费及爱国华侨的捐款,还有就是他发行“革命债券”,进行融资,相当于现在的股票与基金。并承诺建立民国后,兑现相应的收益。

其实民国建立后,国家还是很穷,也没法兑现。孙中山一生致力于革命事业,为革命积极奔走筹款,多次出访国外,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他也不愧是“国父”,推翻了满清政府,建立中华民国,可是由于种种原因,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顺治曾为董鄂妃做过三件轰轰烈烈的大事,每一件都逾越清朝祖制!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顺治与董鄂妃的历史,顺治为什么独宠爱董鄂妃,顺治皇帝对董鄂妃爱得死去活来

    当然了,什么时候颁布大赦,这并没有一个严格的文字规定,属于清朝的“惯例”系列。但是以下两件事,却是正规意义上违背了清朝的祖制(或者礼制)。 2.皇帝辍朝 由于儿子夭折,再加上一直以来身体不好,1660年董鄂妃病逝,年仅二十二岁。按照清朝的制度,皇贵妃去世,皇帝可以辍辩五天,你可知顺治辍朝了几天?四

  • 顺治把多尔衮掘墓鞭尸,对多尔衮唯一的女儿,他又是如何处理的?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顺治处置多尔衮,多尔衮死后被顺治掘墓的真相,多尔衮死后顺治为什么毁墓

    多尔衮,努尔哈赤第十四子,顺治帝的叔叔,带领八旗入主中原统一天下,一生战功赫赫;辅佐顺治七年;多尔衮去世仅两个月后,顺治下旨削去了多尔衮的一切封号,将其开棺鞭尸方才泄恨。 这对叔侄之间究竟有多大的仇恨? 一切要从多尔衮与皇太极的仇怨谈起。多尔衮,努尔哈赤的第十四个儿子,母亲是努尔哈赤生前最宠爱的

  • 顺治帝把多尔衮掘墓鞭尸,他又是如何处理多尔衮唯一的孩子呢?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多尔衮死后被顺治掘墓的真相,多尔衮死后遭掘墓,顺治皇帝对多尔衮死后做了什么

    他的死也充满了诡异,一个几乎就是在马背上长大,久经沙场的勇士竟然会从马背上掉下来摔死,是不是让人浮想联翩?树倒猢狲散,即使是盖世英雄,死后也无法再保护自己的妻儿老小。更何况多尔衮在名利场摸爬滚打多年,仇家数不胜数。甚至连顺治皇帝都将他挖坟掘墓,挫骨扬灰。那么,他唯一的女儿面临着什么样的命运呢? 一、

  • 顺治决定出家,一妃子突然腹痛难忍,顺治帝勃然大怒:赐白绫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侍女半夜用白绫勒死皇帝,顺治墓里有顺治吗,被皇上赐白绫上吊

    要说知己,恐怕当时只有顺治帝了,他们的爱好很相似,有说不完的话。皇帝对于她的宠爱,也超过了一个帝王对妃子的爱。1656年,董鄂氏就当上了贤妃,没过一个月,又封为皇贵妃,理由就是他乐意。不过顺治帝的背后还有太后,就算这样,他还是做出很多任性的举动,不过他也付出了很多的努力,否则孝庄太后是不会允许的,

  • 顺治24岁就去世了,为何能生14个儿子?专家:不能让多尔衮背锅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多尔衮 为什么 没有 废掉 顺治,多尔衮死时顺治多大,顺治是怎么去世的

    而国家之所以会如此决定一方面是为了保障年轻人的身体健康,让大家在最佳生育年龄之内生子,另外一方面自然就是为了控制人口。 但在我们的清朝时期,是根本没有法定年龄这一说的,小孩子或许还没出生的时候可能就已经被指腹为婚了,有些地区甚至还会有童养媳这一说法,在孩子八九岁的时候就让孩子圆房了。 古代的时候穷人

  • 面对内忧外患慈禧重用一人就保了清王朝三十年的平安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清慈禧简介,慈禧被八国联军抓住怎么办,清朝内忧外患

    但是就是那个妇道人家重用了曾国藩,成就了曾国藩的一番伟业。太平天国闹腾的时候,曾国藩以一介书生自发招募乡勇,建立湘军对抗太平天国。曾国藩建立湘军对抗太平天国多年,功劳、苦劳、疲劳都有了,但是始终没有晋升,只因为他是汉人,咸丰皇帝时时刻刻防备着他,当然了,也是可以理解的,湘军说白了就是地方武装,再白

  • 大清最牛气的衙门皇帝碰上也没办法还要按他们意愿行事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大清最无能的皇帝,清总兵衙门编制,大清最有权力的大臣

    内务府,在电视剧中我们就看到不少次了,这肯定是个顶级重要的部门,他就像是一个家庭中的总管一样,生活中的各类事务大小都要包揽着。宫中的事情除了政务外,他也要一一过问,皇帝更是离不开内务府,因为吃住都要靠他呢。所以说,皇帝离不开他们,内务府也是相当吃香了,只要把交代的事情做好了,自己的待遇自然不用说。只

  • 中国近代史为什么这么惨,和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后一个决定有关!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清朝本是满人的朝廷,但入关以来,八旗子弟吃着皇粮,醉生梦死,把老祖宗骑射本事和血性都丢得一干二净。清朝末年,面对太平天国起义、捻军起义,清政府在无兵可用、无将可用的情况下,只能起用汉人,曾国藩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由一个文人变成了带兵打仗的统帅。平定太平天国以后,曾国藩的声势一时无两,兵强马壮,手下聚拢了

  • 太平天国宝藏藏在哪里?石达开临死前留下八个字,成唯一线索!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石达开宝藏有几个,石达开的宝藏是什么,天国宝藏大结局

    在看清洪秀全刚愎自用,嫉贤妒能的真面目以后,石达开心灰意冷,带着自己的军队离开了南京。正所谓双拳难敌四手,离京以后的石达开失去了南京的后勤和情报支持,石达开虽然能征善战,但依旧处处受制,打仗是败多胜少。在骆秉章的调兵遣将之下,石达开军队被慢慢牵制,最后被围困在了安顺场。在石达开抵达大渡河时,正好天降

  • 三藩之乱:康熙帝为凌迟处死何耿精忠?刀锋中暗藏善意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对于一个帝王而言,没有什么比建立统一王朝再重要的事情。更何况,耿精忠的存在实实在在影响到了清王朝的统一。在三藩之乱时期,耿精忠是仅次于吴三桂的“造反积极派”。吴三桂起兵造反后,耿精忠立刻起兵响应吴三桂。虽然在耿精忠起兵之后,王辅臣也杀死山陕总督莫洛起兵。不过王辅臣在反叛后不久便主动投降,而耿精忠却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