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宗宪用替杨金水、郑泌昌、何茂才等人遮掩“毁堤淹田”祸首,换来了联名给嘉靖上奏疏暂缓“改稻为桑”。嘉靖为了搞明白事情的原委,特地招胡宗宪、杨金水和谭纶进京面圣。
编剧刘和平在书里详细描写了胡宗宪三人进北京城时的场景:
“嘉靖四十年五月二十一的下午未时(13-15点),前门的官兵开始疏散进出人等,贤良祠的驿丞也已带着四个驿卒和一顶绿呢大轿在这里迎候。按规制,这是总督一级的封疆大吏进京了。”
后面胡宗宪去严府拜见严嵩时,还有这样一句描写:“胡宗宪连晚饭也没吃,在贤良祠换了一身便服就来到了这里。”
可见,按照刘和平的安排,在明朝,胡宗宪这种级别的封疆大吏入京面圣是要入住贤良祠这个“高级招待所”的。那么历史上真是如此吗?
其实,贤良祠是清朝政府为了奉祀那些为清室做出过巨大贡献的王公大臣官员所设置的场所,当时那些满汉文武大臣都以能够入祀贤良祠为莫大荣耀。也就是说贤良祠是个祭祀场所,并不具备招待官员的功能。
那封疆大吏们入京后到底住什么地方呢?估计是编剧刘和平搞混了贤良祠和贤良寺,因为贤良寺才是封疆大吏住的“招待所”。
贤良寺的历史并不长,是到清朝才有的,贤良寺原来是“十三爷”怡贤亲王爱新觉罗·胤祥的故邸,雍正十二年(l734)改建为寺。乾隆十二年(1747)由帅府胡同移迁到金鱼胡同南侧重建。到了清代后期,因为这里靠近东华门,出入宫廷很方便,贤良寺就成了来京大臣的高级招待所。
曾国藩、李鸿章都曾经在贤良寺长期居住。梁启超写过:“李鸿章之在京师也,常居贤良寺。盖曾文正平江南后,初次入都陛见即就居于此,后遂以为常云。”而且据说,李鸿章于光绪二十六年( 1900),因患重病吐血不止,在贤良寺病逝。
也就是说,无论是贤良祠还是贤良寺,胡宗宪都是没有住过,因为贤良祠和贤良寺都是到了清朝才有。当然,明朝的封疆大吏进京面圣,应该在方便出入宫廷的位置也有类似的“高级招待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