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这还是一套巨大的系统军事工程,为什么说它是系统呢?别以为长城就是那道由方城、城堑、亭嶂、烽火台等要件构成的超大超长的城池,它的内容还多着呢,简单点说,除了那道城墙之外,长城还有两个构成要件,一个是秦始皇在北地,即本属匈奴的河套地区设置的九原郡,九原郡下设三十余县,这种郡县,虽然其后迁移了不少中原百姓填充,但本质上讲,还是一种军事要塞,可以以长城为依托,对匈奴形成震慑之势;
除此之外的第二个要件就是,修建了一条咸阳至九原的直道,一旦前方吃紧,中原可迅速运兵北上。
九原郡、长城、咸阳至九原的直道,以上三个要件,才构成真正的长城,真正的长城系统,这套系统究竟如何发挥作用呢?
简单点说,在咸阳的协调下,北线部队可以联动起来,依托长城控制河套,将北方游牧民族,即当时的匈奴,赶至漠北,使之远离中原农耕区,保障边境安全,减少防御的成本。怎么依托长城呢?
没有长城之前,对于北方游牧民族,需要全线守御,有了长城之后呢,在河套地区的三十多个县,也就是三十多个据点上,一旦某一方向发生敌情,可以倚仗长城迅速运兵增援,也可以倚仗长城,从任何一个或者多个有利的方向,切断匈奴后翼,对来犯之敌形成包围之势,而且,中原方面有长城做依靠,可以完全不用了考虑侧后方,用兵上,一方面能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另一方面,也可以大大节省军力,将好钢用在刀刃上。
而匈奴方面呢?如果没有能力同时对付三十多个据点,那么,在攻打任何一个据点的时候,都要提防侧后方的安全。
也许有人会说,长城那么长,九原一郡也不可能完全管得过来,倘若绕开九原,寻找一个薄弱环节突入,长城不就形同虚设了吗?
避实击虚,不是没这个可能,可问题是,有长城挡着,你进来之后,还回不回去了,怎么回去?
满载而归?就会影响骑兵的机动性;轻装前进?那你进来干吗,每一仗都得考虑一下成本,倘若损耗大于收益,突入中原的意义则会大打折扣,成了纯粹的消耗,匈奴人口不多,他们会做这么不划算的买卖吗?
在这种情况下,匈奴只能有所收敛万般无奈,深入漠北,远遁千里,转而去寻找什么月氏国的麻烦。这也就是所谓的秦始皇吊打匈奴。
可问题是,既然长城这么重要,西汉的刘邦为什么又被匈奴吊打呢?
原因主要在于,前209年,秦始皇死,秦始皇死后,赵高、李斯等为了夺权,设计害死蒙恬,蒙恬死后,北方军团无人统领,星飞云散,剩下的部队也被赵高等征调南下,对付反秦义军,最终呢,就在与项羽作战的巨鹿之战中全军覆没,北方军团全军覆没以后,长城防线无人固守,于是匈奴找到机会,再度南下,夺回河套,与秦界于故塞,也就是说,秦末,他们就再度打到河套,恢复到了秦修建长城以前的水平,长城至此,整个防御系统崩溃,匈奴又仰仗巨大的机动优势,说来就来,说走就走,让人防不胜防,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刘邦与匈奴遭遇,他能有什么优势可言,自然被匈奴吊打,白登山围了七天七夜,侥幸逃脱之后,匈奴问题提都不敢再提,只能听从娄静的建议,倚仗和亲来维持和平,即被匈奴吊打了。