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姜子牙说,你背我走多少步,我保你江山多少年,文王,这老头真沉

姜子牙说,你背我走多少步,我保你江山多少年,文王,这老头真沉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2099 更新时间:2024/1/7 14:26:39

见状,惊奇不已,心知遇见了高人,于是就把自己的遭遇告诉了老头。老头听完后,捋捋胡须,对国王说到:“你背我走多少步,我保你江山多少年。”

国王听后,略有疑惑,但还是照做了,令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个看似清瘦的老头,居然如此沉重。一开始,国王背着老头西走了301步,累得瘫倒在地,稍作休息,又爬了起来,背着老头向东又走了507步,再一次摔倒在地,国王实在是累的起不来,就此作罢。

老头哈哈一笑:“既然如此,我就保你江山808年。”

这个国王就是王,而这个老头就是姜尚姜太公。

这个故事似乎并不靠谱,也确实如此。但耐不住大家喜欢听,于是就流传了下来。

周王朝确实存在了800多年,至于是不是姜太公保住的,肯定不是。在这800年的时间里,又分为了300多年的西周和500多年的东周。西周那会,周天子还有实力控制天下,而到了东周,天子的实力逐渐式微,逐渐成为了摆设,再也没有人拿他当回事了。

纵观整个周朝,它就像一条往下的抛物线,头高尾长,刚开始非强盛,很快就到达顶点,然后就是逐渐下降,直至消失灭亡。纵观整个中国历史,秦汉唐明,几乎都是这样,虽然有些朝代有过中兴,但还是免不了灭亡的宿命。

究其原因,还是制度的问题。他们管理国家的制度叫做“封建”。

究竟什么是封建?简单来说就是四个字“封邦建国”。

周武王夺得天下之后,将自己辛苦挣得的这份家业称之为“天下”,一方面为了犒赏手下的兄弟,更重要的是方便控制这庞大的国土,于是就把他的“天下”分成了一千多块,论功行赏,给了手下的弟兄们。

拿到土地的被称之为诸侯,他们的土地被称之为“邦国”。每个诸侯手底下也有许多等待分封的人,基于和周天子同样的原因,诸侯们又把自己的土地分成若干块给了自己的亲戚臣下,这些从诸侯手里拿到土地的人被称之为大夫,他们的土地称之为“采邑”,简称为“家”。

土地分完了,大家得偿所愿。诸侯之中,最大的地主就是周天子,他的土地最大,影响力自然也最大。也因为有了这样的实力,在刚开始的时候,小诸侯们紧紧围绕着周天子,周天子的威信能够影响每一个诸侯国。

但是,这样的情形并没有持续很久。由于诸侯太多,时间长了,矛盾就多了,诸侯虽然不敢跟周天子叫板,但是诸侯之间却纷争不断,渐渐地,一些小的诸侯被实力更强的诸侯兼并。刚开始,周天子还能像大哥一样主持公道,随着这样的事情越来越多,完全脱离了周天子的掌控。

自然法则就在诸侯之间野蛮生长。几百年过去后,一千多了诸侯国变成了齐秦楚赵魏韩燕这几个大诸侯,而周天子从带头大哥变成了深宫花瓶。

西周结束了,东周开始了。

七大诸侯国刚开始的时候,也只是为了争霸,这段时期被称之为“春秋时期”。

当时的霸主之所以不兼并别国,并不是因为孔孟大圣口中的仁义,而是因为,七国之间相互制衡,没有办法明目胆的兼并。当初强盛一时的齐国,因为兼并了中山,就被其他六国围攻,几乎惨遭灭国。

后来,发生了两件大事。彻底改变了春秋时期的格局,将其带入了战国时代。

一件大事就是垄耕种植法。技术进步,社会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提升。

具体什么是“垄耕种植法”,大家可自行查找,在这里,你所需要知道的就是,这种种植方法,增加了植物的光合作用,使得土地使用率大大提高,粮食的净产量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不小小看了我们祖先的智慧,就这种种植方法,欧洲的农民直到17世纪才弄明白,比我们晚了上千年。

另一件大事就是“生铁冶炼技术”。

刚开始,我们的祖先使用青铜冶炼武器,后来发现了硬度更高的铁,但它却有一个非常大的弊端,无法批量生产,一个模具只能生产一个,这样的生产效率显然不能满足人民的需求。于是聪明的祖先们经过反复实验,终于想到了一个办法。

他们加高了炉身,使得炉内上升的气流与矿石接触的时间变长,提高了能量的有效利用率。同时强化了鼓风技术和燃烧强度,气压增大,气体的穿透力也随之增强。

于是,燃烧温度就从冶炼铜器的800多摄氏度上升到了可以冶炼铁器的1000多摄氏度。这样的技术升级,使得更坚固的铁器可以批量生产。

“垄耕种植法”配合“生铁冶炼技术”,使得粮食产量越来越多,能够养活的人也越来越多,于是乎,大家对于土地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所以关于土地的争夺也就越来越多。

在战国时期,几个大诸侯随随便便的一场战斗就是几十万的阵仗,这样的人数,放到现在也是不可思议的。

随着人口膨胀和武器升级,大诸侯有了兼并别国的实力,越发惨烈的杀戮就在战国时期拉开了序幕。

更多文章

  • 姜子牙是虚构的?山东发现西周古墓,证实确有此人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据史书记载,姜太公辅佐周朝文武两王讨伐商纣,是周朝当仁不让的开国功臣。后来武王封地之时,便称他为齐王,国都在营丘,而这个营丘就在如今的山西高青县陈庄,但现代史研究讲究史料和考古相互印证,相辅相成才能成为信史。虽然姜太公多次被史书记载,但迄今为止我们仍然未发现他的国都和有关器物,直到陈庄沉睡3000

  • 历史长河,王朝更替,朝代兴衰,名垂千史的人物之夏朝-相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第1章:相称王仲康当了7年傀儡之后起兵讨伐后羿失败后被废除了王位,因此忧闷成病而死。后羿又立仲康的儿子相为王,但不久后羿赶跑了相自己当了王。相被后羿赶到了斟灌、斟寻那一带。相被后羿赶到了斟灌、斟寻后,不光是有穷氏部落占据着夏都斟寻,边疆上的一些小国也都认为夏王朝软弱可欺不断侵扰。淮水流域的淮夷和畎夷

  • 历史长河,王朝更替,朝代兴衰,名垂千史的人物之夏朝-太康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第1章:太康失国太康从小在父亲启的贪图享乐、骄纵奢靡的环境下成长,没有接受很好的教导和指导。太康掌权后同样放纵自己,不处理国事。一点忧患的意思也没有。没有关心过子民的生活和国家的发展,导致子民怨声四起结果导致其他部落发展实力壮大自己,太康所在的部落却日渐衰弱。有穷部首领后翌对太康的王位有了觊觎之心。

  • 历史长河,王朝更替,朝代兴衰,名垂千史的人物之商朝-外丙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外丙 第1章外丙继位后外丙继位后依旧是仲虺 、伊尹二相辅佐朝政。商朝的发展也 得益于伊尹和仲虺二相的辅佐。根据史书记载,伊尹和仲虺二人在政治上颇有主张。在商汤期间被汤汤任为右相和左相,在处理政务、稳定政局、发展生产等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仲虺死后,伊尹在政坛上的作用尤其突出,成了商汤至太甲时期重

  • 封神:准圣孔宣为何会效命商纣王?你看他背后的主人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孔宣为什么要保商纣王,孔宣大战金翅大鹏,袁洪和孔宣谁厉害

    封神中的神仙大佬,除了天道圣人、先天圣人这个混元级别的大罗仙,圣人之下第一人,应该就是号称准圣的孔宣了。其他不说,单凭五色神光能轻松收走黄金玲珑塔和打神鞭,就足够逆天了。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犀利的大罗金仙,孔宣居然会效命于殷商,对纣王三拜九叩,恭敬有加,实在令人惊叹。缘何? 长公子扶小苏熟读《封神演

  • 封神演义,姜子牙封的最后两个神,为什么要让文武百官一起来观看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姜子牙死后露出真面目,陈键锋姜子牙,封神榜姜子牙传奇

    话说到了第二天,姜子牙再次登上封神台,准备敕封最后两个神,只不过这次跟昨天不一样,姜子牙要求文武百官都在封神台下,看着他封神。 都说在商纣大战中,榜中“人士”只有死了,才能被封神,但奇怪的是,姜子牙接下来要封的那两个神位,人家还没死呢。他们是谁呢?他们就是那两个佞臣飞廉和恶来。 飞廉和恶来干尽坏

  • 封神最牛美女,没本事,没法力,却比女娲牛气,曾让纣王下跪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封神十大美女,女娲娘娘突然干呕瞪了纣王一眼,商纣王与女娲对话

    纣王,号称最后一位人王,然而,最后不最后姑且不论。单说人王二字, 那可是相当了得的,能了得到什么程度。 纣王七年三月,首相商容闲来无事,撺掇纣王朝拜女娲,众所周知,世间但凡立了庙的,基本上都是有身份的神仙,既然是神仙,那就跟凡人不在一个层次,是需要凡人景仰的,然而纣王,面对这般牛叉的存在,却风轻云淡

  • 封神中,妲己为什么骂杨戬忘恩负义,他俩到底是什么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纣王七年,纣王在女娲庙吟诗亵渎女娲,女娲非同小可,上古圣人,有大功德于世,这样的人能随便亵渎吗,于是,女娲忘却圣人应该如如不动的本性,而是勃然大怒,先驾凤鸾追击纣王,打算给他显一个灵感,后被殷郊殷洪头顶两道红光阻住云路。 计划遇到了点变化,这才冷静下来,方才知道,原来殷商还有二十八年气运,造次不得,

  • 她是陈后主的宠妃,城破后下场悲惨,被比作妲己第二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陈后主的两个妃子,妲己古尸相貌复原图,第一代妲己

    张丽华家比较贫困,小小年纪就进宫做了宫女。入宫后她本是龚贵嫔的一个侍女,陈后主当太子的时候来龚贵嫔这里多了,居然看上了张丽华。可惜的是刚开始张丽华才十岁左右,陈后主只能等。几年后,龚贵嫔为了讨好陈后主,就把张丽华献给了陈后主。据说这个张丽华非常的漂亮,一头秀发大概是七尺长,黑的油光发亮,神态举止也是

  • 姜太公是如何帮助周文王奠定周朝800年江山的?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周文王和姜太公谁厉害,姜太公在周朝地位,姜太公主要贡献

    姜子牙直到古稀,甚至是耄耋之年才遇见周文王,并且他还辅佐后来的周武王,助周伐纣,得以施展了自己的伟略雄才。不过按理说,那么大的年纪,一般人早已告老还乡,即使当大臣,也得不到什么重用,更别说是带兵打仗了。而文王武王为什么如此信任太公呢?文王又是怎样请到了这样一位贤臣呢?根据《史记·齐太公世家》的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