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这样两个不知好歹的国家,一定要惩罚,不然这些来会盟的诸侯也都是两面三刀,当面叫大王回去立马会改口叫南蛮,所以一定要杀鸡给猴看。
对黄国,采取了骂仗的方式,江湖做派叫做吓唬。
派了个人过去骂几句,表达下不满,黄国认怂,叫声大王,这事儿算完。
不是不想打黄国,而是因为黄国稍远,距离不仅让爱远离,也会让恨远离。
对随国,可就没这么客气,帮忙要爵位没要过来,让你叫大王也不叫,太不懂事。
[var1]
敢称王的熊通是个典型的能大打不小打,能亲自动手绝不让别人帮忙的角色。
于是亲率大军攻打随国,随国国君敢不承认楚国称王,不是一时冲动,而是个有胆色的人,居然亲领大军和楚国对峙。
在速杞,现在湖北广水市西,双方遭遇,史称速杞之战。
速杞之战是场小战,意义却很大,楚国由于随国不承认自己称王才来打随国。
却没有任何人出兵帮助随国,包括周天子,也就是说大家都认可了楚国称王,从此之后,楚国就是王。
[var1]
一山不容二虎,一国却有两王,一个周王,一个楚王,用三个字形容此时的天下:乱套了!
打仗,都讲个策略,现在流行直男、直肠癌,当年楚国的打法是直打,不是乒乓球的直拍横打,是直接开打。
这种作风也符合
强者们的习惯,讨厌各种弯弯绕,直捣黄龙,简单明了。
随国,在制定策略时候却出现了问题,我们的两个老熟人季梁和少师再次登场,当然这也是他们的谢幕。
本次登场虽为谢幕,可并没有冰释前嫌,还是一粉一墨:两个人意见依然不一致。
季梁主张数千年后袁崇焕打后金的方法,主守,后战。
少师则建议速胜,估计上次参观楚营的印象还留在脑海里,楚军不堪一击的思想在他这里已经根深蒂固。
一个是能臣,一个是宠臣,随国国君最优化学的不行,最后还是选择了宠臣。
双方即将开打,季梁再次献计:避实就虚。
随国国君避开熊通亲自统率的左军,打垮相对弱小的右军,楚国阵型乱了,随国就能取胜。
这个打法文雅点儿的说法叫避其锋芒,直击要害。
而少师则认为国君应该率领右军,和熊通的左军硬碰硬,这样才显示对等。
我真怀疑后来明朝面对的无论拿木棍铁锹的土匪强盗还是强弓劲弩的正规军都是直接开打的精神是少师精神穿越过去的。
结果被一宠到底的少师的建议被随国国君一选到底,当然也是一错到底。
战斗过程很简单,没有突袭放火擒王斩首等各种诡计,三军见面,左对右,中对中,互砍。
实力决定结果:随国大败。
少师是宠臣,也是个蠢臣,没有聪明的脑子,却有忠诚的心,整个战斗过程一直陪伴在国君左右,兵败如山的时候也是不离不弃,并且掩护国君逃跑,自己成了楚国的俘虏。
面对如此胜利,楚武王熊通姓熊也是雄心勃勃,拒绝随国的和谈,败军之国,不说成为附属品,还好意思来和谈!
熊通希望一鼓作气拿下随国,此时,上天派个人出来挽救随国,这个人却是楚国人。
[var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